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8227(2001)02-0106-06
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同處中國東南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對21世紀中國經濟全面走向世界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所指長江三角洲地區包括上海市、江蘇省的南京、鎮江、揚州、常州、無錫、蘇州、南通七市和浙江省的杭州、嘉興、湖州、紹興、寧波,舟山六市;珠江三角洲地區包括廣東省的廣州、佛山、中山、江門、深圳、珠海、東莞、惠州八市。改革開放以來,這兩個三角洲地區發展異軍突起,成為中國經濟增長最快和最活躍的地區。根據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不同路徑,可概括出不同的區域經濟發展特征:(1)在資本來源上,長江三角洲地區主要依靠貸款;而珠江三角洲地區主要依靠外來投資。(2)在產權結構和組織結構上,長江三角洲地區以集體產權為主,以鄉鎮企業為主要組織形式;而珠江三角州地區以外方產權為主,以三資企業為主要組織形式。(3)在企業、市場、政府三者的關系上,長江三角洲地區主要依靠政府推動,市場化程度相對較低;而珠江三角洲地區市場化程度則相對較高。(4)在產業的外向度上,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歷了以區際貿易為主的內緣型發展道路;而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外向度一直較高。上述四方面特征的區別,最明顯的存在于兩種模式形成的初期和中期,即90年代中期以前。隨著市場經濟不斷深入和體制變遷,兩種模式已經開始趨向融合,產權明晰化和經濟外向化成為新時期的主流,市場化和民營化已逐漸成為兩大區域經濟發展的共同特征[1]。
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經濟發展特征既有差異性,又有互補性,可在互利互惠前提下,充分發揮互補的優勢,使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優化組合,實現效益最大化。本文從經濟發展的歷史過程、現狀特點和未來趨勢三方面對這兩地區進行了比較分析,探討影響其經濟成長的主要因素,提出未來經濟發展中既競爭又合作的可能性。
1 經濟發展的歷史過程比較
1.1 開發歷史較早,但發展特點不同
長江三角洲與珠江三角洲都是秦嶺淮河以南開發歷史較早地區。早在春秋時期,長江三角洲已是吳越國的政治經濟中心,直到鴉片戰爭之前,長江三角洲地區由于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大中小城鎮遍布,市場繁榮,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地區。不過,由于明清時代的海禁,長江三角洲的手工業基本上都是為國內市場服務的。這與當時珠江三角洲地區的手工業明顯不同。
以廣州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區,開發歷史雖遲于長江三角洲,但其對外貿易早在唐宋年間已得到較快發展。廣州成為當時全國最大的對外貿易港口,商業空前繁榮,到了清朝政府實行嚴厲的海禁期間,廣州又成為全國唯一的對外貿易口岸,商業活動更趨活躍,度過了經濟發展史上一段比較鼎盛的時期[2]。
然而,由于珠江三角洲地區遠離國內其他人口密集地區,又沒有通往國內廣大腹地的河流,商品運輸費用很高,所以,在對外貿易不斷增長的同時,手工業卻受到市場制約,規模一直不大。這與長江三角洲形成明顯差別,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珠江三角洲的經濟開發主要靠農業,但土地資源有限,大量農村勞動力下南洋打工。說明當時盡管有廣州這個全國唯一的對外貿易口岸,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但它并沒有解決珠江三角洲地區廣大居民的發展問題。
1.2 鴉片戰爭后,珠江三角洲一度衰落,而長江三角洲迅速崛起
鴉片戰爭失敗后,清政府被迫開放了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個通商口岸,廣州失去了唯一對外貿易港口的地位。大量海外商船開始北上,尋找更多的貿易機會,這使得廣州面臨著來自其他通商口岸的挑戰。特別是在長江三角洲地區的上海成為遠東最重要的貿易中心后,使得當時地處東南一隅,交通不便的廣州出現了衰落,也使得珠江三角洲地區在我國沿海地區經濟發展中所處的地位下降。與此同時,外國資本、民族資本和外國商人紛紛來到上海開辦銀行、投資工業,開發實業。近現代工業開始發展,上海迎來了一段民族經濟全盛時期。上海的迅速崛起,帶動了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在中國經濟中地位迅速上升。
1.3 新中國成立后,計劃經濟體制使沿海經濟發展速度不快
從“一五”計劃開始一直到1978年以前,由于沿海地區地處海防前線,國家沒有安排較多重點工業項目,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經濟發展緩慢,大多依靠地方政府提供的有限資金,建設了一批地方輕紡工業項目。因此,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這兩個魚米之鄉,在五六十年代經濟發展并沒有明顯的加快,特別是在70年代中后期,與國內其他進行了重點建設的地區相比,經濟發展更顯得落后了。但是,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都是嚴重缺乏礦產資源的地區,發展輕紡工業成為地方政府首選產業,加上輕紡工業與市場經濟關系密切,這為以后兩地經濟快速起飛打下了基礎,充滿極大的發展機遇。
2 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的現實比較
