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中國管理科學界的挑戰、機遇與對策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一、我們面臨的新世紀
  人們將本世紀末和即將來臨的世紀稱為信息或知識經濟,實際上說明人們已達成共識,信息和知識已經或將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強相關要素!由于信息、知識的產生、傳播、應用、管理與傳統的經濟要素如資本、勞動、物質有很大不同,從而導致未來社會活動及其管理的很大不同。
  知識經濟的強相關要素知識具有的基本特性是:①知識的邊際收益遞增,這與物質資源恰恰相反。因為知識的增加還可能產生新知識。②知識的影響難以度量。資本、物質產生的影響較知識來說要容易度量,這使得知識的貢獻和報酬難以決定,從而可能抑制知識的產生和應用,因為人們可以由于不滿而隱藏知識,從一個聰明人變成既傻又懶的人。③知識有時與人難以分離。有的知識可以脫離所有者,有的卻不能。于是,一些知識的載體是人,知識的運用便轉化為人力資本的運用,這預示著人力資本的管理日益重要。④知識的產生與應用難以管理。知識的以上特色使其管理變得非常困難。⑤知識的傳播、獲得、應用效果具有很強的主觀特色(因人而異)和不確定性。同樣的人在同一時間和地點獲得同樣的知識,但由于其面臨問題和背景不同可能會有不同的感受。
  知識的特性使得知識經濟時代具有如下特征:①社會經濟富于創新;②社會經濟發展快速多變(不穩定管理環境);③社會經濟日益信息化;④經濟發展的區域化和一體化;⑤經濟發展首要推動力成為知識和人力資本;⑥高科技產業的崛起;⑦人類生活、工作方式隨新技術不斷改變。如信息技術(IT)的飛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活動和管理的方式,過去很難做或甚至幾乎無法做的事情通過IT變得可能和容易,如企業通過IT達到信息共享、知識共享、方法共享、經驗共享,從而減少了組織層次,有利于及時調整戰略等,這都對改善企業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知識的特性和知識經濟的特征使得新世紀經濟可能出現如下基本發展趨勢:知識化、虛擬化、模塊化、網絡化、反中介化(FACE TO FACE,NET)、集中化(整合)、創新化、產銷一體化、全球化、協調化。這些趨勢將首先迫使管理由母國取向轉變為世界或區域取向。經營決策、組織結構、財務、人力、生產作業、品質、技術管理都要站在更高、更廣的角度進行審視和調整;其次,不僅要求企業生產方式進行變革,而且企業的組織管理方式和經營方式也必須進行相應變革和創新;最后,更重要的是經濟的密切聯系和信息的交互往來使得文化的碰撞加劇,具有不同價值觀念和信仰的人群將在全球范圍內展開競爭與合作,不同的傳統文化不再以毀滅另一種文化為光榮,而會因個人的充分解放而繁榮。經濟活動的這一切變化,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我們許多傳統的管理理論和方法也需要作出相應的變革,許多新出現的管理現象和問題需要新的理論去解釋和處理。可以說,新世紀的到來,迫切要求我們探討適應信息時代知識經濟特點的新的管理科學。
      二、新世紀的管理挑戰及應對挑戰的基本策略
  知識的特殊性及其導致的知識經濟時代的特點和趨勢,使我們面臨的管理活動需要進行一系列變化(見表1), 從而也具有與過去不同的如下一些難題:①無論企業還是政府,其管理環境復雜多變,極不穩定。②因人和知識經常難以分離,所以人力資本的管理越來越重要,也越來越難。③因知識的生產需要創新,其過程缺乏規律性,所以知識的生產和管理也很困難。④知識經濟社會人類活動的信息不對等程度越來越大,這要求人力資本開發更依賴于激勵而不是簡單的懲罚,但激勵的基礎是對人的行為的評價,而信息不對等又使行為評價變得越來越難。如一研究人員工作時間在窗前吸煙看風景,若批評他,他會說將他的一個思想火花嚇跑啦。⑤行為評價難加上從知識到結果的轉化過程復雜,從而使報酬分配難,進而導致激勵難和人力資本管理難。