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經濟必須以人為本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一、勞動者是生產經營的主體
  (一)人力資源是世界上各種資源中最寶貴的資源。土地、資本、勞動力都是發展經濟的基本要素。政治經濟學告訴我們,勞動力、勞動資料、勞動對象是生產力的三要素。然而,勞動力是所有要素中,最活躍、最積極、最關鍵的要素。所以,在發展經濟所必須具備的所有資源中,首先應重視人力資源的充分利用和開發。因為包括科學技術要素在內的其他一切因素,除作為勞動對象而又未經人類勞動加工的自然資源外,都是由人類勞動所創造的,無論是宏觀經濟戰略還是企業發展戰略,都應以人為本。一切見物不見人的觀點是片面的、本末倒置的。“以人為本”應該作為發展經濟的新思想肯定下來。
  (二)勞動力要素是生產要素中最活躍、最積極的要素,在生產活動中具有創造性。勞動力在使用過程中,不僅實現自身的價值,將自身的價值物化到產品中去,而且勞動力作為具有勞動能力的人,具有創造思維,他不斷改造操作方法,革新技術,創造出比勞動力大得多的價值。這個價值量不僅包括必要勞動創造的維持勞動力生產和再生產的價值量,而且包括剩余勞動所創造的價值量,即剩余價值或剩余產品。勞動力素質越高,他所創造的價值量也越大。他們這種能夠創造新的價值的能力大小,決定于勞動力素質的高低。
  (三)企業家作為生產經營活動的組織者和管理者,他們同樣屬于勞動力要素。由于分工的不同,他們在生產活動中不是直接操作生產工具,而是起著組織、指揮的作用。由于生產社會化程度的提高,企業作為社會生產經營的基本單位,是一個分工精細、密切協作的復雜系統。如果沒有一個司令官來指揮,就不可能使生產活動有秩序地進行,就象一個樂隊沒有一名指揮就不可能奏出悅耳的音樂一樣。一個企業的有效運作,并取得經濟效益,不僅要求一般員工具有一定素質,更重要的是要求企業家具有較高的素質。企業家的素質,對于一個企業的成敗興衰來說,更具有決定性意義。
    二、企業家和員工素質的內涵
  (一)企業員工作為勞動者的一般素質,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是勞動者的身體素質。勞動者的身體素質或稱勞動者的生理要素,即勞動者的健康狀況,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生理健康狀況又包括身高、體重、體力和耐力,反應靈敏程度以及身體各部分各種器官功能有無障礙等等。心里健康包括思維能力、智商高低、精神狀態等。身體素質是勞動力素質的基礎條件。如果身體素質不好,其他素質再好也不能發揮其作用。
  其次是勞動者的文化技術素質。主要是指勞動者受教育的程度、受專業技術培訓的情況。這里我們主要是指人們智力資源的開發,就是要努力提高勞動者的文化素質,培養出一支包括各類熟練技術工人的龐大隊伍,造就出一大批優秀的管理人才和企業家階層,造就一大批第一流的工程技術人員、科學家等等。勞動者系質的提高有賴于教育事業的發展。從某種意義上看,教育事業不是非生產性的,而是為生產的發展提供最重要的生產要素——高素質的勞動力。一個國家擁有工程師、科學家、大學生人數往往是衡量一個國家的實力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標志之一。一個國家的科技優勢比資源優勢更能使自己的國家富強起來。世界上一些資源短缺的國家和地區能夠使經濟騰飛,使人們富裕起來,無不與教育事業的發達、勞動者素質的提高有著密切關系。相反,有些國家雖然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但長期處于貧窮落后的狀況,其主要原因無不與勞動者的素質太低,教育事業不發達有著密切的關系。同樣,一個企業要興旺發達,取得好的經濟效益,勞動者的素質,包括經理人員和各類管理人員在內的勞動者素質起著決定性作用。特別是經理人員的作用更為關鍵。勞動力的文化技術素質又可分為基礎文化和專業技術素質兩方面。前者為受教育的程度,如小學、中學、大學等等;后者為專業技術素質,如工人的技術等級,各類人員的技術職稱等。
