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國際化的涵義及其衡量指標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一)
  經濟國際化是指一國經濟發展超越了國界的范圍,與國際經濟聯系不斷擴大和深化、進而達到相互融合的過程。經濟國際化,從微觀經濟主體來看,表現為國際企業應該有全球性戰略目標和動機,并能按照全球經營目標來選擇世界各地最佳商業機會;從宏觀經濟主體來看,表現為一國或一個地區的經濟活動應在更大程度上納入世界商品經濟體系之中,以全球市場為目標,從世界范圍內配置各種資源要素,加快產品、資金、技術、勞務和人才的跨國流動。因此,經濟國際化的核心內容是資源配置的國際化。
  經濟國際化在具體內容上表現為商品和生產要素日益擴大和跨國流動,這種流動一般采取從初級的商品貿易向比較高級的要素(技術、資金和管理等)流動的方式演進,從而使經濟國際化進程由局部性、單項性逐步過渡到全局性和綜合性。具體到某一國家來看,經濟國際化表現為一國不斷開放其國內市場和國內經濟逐步融入國際經濟的過程。在國內經濟承受力允許的范圍內,開放的程度越高,經濟國際化進度就愈快。
  經濟國際化與對外開放是兩個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的概念。對外開放基本上屬于單向性政策取向,具體表現為獎出限入、多賣少買,即在設法增加出口賺取外匯的同時,以高關稅和多種非關稅措施努力限制外來商品進入本國市場,刻意追求貿易順差;而在資金和技術方面則是獎入限出,即通過各種優惠政策措施吸引外國資本和技術流入本國,限制本國資本流向國際市場。經濟國際化則是指全方位、高層次的對外開放,意味著本國經濟全面推向世界市場,完全融入國際經濟大循環。
  經濟國際化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是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市場經濟的發展是以社會分工發展和交換關系的擴大為基礎的,以獲得建立在比較優勢基礎上的經濟利益為目的的。商品交換和市場經濟發展是沒有空間限制的,為了追逐生產和經營的比較優勢,必須打破地區和國家的界限,在更大范圍和更大空間上優化資源的配置。事實上,任何一個國家內部所能提供的資源和技術總是有限的,市場經營空間和投資機會也是有限的,推進經濟國際化,不僅可以彌補國內某些資源的不足,而且可以拓展市場經營空間,創造更多的投資機會和市場盈利機會,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
  經濟國際化發展受國際政治和經濟環境的制約。經濟國際化表現為一國逐步拓展外部經濟聯系,逐步融入世界經濟體系的過程,是國內經濟與國際經濟聯系互動的結果。因此,這一進程必然會受到國際政治經濟環境的制約。良好的國際政治經濟關系,必然會推進一國經濟國際化進程,反之,則會制約經濟國際化進程。另外,經濟國際化也與國家的經濟發展戰略和體制選擇有很大的關系,外向型發展戰略和自由貿易體制,有利于促進經濟國際化發展;反之,內向型發展戰略和保護型貿易體制,則會延緩經濟國際化的發展。一國參與國際分工與交換的程度,國與國之間貿易關系的發展程度還有賴于各種國際貿易規則進行規范,因此,健全的國際貿易體制和穩定的國際貿易秩序對于一國經濟國際化發展是有利的。
  不同國家的國情特點不同,經濟發展水平和經濟發展階段不同,這就決定了各國在經濟國際化發展水平上必然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差異。任何國家,特別是落后的發展中國家,都不能脫離開本國的實際情況去盲目追求經濟國際化的發展水平,而應從本國的實際情況出發,制定出科學的經濟發展戰略,選擇正確的貿易體制,循序漸進地推進經濟國際化進程。
      (二)
  企業國際化是與經濟國際化密切相關的一個概念,也是經濟國際化的微觀基礎。所謂企業國際化,是指企業經營突破了國界的界線,從事跨國性的商品、勞務、資金和技術經營活動,以及從事跨國界的人員管理等。筆者認為,一個企業國際化水平的高低,主要通過三個指標加以衡量:一是海外資產占企業總資產的比例,如雀巢食品公司海外資產占公司總資產的比例為90%左右;二是海外職工人數占公司職工總數的比例,雀巢食品公司海外職工人數占公司職工總數的比例高達95%;三是海外銷售額(或凈收入)占公司總銷售額(或總凈收入)的比例。如美國埃克森石油公司,海外銷售額占總銷售額的比例為70%左右。顯然,一個企業的海外資產、海外職工和海外銷售額愈多,比重愈大,那么,該企業的國際化程度就愈高。
  傳統的跨國公司理論認為,經濟國際化進程是由兩個密切聯系和不可分割的過程組成的,這就是“生產國際化”和“資本國際化”。所謂生產國際化,是指由于生產社會化的高度發展,生產過程超出了民族和國家界限,在國際范圍內逐步形成一個整體,每個國家的生產都成為這個整體中相互依賴和相互補充的一個組成部分。生產國際化的發展主要表現為新技術革命的突飛猛進,生產力的發展突破了國界的限制,不僅僅在部門之間,而且部門和生產工藝內部的生產協作和生產專業化程度也大大提高,開始了生產國際化的新階段,使各國的社會再生產日益成為一個錯綜復雜的過程。
  所謂資本國際化,是指資本超越了國界限制在國際范圍內不斷運動的過程。資本國際化的發展主要表現為各國資本的循環與周轉不受民族和國家的影響,以全球為其活動的場所。
