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構建”及其它  --關于人文精神的題外話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前年以來,“重建人文精神”成了知識界的一個重要話題,南有滬上陳思和、王曉明諸君的幾次對話,北有《讀書》雜志組織的系列文章,我在93年5期《昆侖》上的《我為什么反對“下海”》也涉及這個題目,此外的言論亦時有所見。但總的來看是眾說紛紜,理解各異,主題趨同,歧義頗多。記得去年7月中旬在北京文彩閣關于“布老虎叢書”的討論會上,王蒙就曾善意地說到:上海方面一些青年朋友憂心忡忡人文精神的失落,大力倡導要重建人文精神,這當然是很積極的想法。但在我看來,中國究竟有什么樣的人文精神呢?你既沒有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以人道主義為主的人文精神,也沒有美國惠特曼時期力倡自由民主的人文精神,那么,你失落了什么?又何談重建呢?……
  寥寥數語,頗中要害。關于這場討論,確實有些問題還沒有弄得很清楚,一些提法也大可商榷,比如說是“重建”還是構建?比如中國傳統的“文人精神”和我們今天所說的“人文精神”又是一種什么關系?又比如當代中國的人文精神應該包括哪些內容?如此等等。
  這些問題都很大很復雜,不容易三言兩語說得清。本人試圖先繞開“人文精神”,來談談它的演進歷史和當代背景。
  以歐洲文明進程來講,主要就是不斷地告別野蠻和落后,從中世紀的蒙昧狀態以神為本走向以人為本。第一、二階段就是法國大革命和美國獨立戰爭,它們的基本思想都是以人為本,給資產階級的發展提供動力和條件,但意義又遠遠超過了這個階級的范疇,事實上資產階級以下的各個社會階層都受到了震動,都得到了發展的機會。證明之一就是拉丁美洲的獨立運動,它深受法國大革命和美國獨立戰爭的影響,無論從它們的綱領、宣言看,還是從它們的發動方式直到最后各個共和國成立的最終結果看,都是如此。這個歷史事實說明,拉美接受法國和美國人權宣言的影響,它以后在全球特別是西半球造成了巨大震蕩。那就是進一步解放人,特別是為資產階級自身發展提供良好的土壤。它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同中世紀甚至是先民的遠古時期聯系起來看,那就是不斷地告別獸性,告別神性而走向人性,19世紀以后的發展和這個精神也是一貫的。盡管資產階級掌權以后實行了獨裁和新的壓迫,但從文明進程看,這場解放運動還是推動了歷史前進的。至于資產階級自身后來發生的問題,恰恰表明了人性的解放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遠不是結束。從這個脈絡來看,西方的人文思想自告別中世紀開始,便大力張揚人性,建構點是人,而這個個人又是和文明緊緊聯系在一起的。所以在當代西方史上就叫文明史。
  再反過來看我們。本世紀初葉才告別封建君主制,爾后是半個世紀的動蕩不寧,解放后的極左路線又搞非我運動,一直到新時期才出現反彈,開始重視個人、集體、國家三者的利益關系,開始對人性的呼喚。中國的現代史也證明了人類發展的一般路徑,就是不斷地告別落后,走向文明,告別神性,張揚人性。以此來看,今天關于人文精神就不僅僅是個簡單的“重建”問題了,要說文人精神倒是有深厚的傳統,其中有積極價值的一面,比如先憂后樂以天下為己任的胸襟與責任感,“不為五斗米折腰”、“獨善其身”的操守與氣節等等。但是也有落后封閉的一面,比如狹隘、保守、自私等等,這都是需要以現代文明的觀念來進行措弄的,不是簡單的恢復和重建就可以解決問題的。所以,與其說“重建”還莫如說構建或建立更恰當一些--構建或建立當代中國的人文精神。
  顯而易見的是,不同的歷史階段需要的是不同的人文精神。當今中國處于90年代,需要的是什么樣的人文精神呢?我以為重要的一條恰恰是要談人類命運、國家命運,家庭和個人的精神生活質量,要對專制落后的生活觀念與方式進行批判,并指出正確方向。舉一個例子來說,我們過去老說國際主義精神,為什么現在反而不提了?這是好東西呀,用今天的話來說,這就是人類意識,地球村意識,這是一種博大胸懷。相反,現在有一種過分放大了的個人意識,只顧自己賺幾個小錢,自私到不顧一切,這恰恰是一種倒退。我們還應該提倡一種放眼全球的人類意識。人類意識就是一種沖破了小農經濟一畝三分地而胸懷天下的大氣,今天我們必須用這種意識來思維,來指導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的利益調整。事實上現在世界上已經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靠戰爭靠暴力去解決全球問題的時期結束了,全人類都共同面對許多新的問題。比如環保問題,為什么93年在里約熱內盧召開的世界環發大會有來自東、西半球的那么多國家首腦參加?這說明大家都意識到了污染是一個全人類的問題,尤其是那些發達國家,它都經歷過了,有過這方面的深切教訓,塞納河、萊茵河、泰晤士河、亞馬遜河、多瑙河都污染過,這個代價就是全人類共同付出的代價,這才有了今天的共識。但是,治理也不是一國一地區能解決得了的,而必須是一種跨國行為。誰能劃地為牢,只掃自己門前雪?必須開放,必須交流,必須協作,這就迫使全人類坐到一張談判桌上來共同思考聯手操作。對于落后國家來講,不僅經濟要接軌,這種文化和思維也要接軌;否則,不僅自個兒的經濟難以持續發展,最終必然還會影響到整個人類的前景。這就是所謂“地球村”意識,全人類都生在同一條船上的意識。
  這種宏闊的眼光和開放的意識,會給我們封閉、保守、狹隘的思維定勢帶來沖擊、拓展和更新嗎?它和我們急需建立的當代中國人文精神有關嗎?
  也許都是題外話。
                   一九九五年三月二十八日
                         京西黑白齋
  
  
  
作家報濟南002J1文藝理論朱向前19951995 作者:作家報濟南002J1文藝理論朱向前19951995

網載 2013-09-10 21:40:51

[新一篇] “邁向21世紀老齡問題國際研討會”綜述

[舊一篇] “鐵本事件”引發的思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