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與權威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權威”一詞,并非如某些人所認為的那樣,是權力和威嚴的結合體,而是指讓人們信服的力量和威望,推而廣之,也指在某種范圍里被人們公認的最有影響的人或事物。管理者可以在長期的實踐中逐漸樹立起自己的權威,這種權威,既包括管理者自身的言行所產生的權威。人類社會實踐的歷史告訴我們:管理者的權威對加強管理措施,提高管理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管理者在管理實踐活動中應該注意樹立起自己的權威。樹立權威的目的,只是為了更好地開展工作。
      一、權威有利于組織群眾團結奮斗
  翻開人類發展的歷史,我們不難發現:進行一場偉大的斗爭,需要組織起千百萬人民群眾,而要更好地組織群眾共同奮斗,就需要領導者具有一定的權威,因為權威能夠使人信服,具有較強的號召力和組織力,能夠使人心甘情愿地歸屬于權威者所轄的范圍之內。
  我國歷史上許多農民起義的英雄也懂得權威的道理,他們要組織農民起義,但又担心大家不會服從,于是想辦法來建立自己的權威。陳勝、吳廣揭竿而起時,首先準備詐稱是公子扶蘇和項燕領導的,以此來號召天下。公子扶蘇是秦始皇的太子,項燕是楚國抗秦的名將,都具有較大的影響,所以,陳勝和吳廣準備借用他人的威望干自己的事業,后來,他們又去問卜,卜人啟發他們用迷信的辦法,他們高興地說“此教我先威眾耳”。于是他們裝神弄鬼,得到了大家的信任,大澤鄉起義的烈火就這樣燃燒起來了。
  以后,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也是采用類似的辦法:首領張角先創立太平道,自稱“大賢良師”,秘密活動十多年,提出“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獲取了群眾的信任。元末的韓山童是利用白蓮教發動起義的;清末的洪秀全是創立拜上帝會,利用宗教形式進行活動的。
  在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的封建社會,人們對客觀世界知之不多,所以用封建迷信和宗教形式很容易得到大家的信任,但在生產力水平較高的今天,這種鬼把戲是完全無效的。
  今天,我們正在進行偉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同樣需要組織起千百萬人民群眾,同樣需要建立起管理者的權威。
  恩格斯在《論權威》中認為,資產階級社會基礎的經濟關系,即工業關系和農業關系,“有一種使各個分散的活動愈來愈為人們的聯合活動所代替的趨勢”。這是一種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即由分散的、個體的小生產者的作坊慢慢發展到門類繁多、結構龐大的現代化企業。
  大家知道,現代化企業規模大、人員多、效益高,是以前的作坊所無法比擬的,這是它的優勢。但要充分發揮企業的優勢,既需要每個員工的努力工作,更需要員工之間、班組之間、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恩格斯說:“聯合活動、互相依賴的工作過程的復雜化,正在取代個人的獨立活動。但是,聯合活動就是組織起來,而沒有權威能夠組織起來嗎”?
  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每個單位的管理者都必須樹立起權威,才能團結大家共同奮斗,而沒有權威的管理者缺乏組織大家的凝聚力。
      二、權威有利于制止部屬的劣行
  大思想家孔子深知管理者權威的作用,他多次提倡以“正身”來提高管理者的權威。孔子認為,管理者只有自身正,才能有權威,才能制止部屬的劣行。
  《論語·顏淵》中載:“季康子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率領、帶頭)以正,孰敢不正’?”孔子認為,管理者帶頭走正路,誰也不跟著走正路呢?言外之意是:管理者帶頭走正路是治政的關鍵。在《子路》篇中,孔子發表了類似的觀點,他說:“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這話的意思是說:如果能夠端正自身,管理政事還會有什么困難呢?如果不能夠端正自身,又怎么能糾正別人的錯誤呢?