  生產國際化和資本國際化日益加強的趨勢是互為條件、相互促進的。生產國際化的發展是資本國際化發展的基礎,資本國際化是生產國際化發展的動力,兩個過程的交織和疊加構成了經濟國際化的進程。
      (三)
  經濟國際化的核心是資源配置的國際化,主要包括貿易國際化、資本國際化、生產國際化以及與此相對應的政策、體制和技術標準的國際化等方面的內容。依據經濟國際化的具體涵義,衡量經濟國際化程度的主要指標有:
  1.衡量貿易國際化程度,一般用貿易依存度表示。貿易依存度又稱之為外貿依存度,是指一國國民經濟對進口貿易的依賴程度,用進出口總值占國民生產總值或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來表示,比重越高,則貿易的國際化程度越高。貿易依存度,實際上反映了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經濟總量的實現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比重高,就意味著在國家經濟發展中,對外部經濟和外部市場的依賴性高。
  2.衡量資本國際化的程度,可以用三個指標表示:第一,直接投資流量。它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年之內利用外資和到國外投資的總量。因此,直接投資流量包括兩部分內容:一是直接投資流出量,即該國一年之內到國外投資的總額;二是直接投資流入量,是指一個國家在一年之內吸收國外投資的總量。顯然,直接投資流量越大,則該國的對外投資能力和吸引外資的能力越強,資本的國際化程度越高。第二,資本依存度。資本依存度是指國際收支中長期資本流動總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該指標反映了在完成國內生產總值的過程中對國際資本的依賴程度,如果結合外資在國內資本形成中的比重指標可以更深入地反映實際情況。比重越大,則資本的國際化程度越高。1995年,我國的資本依存度為16.5%。第三,外國投資占國內總投資的比重。在我國,目前外國投資占國內總投資的比重約占17%左右。
  3.衡量生產國際化的程度可以用生產依存度表示。生產依存度是指本國企業境外生產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這一指標反映了我國企業跨國生產發展水平的高低。
  4.衡量一國經濟對外開放程度的指標有實際關稅總水平和對外開放度。第一,實際關稅總水平是指關稅收入總額占進口貿易總額的比重。該指標反映了國內市場的實際開放程度,如果結合有關非關稅措施的指標則更能說明問題。1995年我國實際關稅總水平為2.6%。第二, 對外開放度是衡量一國經濟參與國際分工和對外開放的程度。測定這一指標的主要要素有一國利用外資總額、市場準入條件(如關稅與非關稅壁壘、知識產權保護、投資環境等)、開放地區占全國總面積的比重、在全部行業中外資進入的領域及比重等。改革開放20年以來,我國共利用外資5491.82億美元,在256個行業中,外資進入的行業領域占91%左右。上述指標主要用于具體評價一國經濟和國內市場的對外開放程度,衡量一國的經濟體制、政策和技術標準是否符合國際規則的要求。
      (四)
  經濟國際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特征。二戰之后,世界經濟的國際化得到了巨大的發展。就目前而論,經濟國際化已不是世界經濟個別領域的現象,而是囊括各個領域的普遍現象。同時,世界經濟國際化現在已不是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的特有趨勢,而且也是社會主義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共同趨勢。在當今世界經濟發展中,國際貿易不斷擴大,對外投資規模不斷增加,金融資本跨國流動正在加快,科學技術的多國協作與應用以及國家間的區域經濟合作日益加強。上述因素的相互交織作用必然會導致生產的國際化、資本的國際化和貿易的國際化,從面促進了世界經濟國際化趨勢的加強。例如,1995年,世界貿易額已突破6萬億美元,其中商品貿易額達到了48750億美元,服務貿易額達到了2300億美元。這里需要指出的是,國際貿易是國與國之間的經濟聯系和互動,各國國民生產總值的實現要通過與其他國家的經濟聯系才能達到。另外,近10多年來,產業資本的國際化趨勢也有了明顯的增強,發達國家的對外投資額急劇上升,1985年~1990年間,世界對外投資平均年增長近30%,1990~1995年,富國對發展中國家的直接投資增加了兩倍,達1120億美元。1995年,全球跨國直接投資3250億美元,創歷史最高紀錄,成為許多國家經濟增長的主要來源,并使各國經濟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
