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專業博士學位的歷史發展及啟示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專業博士學位(Professional Doctorate),實質是職業性學位(Professional Degrees),強調實踐性,在我國稱之為博士專業學位。它與強調學術性的研究型博士學位(Research Doctorate)有本質上的差異。嚴格意義上的專業博士學位是一種現代意義上的專業學位。雖然它只有80多年的發展歷史,但卻有悠久的歷史淵源。追溯國外專業博士學位的歷史,探究它的起源、變遷,把握它的內涵、特征與發展的原因,可以為我國博士專業學位的建設和發展提供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國外專業博士學位的歷史發展
    1.專業博士學位的雛形
    博士學位及其制度最早起源于中世紀歐洲大學,它隨大學的產生及其內部組織結構的變化而逐漸形成、發展起來。博士學位的內涵也在不斷演變,逐漸發展成為具有多種類型的現代學位。“Doctor”(博士)源于拉丁語,詞頭“doc-”是“教導、教學”之意,詞尾“-tot”則是表示人的身份的詞根。從詞義看,“Doctor”指的是從事教學之人,即教師。“Degree”(學位),在《西方教育詞典》中解釋為:“學生獲得的一種資格(qualifications)。”可見,“博士學位”是獲得從事教學的資格。事實上也是如此,博士學位最初只是加入教師行會,從事教學的一種資格證書,獲得了博士學位也就獲得了開門授徒的營業執照,博士學位本身不具有任何學術性含義。
    在中世紀,以波倫亞大學為代表的大學教師被稱為博士;以巴黎大學為代表的大學教師稱之為碩士。這兩所大學是中世紀的“母大學”,其它大學都是在模仿這兩所大學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在其相當長的時間里,博士與碩士都可等同于教授,三者并無實質性差異。正如史學家拉什多爾所說:“碩士、博士和教授這三個頭銜在中世紀完全是同義語。”[1]E.P.克伯雷研究也指出:“凡獲得巴黎大學碩士或博士者,有資格在任何地方任教,而無需對他們另行考試或考察。”[2]當時對博士學位獲得者的要求是要先在文學(又稱“藝術”)院修習4-6年的“七種自由藝術”,合格者可進入醫學、神學或法學院,分別再修習5-6年、8-14年和10-13年。在此期間須參加一系列的口試、演講和辯論,經過相關評議或本學科全體教師的同意,方可獲得博士學位。[3]只有具有博士學位才有任教資格。因此,中世紀大學博士學位只是作為一種任教資格而存在,是“教師”的代名詞,具有鮮明的教學性或職業性特征。由此可見,中世紀大學博士學位具有現代專業博士學位的某些特征(職業性),可以說是現代專業博士學位的雛形。
    2.現代專業博士學位的產生
    到了18世紀,隨著大學的變革與復興,對教師的要求隨之提高,在德國出現了教授備選資格考試。教授備選考試的出現,標志著博士學位等同于任教資格歷史的結束,從而使博士學位成為單純的學位。但此時的博士學位并非嚴格意義上的專業性學位,更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學術性學位。直到19世紀初洪堡改革,將科學研究引入大學之后,才產生了現代意義上的博士學位及其制度,即以科學研究為本質特征。
    20世紀以來,特別是二戰后,大學已由社會的邊緣走向時代舞臺的中心。大學與社會發生緊密聯系與作用,一方面大學推動了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另一方面經濟的迅速發展反過來迫切要求大學培養大量掌握科學技術的高級專業人才為其發展服務。為回應時代要求,使博士生教育更加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各種實際需要,博士學位類型開始出現多樣化的趨勢。哈佛大學于1920年首設教育博士學位(EdD),1921年又率先開設教育博士學位課程,學位課程分為基礎課程(Core Program)和研究課程與特殊課程(Research and Special Program),招收在教育領域工作的實踐人員,采用在職學習的方式,學制靈活,學位論文選題要求緊密聯系實際,主要選擇實踐中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為主攻方向。修完全部規定的學科后,通過綜合考試,提出闡述性論文(不像哲學博士那樣,必須提出以原始研究為基礎的研究性學位論文),并通過論文答辯,學員方可獲得教育博士學位。教育博士學位其旨在為那些不搞學術理論研究但又有創造能力,并愿在該專業方面作出貢獻的人們設立博士學位,即培養面向實際工作崗位的高級專門人才,如,不從事學術研究只重教學的教師、學校管理人員、政府教育部門管理人員。在隨后的半個多世紀里,有上百所院校以各種不同方式采納、培養教育博士。教育博士學位的出現回應了美國當時教育職業專業化運動對教育專業實踐人員的廣泛需求。1930年哈佛大學又開設商業博士學位。隨后其他大學在藥學、社會科學、公共衛生學等領域也授予專業博士學位。從而呈現出職業性與學術性學位并存、共生的格局。
