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復合的當代中國電視文化意識形態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G22;J90-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5420(2002)05-0119-06
  電視是我們這個時代共同的聲音,那么這個“聲音”究竟代表著誰呢?正如皮埃爾·布爾迪厄在《關于電視》中所質疑的:“誰是話語的主體?”[1]這個主體的“聲音”又是以怎樣的方式存在呢?電視文化話語主體的問題關系到意識形態的根本性問題,也即“那些更高地懸浮于空中的思想領域”[2]的問題。
      一、從不同文化視角看電視文化意識形態的存在
  阿爾都塞指出:“意識形態對人的控制并不是公開的,而是隱蔽的,我們內化了意識形態,因此不能意識到它的存在和效果。”[3]電視文化的意識形態也同樣是“隱蔽”的,然而,通過不同研究視角的轉換,我們可以清楚地透視到它的存在。
  從社會文化視角來看,電視文化反映了一個社會的存在方式,尤其是精神生活的存在方式,是一種話語系統或者說是一種符號環境,這本身就是一種意識形態。因為“話語并非‘自由言語’,它不是一種說話者的意向的完美陳述。其實,我們根本無法將交際意愿看成先于語言約束(constraints of language)的思維活動”[4](P40)。可見“話語”作為溝通活動有著一定約定俗成的系統,并制約著任何文化交往活動,這就是“語境”,或進一步說是“意識形態語境”。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安南伯格傳播學院教授、電視“教養理論”的代表人物喬治·哥伯納也認為,電視是我們生活中的共同的符號環境的主流。“每一種話語都熟悉并代表一系列具體的利益”[4](P40),每一種符號環境也同樣具有對世界觀的整合作用、同化作用。電視文化作為一種話語系統或符號環境,所代表的“一系列具體的利益”,所蘊涵的整合作用、同化作用,就是它的意識形態的體現,并且這種意識形態是先在的。
  從傳播文化視角來看,電視文化的意識形態以一種影像的方式存在著。電視有史以來最廣泛地為人類提供著共享的形象與信息,使人們越來越依賴電視傳播制造的影像來認識自己的生活環境、判斷自己的生活選擇。這種形象與信息的傳播以現代科技為依托,具有傳播速度快、覆蓋面廣、滲透力強的優勢。電視文化正是以這種影像的方式為這個世界下定義,并使之合法化,通過影像來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情感方式和思維方式,從而影響人們的意識形態。正如傳播學者哈羅德·英尼斯普所說:“一種媒介不是某一種文化借以發揮作用的中立機構,由于其特殊方式,它是價值的塑造者,是感官的按摩師,是意識形態的倡導者,是社會格局的嚴格組織者。”[5](P4)
  從大眾文化視角來看,電視文化的意識形態性表現得更為隱蔽,因為它是以一種娛樂的方式來滲透其意識形態。電視文化作為一種大眾文化產業,它所具有的消費性更為引人注目,但是,“在文化經濟中,消費者的作用并不作為線性經濟交易的終點而存在”。在文化消費中,“他們主動從文本中生產出意義和快感”[6]。這些意義和快感就是意識形態,從屬于社會經驗,只是大眾在消費和享受文化商品時將注意力凝聚在享樂上,并未意識到他們是在從事一種意識形態實踐。阿多諾和霍克海姆在《啟蒙辯證法》中指出:資本主義的文化工業一方面是服從于資本主義商品交換邏輯;另一方面,又是資本主義社會中操縱大眾意識形態的工具,根本上是為現存資本主義制度服務的。并且,在大眾文化商品的交換和流通中,這種意義、快感也在交換和流通,消費者對文化商品的選擇,就是對意義、快感的選擇,也即意識形態的選擇。隨著商品經濟由注重生產向注重營銷的轉變,電視文化意識形態的傳播將更具有操縱性。
