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香港在亞太區經濟發展中的地位、作用及前景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80年代以來,亞太地區的經濟一直處于持續高速增長的態勢,年均經濟增長率高達7.4%,充分顯示出其極大的生氣和活力。香港作為亞太地區一個引人注目的增長點,其經濟亦獲得了年均7.5%的高增長,并從一個以工業和國際金融業為主的地區發展成為一個兼具貿易、通訊、運輸及商業服務業等多功能的國際大都市,在亞太地區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本文試就進入90年代即面向21世紀之際,香港在亞太區的地位、作用,香港與亞太區各國和地區的經貿關系及其發展前景等問題作一分析探討。
   一、
  近幾年來,國際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東西方冷戰正式結束,世界各國經濟實力的較量已升到首要位置,國際經濟秩序和競爭形式出現了明顯變化,經濟區域化在加速形成。西歐步向單一市場,并有納入東歐發展成為泛歐集團的趨勢;北美(美、加、墨)自由貿易區正在形成,且有納入南美部分國家發展國家成為泛美集團的可能;世界經濟格局明顯地朝著分成泛歐、泛美、泛亞太三大經濟區域的方向發展。在這樣的國際背景下,亞太地區的經濟發展正呈現以下兩個明顯的趨勢:
  其一是區內的經濟合作將大大加強。
  由于政治、經濟、地理、文化、歷史以至社會制度上的因素,亞太國家及地區的經濟凝聚力一向不如歐、美兩地。改變這一現狀,加強區域經濟合作,至少有兩方面的積極意義;一是可獲得資源互補的優勢。亞太區是一個資金充裕、技術先進,兼有廉價土地與勞動力的區域,區內本身的生產資源極具互補性,加強合作必然有極大的經濟效應。二是有利于維護國際自由貿易體系。亞太地區只有作為一個整體才能增強區域發展的能力,及維護關貿總協定下的公平、自由貿易精神。這表明亞太地區加強合作既是世界大勢驅使,亦有其自身發展的需要,是今后區內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其二是將持續成為經濟最活躍、最有生氣的地區。
  過去二十年,由于日本的強盛,四小龍的崛起,中國的改革開放與東盟的發展,亞太地區的經濟增長動力始終不減。今后的動力在哪里?筆者認為,目前次區域經濟合作的發展與成效是一股新的動力源泉。亞太區要進行整體性的經濟合作,條件和基礎不如歐美,但次區域合作的條件和時機則趨于平衡。香港、臺灣與中國華南地區的經濟區域合作,經過10年尤其是近5年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果:新加坡與馬來西亞南部的球和、印尼的巴旦島建立的“成長三角”區亦在加速發展;此外,泰國、印支三國與中國的西南地區,日本、韓國與中國的膠東、遼東半島以及前蘇聯東部地區這兩大區域,亦有良好的經濟合作前景。而東盟六國在1991年舉行的高峰會議上也已確立了在今后15年內建立自由貿易區的目標。比起大區域合作,次區域合作具有較強的適應力和靈活性,這是它的優點。近幾年來華南地區的經濟均以年均兩位數的速度增長,顯示了次區域合作的極大經濟效益。可以預期,次區域經濟合作的發展將承接70~80年代的動力,從而推動90年代整個亞太區的經濟增長。
  在亞太區經濟增長與合作并進的形勢下,香港如何定位,起何作用,這是值得加以探討和研究的一個問題。就目前香港的經濟實力,優越的地理位置、完好的基礎設施而言,香港在亞太區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國際金融中心
  香港是亞太地區起步最早的國際金融中心。經過20多年努力,香港已發展成為世界最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之一,大多數國際金融機構都以香港作為亞洲的業務基地。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主要標志:(1)香港聚集了大批的國際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80年代以來,香港一直是世界上除倫敦、紐約之外,外國銀行最多的第三大銀行中心。據統計,1992年,香港共有持牌銀行164家,分行1409家,外國銀行駐港辦事處148家,另外,世界最大的100家銀行中有79家在香港注冊營業,銀行業務遍及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2)香港的外匯交易大,在世界上居第六位,僅次于倫敦、紐約、東京、瑞士和新加坡。