2.1 改革開放給沿海帶來新的生機,但兩大三角洲發展差異明顯
70年代末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對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刺激,兩地都用自己在70年代形成的輕紡產品和機電產品的優勢,迅速擴大了產品的市場。尤其是鄉鎮工業乘著農村改革的大潮,很快實現了全面的啟動。江蘇、浙江、廣東的經濟開始以較高的速度發展。沿海地區成為中國經濟的巨大推動力。
然而,從80年代中期開始,長江三角洲與珠江三角洲的經濟發展速度出現了較大的差異。與快速發展的珠江三角洲經濟相比,長江三角洲經濟發展顯得較為滯緩,在1984~1988年間,江蘇省和浙江省的工業總產值占全國的比重,分別只提高了0.4和1.3個百分點,而廣東省的工業總產值占全國的比重卻提高了1.9個百分點。究其原因,有其內在基礎不夠穩固的因素,也與上海這個“龍頭”發展緩慢有關,具體概括為以下三點:首先,由于當時江蘇、浙江的輕工業主要是以農產品為原料,不同于珠江三角洲地區主要依靠工業原料及半成品的新型輕工業,所以,一旦當農產品產量下降,就對江、浙兩省的工業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其次,當時江、浙的輕工業產品主要是面對國內市場,沒有象產品大量出口的珠江三角洲地區那樣注意產品的更新換代,因此,當市場飽和時,難以拿出對應策略;再次,由于長江三角洲的龍頭城市上海受計劃經濟體制嚴格限制,80年代難以適應形勢變化,工業總產值占全國的比重持續下降,使長江三角洲地區工業實際發展大打折扣,1984年以后,長江三角洲作為一個整體,工業生產在全國的比重開始下降,1989~1991年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經濟度過了一段十分困難的時期,直到浦東開發之后才重新恢復生機。
2.2 兩大三角洲地區經濟起飛的動因不同
緊靠香港這個國際經濟中心城市,則是改革開放之后珠江三角洲地區最大幸運。在80年代,一條界線兩邊,一邊人均工資每年只有500元人民幣,按當時匯率折合僅330美元,另一邊的人均工資每年30000港幣,折合3870美元。在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下,如此巨大的反差無疑會導致資本的大量輸入和商品的大量輸出,與香港之間一天至少可以打一個來回的珠江三角洲地區,人員的往來是如此便利,以致于出現信息爆炸而最終帶來了經濟的騰飛。可以說,中國沿海其他任何地區,在發展外向型經濟上都沒有珠江三角洲這么有利。
上海浦東開發開放的力度在福建以北的中國沿海是獨一無二的,這將大大增強外國和國內其他地區的企業在上海投資的積極性,對于整個長江三角洲的發展也有十分顯著作用。上海的擴散作用,是長江三角洲的地方工業和鄉鎮工業發展的外部動力。從1992年開始,蘇南和浙北地區的經濟開始了較快的發展,與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速度開始接近,從某種程度上看,上海與整個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經濟發展可以說起點更高,更符合當代工業化的要求。
2.3 兩區經濟活動的空間布局有不同的區域特征
長江三角洲地區目前的經濟活動空間分布,表現出大范圍的空間擴散特征。蘇南、浙北不少城市的人均GDP已與上海非常接近,尤其是上海至蘇州、無錫的城市帶已經成為一個后工業化階段才會出現、其內部經濟發展水平基本一致、核心—邊緣分異不明顯的地區。這是在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過程中,擴散作用一度遠遠強于集聚作用的結果。
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經濟活動空間布局具有高度集中的特征:城市市區經濟發展水平遠遠高于周圍郊縣,而且存在著廣州、深圳、珠海三城市“三足鼎立”的總體格局。進入90年代,工業化在珠三角范圍內全面推進,經濟活動的空間布局呈現出均衡發展趨勢,珠三角地區內部差異在逐步縮小[3]。但在產業組織形式、企業規模等方面東西部有明顯差別:西部地區已經形成了大中型企業,并且以本地資金為主外資為輔,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同時受到重視;東部地區多“三來一補”式的中小型企業,外資占很大比重,產品的國內市場尚待開拓。
從中心城市對周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來看,上海作為長江三角洲地區的最大中心城市,其對整個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是深刻的,這與廣州基本相同。但由于行政區劃界限的阻隔,上海難以從長江三角洲地區吸納經濟發展所不可缺少的資金,導致90年代初經濟發展不如廣州快。
3 經濟發展的未來趨勢比較
3.1 21世紀兩大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方向不同
以浦東開發開放為契機,上海的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比較迅速的階段。由于浦東新區開發開放的起點較高,背后又有上海浦西面積廣大的城市建成區及工業、商業和1000多萬城市居民作依托,發展前景十分樂觀。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改造、外高橋新港區和滬杭、滬寧高速公路等城市對外交通運輸工程的建成,也將為21世紀上海經濟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只要今后的發展不遇到外來因素的干擾,擁有522km[2]土地、140萬人口的浦東新區,在總體經濟實力和發展水平上趕上和超過327.5km[2]、120萬人口的深圳經濟特區是完全可能的[4]。