    3.現代專業博士學位的迅速發展
    特別是1960年以來,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經歷了二戰后的恢復,工業和科技獲得了飛躍發展,工業與科技的發展又大大刺激了對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在這一時期,專業博士學位受到重視,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但主要分布在具有鮮明職業背景的學科領域,如,教育、心理、工程、醫學、法律和商業管理等領域。這些領域博士生增長快的重要原因是科技進步引起的產業結構的變化對人才需求的變化。
    1965年全美工程檢查員協會(NCEE)通過一項決議,敦促高等院校發展工程博士計劃,并指出發展這些教育計劃需要聘用具有現代工程實踐經驗的教師。1967年,美國底特律大學率先設置工程博士學位(EngD)。工程博士是一種專業博士學位,它與哲學博士在培養目標、培養模式、評價標準和要求等方面都有顯著差異。工程博士學位教育特別強調應用、設計和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由大學導師和專業工程師聯合指導學習,課程突出實用性和綜合性,并須經歷至少一年的工業見習期,最后往往以一項有創新的設計論文來獲得工程博士學位,畢業生主要在工商業和政府部門從事設計開發和管理工作。隨后,德州農機大學、伯克利加州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紛紛設立工程博士計劃,培養博士水平的專業工程師。[4]20世紀60年代以來,美國的專業博士學位教育已獲得了很大發展,據1987年統計,全美有500多個學科領域可授予博士學位,除傳統的哲學博士以外,有47種博士專業學位。[5]
    20世紀80年代以來,法國博士生培養從過去單一的研究型培養模式轉變為既有研究型培養,又有復合型應用研究培養。[6]
    在英國,20世紀60~70年代以來,政府鼓勵大學與企業和社會的合作,提倡大學為社區和地方的發展培養急需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在其推動下,英國的技術大學和多科性技術大學在80年代開始實施大學和工商企業聯合培養計劃,主要招收部分時間制學生,以培養能解決實際應用問題的應用型博士生為目標,從而使其博士生培養的目標和類型呈現多樣化發展趨勢。在1992年,英國布里斯托爾大學開始設立EdD課程計劃,從而為英國教育專業高級人才的培養記錄了新的一頁。其他大學也步其后塵,招收EdD博士生。截至1995年,英國已有7所大學開始了EdD培養計劃,其中包括里茲大學、達拉姆大學和加的夫的威爾士大學等。還有更多的大學正在籌建過程中。[7]
    綜上所述,專業博士學位在國外興起和迅速發展,反映了現代社會對應用型或實踐型高級專業人才的旺盛需求,也反映了博士學位呈現多樣化發展的必然趨勢。
      二、國外專業博士學位的內涵、特征與發展的原因分析
    1.專業博士學位的內涵與特征
    從以上的介紹分析以及對國外專業學位的研究,可以大致概括出專業博士學位的內涵和特征:
    (1)專業博士學位本質上是職業性學位。一般在具有鮮明職業背景的學科領域中開設,主要授予受到過高水平專業訓練的人才,它反映的是高層次的職業水準而非學術水準。
    (2)專業博士學位的培養目標是為各行業培養具有一定理論水平、科研能力和突出的實踐能力,并著重于應用領域的管理、技術或工程開發與研究的高級專門人才。
    (3)專業博士學位實行在職學習為主,學制靈活,既有全時制也有部分時間制。
    (4)專業博士學位培養方式上采用與社會各界用人部門聯合培養為主。
    (5)專業博士以應用性研究為主,學位論文選題要求緊密聯系實際,能解決實踐中的具體問題。
    事實上,專業博士學位不僅與研究型博士學位有很大的差異,而且不同學科的專業博士在課程設置、學制、學習方式,學位論文要求等方面也存在很大差異。“盡管在博士學位中專業博士學位形成了獨特類型,但它本身也是多樣化的。課程有相當大的差異。絕大多數是部分時間制(part-time),可能需四年,而有些前一年或兩年卻是全時制(full-time)。不過,工程博士通常都是全時制。”[8]一般而言,與實際結合越緊密,應用性越強的專業的學生,就越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投入到實踐活動中去。
    2.專業博士學位在國外迅速發展的原因分析
    專業博士學位之所以在如此短的時間里獲得迅速發展,固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根本原因在于:
