《光明日報·學術版》2007年7月17日以《科學研究的新途徑——整體論》為題,發表了一組關于整體論的文章,對國內整體論的研究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由于上述文章主要從不同角度圍繞反還原論展開討論,并沒有專門描述一般整體論的樣態,這就為下一步的探索留下了空間。作為一種補充,本文嘗試討論整體論的一些形態學上的特征。雖說形態學起源于生物學,但西方學者斯賓格勒和湯因比都在人文科學領域使用過這一方法,從而建立了文化形態學和文明形態學。因此,用形態學考察整體論也該是適合的。
整體論是關于整體的理論。由于對整體的性質和地位特別是整體與要素的關系理解不同,導致了不同形態整體論的出現。根據視角不同,整體論可分為認識論意義的整體論和本體論意義的整體論,而這兩者又不能截然分開,因此這里暫不作嚴格區分。在目前還沒有更合適的方法時,我們按照發生機制對整體論進行形態劃分,由此得到預成性整體論、構成性整體論和生成性整體論等三種形態,它們同時也代表了三種思維方式或論證方法。
預成性整體論
預成性整體論也叫先驗整體論,這主要是從認識論角度來稱謂的。它在發生學上指的是一種原初性的整體論,即整體在起源上先于部分而存在,整體具有不可剝奪性,部分不過是整體中的部分。宇宙起源中所包含或潛蘊著的整體性是其基本的物理根據,20世紀以來量子力學關于微觀粒子相互纏繞和對極早宇宙內在黏結的揭示,都再一次證明了這種先在的整體性的存在(孫慕天《新整體論》,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這樣的整體對一切后來者包括人類,都具有先天的不可入性,成為一個必然的本體論前提。
預成性的整體論作為一種世界觀和方法論曾經長期主導著人類的思維規范,特別是體現在宗教信仰、歷史傳統和文化哲學上。宗教信仰主要表現為天或神作為人類生存世界的一個至大悉備、無所不包的整體性大前提而存在;歷史傳統主要表現為強調文明的歷史沿襲或文化保持上;文化哲學則主要表現為一種歷史尋根性的還原論論證形式。結果,預成性整體論論證所遵循的邏輯就主要是形式邏輯,用現今的說法即是分析性命題。而按照西方近代以來主流哲學的觀點,先驗論證并不能產生新知識。預成論中的價值觀是按照時間優先性而遵循從前到后的自然順序展開的。它由于過分地突出了整體的先天地位和作用的不可動搖性,因而難免存在先天的總體性暴力傾向,也在一定意義上遏制了個體后天創新性的發揮。所以,不妨將其稱為自然的邏輯或“暴力”邏輯。
預成性的整體論在今天依然有其存在價值。不必說許多現代科學領域如宇宙學、量子力學等還在展示其巨大的潛力,就是在文化領域也依然充滿活力。比如,在價值觀上我們不能因為某一個別方面的需要而傷害事物整體,這種思想就是預成性整體論的;我們所強調的集體主義價值觀等也都是以預成性的整體論作前提的。而在認識論上,所有的本體論承諾都是以預成論作前提的。當然,預成性的整體論也存在嚴重問題,主要是由于它的某些特性而經常被作為專制集權和大一統控制的精神工具。這也是它最惹人批評之處。
構成性整體論
構成性整體是指通過要素的組合而形成的整體,也即是相對于部分整體具有派生性,是第二位的次一級概念。構成性整體論的基本思想是,宇宙中萬物的運動變化皆是其基本構成要素的分離與結合。由于它強調整體來源于部分或要素,以及整體的功能可以通過分解為要素而獲得解釋,也就是“化整為零”、“還整為零”,所以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稱其為“拆零”法(普里戈金《從混沌到有序》,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版)。