外匯市場的日均成交額約610億美元。(3)香港的黃金市場久已蜚聲國際,80年代以來,一直同倫敦、紐約、蘇黎世,并立為世界四大黃金市場。(4)香港的證券市場從70年代開始,特別是1986年四家證券交易所合并以來,發展迅速,國際影響日益擴大。截至1994年6月底,在香港聯交所掛牌的上市公司有508家,市場資本總值達22400多億美元,成為僅次于東京的亞洲第二大股票市場。此外,保險、期貨、租賃等市場,也都有較大的發展,并在世界上有一定的地位。應該指出的是,長期以來香港一直是亞太地區的信貸中心。80年代后,香港的商人銀行幾乎壟斷的太平洋邊緣地區的銀團貸款業務。
  總而言之,香港金融人才薈萃,設施先進,品種齊全,能為全球提供各類金融服務,并在亞太區占有絕對或相對優勢。鑒于此,香港的金融業完全有能力為亞太區內經濟發展提供各類優質的金融服務。
  2、國際貿易和運輸中轉中心
  亞太各國經濟合作加強,必須會增加區內的商品流量。香港是個自由港,貨物進出自由,不受限制。香港擁有優良的港口、設施先進的碼頭、現代化的機場,海運、空運吞吐量大,效率高,更重要的是,香港位于東亞的中部,是東南亞通向東北亞的樞紐,更是各國通向中國華南地區的前沿口岸。這些條件決定香港目前已成為并將繼續成為亞太區最重要的貿易和運輸中心。
  香港的對外貿易包括進口、出口和轉口貿易三大部分。據統計,香港這個人口只占世界總人口千分之一的彈丸之地,1990年的貿易總額達12824億港元(1644億美元),約占該年本土國內生產總值的235%。1993年香港的總出口額為1350億美元,較1992年增長13.1%,其中轉口貿易的增幅更達19.1%,進口貿易總額達1430億美元,較1992年增年20%。在全球外貿總額排名榜上,香港已從1992年的第10位上升為1993年的第8位。若以人口平均計算,香港的出口水平高于美、日、法、德等工業發達國家。很顯然,香港經濟主要依賴對外貿易,它已成為一個國際性和地區性的貿易中心。
  香港海運、空運發達。以海運為例,香港在天然良港的基礎上苦心經營多年,使香港港口設施實現了現代化,吸引了多國輪船公司將它作為掛靠港、轉口港。目前,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60多個港口與香港有航運往來,從香港到世界各地有19條主要航線,1989年進出香港的運洋班輪達18900艘次。香港的集裝箱運輸業起步雖晚于歐美、日本等國的各大港口,但近幾年香港海運集裝箱吞吐量一直保持世界領先地位。1993年香港的集裝箱吞吐量達920萬箱,較1992年增長15.5%,繼續保持其全球第一大集裝箱港的地位。據香港港口發展局預計,到2011年,香港集裝箱吞吐量將猛增至3200萬箱,升幅為300%,另據香港統計處的數字顯示,1993年,香港海運貨物在其全部外貿額中占50%,總額達1.07萬億港元(1370億美元),較1992年增長8.7%,因此,香港被稱為遠東國際海運中心。
  3、國際旅游中心。
  旅游業是香港最大的服務行業之一,亦是香港第三大賺取外匯的行業。戰后各國經濟恢復后,世界旅游業以空前的速度繁榮,香港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展成為一個世界知名的旅游中心。據統計,1991年到香港的游客高達600多萬人次,全年旅游收益達400多億港元。
  香港的游客以亞洲國家居多,據統計,1991年來自亞洲國家和地區(中國大陸除外)的游客,約占總數的62.3%。香港現有旅行社約1000多家,為世界各地的游客提供各類服務,香港不少星級酒店早已聞名世界。總之,一個只有500多萬人口的城市每年接待500~600多萬人次的游客,旅游收益保持數百億,并連年上升,這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
  (四)、通往中國市場的橋梁
  中國堅定不移地實行改革與開放,將給亞太區繼續創造許多投資和貿易的機會,與亞太各國的往來將更密切,但由于內地的通訊,運輸等方面未能同步跟上,許多商務需借助香港處理。今后,香港同中國內地的經貿關系以及香港作為亞太區到中國投資的業務中轉基地的地位,都將進一步加強。