⑥環境多變既需要企業或組織靈活應變,又要求組織具有較大的抗風險能力,即有一定規模。我們在強調小的好處時常講船小好調頭,強調大的好處時說船大抗風險的能力強,而適應未來環境的組織應結合船大和船小的好處,即組織建設要融大和小的好處于一體,這自然很難,好在虛擬組織概念和IT技術的發展給了我們一條生路。⑦虛擬組織的最大特征是組織的網絡狀態和運行的合作化趨勢,這使得任何個體在未來社會都是一個合作伙伴,不能自己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于是,這類組織的管理勢必要求改變傳統的“管”的觀念,而要在管理中強化合作、協調的觀念,這種觀念的轉變也是一個痛苦和困難的過程。⑧合作、協調觀念的轉化不僅是對組織和員工的要求,更主要的是對各層領導者和管理者的要求,他們需要一個角色的轉換,即從過去的主人變成現在組織和員工事業成功的工具和服務員。換句話說,未來社會每個人都在關心自己事業的成功,而不再是簡單的謀生。組織和企業家、管理者的成功依賴于每個員工的活力,而員工的活力源于其對事業的追求。只有將員工的事業追求與組織發展協調起來,并創造一種良好的合作和工作環境,員工的活力、員工的成功才是組織的成功和企業家、管理者的成功。而做到這一點的關鍵是老板(企業家、管理者)們能否屈就于服務和充當員工事業成功發展的工具。
      表1 管理活動的一些變化以前            現在和未來為顧客設計         顧客為自己設計為別人工作         為自己工作小是美的或大是安全的    需要同時擁有大和小的好處時間和空間是經濟發展的約束 時間和空間是經濟發展的資源員工是老板和企業發展的工具 員工是主人,老板和企業是扶持員工			  發展的工具零和博弈          雙贏策略管理是命令和控制      管理是相互適應和協作
  
  以上管理觀念的轉換和難題造成企業或組織整體發展的新趨勢:①未來企業或組織的走勢:合作聯盟、分散經營、重視智力基礎設施的開發。②未來領導或管理行為走勢:重視非正式權力作用的發揮,重視“領”的本領的建設和環境的營造,要象空氣一樣,使員工感覺不到領導的存在和壓力,但又強烈地意識到組織的發展離不開領導。③未來戰略管理的走勢:戰略逐步柔性化,要依賴組織及其成員的高素質和主動性提高組織的彈性,以學習性組織、柔性組織來主動應變或以少變應萬變。④未來決策的走勢:決策日益分散化、信息化、快速化,這要求組織做好分權和授權,但又能在滿足組織分散、快速決策以靈活應變情況下的整體決策集成能力。⑤管理模式的走勢:計算機集成管理時代的到來(CIMS:computer integrated Management system)。人類越來越離不開計算機,但進一步發展的趨勢不僅是以計算機替換人的活動和延伸人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將管理思想融入計算機系統,使人類的管理活動有質的升級,而不僅是提高效率。
  總體來講,未來社會,無論是個人、企業、事業單位還是政府,其面臨的最嚴厲的管理挑戰就是要適應不穩定的管理環境,要有遇變不驚、應變自如的管理機制!這實際上是對管理科學的整合和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世紀管理科學的進一步發展至少需要重視以下幾個方面的研究:
  1.將時間納入組織的設計
  傳統的組織設計主要考慮的變量是長、寬、高,即層級數、各層管理幅度、各部門職能劃分等,但卻忽視了組織對變化的反應速度和應變時間。未來社會一個重大變化是由于交通和通訊技術的發展,使經濟社會發展與空間和時間的關系與傳統大不一樣,已從傳統的約束變成一種資源,現在經常是誰早走一步就是勝者。于是,在組織設計中引入時間變量已是一種必然,通過組織扁平化、網絡化、信息化以及適當的分權、授權,加快組織的反應速度已成為組織制勝的重要手段。
  2.探討新的組織形態:各種手段的對立統一體(和諧體)