  從藝術文化視角來看,電視文化的意識形態是以一種審美的方式存在的,具體地說,是以一種含蓄的方式顯現在電視文化的意象、情感、想像、虛構中。因為以藝術形式而存在的電視文化是通過審美的方式顯示著社會關系的豐富多樣與深刻變化,是以直接的審美風貌去實現間接的對社會、對生活的認識和把握。其實,這種對世界的審美的認識和把握,就是一種意識形態的表現。這種意識形態雖是隱蔽的,卻是客觀存在的,可謂“缺席的在場”;這種意識形態不僅是客觀存在的,而且是理智的,正如別林斯基所言:“難道藝術就不需要理智和思考力嗎?”別林斯基在這里所說的“理智和思考力”即是意識形態的體現。[7]這種意識形態由于其審美特性而具有深刻性。不僅如此,電視文化的意識形態還是多種多樣的。首先,這種意識形態顯現在電視文化審美意象的文本中。電視文化的文本是特定的,但文本的意義卻是無限豐富的,而且這種文本由于綜合了各種藝術的審美特性,其所蘊涵的意識形態則是更加隱蔽,也更加豐富多樣。其次,這種意識形態還隱藏在電視文化的整個審美活動中。在整個電視文化的審美活動中,由于傳播者、接受者、傳播與接受活動、傳播與接受語境的多樣性,意識形態的產生也勢必是多樣的。尤其在當代社會,在經濟與科技的推動下,電視文化得到了巨大發展,已成為人們社會生活特別是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在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情感方式、生活方式的同時,也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判斷,也即意識形態。
      二、電視文化意識形態的復合狀態
  存在于我們痛苦歷史記憶中的意識形態,使我們往往簡單地將意識形態話語單一化,甚至等同于政治宣傳,而忽略了意識形態的多樣性、多層次性、復雜性。其實,每一種文化樣式都包含著復雜的意識形態,在藝術文化向商業文化、大眾文化轉型,電視藝術向電視大眾文化轉型的過程中,當代中國電視文化的意識形態更是表現出多種層次共存的復合狀態。
  1.規范社會:國家意識形態
  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時代、每一種社會制度,都有表達國家意愿與統治階層根本利益的國家意識形態,以及宣揚這種國家意識形態的文化,并帶有一定的權威性與強制性。所謂宣揚國家意識形態的文化,通常是指一個國家的主流文化,就其深層次內涵而言,是這個國家主導的價值觀念、民族情感、倫理道德、思維方式的綜合體現。
  電視文化作為國家主流文化的最有效表現形式之一,不能不帶有該國家主流意識形態的痕跡。電視媒體也無疑是國家意識形態以其巨大的權威力量來引導、規勸、灌輸官方的價值觀的最重要工具之一。傳播學者施拉姆認為,傳播媒介應以國家的思想規范教導人民,提供一個團結人民的場合,來達到舉國一致的政治目的。哥伯納的“教養理論”也認為,電視是既定社會秩序的助力,為保存、鞏固、強化現存的信念、價值觀和行為標準服務,而絕不是改變、威脅、減弱現有體制的力量,電視文化傳播具有“教養”觀眾對既成事實接受和確認的傾向和能力。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方新聞界出現的“社會責任理論”[5](P12),更是從新聞傳播角度強調維護國家意識形態和社會利益。
  在西方社會,電視文化從來都是傳播國家意識形態的主要途徑,即使在某些商業電視文化中,也是在通俗、世俗、娛樂的敘事中宣揚著國家意識形態。美國系列電視劇《007》雖屬于商業電視劇,但仍具有明顯的國家意識形態性,如劇中假設的敵人,先是前蘇聯的克格勃,后是阿拉伯人,再后是來自中國的紅色間諜。這些假想敵人的設置,都充分體現了美國國家意識形態中的東西方對抗意識;劇中迷人的故事、英俊的主人公、高科技的演繹以及穿插其中的浪漫愛情,在使人忘記這一切是真是假的同時宣揚了美國國家意識形態。
  傳播國家意識形態,也同樣是當代中國電視文化的基本要旨。在當代中國,執政黨“代表著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因此,它所推行的國家意識形態也是廣大人民群眾根本意志的體現,其中“主旋律”就是這種國家意識形態對文化藝術的總體要求,電視文化中“飛天獎”的設立、“紅色經典”電視劇的提倡等都是其具體措施的體現。這些措施的有效實施,不僅傳播了健康向上的生活態度、倡導了現實中的理想人格,而且規范了電視文化的發展方向,強化了國家意識形態,宣傳了執政黨的路線方針。
  國家意識形態在當代中國電視文化中雖然具有無可爭議的權威性、主導性,但與改革開放以前那種意識形態“一體化”、“一元化”的狀況相比,還是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寬容,并在實踐層面上適應了多樣化的時代要求,借助電視文化的娛樂性、通俗性等功能,使民眾在不經意的娛樂中接受了國家意識形態的教化。如體現歷史英雄主義的《太平天國》,反映古典倫理精神的《三國演義》、《水滸傳》,表現變革時代的中國現實生活的《情滿珠江》、《和平年代》、《牽手》,再現革命戰爭歷史的“紅色經典”《長征》、《日出東方》,等等,這些電視劇所創造的較好的觀賞性和帶來的較高收視率,都是電視以其大眾娛樂文化傳播國家意識形態的有力證明,也是國家意識形態對電視文化進行規范的成功范例。