  80年代以來,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在資金、技術、進出口貿易方面日益增長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都受益于香港。在貿易方面,據統計,1978~1992年,香港和中國大陸的貿易增長74倍,其中香港對中國出口增加763倍,香港約80%的廠商將生產線遷入中國,僅在華南地區雇傭的工人就達300多萬人,是香港本地制造業工人數的2.5倍。與此同時,中國內地經香港轉口到世界168個國家和地區的貨物,1979年,其商品總值為688億港元,1992年大幅升至4040億港元,平均每年遞增30%多。在金融方面,香港已成為海外金融機構發展對內地關系的重要渠道,向內地貸款的主要銀團籌措中心,香港金融機構為內地提供的貸款余額由1979年的1億多港元增至1989年的436.4億港元。據統計,中國向外貸款約有80%是在香港或通過香港進行的。在直接投資方面,1979~1992年港商在內地投資企業達61068家,協議金額704.8億美元,占內地全部外商直接投資項目和協議金額的60%以上;1993年上半年,不包括深圳和西南地區,港商對內地的投資項目多達22200個,協議金額374億美元。多年來,香港一直是內地外匯的主要來源地。
  總之,香港已成為中國內地最重要的轉口港、貨物中轉站,亦是外國資本進入中國的橋頭堡,中國還可由香港得到各種世界經濟信息,香港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的這種重要作用,目前是不可能為其他地區所替代的。
   二、
  70年代,香港以其經濟實力與臺灣、韓國、新加坡一起跨入了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的行業,并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進入90年代后,香港經濟仍以約5%的速度在增長,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目前已達到13000美元,居亞洲“四小龍”之首。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香港與亞太區各國和地區的經貿關系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
  (一)美國加大在香港的投資。在香港目前設有領事館和外交辦事處的國家約有90個,而美國則是第一個設領事館和表現最為活躍的國家。同時,由于美國對香港的大量投資,也使得美資在香港經濟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據1991年度外商投資香港制造業的數字來看,外商投資總值為343億港元,其中美國投資值為96億元,占投資額的28%;美國來香港的人員數目,年均增長13%,而現時美國僑居在香港工作的人數,僅次于菲律賓而居第二,1992年在港工作的美籍雇員約24000人,但至1993年7月已增至26000人,顯示出美商在香港的投資有持續增長的趨勢。
  對于美資公司而言,基于地理位置及中國市場等因素,香港正好作為發展亞太區活動的辦事處。以1968年成立的香港美國商會為例,在約1100家成員公司中,有200多家是名列世界大公司前500家的美資公司。這些公司大多數與香港,中國大陸有長期及豐富的貿易和投資經驗,而作為中國貿易和投資發展的市場大門,香港在其中扮演著一個重要的地位。根據香港美國商會在1993年中的會員調查顯示,有75%的美資公司把亞太區總部設在香港,而且大部分美商機構計劃長期留港發展,反映出美資公司對亞洲、香港和大陸市場的投資態度,即希望透過香港售賣如汽車、運輸及通訊設備等商品往中國大陸市場。另據估計,近年來流入香港的美資,平均每年已達71億美元,占香港外資總值的31%;美資為香港提供25萬個工作職位,占香港總工作職位1/10;同時美資在銀行業的資金投放,約占香港存款總值的9.7%,是僅次于中國的第二大境外銀行集團。
  (二)與東南亞國家的經貿關系。90年代后,除中國內地外,香港與東南亞國家的經貿關系發展亦十分迅速。據統計,1991~1993年期間,香港對泰國、馬來西亞和印尼三國的出口貿易均較上年增長10%。同時,香港對該地區的投資也急劇增加,成為對亞太區內除中國內地之外的又一個投資熱點。按已批準項目統計,香港對泰國的投資額從1979年的5.59億美元增至1991年的15.10億美元;同期,對馬來西亞的投資額從1.32億美元上升至2.5億美元;對印尼的投資從4.06億美元增至7.31億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進入90年代后,香港一些實力雄厚的大公司對東南亞國家投資已從制造業和服務業這兩大部門逐漸擴大到基礎設施部門。如最近香港新世界發展公司和新鴻基地產公司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興建了兩座酒店和三棟辦公樓。香港大公司大量增加對東南亞國家投資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經濟因素。目前,香港正致力產業結構調整,如果繼續把一些勞動密集型的產業轉移海外,那么經濟發展較快、資源豐富、勞力成本低廉,而開放度又較大的東南亞國家,自然成為香港的廠商理想的轉移場所之一。