  未來的組織將是一個多種矛盾現象的對立統一體。如矩陣型組織即設想實現作業系統的分權化,決策與財務控制的中央集權化,以權力平衡取代層級組織的序列化指揮系統。日益盛行的電腦網絡則不僅打破了層級組織的序列限制,而且克服了空間約束。現代技術的發展打破了人們傳統的時間觀念和空間觀念,人類甚至有必要重新定義時間和空間,并在新的時空觀下審視組織時,時間和空間將可能從過去的約束變成資源,新的組織形態不再是網絡組織和層級組織簡單的相互替代或互補,而是更大意義下多種相互矛盾、甚至相互對立的組織形式共生于同一和諧體中(見表2)。 這種新型的組織形態有待于借助復雜系統科學的深入研究。
  表2 配合各種甚至對立與沖突的組織手段于一和諧體中現行的不可缺少的手段    新形勢下迫切需要的手段嚴格的官僚等級體制     靈活的網絡結構和協調機制嚴密的法制體系和組織制度  創新的自由空間權力運作體系        自動調節機制的重要作用靠規模對風險的規避     靠小的靈活提高競爭的機動性既要穩定發展        又要快速應變個體目標的沖突與競爭    組織共同目標的實現
  
  3.不斷創新是組織生存和發展的核心武器
  經濟全球化、市場一體化使得沒有創新、沒有超人之處就沒有生存空間。傳統的模仿、從眾必將被概念創新、個性化所替代,發展組織動態核心競爭能力是擺在任何組織面前不可逾越的重要任務。
  保證組織創新的動力來源在于建立鼓勵創新和保護創新的機制;能力則在于不斷提高自己的創新意識和克服制約創新的因素。實際上,創新的敵人經常是你自己,這包括長期形成的經驗、已有的知識、成功后的自負等。這些因素用得好是創新的工具,用得不好便會變成創新的大敵。真正的創新需要大膽,但也要理性,創新最主要的是產生新點子或想法,點子和想法的英文詞是IDEA,如果我們將它拆開, 就可變成I:Information collection(收集信息);D:Data analysis(分析數據和資料);E:Evaluation(進行評價和判斷);A:Action(行動)。實際上這四個環節就是一個理性分析和干事的過程,有了大膽,有了理性,創新成功的機會就會很多。至于如何把握創新的機會,則是一個非常復雜的事情,因環境、面臨的問題和人而異,Peter Drucker 在《創新與企業家精神》中列舉的7項創新源泉也許能給我們一點啟示:(1)意外的成功;(2)實際情況與期望的不同;(3)人類自以為然的成規戒律不合適;(4)產業或市場結構的變化;(5)人口的變化;(6 )因經濟而來的認識、情緒、時尚的變化;(7 )由新知識帶來的意識上的變化。
  4.人力資本建設是實現快速反應和動態創新的根本
  要真正使組織活起來,最基礎的還是人才建設和人力資本的開發,世界上各個國家對此都非常重視,不僅國家在設法網羅人才,企業間的人才戰更是激烈,因為人力資本的投入有利于提高企業的動態靈活性,人力資本的投入有利于提高企業自我管理和環境適應能力。從下面幾組數據和現象就可有所體會:(1 )每人每年用于人力資本培訓和發展的費用:美國1800美金,英國5000美金,德國7500美金。(2 )新員工第一年接受正規培訓的比例:美國企業8%,歐洲企業20%, 日本企業74%。(3)對經營管理人才的激勵(90年代初收入比例:主管CEO/工人):美國109,德國和法國25,日本17(雖低,但以精神鼓勵補充, 如在關鍵人員中設一般董事等),中國2—3(國企)(注:以上均為稅后收入)。(4)眼下,硅谷最缺什么?不是創業者和他們的“IDEA ”(主意或想法),也不是風險投資家或銀行家,真正缺的是能把好的主意付諸實現的人!(5)為了長遠競爭,美國企業頻出新招, 如新興起的“人才風險投資”,吸收人才的招數花樣繁多,已出現周薪10萬美金的高報酬;美國企業的“最搶手貨”是優秀的MBA(工商管理碩士); 華爾街與硅谷人才爭奪戰打得你死我活,預計哈佛1999年20%MBA 會去硅谷;目前爭奪人才的“殺手锏”是:令人瞠目結舌的高薪,寬松的辦公環境,機動靈活的工作時間。
  人力資本的培養和建設,不只是簡單地培養人和吸引人,最關鍵的還在于恰當地用好人和創造良好的、有利于人才成就事業的環境和條件,即機制(這正是管理科學要認真研究的),這樣才能穩定真正的人才和發揮人才的巨大作用。
  5.我們應注意的以下一些管理趨勢:
  (1)企業要注意從傳統的“融資”轉向到“融智”。(2)要從傳統的追求大而全到注重企業間的配合、互補和合作。(3 )要從傳統的零和博弈模式中走出來,樹立雙贏(WIN—WIN)策略的觀念并巧妙地利用之。(4)要從跟蹤、模仿轉換到概念創新,形成自己組織、 產品和服務的獨特品性,形成動態核心競爭能力。(5)要注意企業包裝, 包括重組、優勢嫁接、商機組合、形象塑造、資源優化等。(6 )要注意適時地從產品經營轉向資本經營、品牌經營、信譽經營。(7 )要學會吸收商業資本進入工業領域。(8 )要注意適應國內市場競爭國際化的必然。(9)還要注意利用企業重組、 二次創業熱潮涌動尋找新的發展契機。(10)注意從無資產公司、知識中介公司涌現的熱潮中發現新商機。
      三、中國管理科學界的機遇和對策
  1.西方發達的管理科學崇尚科學、理性,其哲學基礎是還原論。但現代復雜的管理問題和現象已使其捉襟見肘,西方管理學者借鑒東方文化的重整體、感情,根基于天人合一哲學思想的東方文化的趨勢已展現。而身處中華文化發源地中國、且深受其影響的中國管理學者有資格和條件抓住這個機遇,將符合未來管理活動特點及發展趨勢的中國文化和哲學思想融入自己的管理研究中,使其發揚光大,創造出有新時代特點的管理科學理論和方法。
  2.管理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科學,其發展必須面對新涌現的現象和難題。中國經濟發展成就舉世矚目,其改革實踐的獨特性及重要地位會使中國管理理論逐步受到國際學術界的關注。
  3.在世界的東方,巨大的亞洲-太平洋經濟圈中的東亞、東南亞部分正在迅速發展,對世界經濟格局正在產生重大影響,中國在亞太經濟圈中的地位正飛速上升。特別是中國有望迅速加入WTO, 中國市場的巨大吸引力使國際社會必須適應中國環境并形成與之相應的管理思想。
  4.中國管理學的研究與企業的技術引進相似,經歷了一個學習、引進、消化、吸收的過程,近年來已經達到自我創造的程度,新世紀給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開啟了一個更廣闊的創新和發展的空間。
  在新的世紀里,面對如此豐富多彩的管理實踐和挑戰,中國管理科學研究要在國際學術界有一定地位,重要的是要抓住新世紀的新要求及其與中國文化和管理思維獨特性相融合的趨勢,創造出有中國特色的管理思想和理論來。
  東西方管理整合與軟化的趨勢啟示我們,這場由信息技術引發的“協調的變革”,讓我們重新反醒并認識到強調協調和協作關系的我國古代管理哲學的睿智,也相信中國必將是培育新管理范式的沃土。我國管理科學研究不能滿足于亦步亦趨地模仿和學習,而是需要本土化的管理創新,創新的途徑是借鑒中國古代豐富的管理思想和文化、以及強調“利”“義”的對立統一和“和諧”的哲學遺產,引進西方管理科學的最新成果,并結合中國國情和面對的種種管理現象、問題展開研究。只有如此,才能發展出適應未來發展特點、具有中國特色的管理科學研究成果。
    新形勢下管理研究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1.研究哲學上需要一種“既見樹木、又見森林”的“總體論”(整體論+個體論)和動態最優觀
  哲學上西方強調分析,其優點是嚴謹、科學、思路清晰,在整體分解的基礎上對具體問題有具體的解決方法。但面對復雜系統問題,這種解析性的分析方法往往失去了系統原有的許多特性,因而會出現合成謬誤。哲學上東方強調的是整體,如中醫治病,好處是有時雖能把握一些整體特性,但往往難以深入具體問題具體處理。管理問題或現象大都是復雜系統問題,具有不可分性,因此我們需要結合中西方哲學各自的優點,形成一種“既見樹木、又見森林”的“總體論”(整體論+還原論)哲學觀。
  另外,管理現象和問題的復雜性使得人們永遠無法完全預知其最終狀態,加上人類認識的有限理性,我們永遠不會在當前狀態下確定未來的最優決策。正因為如此,西蒙提出了有限理性和最滿意決策的觀念。我認為,管理研究在目標的確定上應是追求“當前狀態下可預期內的最優或最滿意”,這實際上是一個隨發展動態優化的過程。
  2.研究方法論上要“問題導向”和“環境依賴”
