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21世紀老齡問題國際研討會”綜述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由上海市老齡委員會、上海市老齡科學研究中心主辦,上海市老年學會、日本高齡化社會總合研究中心、香港老年學會協辦的“邁向21世紀老齡問題國際研討會”,于1997年10月21日在上海市召開。來自美國、加拿大、日本、荷蘭、德國、比利時、瑞士、瑞典、韓國、以色列、中國等國家的代表及聯合國亞太經社理事會亞洲發展中心的官員共200多人參加了會議。大會收到論文提要129篇(其中國外24篇、中國香港地區25篇、中國大陸地區80篇),上海市老齡委員會主任馮貴山在大會上作了題為《迎接21世紀老齡化挑戰》的報告,近100位代表在大會和專題報告會上作了學術發言。
  這次研討會收到的論文提要和代表們的發言內容概括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1.關于未來人口老齡化趨勢和綜合對策
  在研討會上許多代表介紹了21世紀上半葉全球以及本國的人口老齡化、老年人口高齡化、獨居老人比重上升等情況,并指出應深入認識未來各國人口老齡化“時空格局”的演變。中國老齡協會會長張文范認為,下個世紀上半葉中國人口老齡化還具有階段性的特征,在人口老齡化發展的不同階段將出現老年人口快速增長期、高齡老年人口快速增長期、農村老齡化加速期。日本高齡化社會總合研究中心常任理事吉田成良指出,在1985年時日本大城市的人口年齡結構相對于全國總體水平來說還比較年輕,可是最近10年老齡化發展速度卻大大超過了全國的平均發展速度。大城市的“少子高齡化社會”已愈來愈引起人們關注。
  在探討地區性老齡化原因時,日本女子大學教授大友篤通過對日本大城市地區老年人口遷移狀況的實證研究,認為人口遷移年齡選擇性的變化也是近年來日本大城市地區人口老齡化迅速發展的一大原因。他指出,日本大城市地區老年人遷移的原因,從遷入者來看,主要是和子女親屬同居、住宅問題、再就業等原因,特別是因“子女召喚”,老人從農村地區流向城市地區式的遷移呈明顯化。
  在研究解決未來人口老齡化的綜合對策時,張文范會長認為,經濟的富足、政策的完備、政府強有力的領導機制,是一個國家成功地治理人口老齡化所帶來問題的必備條件。他還提出中國應盡快建立三個體系(養老四結合體系、社區服務體系、政策體系)和兩支隊伍(高質量的科研隊伍和管理干部隊伍)。馮貴山主任提出在未來上海老年事業發展中,應堅持六項原則,即老年事業與國民經濟協調發展的原則;鼓勵老年人參與社會發展的原則;家庭養老與社會養老相結合的原則;物質供養與心理調適相結合的原則;法治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社會事業社會辦的原則。上海市老齡科研中心副主任桂世勛認為,老年保障體系應該主要包括老年人的經濟保障、醫療保障、服務保障三個方面。未來上海老年保障水平的目標模式應為保基本、多層次;未來上海老年保障支持系統的目標模式應為政府、社會、單位(指退休人員的原工作單位)、家庭、個人相結合;未來上海老年保障管理體制的目標模式應為兩頭統、中間分。在未來老年保障體系的運行機制上,應科學地建立道德維系機制、分享成果機制、利益激勵機制、社會監督機制、法律強制機制。香港老年學會會長梁萬福提出,為了在人口迅速老齡化的情況下強化家庭照料老人的職能,必須將此項列入社會計劃。政府要在退休保護、社會保障、健康照料和社區支持方面給予家庭照顧老人的長期性支持。
  日本早稻田大學教授嵯峨座晴夫在發言中運用日本總務廳在1995年進行的“老年人生活狀況和意識調查”的數據,介紹了日本城市化與老年人生活環境的狀況。他認為,從日本城市老人的住宅和城市交通、道路、日常生活設施等考察,適合老年人生活的城市環境還不能講得到了應有的改善。因此建議面對未來急劇老齡化的態勢,應高度重視建造適合老人需要的住宅和城市生活環境。