  但是,把電視文化等同于國家意識形態卻是一種片面的認識。由于對意識形態的狹隘理解,有些人甚至簡單地把電視這個大眾傳媒直接當成“黨中央的聲音”——在《村村通廣播電視》的專題節目中,一些地方領導認為,是電視讓他們知道了“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電視人自己也認為,“村村通”工程不僅在經濟、信息、文化等方面起著教導、指引社會的作用,而且是“不走的工作隊”。這種褊狹、錯誤的認識并不是個別、偶然的現象,它與過去的“工具論”不乏淵源關系,在強調電視文化的國家意識形態性質的同時,忽略了其本質的另一方面,即電視文化所蘊涵的大眾文化特性,尤其是在市場經濟語境下與物質主義、消費主義的緊密聯系,忽視了在帶去“黨中央的聲音”的同時也可以帶去其他聲音的復雜性。
  國家意識形態與電視文化的大眾文化特性這種內在的矛盾,是電視文化的時代特性所決定的。當國家意識形態對當代中國電視文化進行規范時,也必然與現行的市場經濟對電視文化的浸染發生沖突。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我國的確立,利益的追逐合法化,競爭成為鐵的規律,由此所造成的以經濟利益為核心的商業追求,直接導致了人們對物質欲望和世俗享樂的追求,通俗娛樂正在成為電視文化的價值取向。在這種語境下,國家意識形態所要求的正統性、崇高性、理想性、精神性與市場經濟引發的電視文化的商業性、消費性、享樂性、世俗性構成一種內在的沖突,成為當代中國電視文化的主要矛盾。于是,明星們熒屏上高唱著“主旋律”、舞臺下直言不諱地為出場費討價還價的現象屢見不鮮,可謂是對“主旋律”的陽奉陰違。為了收視率,在很多“戲說”風格的電視劇中,封建皇帝被描寫成既正直有為又風流倜儻、既勇猛無畏又溫柔癡情,不用說與所謂“人民史觀”南轅北轍,與教科書上封建統治階級的昏聵、無能、奢靡、腐敗大相徑庭,至少是美化帝王將相,是對國家意識形態所認同的歷史真實、歷史理性和歷史進步精神的拆解。這些現象雖是中國社會經濟轉型時期的文化特征,國家意識形態的權威性和強制性雖未受到根本的動搖,但金錢的無處不在、無往不勝的確削弱了對精神文明的倡導力度。在與電視文化等大眾文化的碰撞與交融中,國家意識形態還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挑戰。強化國家意識形態、以國家意識形態對電視文化進行規范與整合,成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當代電視文化不能回避的問題。
  2.推銷消費:市場意識形態
  電視文化在不可避免地受到國家意識形態主導影響的同時,也與現代科技和市場邏輯定下了制造商業文化幻象的攻守同盟。由于電視文化是市場經濟的伴生物,并以科技進步為依托,這種姻婭關系使其與市場機制、現代科技構筑成了一個穩固的三角架,支撐著市場經濟與文化聯姻的平臺,使消費主義意識形態得以不斷出場。由此,電視文化已不再是純粹的藝術,而是文化產業為大眾消費者制造的意識形態消費品。正如市場經濟培育了利潤原則和消費主義意識形態一樣,作為市場經濟伴生物的電視文化,也同樣制造著商業原則、消費主義意識形態。
  在西方社會,市場意識形態突出表現為一些民間電視媒體直接受到幕后經濟權勢的操縱。在雜糅著傳統、現代、后現代、東方、西方、后殖民話語的當代中國,市場意識形態的推銷改頭換面為各種時尚觀念、消費觀念的推銷,在電視文化中則具體表現為消費主義的時尚追求與后現代語境的文化征兆引領著熒屏。如各種青春演唱組,雖然歌詞是“念”出來的,無非“念”得有些節奏,但從服飾、舞臺布景到舞姿、旋律、歌詞,無一不體現著當代青年的時尚追求,而與主流文化的價值追求分道揚鑣。盡管比起北島、舒婷那一代人所跳的集體舞,不乏系統內部的和諧與青春活力,但仍是一種為時尚、為消費而存在的大眾文化。
  雖然在這種市場文化意識形態中,藝術的豪華早已落盡,文化也剝去了自己高雅倜儻的面紗,而露出了赤裸裸的消費主義本性。然而,電視文化作為一種大眾消費文化,只不過反映了現代社會大眾的一個心理需要的側面,而絕不是今日中國社會精神生活發展的主流。市場意識形態雖不乏魔力,卻仍然無法替代人類對精神家園的向往和對終極關懷的追求。
