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戰略理論比較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摘要 該文主要從不同的角度對發展中國家所實施的經濟發展戰略進行了分類,并就各種經濟發展戰略實施的歷史背景、后果進行了探討和分析。
  關鍵詞 戰略 經濟發展戰略
  * * *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亞非拉絕大多數國家取得了政治上的獨立,進入和平建設時期。這些國家究竟沿著什么道路前進,采取什么樣的經濟發展戰略來指導經濟的發展,這不僅關系到他們的經濟建設能否成功,更關系到整個世界政治經濟發展的格局。因此,二戰后,關于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戰略研究得以蓬勃發展。人們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以不同的方法對發展戰略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提出了許多不同名稱、不同內容的發展戰略方案。本文只是從不同的角度,對發展中國家在戰后所實施的經濟發展戰略的類型、產生的歷史背景及其作用的客觀效果作一分類研究和評價。
   一
  以國際經濟關系方面看,根據國民經濟系統的開放程度,經濟發展戰略可分為:初級產品出口戰略,進口替代戰略,出口替代戰略。
  國民經濟系統之間互相聯系、制約和促進,一方面互相交流物質、能量和信息,促進對方的發展,另一方面又為爭奪生存空間而互相競爭和破壞。完全封閉的國民經濟系統會因為熵增大,最終會導致紊亂和崩潰;完全開放又面臨著外部競爭對手吞并的危險,因此,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各國都根據自己所處的國內國際環境,慎重選擇開放的程度。
   (一)初級產品出口戰略
  這種戰略就是利用發展中國家資源的優勢,出口農、礦產品和原料等初級產品。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恢復和發展經濟中產生了對初級產品的大量需求,而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則缺乏現代制造業的技術和資金。因此,就把主要力量用于采掘業和農業,從事某種或某幾種初級產品的生產和出口。直到現在,仍然有一些發展中國家推行這種戰略。發展中國家實行這種戰略,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發揮本國的資源優勢,能夠為本國的工業化積累資金,創造外匯,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但是,這種戰略也有著不可克服的弊端。其一,農、礦產品出口的依賴性大,易受國際市場的供求關系和價格波動的影響,因此,使得發展中國家不僅無法根除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的剝削所造成的落后狀態,改變歷史遺留下來的畸形、單一的經濟結構,而且會更進一步地加深對發達國家的結構性依賴,使其陷入不能繼續發展的惡性循環之中。其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許多初級產品的價值和價格逐漸降低。其三,初級產品與發達國家的工業品之間實行的不是平等交換,其結果是初級產品出口越多,經濟損失越大。
   (二)進口替代戰略
  50年代后期以來,由于初級產品的貿易條件惡化,進口消費品也遇到困難,有些發展中國家為了避免在國際貿易中造成更大的損失,不得不實行進口替代戰略,即通過建立和發展本國的制造業和其它工業,代替原來需要從國外進口制成品。其目的在于通過限制進口制成品,節省外匯,保護國內市場,促進民族工業的發展,實現國家的工業化。這種戰略也叫次級內向。