構成論最早的典型有古希臘亞里士多德等人的元素論和伊壁鳩魯等人的原子論,但在西方早期,構成論并沒有成為占主導地位的世界觀。到了近代,構成論在沖破中世紀信仰主義的先驗論思維方式之后才成為主導性的科學世界觀,其主要表現是牛頓的機械力學及其機械論世界觀。毋庸諱言,構成論對近代科學和社會發展所具有的革命性影響是巨大的,沒有它的出現,就沒有近代以來人類社會的偉大進步,更不會有今天的全球歷史。
按照要素關系的復雜程度,構成性整體論在當代的典型形態主要有機械論、博弈論和系統論等。機械論突出的是實體性要素間的組合,這是一種線性模式的外在相關論,物質無限可分論就是這一思想的具體體現。機械論還看不出要素間的具體功能聯系,而博弈論則增加了不同要素間的優勢競爭,突出了要素的功能選擇和要素間的功能差,以及要素關系的多樣性。它已經以自己的方式顯示了要素的不同選擇導致合作后果的某種不確定性,只是要素間的這種聯系仍然是外在的。系統論比它們進步的地方在于彰顯了要素與整體間的功能關系,強調要素間不同的功能組合與搭配所帶來的整體后果。在這里,由于要素本身具有不可入性,因此從整體出發看要素間的聯系也還是外在的功能性關系。
由于構成性整體是現實合成式的,因此同時性原理是它的第一前提。鑒于整體在構成的過程中存在不同量的要素及其關系選擇或博弈,因而它所遵循的思維邏輯相應的也就是“數理”邏輯。博弈體現在社會運行上就是市場規則或資本的邏輯,它比形式邏輯多了一個智力干預器,相對于預成性整體論的“暴力性豪奪”,也就成了智能性的“巧取”,這是一種智慧的狡黠,所以也可叫智性的邏輯。
中國古代“盲人摸象”的寓言已經變相指出了構成論的局限,哥德爾的數學不完全性定理則從根本上證明了構成論計劃的破產。但今人所反構成論的,主要是指它將整體全部還原到局部或要素來解釋的還原論態度,因為這實際是要素主義或個體主義在整體思維上的另一種體現。還原論是預成論和構成論的共同特征,只不過一個是從整體出發,一個是從要素出發罷了。但預成論的思想長期以來已遭解構,因而對構成論思想的解構就成了當下反還原論的主要任務。還原論思想的基礎是因果律,而因果律的前提是連續律,也就是事物的變化不存在超越現象,這當然是辯證法理論和今日的非線性復雜思想所不能接受的。
生成性整體論
生成的英文是issue,又有露出、脫穎而出的含義。生成是指一事物源于某種東西而出現但又不能通過還原方式化回該物的情況,它的具體結構是“生—成”,“生”是開端,“成”是結果。生成首先是個事實,既是事實,就不可消除。由于線性問題都是可還原的構成性的,因此生成性問題必然是非線性的跨越性的。生成論不同于預成論和構成論,中國古代的生生哲學和希臘的種子思想是其最早的形態。而在現代,它主要是基于復雜性和有機體理論的一種新的思維方式或世界觀。此外,解釋學關于解釋間距合理性的論證,“后”現代理論所表達的差異思想等都具有生成的意味。生成論主張在復雜性的系統中由若干要素在特定條件下(如漲落機制)所形成的整體,已經具有新的屬性和特征,不能通過還原的方式在各要素中獲得解釋。這是系統由一種平衡到另一種平衡的突現或躍遷,也是大多數復雜系統運演的基本現象。
生成論作為方法論具有極強的人文特性和超越特征。按照生成論,我們總可以進入某種關系——后驗地被拉入某種關系中。在關系的形成中,“構成”通常伴隨暴力——強制認同,這也是當今世界矛盾的根源,而“生成”則必須走向合作,因為只有合作才能創造一切新東西,所以“生成”論也是未來和諧文化和文明建設的思想基礎。從生成看對話,對方共在這個關系比什么都重要,對方和他者的在是我的前提和活力,沒了他者,我就沒了意義。這樣,異質性的他者的存在就成了我存在最最必要的東西,那最久遠的差異存在也成了最有活力的事物。如此,生成論打破了贏家通吃和勝利者不受譴責的霸道邏輯,把世界帶入活的關系中,以共筑的姿態生成和塑造一個新文明,這也是我們今天在全球弘揚中華文化精神的真義所在。