  第三,勞動者的思想品德素質。勞動者是具有勞動能力的人,從這個角度看,他具有自然屬性,同時勞動者作為社會生產活動的主體具有社會屬性,他所從事的生產勞動又是社會活動,作為社會活動他又必須受社會道德規范的約束。社會勞動是一種基于分工協作的集體勞動。這種勞動如果不能自覺地主動地協調配合,那么這種勞動作為社會勞動的有機組成部分,就會影響到社會整體的有效性,自然也同樣影響到他自身勞動的有效性。勞動者的思想品德素質如何,對企業經濟效益的影響極大。勞動者的思想品德素質又取決于勞動者的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在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之上的道德觀就是集體主義,為集體為社會作出奉獻,將個人利益融于集體利益之中,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
  以上論述是作為勞動者素質一般,對于企業員工、作為某一崗位的具體勞動者來說,所要求的特殊素質應有其具體的內容。企業員工不論是經營者還是管理人員或是一般職工,根據其所在崗位工作性質的不同,均有其特殊的要求。這些人員,必須具備為完成其職責的特殊素質。
  企業家作為企業的經營管理者應具備的特殊素質,主要有以下10個方面:
  1、具有經濟學一般理論知識;
  2、具有現代科學技術的一般常識;
  3、具有與本企業有關的工藝技術知識;
  4、對世界人文歷史和國際經濟環境有一定了解;
  5、具有一般的企業管理知識,包括采購供應管理、生產管理、技術管理、財務管理、營銷管理;
  6、對科技信息和市場信息具有靈敏的判斷和反應能力;
  7、對經濟法規包括國際貿易法規和市場規劃以及國際慣例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8、具有決策能力和組織指揮能力;
  9、具有一定的領導藝術,能團結大多數人一道工作;
  10、處事公正廉明,有對事業的獻身精神。
  對于企業的其他管理人員和一般員工,因工作崗位的不同,對他們的文化技術素質也有一定的具體要求。
    三、企業員工素質是企業經濟效益的源泉
  勞動者的文化技術素質對經濟效益的影響可以從不同層次進行分析。
  (一)從職工個人勞動崗位的層次分析勞動者的文化技術素質對經濟效益的影響。
  職工的文化技術素質主要體現在受教育的程度上,受過較多教育和培訓的職工可以為生產活動提供數量更多質量更高的活勞動。這種更高質量的活勞動所產生的經濟效益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即單位勞動時間內產量的增加;2、產品質量的提高,因而使產品具有更高的價值;3、更充分地和更合理地利用原材料,降低單位產品的原材料消耗;4、正確和合理使用設備,充分發揮生產設備的效能,降低事故率,減少因事故發生的經濟損失;5、合理化建議數量的增加以及技術革新的新產品開發方面作用的增強。以上五點主要是針對工人的,在經營管理崗位上的人員素質的提高,其作用還可表現在資金運用的合理;勞動組織的改善;經營管理水平的提高從而使企業各項經濟效益指標改善。就典型的一線工人來分析,從崗位工作任務完成情況的角度出發,勞動力素質的差別最主要是體現在工時效率的差別和工作質量的好壞。勞動者教育程度與經濟效益的相關性,前蘇聯和我國學者在這方面做過大量研究。例如前蘇聯的切利亞賓斯克師范學院的研究結論是每提高一個年級的教育水平,機械制造業的勞動生產率平均增長1.5%至2%;黑色冶金工業的勞動生產率平均增長0.4—0.7%;輕工業的勞動生產率平均增長1.5—2.2%,受教育年限(從六年級到十年級)每高出一個年級,掌握新工種的速率平均加快50%。[①]根據我國學者王顯潤研究的結果,機械行業8年工齡的鉗工接受兩年職業技術教育,平均可提高工時效率13%。[②]任斌調查了工齡均為9年,初中文化程度,年齡在37—43歲之間的214名男工接受一年技術培訓比未接受培訓的產品合格率平均提高5—7%,設備完好率提高13—17%,合理化建議數量增加75%,平均完成生產定額提高8.9%。[③]最近國內有一些專家專門研究了勞動素質與職工工時效率之間的相關關系,他們以天津某鋼廠的原始數據為依據,通過構建一系列計量型模,分析了普通教育,職業培訓以及工齡對職工工時效率的影響作用。現將他們的研究結論介紹如下:
  (1)普通教育水平對工時效率的影響。以工齡為10年、培訓期為6周工人為樣本,如果以未受教育的工人的工時效率為1的話,那么小學為1.203,初中相對小學提高量為0.067,高中相對初中的提高量為0.067,中專相對高中的提高量為0.09。
