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旅游資源的初步研究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雷羨梅 西安市社科院 710054)
  提要 隨著旅游事業的蓬勃發展,旅游資源的開發和合理利用不斷向縱深發展,既要挖掘、整理、開發其科學、文學、史學、美學和社會學等文化內涵,擴大其職能,又要不斷探索建立各類旅游資源的外延機制,啟動綜合整體優勢,以帶動和促進區域經濟的全面發展。把民俗文化作為一種旅游資源來開發、利用,不僅可以帶動旅游業的發展,更可以弘揚民族的傳統文化,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繁榮。本文基于這一前提,對民俗文化旅游資源進行了系統探索。
  關鍵詞 民俗文化旅游資源
   *             *            *
      1 民俗文化旅游資源
  旅游資源是對已經或可供開發利用的,具有科學、文學、史學、藝術和社會學價值的,有益于人們身心健康的,能吸引游人,并給人們物質上精神上享受的,有形有色、能動能靜、可大可小、客觀存在的,自然或人文實體的,能促進旅游業發展的一切物質體系和勞務體系的統稱。民俗文化對異地他鄉的旅游者來說,其神秘、罕見、趣味等都構成了一種強大的誘惑,使其成為必然的旅游資源。
  一個地區或一個民族在長期發展過程中,由于地理環境、宗教信仰、生產方式、生活習慣及傳統意識等的影響,逐步在各種生活和生產的節律、秩序、器皿工具、房屋建筑、屋內陳設、禮儀、假日、飲食、服飾、物資儲存、圖案、色彩以及婚戀慶典、舞蹈、語言等行為特征,形成一整套自成體系、自我一家、風格獨特、雅俗共賞,為人們普遍接受并約定成俗,作為行為準則的成型模式。這種有其歷史根源、流傳過程、空間地域和群眾基礎的民俗是世界文化的組成部分,它不僅以其豐富多彩的形式吸引著人們,而且以其深厚廣博的精神內含及深邃奧秘的科學內容充實、誘發、啟迪和更新著整個人類的文化,不停息地影響著人們的行為習慣和精神世界。也正是這風情奇異怪譎、絢麗多彩的民俗文化塑造了行行色色的民族形象,又使人們對其產生無限的向往。
      2 民俗文化旅游資源發生、差異與擴散
  人類居住的地球雖有四、 五十億年的歷史, 可人類卻只在最后的300萬年才產生,而大約在7000—8000年前, 人類的某些集團才在生產與民俗現象有所積累的前提下,開始創造了比較發達的文化,有了文字、藝術和科學。
    2.1、民俗文化產生的空間分布
  人類民俗文化的誕生并非都在最為優越的地理環境中,人類初期和自然的關系則更為密切,人在不斷地與自然的搏斗中適應環境,才保存了自己。最適合生活的地理環境應當是最早、最大規模、最順利、最有成效地創新和積累了民俗文化的地方。事實也證明如此。因為:第一,過于富饒的自然條件容易造成人對自然的依賴,“飯”來張口,氣候適應,雨量充沛是難以發現初期農業的,茂密的森林會提供豐富的有機物,用不著勞作,就可滿足初期生活的需要。因此,爬上樹的猴子永遠成了猴子,而走向陸地的猴子才成了人,才有了文化。第二,現今世界文明的發祥地既不在寒帶,又不在內陸,更不在熱帶,而是在溫帶及大河與沿海平原。古埃及、古印度與古巴比倫雖位于熱帶亞熱帶,但近海、大河或地中海式氣候卻造就了另一種環境。這些古文化發源地之所以后會衰退,也與其環境相對優越大有關系。中華民族以溫帶為主,地跨寒溫熱三帶,面向太平洋,背靠歐亞大陸,江河縱橫,平原遍嵌,山地、盆地、高原、丘陵格局有序,造就了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生生不息的民族輝煌。第三,所有的文化源地大都與近海、大河的平原緊密聯系。從世界范疇看,尼羅河平原,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期河平原;印度河平原和恒河平原,黃河中下游平原及中美洲的墨西哥和危地馬拉的龍加坦半島分別造就出了舉世聞名的古埃及古巴比倫、印度、中國、瑪雅的輝煌過去。這也充分顯示了河流對文明的淀積作用。
    2.2、民俗文化的差異
  由于空間分布的不同,人類民俗文化一開始就產生了從內容到形式的明顯差異。