  3.“天鵝之死”:精英意識形態
  在這種市場經濟大潮和現代科技步步緊逼的情勢下,與之針鋒相對的知識精英的意識形態卻慘遭遺棄、孤立無援、岌岌可危。當然,這里所說的精英意識形態是指憧憬精神家園、追求終極關懷的某些人文知識分子精英所堅持、所弘揚的理性話語。
  知識精英意識形態走向危機是當代全球面臨的共同問題。面對著來勢洶涌的商品經濟與迅猛發展的科學技術,知識精英的理性話語影響甚至支配社會的圖謀宣告破產,胡塞爾所宣稱的“人類的公務員”及他們的精神追求正在被取代,“天鵝之死”在全世界的舞臺上同時憂傷地演出著。
  在中華民族追求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精英知識分子始終站在最前列,然而,當預示著經濟現代化的市場化真正到來時,他們竟被經濟現代化擠出了圈外。對現代化的疾呼吁求、對市場化的理性首肯沒有給持有這種意識形態的人文知識分子帶來物質生活的富足與精神生活的自信,相反,科技、經濟和消費的現代化卻使他們備受被時代不待見的失落感。更讓他們感到尷尬的是,伴隨著現代化的并非是文化現代化,在市場化的擠壓下,他們所鐘情的嚴肅文化、高雅藝術非但未能成為主流,反而退到了邊緣地帶,取而代之的是大眾文化的狂潮。精神處境與物質生活處境的雙重窘迫,使他們不得不對以往理性話語以及坐而論道的優雅生活方式產生懷疑。人文知識分子這一整體的裂變終于動搖了幾千年來自命清高的精英意識形態。
  在當代中國電視文化中,這種“文化現代化”的呼聲同樣顯得極其微弱甚至可笑。 在以電視文化為首的大眾文化追逐、簇擁著各種明星們的狂歡中,精英意識形態所贊賞 、所策劃的嚴肅藝術、高雅文化在收視率的擠壓下只能退出熒屏,知識精英們也只能扮 演著看客的角色,站在邊緣地帶投去艷羨的一瞥,當然,也不乏不屑的蔑視,或是理智 的批判,但都無濟于事,只能表現出幾許無奈和幾許悲壯。于是,一邊是精英意識形態 對電視文化的世俗與低級趣味的猛烈抨擊,一邊是大眾與電視文化仍然我行我素的聯歡 。精英意識形態治愈不了現代人的焦慮、壓抑、躁動、盲目,以消遣娛樂為手段的電視 文化卻成了滿足世俗歡娛和享樂的良藥。
  電視文化與精英意識形態之間的根本矛盾是電視文化的世俗性與精英文化的啟蒙性之間的矛盾。精英意識形態的自覺性、創造性、精神性、歷史意識、個性風格、對理性價值的追求等,必定與受市場經濟導向的電視文化的通俗性、大眾性、娛樂性、媚俗性、可復制性、程式化、無深度感等相互排斥。在市場經濟成為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的前提下,商業訴求和物質享受對社會基本價值走向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從而也就決定了精英意識形態在以電視文化為首的大眾文化的圍剿中,必然面臨被遺棄的窘迫,像那出著名的芭蕾獨舞中美麗的天鵝,表演著瀕臨死亡時的最后掙扎。與此同時,精英意識形態自身的分裂也就成為一種可能。
  20世紀末中國的市場經濟改變了幾千年來整個民族心理的沉淀,也使傳統的精英意識形態面臨嚴峻的考驗。但是,精英意識形態并不會退出歷史舞臺和電視熒屏,因為人類永遠不會放棄對精神家園的向往和對歷史理性的思考。對于電視文化來說,精英意識形態的關照無疑有助于其在商業訴求與文化訴求之間建立一個平衡點,進而穿越市場經濟初級階段的無序,走向這種文化形態的成熟和文化內涵的深刻。
  4.引領社會時尚:白領意識形態
  在精英意識形態的“天鵝之死”中,白領意識形態大有取而代之成為消費社會、時尚社會中一種新型“精英”的態勢。
  “白領”(white-collar)一詞無疑來自西方,是“指不從事體力勞動者”。《現代漢語大詞典》1996年修訂版也首次將“白領”一詞作為詞條,解釋為:“某些國家或地區指從事腦力勞動的職員,如管理人員、技術人員、政府公務人員等白領階層。”其實,在當代中國,這一概念主要是指那些在大型跨國公司、外資企業、合資企業、外國駐中國各種辦事機構,以及經濟效益較好的國有企業、私營企業中工作,有較高經濟收入、較強消費能力的群體,是介于權貴階層、新富階層與藍領階層、市民階層之間的那些人。這一概念及這一階層象征著優雅、富足、教養、身份、消費、時尚,似乎已與底層拉開了距離。