  (2)職業培訓對工時效率的影響。對具有初中文化水平,工齡平均為7.5年的工人為例進行考察,每經過兩周的教育培訓后,工時效率可以提高約為3.5%,而隨著教育培訓投入(時間或費用)的增加,培訓對工時效率的提高輻度呈遞減趨勢。也就是說,對工人的培訓投入并不是越多越好,隨著投入的增加其邊際效益遞減。所以對工人所從事的限定的工作性質而言,提高生產率對培訓投入的需求并不是無限的,教育培訓的投入也存在相對飽和問題。當然,對不同性質的工作來說,這種投入的邊際效益遞減率是不同的。必須指出,從總體上講,我國工業企業職工的培訓投入并不是飽和的問題,而是嚴重不足的問題。
  (3)工齡對工時效率的影響。由于工齡的延續,職工對既定崗位的勞動熟練程度不斷提高,研究結果表明,每增加5年工齡,將使工時效率提高10.7%,隨著工齡的增長,它對工時效率的影響相對來說是遞減的。
  從以上三方面可以看出,在對工時效率的提高上,三者之間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相互替代的。根據某鋼廠的實例分析結果表明,工人累計參加6周的教育培訓,單就工時效率的影響效果來看,大致相當于提高一級普通教育檔次,或增長5年的工齡。這種替代關系對于勞動力的使用和管理是有一定參考價值的。由于勞動者素質的提高,能夠為企業生產活動提供數量更多質量更好的活勞動,隨著工效的提高和工作質量的改進,他在為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作出更大貢獻的同時,他個人的收入也會相應增加。
  (二)從企業層次分析職工的文化技術素質對經濟效益的影響
  企業是一個由精密分工組成的復雜系統。各個子系統和各個工作單元相互間有著緊密的聯系和相互制約的作用。它們之間有著內在的質的聯系和數量的比例關系。每一個部分對企業整體都會產生影響作用。總的說來,勞動力素質水平,包括各類人員的受教育的程度,接受培訓的時間,工齡結構和年齡結構,職稱結構,平均技術等級等等,這些情況可以通過企業總體指標來反映;第二是各類人員是否結構合理。如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工人的比例,各專業各工種人員的比例是否合理。這種比例在不同性質不同行業的企業,情況是大不相同的。根據對天津市100個有代表性的企業的問卷調查結構來看,反映勞動力素質的教育和培訓產出彈性遠大于資本的產出彈性,說明勞動力素質對提高企業經濟效益較之其他要素更為重要。提高勞動力素質,開發人的智力資源,是發展生產的重要途徑,具有巨大的潛力,因而也是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主要源泉。研究結果還表明,職工普通教育的產出彈性高于崗位培訓的產出彈性,說明普通教育(包括中專和大學的專業教育)仍是決定勞動力素質的最重要的因素。雖然崗位培訓效果來得直接和快速,但普通教育較之崗位培訓的效果更有后勁,起著更為基礎和深遠的作用。在調查的所有企業中,反映勞動力素質的教育培訓指標與企業的總產值、凈產值、人均利稅率、全員勞動生產率、新產品產值率、合理化建議等指標全部呈正相關關系,與事故率全部呈負相關關系。在企業各類人員中,管理人員的相關系數最高,其次是第一線工人的相關系數也很高,說明提高這兩類人員的素質,加強管理人員和一線工人的培訓,對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在各類企業中,技術密集型企業教育培訓與經濟效益的相關程度最高,說明隨著企業的技術進步和工藝設備的更新改造,企業經濟效益對職工教育水平和技能培訓的依賴關系日益增強。
  (三)從宏觀層次分析勞動者的文化技術素質對宏觀經濟效益的影響和作用
  所謂從宏觀層次分析,主要是從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范圍,分析勞動者文化技術素質與宏觀經濟效益的相關性。這里我們不考慮勞動者的不同專業類別及其合理的結構比例問題,而從整體上將勞動力的受教育程度作為勞動者文化技術素質的指標。由于勞動者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能夠更有力地促進經濟的發展。這種由于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對經濟發展的促進用,不是由于勞動者數量的增加,而是勞動者質量的提高。