    (1)勞動力市場的旺盛需求。“專業博士學位受市場驅動,從而對大學產生一種壓力促使大學發展多種多樣的學位來獲得市場。”[9]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產業結構的變化,對博士生的要求日趨多樣化,不僅需要現代高科技基礎理論研究人才,而且需求大量高級管理人才和復合型高級專門人才。如表1所示,美國各學科博士在工商界就業的比重呈急劇增長的態勢。據20世紀90年代初德國官方機構的估計,大約有2/3的博士畢業生在高等學校之外的機構就業。在英國,1992年哲學博士畢業生大約有45%是在工商企業和政府部門就業。[10]則培養在高校和研究機構之外從事各種實際工作的高級專業人才,就成為博士生教育的發展趨勢和一項重要目標。
      表1.  美國各學科博士生的就業情況
    附圖G4OC17.jpg
    資料來源:清華大學研究生院編,《美國研究生教育》,清華大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10頁。(#原稿如此。)
    (2)專業博士學位教育是大量培養應用型高層次人才的行之有效的培養途徑。專業博士學位教育所具有的靈活學制、在職學習的方式、實踐性與應用性強的鮮明特點和優勢,滿足了廣大實踐工作者在職進修提高和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需要,因此深受其歡迎。
    (3)大學服務社會理念的形成與發展。隨著美國贈地運動的興起,“威斯康星思想”的產生,大學服務社會的理念的形成,大學為社會服務已日益成為現代大學的一項重要職能。開設專業博士學位教育,培養面向實際領域,直接參與社會經濟建設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就是大學服務社會的一種重要形式。
    (4)職業專業化運動的勃興。隨著現代科技的高速發展,知識、學科、職業的不斷分化,國外越來越多的職業(occupations)進入到專業(profession)領域。職業的專業化水平越高,對職員的任職資格也就越高。一個成熟專業一般都具有一個經過界定、深奧且實用的知識和技能的科學體系,所以這些職業對職員的特定知識(special knowledge)、技能(skill)和品性(ethic)就有更為嚴格的要求。由于一個成熟專業的科學知識體系往往已被系統、普遍地組合成大學的專業學位課程,修完這些課程的畢業生則是該領域的準專業人員,于是大學的專業學位教育與職業的任職資格就產生了緊密的聯系。在社會諸多職業走向專業化的背景下,許多國家已將獲取專業博士學位作為從事某種職業的先決條件。
      三、幾點啟示
    我國博士學位類型較單一,多為研究型或學術性學位。博士專業學位教育起步較晚,目前只在臨床醫學、口腔醫學、獸醫學三個專業設置并開展有博士專業學位教育。在發展專業博士學位教育中還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對發展博士專業學位教育的意義認識不夠。未能充分意識到發展博士專業學位教育是滿足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對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和適應我國新時期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需要。
    (2)對博士專業學位的性質認識存在誤區,用研究型博士學位的學術標準來衡量博士專業學位教育質量,認為博士專業學位的學術水平不高。
    (3)博士專業學位教育的規模和質量遠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4)不同學科專業的博士專業學位的評價標準和要求存在趨同化。
    (5)專業博士生的培養方式較單一,主要以培養機構單獨培養為主,導致專業學位博士生的實踐性和應用性強的特點不鮮明,優勢不突出。
    (6)專業學位與職業或崗位任職資格之間的銜接不夠緊密。各專業學位所涉及的有關行業部門還未將專業學位作為相應職業崗位(職位)任職資格優先考慮的條件之一。
    通過對國外專業博士學位演變的考察與分析,參照我國博士專業學位制度建設,我們應從中獲得以下幾點啟示:
    1.高度重視博士專業學位教育發展的重要性,拓寬專業學科的專業學位授予范圍和數量。
    發展博士專業學位教育既是滿足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對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需要與個體受教育多樣化的需求,也是博士學位教育走向多樣化的必然趨勢。誠如阿什比所言:“如今,三種主要環境力量在影響高等教育體系。第一是顧客的要求……第二是人力的需要……第三是資助人的影響……。”[11]高等教育的發展既受自身內在邏輯的制約,也受外在環境的影響。在當代知識更新速度加快,各行業專業化程度不斷提高的背景下,在職人員必須不斷地學習提高才能適應崗位的需要。在職人員參加學習使生源多元化、培養目標與規格多元化,這必然導致博士學位類型與博士學位教育的多樣化。目前,在我國社會某些領域,碩士層次的專業學位教育已不能滿足更高層次的需要,如,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不能滿足學校領導進修的需要,社會在呼吁著教育博士專業學位的出現。對此,我國專業學位教育應順應社會需要,博士專業學位的設置逐漸拓展到專業化程度較高的工程、法律、企業管理、教育等領域,增加專業博士培養的種類與數量。