  在經濟發達的西方社會,白領意識形態引領社會時尚早已是不爭的事實。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白領階層由于其收入的相對豐厚、消費水平的相對較高、社會視野的相對開闊、就業機遇的相對較多、工作環境的相對舒適,尤其是與現代社會、商業社會、未來社會相適應的發展方向,使得這一階層在全社會得到廣泛認同,代表和引領著社會的流行時尚,并成為年輕人追求的生活目標和人生定位。白領趣味因之應運而生,白領階層的意識形態也因之在不自知的狀態中培育、發展并走俏。這種白領意識形態在目前雖未得到有意識的培養,也未引起學界的足夠關注,但市場經濟是其存在和發展的根本基礎,民眾對白領階層懷有的艷羨和對白領意識形態的認同更是對此推波助瀾。在這種語境下,電視文化由于其本身的消費性、時尚性,已與白領意識形成了互動局面。在當代中國的電視文化中,白領文化及其所蘊涵的白領趣味、白領意識形態得以暢行。哥伯納的“教養理論”認為,電視在制造大眾對媒體認同的同時,也制造著社會對世界的共同看法,對角色的共同理解,對生活的共同價值觀。白領階層的意識形態以及所代表的那種社會心態、價值取向,正與電視文化中的時尚追求、消費追求遙相呼應,“教導”著大眾、尤其是青年群體對“白領”生活的認同。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作為商業社會培育出的一種時尚意識形態,白領文化在誘導一種趣味和消費欲望的同時,也激發了一種享樂的極端個人主義傾向。
  5.難辨真偽的民主意志:平民意識形態
  對精英知識分子意識形態構成威脅的另一種情況就是平民意識形態的崛起,并與白領意識形態輝映成趣。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中國的確立,原有的一元的政治社會發生演變,一個龐大的“民間社會”得以復蘇,與之相伴的是平民意識形態逐漸形成。“平民”一詞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有不同的解釋,而這里所謂的“平民意識形態”,是指當代中國電視文化中的一種文化立場和價值取向,即用“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作為認知世界的出發點,表達對時代、對現實、對生活的理解與認識,并將一種平民意識滲透在電視文化的樣式形態、審美風格等方面。
  在經濟社會追求真實與務實的時代語境下,教條主義的說教、形式主義的虛偽在民間社會的電視文化消費中已完全失效,從而使得以平民價值標準、文化趣味來衡量電視文化的有效性成為可能,大量真實的平民生活場景的再現、平民現實際遇的描述、平民文化立場的堅持,也的確滲透著一種平民意識形態,適應了民間社會的文化發展需要,并在某種意義上體現著一種民主精神。但是,電視文化的這種平民意識形態及其民主意志在利益原則與價值多元的共同作用下,似乎也潛藏著某種“計謀”。其一,在物質主義的崇拜中,平民意識形態刺激著電視文化的經濟利益追求,成為電視文化演變成受市場經濟導向的文化形態的“幫兇”。借助大眾傳媒的力量,這種市場文化又反過來迎合了當代平民社會意識形態的物質性,使庸俗唯物主義以現實的需要合法化,如廣告收入對電視文化的決定性影響。如此的互助,不能不使人懷疑這種平民意識形態是金錢的民主。其二,當一切貌似權威的虛偽外衣被徹底剝落后,伴隨著對虛假信仰的放棄,對人生理想的放逐也彌漫在平民社會里,電視文化平民意識形態中的世俗性、庸俗性則以民間的名義、民主的名義誘導著觀眾,在一定程度上稀釋著國家意識形態、顛覆著精英意識形態,如以娛樂性取代嚴肅性、以世俗性取代神圣性、以感官刺激性取代藝術審美性等。在一些“戲說”風格的電視劇中,歷史被演繹成封建帝王經常出入布衣胡同、與下層百姓往來無間、談情說愛、拜把結交,不僅以后現代的“風格”反叛著以藝術典型來再現歷史的傳統敘事方法,歷史真實與歷史可能完全讓位于娛樂化的熒屏想像,而且傳統的借助國家意識形態或精英意識形態詮釋歷史的文化立場,被隱含著市場化、消費性、偽民主性圖謀的平民意識形態所取代,并大有拆解的態勢。
  在20世紀最后的20年里,思想文化的沖突、價值觀念的互滲、意識形態的碰撞構成了中國文化發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多元景觀。各種對意識形態的表述和反撥本身也構成了一種意識形態。電視文化的社會公益事業地位和大眾文化特性,使之對各種意識形態采取了迎合與兼顧的策略,由此表現出多元性、多樣性的特征。這也是電視大眾文化自身內涵的一種表現。