      2.關于老年經濟保障
  在研討會上,中國老年學學會會長鄔滄萍認為,農村老年經濟保障是中國下一世紀的戰略難題。它關系到把中國建成怎樣一個富裕、文明、民主的現代化國家,具有很大的國際意義。他指出,中國要依靠法律和傳統道德教育,在一個時期內發揮家庭養老的優勢,逐步過渡到家庭養老與社會養老保障相結合;并呼吁從現在起要不失時機地引導步入小康水平的農村人口自覺自愿地參加適應中國農村的多層次社會保險和儲蓄養老,逐步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國家和集體要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對農村老年人口承担更多的責任,作為農民曾經對國家作出巨大貢獻的延期償還。
  在中國城鎮退休人員如何分享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成果方面,復旦大學副教授李潔明認為,在分享養老金幅度上宜按上一年在職職工工資增長幅度的40%~60%調整;在分享渠道上宜采取全國性分享、省市地方性分享、企事業單位分享、從家庭子女贍養中分享這四個層次相結合的分享辦法;在分享方式上宜以養老金方式與其他方式(醫療保障、養老福利設施)相結合。上海社會保險管理局的姚培勤則具體提出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提高退休人員收入保障水平的途徑。其中包括逐步完善養老金增長機制,對退休早、養老金收入低的退休人員適當傾斜,使退休人員實際收入水平有一定的增長;對高齡、孤老、享受“一老養一老”的補助標準;對特殊困難的退休人員,建立生活補助制度;對已經退休的人員,其單位可根據自身的發展和經濟上的承受能力,向本單位的退休人員發放補貼等。針對目前中國的社會統籌和個人帳戶相結合的養老基金管理體制,如何確保養老基金的保值、增值問題,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左學金建議應改進養老基金的管理方法,采取“屬地持有,養老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模式。他認為養老基金仍歸各屬地政府持有,但屬地政府不能自己具體操作,只能委托由政府、金融機構和個人持股的專門基金管理公司來進行養老基金的操作。全國應有十幾家這樣的養老基金管理公司,并通過政策法規確保各基金管理公司之間的公平競爭,嚴格防止少數養老基金管理公司的壟斷經營。
  在積極推進中國補充養老保險的發展上,上海社會保險管理局的薄鳳儀認為應采取以下六方面措施:一是加快立法步伐,確保補充養老保險有序推進;二是政府給予優惠政策,扶持補充養老保險的發展;三是對補充養老保險進行整體規劃和協調;四是規范補充養老保險經辦機構和行為,確保投資者利益;五是建立嚴格的監督機制,保證補充養老保險的健康發展;六是培養全民保障意識,提高個人參與程度。
  在搞好經濟特困老人的社會救助上,上海市民政局的夏建民及代表莊佩雯、馬景岳、胡海章、張志昂、謝翠蓉等同志,闡述了特困老人社會救助規范化管理的基本原則、規范化管理的設想及構筑全社會救助網絡等問題。他們認為,對經濟特困老人的社會救助是民政工作和老齡工作的重點之一,應有專人負責,列入工作計劃,要求動態調查,不遺漏、不重復,逐步提高助養助醫的質量和水平,使貧困老人能夠安度晚年。
      3.關于老年醫療保健