  面對復雜多變的未來管理世界,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針對某種現象研究一種管理技術或者是研究解決某個具體的管理問題,有效和創造性的管理研究必須面對實際現象和問題,即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從問題中來到問題中去。
  另外,管理研究不能脫離研究對象所處的環境就問題討論問題,而必須緊緊地將問題與環境結合起來考慮和分析。否則,得到的理論、方法、技術也難以有效解決問題。這就是為什么許多國外先進技術在中國難以有效使用的原因。
  3.研究境界上應追求“在所研究問題的環境下最滿意地解決問題”
  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研究越深入,人類應付自然越容易,但管理研究越深入,人類進行管理的難度越大,原因是人類的能動反應;另一方面,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有跨時空的可比性,但除了高度抽象的基礎性理論和一些具體技術外,許多管理研究不具備跨時空的可比性,在他國的好理論或技術到另一國就難以有效使用。與人有關的管理研究使其往往很難追求世界領先等標準,因為就管理來講往往就不存在這樣的標準。所以,大量應用性管理研究(純科學的理論、方法除外)的最高境界應是追求“在所研究問題的環境下最滿意地解決問題”。
  4.研究對象上要善于觀察和預知新現象、新問題
  對于管理來說,進行實驗研究往往很難,原因是很難找到一成不變的環境。許多通過“試點”、“解剖麻雀”得到的經驗或結果到實用時就會變形。因此,管理研究要善于事先感知新現象、新問題、新事物,要事先考慮到管理措施、方法會引起的反應。
  5.研究思想上要有跨文化、跨制度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因跨地域、跨國度的管理活動日益增多,不同文化和制度下的合作和競爭是人類發展賴以生存的重要途徑,所以管理研究思想上的這種跨文化、跨制度的感悟力和理解力是社會發展的要求。
  6.研究隊伍上要善于跨國、跨專業、跨實踐的合作
  要搞好現代管理研究,不僅思想上要有跨文化、跨制度的感悟力和理解力,組織上也要善于實現跨國、跨專業、跨實踐的合作,這有助于思想升華的實現和對研究對象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
  7.研究方法的多樣性和相互印證
  由于人類行為的復雜性和管理問題與環境的緊密依存性,管理研究的正確性難以象自然科學那樣準確論證。所以,管理研究要善于從不同的視角、用不同的方法進行分析和印證。通常用的方法主要有規范研究、實證研究、論證及實驗研究。
  8.研究結果的預見性和可操作性
  管理研究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其研究目的不只是對管理現象進行描述和闡釋,更重要的是對管理現象有預見性,對管理問題的解決有指導作用或提供操作過程、方法和技術等。不管研究結果是思想、觀念,還是理論、方法,或者是操作規程和技術,都要重視其結果的實踐性和科學性。
  
  
  
管理科學學報津C3管理科學席酉民2000200021世紀我們將面臨什么樣的社會經濟環境?在該環境下社會經濟活動的管理將具有什么新特點?這些特點對管理科學將提出什么新要求?面對這些要求,中國管理科學界的挑戰、機遇和對策是什么?文章將對這些問題展開討論和分析。新世紀/管理科學/機遇/對策席酉民,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西安 710049 作者:管理科學學報津C3管理科學席酉民2000200021世紀我們將面臨什么樣的社會經濟環境?在該環境下社會經濟活動的管理將具有什么新特點?這些特點對管理科學將提出什么新要求?面對這些要求,中國管理科學界的挑戰、機遇和對策是什么?文章將對這些問題展開討論和分析。新世紀/管理科學/機遇/對策

網載 2013-09-10 21:30:25

[新一篇] 新一代經濟學家

[舊一篇] 新農村建設需要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