  孔子在這里提出了正己與正人的關系問題,是值得令人思考的。所謂正己,就是端正管理者自身,實際上就是樹立自己的權威;所謂正人,就是糾正部屬的錯誤,也就是發揮權威的制止作用。這兩者之間,“正己”是先導,是基礎,“正己”實現了,“正人”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從孔子的話中分析:在管理過程中,管理者面臨的最困難的事就是管好自己,而不是管好別人。
  在我國幾千年封建社會里,統治階級的管理者幾乎人人讀《論語》,把《論語》奉為修身治國平天下的經典,但真正理解《論語》要義的人卻不多,宋代包拯大概是其中較為出色的一個封建管理者。被百姓稱為“青天”的包拯,他的權威從何而來?肯定不是他坐在開封府就有了權威,而是他一方面敢于蔑視皇親國戚,執法如山,如鍘了駙馬陳世美;另一方面,他能夠“未正人先正己人己一樣”,鍘了自己的侄兒貪官包勉,因此,獲得了執法的權威。
  看來,任何管理者要想鎮邪,首先得自己避邪。如果自己被邪毒沾染了,要想鎮邪,只是妄想,因為他已經失去了權威,理不直,氣不壯,還要時刻提防別人揭短,又有什么力量去鎮邪呢?有權威的管理者則不然,兩袖清風,光明磊落,秉公而斷,無所畏懼,所到之處,邪惡自然不敢露面了。
      三、權威有利于激發部屬的積極性
  調動部屬的積極性,就是為了充分發揮每一個成員的最大能量。隨著教育的高速發展,大批人才走向市場,走進單位,填補了許許多多的人才空白。現在擺在許多單位面前的突出問題不是缺少人才,而是不能充分發揮人才的價值。在一個知識變化周期較短的時代,人才如長期不能發揮能量,就會慢慢失去價值。
  如果管理者具有一定的權威,受到大家的信任和佩服,再輔之以耐心細致的思想工作,或者以自身的行為去感動部屬,就可能激發部屬的積極性,充分發揮部屬的能量。從心理學的角度看,管理者的權威,已經在部屬心目中形成了一定的意念,再輔之以說服教育或身體力行,就很容易產生激發作用。
  古時善于帶兵的將軍,并不以個人的武藝高超為能,而以善于激發士兵的斗志為能。西漢史官司馬遷在《史記》中描述了許多善于帶兵的人,這些人熟諳兵道,具有較高的權威,同時又善于激發士兵的斗志,所以部隊有較強的戰斗力,他們成為名垂青史的將軍。
  要激發部屬的積極性,首先要讓部屬甘心為之效力,西漢飛將軍李廣就是這樣做的。李廣武藝高超,猶善騎射,機智勇敢,臨危不懼,所以有較高的威望。他帶兵,善于從細微的生活方面關心士卒,《史記》載:“廣之將兵,乏絕之處,見水,士卒不盡飲,廣不近水。士卒不盡食,廣不嘗食。寬緩不苛,士以此愛樂為用”。從這段文字中,我們可以看出李廣帶兵的特點是:把困難留給自己,把方便讓給士卒;把死亡留給自己,把生命讓給士卒,而且待人寬厚,所以,士卒才“愛樂為用”。時代雖然不同了,但今天哪一個管理者能像李廣那樣待下,部屬也會“愛樂為用”。只有當部屬的思想穩定下來,樂于接受管理者的管理,才會貢獻他們的聰明才智。
  要激發部屬的積極性,有時候還需要用自身的行為去感動部屬。吳起是司馬遷筆下的另一位將軍,能征善戰,熟諳韜略,在列國中威望很高,他愛兵如子,傳為美談。《史記》載:“卒有病疸者,起為吮之”。作為一個將軍,能夠關心士兵的疾病就已經很不錯了,而吳起不只是關心愛護士兵,而且為士兵盡快排解痛苦而去吸掉士兵膿皰的毒液,這就更不錯了,吳起的這種行動使士卒們感動不已,所以作戰時都愿意拼死疆場,部隊的戰斗力也就大大提高了。
  從這兩位名將的行為看來,管理者權威的建立并不是靠嚴辭厲色的訓斥,也不是肆無忌憚的懲罚,而是默默無言從細微處做起,以自身的行為去提高自己在部屬心中的地位,激發部屬的積極性,充分發揮每個人的能力。這個過程里有一種情感的傳遞和回報,在這種情感基礎上樹立起來的權威是比較穩固的,所以,他們的作法值得今人借鑒。
  管理者權威的作用當然還有許多,以上僅是其中主要的方面。由此觀之,管理者如果具有一定的權威,將大大地有助于管理的進行,實現良好的管理效果,因此,管理者在自己和工作實踐中應勤于修養,努力提高自己在部屬心中的權威地位。
  
  
  
現代企業導刊京C3管理科學周國林20002000 作者:現代企業導刊京C3管理科學周國林20002000

網載 2013-09-10 21:37:42

[新一篇] 管理科學的界線:可為與不可為

[舊一篇] 管理要像彈鋼琴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