  盡管所有人類均是從直接取得生活資料的原始農業(包括采集、狩獵)開始,但由于地域、氣候、生物群及居住條件的差異,導致適應環境的方式方法各不相同,而且在人類不斷進步的歷史長河中,人口繁衍、種族分化、區域變異、天災人禍、伴隨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人際交往以及社會政治經濟因素的變化,形成了千差萬別、鄉土濃郁、風格殊異、互有聯系的各地民俗文化。而且各文化因素受制于自然和人文影響。差異也不可能消除。
  在民俗文化形成的過程中兩個方面的因素也是不可忽視的,即在原來的大河流域,民俗不斷充實、吸收和深入,孕育了無數的物質和精神實證,豐富了人類進步的廣闊內涵;同時,在大河文明繼續深化的過程中,人類的活動范圍、規模和速率在不斷地擴大,加速了分化,使民俗文化在廣度、類別、風格上更加復雜多樣,從橫向上反映了人類文明的進步。正是縱橫兩個方向上的發展,促使整個人類文化及其影響鋪陳整個大地,并開始進入外星,涉及整個宇宙空間。
    2.3、民俗文化的擴散
  民俗文化在發生后,不可能也不應該是就地發展,而是有著強烈的擴散功能。
  ①溝通功能:作為媒體,傳播不同地域間的文化習俗;
  ②進化功能:文化的積累、進步和發展;
  ③整合功能:文化的傳播、擴散促進了人類社會的整合和統一;
  ④融合功能:傳播擴散文化,必然導致融合或不同民俗間的借鑒吸收和認同等,融為一體,并產生新的文化內容;
  ⑤增值作用:傳播過程中的文化放大。
  民俗文化擴散的媒介和載體主要是人,符號和物質產品等,通過墨績式擴散和遷移式擴散,等級擴散等形式,反映了民俗文化擴散的基本規律和各個復雜過程。例如:渭河文明既有其獨特一面,也融合了異地異國文化,還創造了不同時期的新文化,當然他也影響了異地異國民俗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補互促,不斷發展繁榮,從而形成今天復雜多樣的民俗文化風格,進而構成了獨樹一幟的旅游資源。
      3 民俗文化旅游資源的基本特征
  民俗是具有多種特征的文化現象,其表現千差萬別,十分復雜,除了作為文化現象而有其科學、史學、文學、美學和藝術等特征外,其具體表現還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征:
  民俗的社會性。民俗是約定成俗的社會普遍傳承的風尚和喜好,并被社會承認的社會現象。是人們在共同生產和生活中所形成的風俗習慣,不是個人愛好、性格、興趣所決定的,如各種禮儀、生活和生產方式、民間往來等均是一定范圍和規模上的社會現象。
  民俗的地域性。“入鄉隨俗”,因地而異。人們總是群居在一定的地理環境中,其生產生活方式當與久居的地域條件相適應,人們生活物質的取得和穿著形式、飲食內容、衛生習慣均與其所在地域環境相適應,民俗便必然反映了地域基本特征。
  民俗的節律性。人們活動的節奏、形式和內容的調劑,實際上多與地域環境的季節性相一致,也是生產生活節律的反映,大多文娛活動、衛生習慣、物資交流均在生產間隙,這既是對季節變化的積極適應,也是對季節條件的充分利用。
  民俗的集體性。民俗的各項活動內容和形式均是集體活動,禮儀更是雙方乃至多方面的事,婚喪禮儀不僅僅是當事者的事,更是集體性普遍性經常的社會活動,其吹奏喧囂不僅聲及社會而且其氣氛也形成顯著的社會影響。
  民俗的民族性。不同的民族間的民俗是不同的,這是與不同民族的居住環境、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傳統意識等不同密切相關,因而各地民俗總是民族特征的重要反映之一。
  民俗的模式性,即民俗總是具有一定的表現和活動模式,也只有相同、相似或相近的模式才便于長期為多數人共同遵守,成為共同的行為規范。結婚、廟會、探親、議事都形成各自的一套程式,成為大家共同的行為準則。
  民俗的繼承性。民俗既是現實存在的現象,也是歷史的產物,其本質是內容的相對穩定和形式的基本連系。長期以來各種社會現象不斷疊加融合、補充、修正、選擇的結果,延續至今,反映了民俗歷史發展的繼承性,并且還將繼續發展和充實其優秀成分。如各地各民族的節慶假日等都是一直從古到今延續下來的。
  民俗的變動性,即民俗的變異性和擴散性。任何事物沒有一成不變的,發展變化是絕對的,這種變化既有時間變化,也有空間變化,既有客觀原因,如歷史大變更,也有主觀原因,如遷移等,既有自然的原因,也有人文的因素。其變動表現為在同地不同時期的變化(即為變異)和空間上的變動(擴散)兩種。