  研討會上,許多代表強調了搞好預防保健工作的重要性。上海市老年醫學研究所所長朱漢民、王贊舜等認為,在下個世紀預防保健將視為解決老年衛生的主要途徑;自我保健、家庭保健、社區保健將成為主要保健形式;老年衛生的多學科、聯合同步研究,臨床預防研究,完善老年衛生政策,將成為未來老年保健研究的主要內容。他們通過近年來對上海城鄉社區27484名60歲及以上老人的健康調查發現,經常有抑郁和壓抑感的老人占5.45%,經常有孤獨感的老人占4.94%;特別是在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中,要求給予有力的精神安慰的占42.30%,心理健康需求已成為目前上海老人的重要健康問題之一。瑞士精神病學專家霍夫曼(Hofman)博士認為,開展“代際對話”,溝通祖孫兩代人的內心世界,對促進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他介紹了他們通過“情景處理”方法為代溝架橋的案例,指出不能僅從幫助老人改善境況來考慮,還需要雙方之間的對話,相互體諒及適當的“給予”和“獲得”。這種對話不能僅由政府、醫院、社區等機構來組織,而應當在家庭內部經常進行。針對中國在進入21世紀時城鎮退休人數將達4100萬的情況,中山大學副教授陳印陶認為,應該重視廣大退休人員的心理健康,正確面對退休后的生活。她提出要勇敢面對退休生活,認識自己的社會價值,繼續通過不同形式為社會作出自己可能的貢獻;要充分認識退休生活的特點,積極適應、調整自己的角色,重視精神修養,加強性格的自我陶冶;要科學地安排退休生活,使之豐富多采,既有利于身心健康,又減少親人和社會的負担,并盡可能地使自己成為家庭與社會的積極因素。
  在搞好老年護理方面,上海市老齡科研中心副主任朱即明、副教授李立奎等指出,建立多層次、多形式的老年護理保險和護理服務體系,已成為上海市老齡化發展的迫切需要。她們根據調查研究提出了供可操作性研究選擇的四種類型的護理保險;法定護理保險、儲蓄性護理保險、自愿互濟互助型護理保險、商業型護理保險,并且還預測了五種交費方案。北京市老齡協會副秘書長伊密認為,目前中國正處于經濟結構調整時期,老年護理業應在這項變革中被納入產業發展軌道。它不僅可為創造就業機會提供一條渠道,而且對實現企業經營機制的轉變及政府職能的轉變也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她建議應在政府有關部門指導下明確管理部門,在用人制度、管理方法上制定具體實施細則;盡快建立一支具有一定規模、人員素質較高的穩定護理隊伍,根據市場需求分層設立服務機構,確保家庭、醫院需要幫助的老人得到可靠優質的服務;通過建立護理保險法等途徑,創造條件,使在這一領域工作人員的待遇能逐漸高于其它服務行業的從業人員。加拿大列治文醫院負責人張彼得(Peter Zhang)介紹了近年來在加拿大開始建立的測定住院或居家長期護理服務滿意度的水準記分評估方法,論述了采用這種評估方法對提高老年人長期護理服務質量的促進作用。
  一些從事老年教育的代表在發言中認為,搞好老年教育有利于增強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意識和能力,提高老年人的平均預期健康壽命。上海老年大學黃森等提出,老年教育應該以引導實現健康老齡化為主旋律。為了突出這個“主旋律”,他們在教育中強調從思想觀念上加深對健康老齡化的認識;開設有關老年醫療保健課,促進生理素質的提高;普及老年心理學,促進老年心理平衡,提高心理素質;舉辦書畫、音樂、舞蹈、戲曲類課程及活動,豐富老年人的生活,陶冶情操,促進身心健康。幾年來的辦學實踐證明,只要指導思想明確,采取各種有效措施,老年教育在為實現健康老齡化中完全可以發揮重要作用。
      4.關于社區服務和照料