  發展中國家實施進口替代戰略的結果,在一定程度上開拓了國內市場,擴大了投資,增加了就業機會,發展了民族工業,從而促進了國內產業結構的合理化。更為重要的是提高了發展中國家的自主程度。但是,由于發展中國家在實施進口替代戰略時,不得不實行貿易保護政策,因而不利于促進本國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工業技術的進步,更不利于產品質量的提高和擴大出口。同時,這些國家在實施進口替代戰略的過程中,工業愈發達,依賴進口的機器設備以及某些原料和半成品日益增多,甚至超過了出口的增長速度,進出口貿易不平衡的差距越來越拉大,從而又造成國際收支惡化,外貿逆差增加,外匯危害嚴重等。
   (三)出口替代戰略
  就是采取鼓勵辦法,使本國工業生產面向世界市場,發展國內制成品生產,并以制成品的出口逐步替代過去的初級產品出口,這種戰略也叫次級外向。這種戰略主要是利用擴大出口來積累資本,帶動整個工業和國民經濟的增長。因此,國際上也有把它叫做“出口主導型”戰略。
  發展中國家實行出口替代戰略的結果,使本國的制成品,特別是勞動密集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打開了銷路,出口增強,進口能力也隨之增強,從而促進了工業化的進程和經濟迅速發展。這些國家的產業結構也隨之發生了進一步的變化,特別是制造業比重顯著提高。但是,這種發展戰略的實施也帶來了一些不良后果。首先,一些國家國際收支逆差嚴重,形成了巨額外債。其次,在出口替代戰略鼓勵下建立起來的工業,對世界市場依賴性大,而世界市場風云變幻,時起時落,對發展中國家的貿易和經濟增長沖擊很大。再次是加劇了通貨膨脹、消費品短缺和物價上漲。
   二
  從戰略目標的選擇來看,經濟發展戰略可分為:傳統的發展戰略,變通的發展戰略、激進的自主的發展戰略。
   (一)傳統的發展戰略
  這是發展中國家仿效發達國家的歷史經驗而提出來的一種戰略。其特點是:(1)以國民生產總值或國民收入的增長為經濟發展的主要戰略目標。(2)強調以工業化為經濟發展的主要內容,一般忽視農業的發展。(3)片面追求高速度、高指標,并以高積累、高投資作為實現手段,忽視經濟效益的提高和人民生活的改善。(4)受蘇聯影響較大的發展中國家,在生產關系上急于變革,不切實際的搞國有化,過分地限制私人資本經營。
  這種發展戰略的實施必然會帶來一些不良后果,正如戴維和列維斯坦在其研究報告中明確指出的:“在推行傳統發展戰略的國家中,是在建立一種因襲時尚的發展模式”,“產生了一個由兩種獨立發展的社會構成的二元的社會”。“傳統戰略引起貧困、失業和收入的不平等”,“只會是富者變得更富”,“將在發展中國家內以及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擴大或造成種種的依賴關系。”于是在70年代,以經濟增長為特征的傳統戰略,被一種新的發展戰略理論所代替。
   (二)變通的發展戰略
  “變通”是針對“傳統”而言的。由于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是兩個既相區別又有著聯系的概念,即使經濟增長了,也不一定就意味經濟發展了。因此人們就主張用變通的發展戰略來代替傳統的發展戰略。變通的發展戰略的主要理論內容是:(1)在戰略目標上,強調從發展中國家的實際情況出發,以滿足人們的“基本需要”為至上目標。(2)改變“傳統發展戰略”強調中央集權和采取資源密集的大規模生產方式,采取分散的和勞動密集的生產方式,以解決貧富不均和就業問題。(3)給人民以自主權。(4)提出“適用技術”觀點,反對片面追求和引進高技術。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變通發展戰略是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首先,這種戰略沒有正面回答發展中國家如何才能趕超經濟發達國家。其次,適用技術實際上是落后技術,只是指傳統技術,它表示現狀而不能體現發展。最后,這種戰略的著眼點是滿足人的基本需要。它實質上是一種綜合發展戰略。這對于許多發展中國家來說也有著現實的困難。
   (三)激進的自主的發展戰略
  這是發展經濟學中的一個激進派的主張,尚未形成系統的理論體系。其主要代表人物是:伊曼紐爾、費蘭克、薩米爾·阿明、保羅·巴蘭、普雷維什等,他們的基本戰略思想是發展中國家要發展就要自主,就要改變“中心”和“外圍”國家的經濟合作。同時,在不發達國家內部,進行徹底的政治和經濟變革。
   三
  從生產力行業布局看,經濟發展戰略分為:平衡增長戰略,不平衡增長戰略,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優先發展輕工業的戰略。