  然而,對于已經來臨的電子傳播文化時代所蘊涵的種種意識形態,仍然需要一種理性的認識和批判的審視,一切鴕鳥式的態度都將無助于電視文化的健康發展,因為真正的危機是意識形態的危機。在認識到市場意識形態、白領意識形態、平民意識形態在當代中國電視文化中的凸現乃是在文化與市場的磨合中意識形態與市場經濟相契合的時代表征的同時,也要高度重視在電視文化中倡導先進意識形態的重要性。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京119~124G0文化研究隋巖20032003電視文化的意識形態是隱蔽的,卻是關乎電視文化發展方向的根本性問題。當代中國電視文化的意識形態在經濟轉型、價值多元的語境下,又由于其社會公益事業地位和大眾文化特性,表現出國家意識形態、市場意識形態、精英意識形態、白領意識形態、平民意識形態的多種層次共存的復合狀態。電視文化/意識形態/存在方式/復合狀態/TV Culture/Ideology/ways of existence/Multi-folded state of beingMulti-folded Ideolog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TV Culture  SUI Yan  Editorial Dept.of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Beijing 100091Ideology plays an ulterior role in TV culture,but presents the fundamental issue of where to lead the culture.From the social cultural point of view,the ideology of TV culture performs as a symbolic environment;from the mass cultural perspective,it penetrates as means of entertainment;from the artistic standpoint,it exists as an aesthetic approach.The ideolog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TV culture,given the context of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diversification of values and attributed by its public welfare status and mass cultural characteristic,reflects a multi-folded state of being,including political ideology,market ideology,intellectual ideology,white-collar ideology and populace ideology.國際關系學院 學報編輯部,北京 100091  隋巖(1966-),黑龍江哈爾濱人,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北京廣播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影視文化傳播。 作者:中國人民大學學報京119~124G0文化研究隋巖20032003電視文化的意識形態是隱蔽的,卻是關乎電視文化發展方向的根本性問題。當代中國電視文化的意識形態在經濟轉型、價值多元的語境下,又由于其社會公益事業地位和大眾文化特性,表現出國家意識形態、市場意識形態、精英意識形態、白領意識形態、平民意識形態的多種層次共存的復合狀態。電視文化/意識形態/存在方式/復合狀態/TV Culture/Ideology/ways of existence/Multi-folded state of being

網載 2013-09-10 21:34:58

[新一篇] 多邊主義研究:理論與方法

[舊一篇] 大眾消費取向與國家文化發展戰略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