上海的重新崛起,已經引起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全面呼應:滬寧和滬杭甬高速公路把長江三角洲一大批大中型城市與其經濟中心上海緊密地連接起來。而在長江兩岸和杭州灣南北一大批港口也在興建。所有這些都將對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經濟發展產生重大影響。隨著港口與腹地之間交通條件的便利,再加上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和加入WTO,長江三角洲主要工業產品出口將會有明顯的擴大,從而為長三角地區的經濟發展提供新的增長點[5,6]。
香港、澳門的回歸,將對21世紀的中國產生深刻的影響。珠江三角洲毗鄰港澳,已將港澳作為自己最近、最大的主要商品和資金市場,與港澳經濟逐漸一體化,并繼續保持在開拓輕紡新產品和出口創匯方面的優勢。珠江三角洲已成為港澳制造業的主要加工基地,而港澳則是珠江三角洲地區的主要投資者和主要出口、轉口地。目前,港澳與珠江三角洲的經濟合作正在進一步深化,逐步提高合作的層次,并朝著基礎設施、金融證券、房地產等各個領域全面發展。
3.2 沿海地區產業結構的升級、轉型與合作將進一步加強
長江三角洲與珠江三角洲在產業結構和生產要素組合等經濟領域有著廣泛和很強的優勢,使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優化組合,實現效益最大化。特別是港澳回歸后,應從世界經濟集團化、區域化、國際化競爭的新格局考慮,將香港資金雄厚、市場信息靈通,長江三角洲與珠江三角洲的科技力量雄厚和勞動力價格低廉等優勢結合起來,形成一體化經濟,以共同體形式參與國際競爭。
從發展趨勢看,長江三角洲與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制造業將進一步從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轉移,從簡單的生產要素互補向結構互補轉移。如果要在世界市場上占穩一席之地,就必須向高科技發展。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科研優勢與珠江三角洲地區的資金優勢相互結合達到優勢互補,這對雙方產業結構的升級轉型是十分必要的。一是可以采用新技術更新傳統產業;二是可以共同開發高新技術產品,并使之產業化;三是及時引進國際高科技產品,創新后出口;四是共同收集高科技信息,跟蹤世界高科技動態;五是進行人才和技術流動,參與當地科技開發應用研究。
3.3 兩大三角洲之間的經濟競爭將是爭奪市場范圍的競爭
中國對外開放重心北移,從根本上說是與各沿海經濟中心影響范圍的大小密切相關的。在歷史上,由于從上海可以乘船經長江到達長江中游和上游廣大地區,所以使其與對內陸地區交通不便的廣州相比處于優勢。到了今天,形勢有了變化,京廣鐵路已建成復線,京九鐵路也已通車,廣州到長江中游交通十分便利。再加上大西南的大部分地區與廣州之間的交通現在遠比與上海的交通方便,這就使得長江三角洲與珠江三角洲相比,在經濟競爭中暫時處于不利位置。但是,如果長江上的航運條件能夠得到改善,或者在上海與武漢之間修建一條直線距離不足900km的鐵路干線,形勢可能會有大的改觀。
隨著全國大市場的逐步形成和完善,特別是隨著中國加入WTO的日益迫切,兩三角洲之間的經濟競爭將出現新的變化:爭奪市場范圍從國內轉向國際,名牌產品、知名企業等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壯大以及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的進度和程度,都將對兩大三角洲經濟發展產生重要影響。面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知識經濟的嚴峻挑戰,兩大三角洲在21世紀的競爭中很可能轉變為既競爭又合作的伙伴關系,共同成為推動中國經濟成長的兩個發動機,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帶動和服務全國經濟,進而在轉變中的國際經濟格局中爭取更多的主動權。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武漢106~111K9地理王益澄20012001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同處中國東南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對21世紀中國經濟全面走向世界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從歷史過程看,這兩個地區都是秦嶺淮河以南開發歷史較早地區,鴉片戰爭后長江三角洲逐漸崛起,而珠江三角洲一度衰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由于長期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這兩個三角洲地區發展不快。改革開放以來,這兩個地區經濟發展異軍突起,成為中國經濟增長最快和最活躍的地區。特別是上海浦東開發區建設和港澳回歸對這兩個三角洲經濟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從未來趨勢看,面臨著中國加入WTO和知識經濟的嚴峻挑戰,這兩大三角洲地區優勢互補,將共同成為21世紀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兩大發動機。通過從經濟發展的歷史過程、現狀特點和未來趨勢三方面對這兩大三角洲地區的經濟發展特征進行比較分析,探討影響其經濟成長的主要因素,對比兩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與空間布局,提出未來經濟發展中既競爭又合作的可能性。