   (一)平衡增長戰略
  在西方發展經濟學界,平衡增長論的倡導者主要是納克斯、羅森斯坦——羅州。
  “平衡增長”一詞是由羅森斯坦——羅丹于1943年在題為《東歐與南歐的工業化》一文中率先提出的。他認為平衡增長是指一種經濟格局。在該格局中,每一生產部門隨著對其產品需求的增加而發展。所以,國民經濟中供給結構的變化與需求結構的變化相平衡。
  平衡增長論者認為,資本形成的不充分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約束條件,但他們更強調,影響資本形成的主要因素,不是儲蓄供給的不足,而是投資有需求的欠缺,因此,對一種工業投資而不對其它工業同時作相應的投資,則投資將以失敗告終。他們的這一論點是源于供給創造需求的薩伊法則。
  平衡增長論的主要改革主張是“大推進”,即由政府統一制定內容眾多的投資計劃,以實現平衡增長為目標。當然,只要各個行業中具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的活動不受干擾,私人企業的自發行為也會促成平衡增長。
  平衡增長論強調一攬子投資的重要性和投資結構合理安排的必要性,并認為投資項目之間應當有良好的協調。這些觀點毫無疑問是正確的。但平衡增長論主張的“大推進”政策,在發展中國家卻是很難行通的,因為“大推進”要有巨額資本,而這在發展中國家的稀缺的生產要素中卻是最為稀缺的。如果發展中國家有能力采取平衡增長戰略,它便不是發展中國家。因此要擴大某一部門的生產,就必須縮小甚至犧牲其它工業部門的規模。再者,平衡增長戰略也不符合比較利益原則,按照比較利益原則,某個國家應該把其具有比較利益的工業部門專業化,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產品數量,通過出口創匯,再進口其它消費品。這種專業化的優勢在平衡增長規化下是難以實現的。
   (二)不平衡增長戰略
  與平衡增長戰略相反,赫希曼、羅斯托、辛格等人認為,發展中國家應該實行不平衡增長戰略。他們從“產業聯系理論”出發,指出發展中國家不具備全面增長的資本、技術、管理人員和其它資源,不可能百廢俱興,實行平衡增長。投資只能有選擇地在若干主要部門進行,其它部門通過利用這些部門投資帶來的外部經濟而逐步得到發展。在不平衡增長論者中間,有些人認為,由于基礎設施部門建設時間長,因此,應先于直接生產部門的發展。另一些人則認為,過分強調基礎設施的建設,如果直接生產部門跟不上,會造成資源的浪費,影響整個經濟的發展。因此,應先發展直接生產部門,以此帶動基礎設施的發展。這兩種意見的共同特點是,傾向于生產的專業化,重視出口和市場機制的作用。他們主要關心的不是需求問題,而是供給問題。
  赫希曼在論證不平衡增長時,提出了有名的“聯系效應”的概念。所謂聯系,指一個部門在投入和生產上與其它部門之間的關系。一個部門和向他提供投入的部門之間的聯系,叫做“后向聯系”,它引起對原料供應的需求,一個部門和吸收它的產出的部門之間的聯系,叫做“前向聯系”,它刺激產出量的利用。
  不平衡增長論關于前向聯系和后向聯系的論證,是發人深省的。它指明了一直為人忽視的一種投資對前后階段的影響。但是,不平衡增長論低估了不平衡增長造成的障礙和阻力。稀缺會形成壟斷勢力和既得利益,進一步的發展會受到排擠和反對,除非國家作出強有力的干預,很難排除這些障礙和阻力。處于低發展階段的落后國家,由于供給和需求缺少彈性,市場的反映不夠靈敏,以及投資決策的失誤,部門和行業發展的不平衡,是經常出現的情況。因此不平衡增長只不過表述了常見的現象,而對于不平衡的一些重要問題,如什么是最優程度的不平衡,不平衡向什么方向發展,不平衡增長從什么地方開始等等,分析還不夠深入。
   (三)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
  早期發展經濟學家認為,戰后新獨立的發展中國家首先應當發展的是工業部門,特別是重型工業。這是因為:第一,發達國家都是工業化國家。從不發達到發達,自然必須首先工業化。第二,工業的勞動邊際生產率,遠比農業勞動邊際生產率為高,把勞動者從農業轉移到工業,就會增加國民產出。第三,工業化具有外部經濟效果,而農業則不然。第四,農業要取得進步,必須首先工業化。