  隨著世界經濟國際化趨勢的加強,各國經濟對世界市場的依賴性也越來越強,進入國際市場,介入國際競爭已經成為各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基本動力。目前,發達國家的出口貿易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已經占到30%以上,各國經濟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之間的共同經濟利益使各國經濟逐步融為一體。目前,大型跨國公司已經形成了遍布全球的生產網絡和銷售網絡。在某國本土設立的企業并不一定屬于本國,設在東道國的企業,雖然給某國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但也會給東道國帶來巨額資金、先進的管理、先進的技術和新的市場營銷渠道。伴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趨勢的加強,國籍、國界的概念將日益模糊,資金、技術、人才、信息和設備的國際流動性越來越強,世界經濟發展正在進入到一個嶄新的階段。
  我國是一個資源短缺的發展中國家,人均資源占有量很少,面臨的發展任務十分艱巨,而各種發展的約束條件又十分苛刻。為了解決經濟發展中的資源短缺矛盾,我們一方面要加快經濟結構的調整,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全面提高企業的經濟素質,努力降低能耗物耗;另一方面,我們要積極參與國際分工,積極謀求國際多邊合作和區域經濟合作,擴大利用國際資源。通過介入國際競爭和國際經濟大循環,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要鼓勵能夠發揮我國比較優勢的對外投資,直接利用國際資本、技術和資源,在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下,把擴大利用國外稀缺性戰略性資源、獲取先進技術和占領國際市場作為對外投資的重點,開辟利用國外市場和國外資源的新途徑。
  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對外開放逐步擴大,經濟國際化水平日漸提高,但是,在我國經濟國際化進程中,仍存在著許多制約因素:一是在對外貿易中,存在著重出口,輕進口的現象,出口產品的檔次和結構水平較低,效益不好;二是在利用外資中存在著重數量,輕質量的現象,利用外資的技術含量不高,對傳統產業的改造能力不強;三是重資金的輸入,輕資金的輸出,遠沒有形成資金進出結合、雙向流動的良性循環;四是企業結構落后,經營機制不活,人員素質較低,競爭意識和國際化意識薄弱,遠不適應經濟國際化發展的要求;五是政策和立法工作滯后,法律保障不到位,信息情報工作落后,對國際市場行情預測不及時、不到位,難以適應國際市場競爭的需要。上述問題不解決,勢必會嚴重影響我國經濟國際化程度的提高。
  因此,為了加快我國的經濟國際化進程,我們必須努力做好以下幾項工作:一要以提高經濟效益為核心,通過外貿體制改革和企業經營機制的轉換,提高外貿企業的經營素質,逐步優化外貿進出口結構,努力提高出口產品的技術檔次,加快外貿增長方式的轉變;二要在加快利用外資步伐的同時,注意提高所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技術含量,加快利用外資改造我國的傳統產業,推進科技進步和產業結構升級;三要從政策法律上鼓勵能夠發揮我國比較經濟優勢的對外直接投資,眼睛向外,直接利用國外的資金、技術和各種資源條件,開辟利用國際市場和國外資源的新途徑;四要采取積極有效的步驟,加快外貿人才的培養,培養一大批會外語、懂業務、熟悉國際金融、國際營銷和國際經濟法的專門人材;按照國際慣例和國際規范辦事,使我國的外經外貿工作逐步與國際慣例接軌;五要加強外經外貿法制建設,依法對外經外貿工作進行管理,依法保護外商的合法利益,逐步優化吸引外資的軟環境;大力加強經濟信息和經濟情報工作,搞好對國際市場行情的預測預報工作,使宏觀經濟決策和微觀決策建立在科學合理的基礎之上。
齊魯學刊曲阜113~116F10國民經濟管理與計劃韓立民19991999經濟國際化是一個嶄新的學術問題。如何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推進我國的經濟國際化進程,使我國經濟逐步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又是我們在改革開放實踐中所面臨的一個重大現實問題。本文闡述了經濟國際化的含義和衡量指標,論述了經濟國際化與企業國際化、生產國際化和資本國際化的關系,指出了制約我國經濟國際化發展的主要因素及改革途徑。經濟國際化/涵義/衡量指標作者:韓立民,青島海洋大學經濟貿易系教授、博士;山東青島266071 作者:齊魯學刊曲阜113~116F10國民經濟管理與計劃韓立民19991999經濟國際化是一個嶄新的學術問題。如何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推進我國的經濟國際化進程,使我國經濟逐步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又是我們在改革開放實踐中所面臨的一個重大現實問題。本文闡述了經濟國際化的含義和衡量指標,論述了經濟國際化與企業國際化、生產國際化和資本國際化的關系,指出了制約我國經濟國際化發展的主要因素及改革途徑。經濟國際化/涵義/衡量指標

網載 2013-09-10 21:30:56

[新一篇] 經濟史研究的全球化  ——GEHN第6次全球經濟史國際研討會評介

[舊一篇] 經濟學家就失業問題提出的對策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