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經濟發展/比較研究the Changjiang Delta/the Zhujiang Delta/economic development/comparative study收稿日期:2000-07-25;修回日期:2000-10-16COMPARIS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BETWEEN THECHANGJIANG AND ZHUJIANG DELTASWANG Yi-cheng(Faculty of Architectural,Civil Engineering and Environment,Ningbo University,Ningbo 315211,China)The Changjiang and Zhujiang deltas,the two developed regionson the southeast coast of China,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development of Chinese economy in the 21 century.They both havea long history of economical development.The economy inChangjiang began to grow at the end of the Opium War,while inthe Zhujiang it declined since for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After the found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the twodeltas had developed at a low speed for 30 years,due to theplanned economy system which was characterized with a highdegree of centrality.Since the reforming and opening,the tworegions have developed very rapidly and grown very activelyin economy.In addition,the development in Pudong and the returnof Macao and Hongkong have further increased the developmentin the economy of the two deltas.As indicated by the trend ofthe economy,the two deltas will be complementary for eachother while facing the challenge of China's joining into WTOand of the knowledge economy.The history,current status andthe perspectives of the economy in these two regions werecompared,with major factors controlling their developmentdiscussed.After comparing their economical status andindustrial structure,it is proposed that complementaryco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 deltas should be considered.王益澄(1962~ ),男,副教授。寧波大學建筑工程與環境學院,浙江 寧波 315211 作者:《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武漢106~111K9地理王益澄20012001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同處中國東南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對21世紀中國經濟全面走向世界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從歷史過程看,這兩個地區都是秦嶺淮河以南開發歷史較早地區,鴉片戰爭后長江三角洲逐漸崛起,而珠江三角洲一度衰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由于長期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這兩個三角洲地區發展不快。改革開放以來,這兩個地區經濟發展異軍突起,成為中國經濟增長最快和最活躍的地區。特別是上海浦東開發區建設和港澳回歸對這兩個三角洲經濟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從未來趨勢看,面臨著中國加入WTO和知識經濟的嚴峻挑戰,這兩大三角洲地區優勢互補,將共同成為21世紀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兩大發動機。通過從經濟發展的歷史過程、現狀特點和未來趨勢三方面對這兩大三角洲地區的經濟發展特征進行比較分析,探討影響其經濟成長的主要因素,對比兩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與空間布局,提出未來經濟發展中既競爭又合作的可能性。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經濟發展/比較研究the Changjiang Delta/the Zhujiang Delta/economic development/comparative study收稿日期:2000-07-25;修回日期:2000-10-16
網載 2013-09-10 21:3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