  這一戰略的實施,在發展中國家建立和完善民族工業體系的初期,確實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在這一戰略的實施過程中,大量資金投入工業,特別是集中投入重工業,造成了資金嚴重短缺,不得不大量借債,進而影響到整個國民經濟的平衡發展,影響到人民生活的改善。70年代后,這些國家都先后放棄了這一戰略。
   (四)優先發展輕工業的戰略
  工業化初期,在農業為主的經濟中,加工和再加工那些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工業生產,要由輕工業來承担。輕工業的發展對煤、鐵等其他原料及機器設備產生越來越多的需求,帶動重工業的發展,因此優先發展輕工業具有必然性。輕工業多屬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輕工業,有利于發揮勞動力豐富的優勢。而且,輕工業一般規模小,投資少,建設周期短,資金周轉快,在一定條件下,相對來說效益好,利潤高。因此,從輕工業開始更有利于迅速推進工業化進程。但是,長期實行這種戰略也會產生一些弊端,特別是國民經濟各部門需要的機器設備和中間產品主要依靠進口,因而難于擺脫對外依賴性和建立獨立自主的國民經濟體系。
   四
  從投資方式來看,經濟發展戰略分為:外延型發展戰略,內含型發展戰略,人力資源開發型戰略。
   (一)外延型發展戰略
  外延發展,就是指投資主要用于建設新企業,增加新設備,進行規模不斷擴大的社會再生產。
  社會經濟的發展,當然要重視利用外延因素來擴大再生產,特別是那些經濟技術比較落后、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國家在建設的初期,可以主要依靠外延方式發展民族經濟。但是,從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進程來看,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應當逐步把以提高經濟效益為特征的內含擴大再生產作為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式。否則過分強調外延發展,往往耗費的資金多,并使現有企業不能及時的進行技術革新、經濟效益差,影響國民經濟持續、協調、穩定發展。
   (二)內含型發展戰略
  內含型發展就是指投資主要用于對現有企業的技術更新和改造、改善經營管理、開發新產品、提高產品質量等等。從理論上講,內含擴大再生產投資少、見效快,從而有利于保證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速度與效益的統一。但是,這一理論應用于實踐,往往會遇到一系列問題:第一,在現實經濟生活中,同一經濟發展過程往往既包含有外延擴大再生產,又包含有內含擴大再生產,或者從一個生產要素看是外延擴大再生產,從另一個生產要素看則是內含擴大再生產。這就產生一個問題:如何依據外延和內含擴大再生產的理論,正確處理新建、擴建和現有企業更新改造的關系?第二,以內含型擴大再生產為主,是否必然與重點建設相矛盾?第三,以內含型擴大再生產為主,是否與解決勞動就業相矛盾?上述三個問題不解決,是難以制定內含型經濟發展戰略的,即使從理論上制定出來了,在實踐中也是難以實現的。
   (三)人力資源開發型戰略
  近年來,不少發展經濟學家認為,在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過程中,物質資本的投資固然重要,但開發人力資源的投資更為重要,發展中國家由于長期受殖民主義、帝國主義的掠奪和剝削,科學教育事業很不發達、人民的文化技術水平低,觀念陳舊,直接影響到民族經濟的發展。他們建議,發展中國家應以全面充分開發利用本國人力資源為杠桿,以自然資源、資金、工農業生產經濟實力的“硬件”為基礎,著重技術、知識、信息等“軟件”的調整、提高和發展,走出一條“人力資源開發型”的經濟發展新路子。*
  
  
  
河南社會科學鄭州20-24F11理論經濟學王文臣/王艷19971997 作者:河南社會科學鄭州20-24F11理論經濟學王文臣/王艷19971997

網載 2013-09-10 21:34:22

[新一篇] 發展心理學研究方法的新進展

[舊一篇] 發展的新方向:以人為本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