  總之,民俗是極其復雜的,因為它產生的原因,形成的過程,發展的節律,存在的形式,相互的關系都各不相同,這就必然表現出它們特征上的復雜多樣性。正是由于這個原因,作為民俗文化的旅游資源其內含之豐富,形式之多樣,分布之廣泛,潛力之深厚,歷史之淵博以及在旅游業開發利用上的作用和地位之重要,是得天獨厚的。
      4 民俗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
  要開發民俗文化旅游資源,首先要進行摸底調查,并進行分類評價;第二,要進行客源調查和客源分析,并在地區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基礎上擬定旅游業戰略規劃和各項具體規劃;第三,在效益計算的基礎上進行資金和物資的籌措;第四,分步驟地組織施工,逐項按要求建成;第五,交付使用,逐步積累和改善管理,擴大效益,收回資金。當然在使用過程中還可以根據地區經濟的發展和旅游業的具體實踐,增加或改造某些內容,以便更好地挖掘民俗文化旅游資源的豐富內涵,以充分發揮旅游資源的潛在效益和外延效益。一般情況下,隨著地區旅游業的發展,各類旅游資源的開發總是要與地區的整體開發相適應,同時也有以旅游業為先導而促進地域經濟發展的。但無論前者或后者,最終地區旅游業總是與地區經濟發展相適應,也就是說旅游業的發展要受地區經濟的制約,反之旅游業的發展也會促進地區經濟的繁榮,在現代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旅游業在城鄉經濟發展、特別是在旅游資源富集的地區都是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在民俗文化旅游資源開發中,值得重視的問題還有:第一,要注重表現旅游區的整體內容,包括格調、布局和各景點之間內容的聯系和互補,既要有民俗文化的系列內容,又要有各系列內容內在的發生和演變關系,使整個旅游區域各景點形成一個整體,便于旅游者逐步體察和領略;第二,要突出體現地方特色,即體現當地的歷史和現狀特色,不僅內容而且格調、造型、色彩都要有濃郁的地方個性,給人以親切、真實、純樸、鄉土、異地異彩、懷古思今的心理感受,把繼承傳統和移風易俗結合起來,寓個性、特色于共性和發展進化之中。第三,要盡量把生產、生活、服務、文化、娛樂、民俗文化直接統籌于旅游活動之中,這些內容不少可以因時因地因人因事等而有所選擇、調劑,這樣既可降低成本,又可增加內容;第四,要提倡和盡量做到民俗不俗,俗中有雅,文博識廣,不能把民間習俗不加純煉不作選擇地全盤托出,通俗不是民間的一切,而應當是標志生產力發展、經濟繁榮、社會進步、民族進化的精華和進步足跡;第五,民俗文化旅游資源開發中的人才問題應盡量早抓,開發民俗文化旅游資源核心是人的培養問題,專業表演人才、管理人才和研究人員因其培養周期較長,要求也較高,輪換周期又快,須引起重視。因此,人才是開發的關鍵。*
                   收搞日期:1994—10—25
            參考文獻
  (1)陶立瑞著:民俗概論,中央民族系統出版社,北京,1987
  (2)陳龍飛主編:創世紀——人與文化論,山東教育出版社  濟南,1993
  (3)雷明德主編:旅游地理學,西北大學出版社, 西安,1988
  (4 )雷明德:旅游資源開發中一個帶戰略性問題——談挖掘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
  (5)雷明德、薛惠鋒 風景植被,載《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版)1994年第二期,P34-38
  (6)雷明德:試論與前山旅游資源開發  載《西北國土開發與地理建設》P176-179,西北大學出版社,西安,1994
  
  
  
國土開發與整治西安53-56F9旅游經濟雷羨梅19961996 作者:國土開發與整治西安53-56F9旅游經濟雷羨梅19961996

網載 2013-09-10 21:36:30

[新一篇] 民事訴訟法的發展趨勢

[舊一篇] 民族傳統與民族人口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