  (三)加強與亞洲其他三條“小龍”的經貿關系。90年代由于國際經濟環境發生了變化,特別是美國取消對“四小”的優惠關稅后,香港對其他“三小”的經貿關系開始出現了新的變化,即在相互競爭的同時,又加強了彼此間的合作,從而使雙邊貿易迅速增長。從總體上看,進入90年代后,香港與其它“三小”的貿易年均增加四成,其中尤以香港與韓國的貿易增長為最。1990~1993年,香港對韓國的出口額年均增長達30%以上,目前占香港貿總額的4%,韓國由香港的第七大貿易伙伴躍升為第五大貿易伙伴,僅次于中國、美國、日本和臺灣。
  另據統計,截至1993年3月,香港對臺灣的直接投資約達11億美元,僅次于日本、美國,居第3位。香港經濟界人士普遍認為,“九七”回歸前,香港對臺灣的投資有可能超過美、日兩國,而成臺灣最大的外來直接投資者,另一方面,臺灣對香港的投資也日趨活躍。1981年臺灣在香港的投資約300萬美元,1990年增加到3300萬美元,目前已達到30多億美元,增幅驚人。盡管1997年日益臨近,但這并不影響臺商來港投資的熱情。因為臺商來港投資或設立機構,目標是同大陸做生意。
  (四)日資加快搶灘香港市場。過去20年,日資機構一直在港厚植根基。據統計,港日貿易額由1977年的8億美元增至1992年的228億美元,增加達29倍。另據統計,1990年日本已首次躍居為香港制造業最大外來投資者。目前日本金融機構已擁有香港的55%的金融資產,1500多家日本公司在港設有辦事機構,這類機構不僅是日資進入大陸市場的中心,也是日本對整個亞太地區各種經濟活動的指揮基地。
  應該指出的是,進入90年代后,在日本經濟疲軟及出口不振,而同時亞太市場又一片興旺的形勢下,日本本土資金繼續外流已勢屬必然。而作為亞洲最大市場的中國,勢必成為日資投入發展的中心,香港也必將因此而受惠。故一般相信,日本在香港的投資將會繼續維持頗大幅度的投資比率。
   三、
  1997年香港回歸以后,其在亞太區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及與區內各國的經貿關系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這是目前香港、亞太以及整個世界經濟研究所特別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筆者認為,鑒于90年代有利于香港經濟發展的因素繼續存在,香港在亞太區內現有的作用和地位,不但不會受影響,而且會進一步加強。
  (一)亞太區域內經貿發展迅猛,市場潛力很大。一家美國公司的執行董事道格拉斯·柏克預言,“到本世紀末,亞洲國家之間的貿易妝將比亞洲對歐洲或北美洲之間的貿易要重要的多。”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計,從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的5年中,亞洲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相互貿易年均增長率達20%以上,高出世界貿易同期平均增長率一倍,也超過亞洲發展中國家同期整個對外貿年增長15%的水平。亞洲發展中國家相互之間的貿易漸增,導致亞洲區域內貿易比重的快速上升。1986年,亞洲發展中國家的區域內貿易占其整個對外貿易的比重為27%,1992年增至37%,如果加上對日本的貿易,則達到48%。按目前亞洲國家區域內貿易的增長速度,這個比重還將繼續上升。從發展趨勢看,區域內市場的潛力很大。亞洲發展銀行最近估計,從現在直至本世紀末的數年內,亞洲各國家和地區將需要9500億美元作用基建投資。因此,諸如銀團貸款、項目融資、結構性貿易融資及其他資本市場集資活動都將會大大增加,這為在香港從事國際銀行業務的銀行提供了大量的機會。