所以,從邏輯分類來看,生成論是內含超越性的辯證邏輯,是讓與的邏輯,姑且稱之為文明的邏輯或自由的邏輯。由于這一點,生成論在人文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都有廣泛應用,如創新問題、人的特性問題、應用倫理問題、美與文明問題等。而科學與人文的對立正是構成論的一個后果。生成論并不是簡單地反還原論,而是劃定還原論的界限,從而超越還原論。它既承認整體和部分的各自獨立地位,又承認它們之間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它只是表明,整體論并不是與其他認識方法完全對立和相互排斥的理論。當然,生成也不是萬能的,而且實現起來更難。
整體論的價值
人類早期的思維基本都是整體論的。但是近代以來整體論一直受到詬病,構成論就是在這種情形下發展起來的。與其相對應的原子論的個人主義或單子主義倫理學,一直大受賞識和歡迎。但是單子所宣稱的其實是說它自己就是一個整體,而且單子的不可入性本身同時也意味著它必須存在于與他者的關系中,而這個關系的極限其實就是另一更具有包容力的機械整體。
現代世界越來越復雜化,致使人類社會的發展充滿了不確定性,其中的許多內容是不能從原來的要素中獲得解釋的,從而顯示了個體主義或要素主義思想的局限。當構成性思維使人類社會的發展威脅到所有人的命運時,人們就必須重新開始從整體層面來把握問題和局勢。這樣,我們也就看到了人類整體性思維發展的一個總體脈絡:預成性思維、構成性思維和生成性思維。整體論思維的三種形態不僅反映了人類思想發展的階段性,還大體對應著文明的三種形態。而三種整體論的提法以共時化結構再現歷時性的景觀,在邏輯上是完備的,也更有助于看清事物的本來面目。只是三種整體論各有其適用范圍和價值,預成性整體論適宜于處理各種背景性起源性問題,構成性整體論適宜于處理當下性隨機性問題,而生成性整體論更適合處理有關整體的層級躍遷問題。人們當然可以從某種角度出發批評其他整體論,如認為預成論壓制個體,是一切宿命論的思想根源;構成論忽視整體,是現世主義的思想來源;而生成論則突出了個體與整體之間的斷裂,成為“不斷革命”的借口。但是不管怎樣,都不能忽略一個根本事實,即整體論之間以及整體論和個體論之間都是不能簡單地相互取代的,過分偏愛某一方也不是真正整體論的態度。
今天,由于人類在邁向未來進程中的問題層出不窮,這使我們不得不努力尋找一種典型的思想方法。而按照黑格爾的說法,在時間上后成的東西作為前此一切東西的成果,總是自覺地把先在的整合在自身之中(黑格爾《小邏輯》,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這也是生成論方法的先天優勢。也就是說,三種整體論方法不只存在著前后相繼關系,更存在著整合關系,其中生成論因其后出性而兼取預成論和構成論的某些優長,并保持著必要的張力。因此,現在的關鍵就成了如何全面體會生成論的思想,在生成的意味上把握人類自己的命運。這也使得開發生成整體論不僅獲得了價值優位,也具有認識論和方法論意義。
光明日報京(11)B2科學技術哲學劉嘯霆20072007
●按照發生機制對整體論進行形態劃分,可以分為預成性整體論、構成性整體論和生成性整體論等三種形態,它們同時也代表了三種思維方式或論證方法。
●預成性的整體論作為一種世界觀和方法論曾經長期主導著人類的思維規范;構成論對近代科學和社會發展所具有的革命性影響是巨大的;生成論作為方法論具有極強的人文特性和超越特征。
●三種整體論各有其適用范圍和價值,預成性整體論適宜于處理各種背景性起源性問題,構成性整體論適宜于處理當下性隨機性問題,而生成性整體論更適合處理有關整體的層級躍遷問題。
作者:光明日報京(11)B2科學技術哲學劉嘯霆20072007
網載 2013-09-10 21:3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