    2.嚴格區分博士專業學位與博士研究型學位性質的差異,提倡分軌培養和分類指導,實現博士專業學位培養規格和質量標準的準確定位。
    博士專業學位具有鮮明的職業性或實踐性特征,是區別研究型博士學位學術性的根本所在。既然二者具有各自不同的內涵與特征,那么我們就不應該用統一的培養目標、課程、評價標準和要求來框定二者的教育,必須采取符合各自本質要求的教育模式加以培養。因此,博士專業學位要彰明其本質與特色,提高培養質量,就必須面向社會實際,培養目標堅持職業性方向,課程設置體現應用性,教學過程突出實踐性的特點,評價標準堅持職業性與學術性相統一的原則。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既有一定理論水平,又有突出實踐能力的特色鮮明的專業博士,才會符合社會的需求。
    3.各種博士專業學位的要求各不相同,應根據不同學科的實際,制定不同學制,采取不同培養模式和要求,突出不同學科的專業博士教育特色。
    由于每種博士專業學位教育都是適應特定領域的需要,都有其特定的培養目標和學科的實際情況,每種學位都有自己的評價標準,這就決定了各學科專業不能采用統一的培養模式,而必須是多樣化的,才符合各學科專業的特點和具體情況。
    4.充分發揮高校與有關企業和社會部門的優勢,采用聯合培養為主的方式培養專業學位博士。
    大學與企事業單位聯合培養專業學位博士生,既能充分發揮大學基礎學科的教學、科研優勢,又能發揮企事業單位設備先進、科研課題明確、經費充足和實踐經驗豐富之長處。這種培養模式是由企事業單位先提出培養人才的規格、要求,然后大學和企事業單位指定的雙方導師根據其規格、要求,共同指導學生選課、確立與完成科研課題及學位論文。這樣就能有效地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起來,從而既避免了高校單獨培養所導致的重理論輕實踐或企事業單位單獨培養重實踐輕理論的弊病,而且還有利于把最新科學理論或發現快捷地運用于生產實際,進行技術革新,創造出更高的生產力。由于這種應用型或開發型研究人才的培養模式滿足了新的科技革命和現代大工業生產對人才規格的要求,這種培養模式已被國外廣泛采納。如美國斯坦福大學在20世紀50年代率先開創了大學與企業聯合培養研究生的新形式;日本20世紀60年代建立筑波科學城,筑波大學與企業合作重點就是培養研究生;英國20世紀70年代后期大力推行科學園計劃,也應運產生了大學與企業協作培養研究生的新形式。
    5.博士專業學位教育的發展應與社會職業資格認證制度的完善相結合,逐漸將專業學位與任職資格緊密聯系起來。
    從國外專業博士學位教育發展的經驗來看,不少國家把專業學位與任職資格緊密聯系,將獲取專業學位作為從事某種職業的必備條件或先決條件。在我國,專業學位教育與勞動就業脫節,嚴重制約了專業學位教育的進一步發展。因此,建議教育行政部門盡快與國家相關部門協調,借鑒國外一些先進的經驗,在實際工作中盡快建立和完善各行各業崗位資格要求,完善勞動準入制度,從而提高職業的專業化水平,推動博士專業學比較教育研究京27~31G4高等教育鄧光平20042004現代專業博士學位產生于20世紀初期,雖然只有短暫的發展歷史,但形成了不同于研究型博士學位的鮮明特征,其實踐性強、學制靈活等優勢滿足了社會發展的需要,從而獲得了迅速發展。國外專業性博士學位發展的某些經驗值得我們認真思考和借鑒。專業博士學位/研究型博士學位基金項目:寧夏大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資助項目高啟杰李The Benefit of Adult Education under the Market Economic System
   Bai Xun
   (Adult Education College,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27)鄧光平,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武漢 430074) 作者:比較教育研究京27~31G4高等教育鄧光平20042004現代專業博士學位產生于20世紀初期,雖然只有短暫的發展歷史,但形成了不同于研究型博士學位的鮮明特征,其實踐性強、學制靈活等優勢滿足了社會發展的需要,從而獲得了迅速發展。國外專業性博士學位發展的某些經驗值得我們認真思考和借鑒。專業博士學位/研究型博士學位基金項目:寧夏大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資助項目高啟杰

網載 2013-09-10 21:34:45

[新一篇] 國內非線性科學哲學研究綜述

[舊一篇] 國外企業倫理學的研究發展和企業管理改革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