  (二)亞太區域內經濟合作不斷加強。80年代中期以后,區域經濟集團化趨勢逐漸抬頭,歐洲統一市場和北美自由貿易區的籌組,形成了促進亞太地區尋求經濟合作、另組區域情經濟集團的動力。在此期間,1989年由澳大利亞前總理霍克提議而設立的亞太經濟合作會議,1990年由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提議而設立的東亞經濟圈,1993年正式生效的東盟自由貿易區先后問世,在區域合作中發展了積極的作用。除了新興的區域經濟組織外,亞太地區逐漸自然地發展出該區域經濟圈,如“東北亞經濟圈”、“黃海經濟圈”、“華南經濟圈”、“南印度之那經濟圈”、“成長三角”,其中特別是由臺灣、香港和大陸學者提出的“臺灣海峽經濟圈”或“中國經濟圈”被認為是亞太區最有發展前途的地區經濟集團組織。在大陸東南沿海地區同臺、港、澳這三地經貿關系繼續發展,尤其是海峽兩岸經貿關系不斷發展的形勢下,“九七”回歸必將給香港帶來更多的投資和貿易機會。
  (三)亞太區域內國家與地區間的政治關系不斷改善。目前,印支問題正逐步走向政治解決,印支三國與東盟的關系也正在逐步改善,原來處于敵對狀態的南北朝鮮亦已開始對話接觸。至于日本,正在利用其經濟、政治和地理的有利地位,大力開展亞太外交,并調整亞太政策,大力發展與亞太各國和地區的經貿合作。應該說,亞太區內國家關系的改善,有利于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發展,也有利于香港與區內各國和地區發展經貿合作關系。
  比較而言,整個90年代,在亞太地區新一輪國際分工中,香港對中國內地及東南亞等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貿易機會多,出口障礙少,經濟上有著很大的互補性,這必然會促使香港將其大部分注意力仍然轉向亞太地區,繼續在該地區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據有關資料顯示:90年代以來,亞洲市場在香港出口總額的比重逐步明顯提高;1989年34.9%,1990年為41.2%,1991年為47.2%,1992年則已達第51.4%。
  但應該看到的是,在邁向21世紀,亞太經濟迅速發展的大趨勢下,香港不僅面臨著自來日本、新加坡的競爭,而且還面臨著來自東盟國家的挑戰。如泰曼谷的境外金融市場(BIBF)開設至今已1年,泰國政府希望積極發展地區性金融據點,通過BIBF融資給緬甸等中南島各國,目前得到BIBF經營許可證的外國銀行共有48家,4月底融資總額約為112億美元,但其中約92%屬于外國資金對泰國國內的融資交易,泰國對外國的融資交易只占8%,泰國政府希望擴大這方面的交易額,先使BIBF成為中南半島地區的金融中心,進而發展成為象香港、新加坡一樣的國際金融中心。因此,香港要保持及增強其在亞太地區的地位和作用,必須順應世界經濟日益發展的需要,不斷努力。就目前而言,還需在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努力:
  (1)加強硬件和軟件基礎設施建設。香港現有的機場、碼頭和通訊網絡等硬件基礎設施已難以應付未來的發展需要;軟件基礎設施方面,從事會計、法律、管理以及高科持產業發展的各級專業人才亦需要不斷的更新和充實。加速這兩方面的建設有助于香港發揮其在亞太區的作用。
  (2)加強與華南地區的合作。香港與華南地區的合作已取得了突出的成績。今后兩地的產業合作將朝著高科技方面發展,這一合作的深化有可能令香港的產業結構與華南地區融為一體;前者主要作為市場窗口,后者則作為產業基地。以香港的市場專業來加快大陸的科技成果商品化,將是合作的重要內容。這對香港經濟的發展及鞏固其在亞太地區的地位是十分有益的。
  (3)與亞太各地建立更廣泛的溝通渠道。近幾年香港與亞太區的經貿關系明顯加強,1990年香港與亞太區內的貿易總值達1000億美元,在本港貿易總額中的比重高達60.5%。1990年以來香港先后加入了太平洋地區經濟理事會、太平洋經濟合作會議以及亞太區最大的政府組織──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會議等多個官方和非官方組織。這些參與,使香港與亞太各地的溝通渠道增加了。今后香港還應擴大類似的溝通渠道,加強與亞太各地的相互了解,這必將有利于彼此間的經濟合作。
                         (責任編輯:夏海)
  
  
  
世界經濟研究滬37-41F10國民經濟管理與計劃尤安山19951995 作者:世界經濟研究滬37-41F10國民經濟管理與計劃尤安山19951995

網載 2013-09-10 21:31:52

[新一篇] 論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價值選擇和理性基礎

[舊一篇] 論魏晉至宋律學的興衰及其社會政治原因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