他的作用主要是從內涵方面而不是從外延方面促進經濟的發展,主要表現為技術的進步,高新技術產業的形成和產業結構高度化方面。勞動受教育程度與宏觀經濟效益的相關性如何體現在一種具體的數量關系呢?這是一個較為復雜的問題。早在1835年美國哈佛大學的沃爾什就曾經應用費用——效益分析方法來計算上高中和大專在經濟上是否有利的問題,發表過《把資本的概念用于人》的著作,1957年明瑟研究了教育程度提高與經濟效益提高的相關性。美國當代著名經濟學家、諾貝爾獎金獲得者舒爾茨提出了“人力資本”理論,他認為:資本有物質資本(物力資本)和人力資本兩種形式。所謂人力資本指的是體現在勞動者身上的,以勞動者數量和質量表示的資本,其中主要是指人的知識和技能。并認為這是現代社會生產發展的主要因素,是人類社會富足的主要源泉。舒爾茨曾計算過,美國從1900—1957年,物力資本投資增加4.5倍,用于教育、培訓等方面的人力資本投資增加了3.5倍。但兩者之間所得的利潤則有很大的差別,用于前者的投資利潤只增加3.5倍,而后者卻高達17.5倍,其利潤增加幅度為前者的5倍。西方經濟學家的觀點有兩個特點,一是將人看成物,將為提高勞動者素質的教育投資看成是對廠房、機器投資一樣,沒有什么區別,甚至將人看成是“活的機器”;二是側重于從個人收入角度來分析教育投資的效益。但是,他們的觀點,無疑給我們很大的啟示。特別是在教育同經濟發展的關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例證,為我們的發展戰略決策提供了依據,并促進了我們在這方面的研究工作。目前國內已有人在這方面做了大量研究,他們運用勞動力的簡化系數法,即將復雜勞動等于倍加的簡單勞動,并設定一個某一文化程度的勞動力作為標準勞動力設計了勞動力的能力函數公式,選取一個受一定教育培訓、具有一定生產實踐經驗和生理素質的勞動力作為標準勞動力,并將這個標準勞動力的能力函數取值為1,其他一般值所得出的能力函數值便表示相對于標準勞動力的當量,也就是將具有不同于標準勞動力和受教育程度的勞動力數量,折合成標準勞動力數量,根據這個折合量的增量,進而估算出教育對經濟效益的貢獻。這主要是從兩方面進行考察,一是勞動力增量所節約的工資額;二是勞動力增量所增加的產出量。根據《中國統計年鑒(1988)》所提供數據,計算出1987年因教育使勞動力素質提高產生的勞動力增量為35%,相應所節約的工資額為377億元;同時,由于教育而增加的凈產值比例為21%,其絕對值為731億元。以上為教育所創造的總收益達1108億元。此外,他們根據教育產出彈性,計算出如果職工教育水平提高一個等級(全國平均受教育程度為6.08年,相當于小學程度,如果提高到初中水平,即受9年教育)可新增工業凈產值907.77元。以上數據充分說明了教育對提高經濟效益的巨大作用。我國目前的現實情況是勞動者的文化技術素質較低,發展教育,提高勞動者的文化技術素質對于提高經濟效益有著巨大的潛力。
  綜上所述,可見企業家和企業員工的素質是提高企業經濟效益乃至整個國民經濟效益的源泉。企業要發展要騰飛,就必須大大提高企業經濟效益,提高企業的自我積累能力,而這一切都有賴于包括企業經理人員在內的全體職工的素質的提高。也就是說,企業家和職工的素質是企業騰飛的原動力。
              (作者:陜西財經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
  ①C·π·科斯年《教育經濟學的對象和方法》教育科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264頁
  ②王顯潤《教育工齡與勞動生產率》技工教育編輯出版社。
  ③任斌《論教育促進生產的作用》教育經濟學論文集第224—225頁,教育科學出版社會1982年版。
  ④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我國工業生產率管理理論與方法研究》課研究報告
  
  
  
陜西工商學院學報西安035-039F102勞動經濟與人力資源管理李慰嚴19951995 作者:陜西工商學院學報西安035-039F102勞動經濟與人力資源管理李慰嚴19951995

網載 2013-09-10 21:29:21

[新一篇] 發展中國家轉型中的政治合法性危機探析

[舊一篇] 叔本華的想象論及其可能的價值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