  在研討會上,復旦大學人口研究所所長彭希哲等通過對上海浦東新區老年人口狀況及養老意愿的調查,提出了構建社會、社區和家庭相結合的新型養老體系的設想。他們認為應該大力開發社區功能,使社區成為解決老年問題的中堅力量;應該改變政府包攬的現狀,讓更多的社團組織參與,形成各種力量和多種組織并存、多元互助和相互競爭的格局,提高機構運行效率,統籌高效地利用社區內所有的養老和社會服務資源;應該從市場經濟原則出發,推行時間(勞動)儲蓄制度,建立志愿者與利益導向相結合的社區服務體系,形成一個自我良性循環的新型社區養老機制。上海市黃浦區干部李天生等認為,社區養老的基本功能有五項:保障助養、服務解難、醫衛保健、精神贍養、參與社會。在社區養老運作構架上,要著力抓好三項建設:載體建設,因地制宜辦好社區敬老院、居委托老所、獨居家庭敬老室;網絡建設,建好社區服務網絡、醫療保健網絡、志愿者隊伍網絡;團隊建設,把更多的老年人通過社團組織起來,吸引他們參加社區活動。
  為了讓老年人盡可能居家養老,上海大學老年社會研究所所長張鐘汝等提出,必須促進社區各項生活服務、保健服務、醫療服務,形成系列,聯成網絡,使老年人能就近利用設施,延長生活自理能力;同時必須充分發揮社區居民的主體作用,形成街道、片塊、居委“上三層”以及居民組、居民樓、居民戶“下三層”的服務網絡,既發揮服務中心與設施的幅射作用,又強調針對性結對服務,把社區服務落實到戶,切實幫助家庭發揮贍養老人的功能。浙江省老年學會會長黃雪行在會上介紹了該省永嘉縣康樂山莊老年文化社區的經驗。那里現在居住著121個純老家庭戶(共222位老人)。他認為,要建立這種居家與社區緊密結合的復合型養老模式,需要具備六個基本要素:居家設施要配套,社區規模要適當,年齡結合要合理,服務功能要齊全,區域環境要幽靜,組織管理要規范。上海市嘉定區老齡委主任王菊興等也介紹了在農村普遍建立以村為單位的社區為老服務站的經驗。該區現已建立了263個社區為老服務站,每個站設有法律咨詢、幫困解困、醫療保健、文體娛樂、日常生活等五項功能。他們認為,農村社區為老服務站應該貫徹“就地就近、小型分散、務實有效”的原則,服務對象為高齡、有病老人,服務人員以低齡健康老人為主,提倡鄰幫鄰、親幫親的良好風尚。
  美國內華達大學教授多特森(Dodson)介紹了他們在內華達州的農村、市郊、市區和美國印第安人居住區,進行老年人群社區照料體系改革方案試驗的經驗。他認為進行這項改革的目的應該包括:向家庭和非正式照料者提供適合個別需要的支持和信息;為退休人員開發既提高自尊,又豐富生活的新的志愿者機遇;通過經辦機構的老年志愿者分發信息給家庭照料人員,加強正式和非正式社區照料體系之間的聯系。針對目前還有不少社區照料服務未能為老年人所充分利用的狀況,香港大學教授黃吉鴻介紹了他們于1996年7~9月調查369名居住在灣仔區的老人對社區衛生和社會服務的利用情況,發現經常利用社區衛生和社會服務的老人不到10%,大量老人依靠家庭供養,60%以上的老人有孤獨感及生活滿意度低。他認為急需提高當地社區服務的可獲得性,并促使公眾了解在地區內可以獲得的社區衛生服務和社會服務。
  在組織老年人參與社區服務和培訓社區服務工作人員方面,香港城市大學教授關銳煊介紹了香港“樂齡女童軍”的情況。這個團體自1990年由香港女童軍協會首創以來,至今已建立28個團體,約有500位老人成為“樂齡女童軍”。他在調查研究中應用社會幸福方面的三項指標,分別對264名“樂齡女童軍”、120名老年中心會員和57名社區老人進行測定,結果發現“樂齡女童軍”的生活滿意度比一般老人高。這表明,老人參與社區服務不僅擴大了志愿者隊伍,而且有利于提高這些老人自身的生活質量。香港理工大學講師林茱莉認為,提高社區服務工作人員的個案管理訓練,對更好地服務社區弱老能產生良好成效。她認為,這方面的訓練應該包括四項內容;評估老人的全面生活需要;鑒定老人社交心理需要與支持系統;選用地區資源配合社區生活適應;評檢資源運用及成效。1997年初,上述個案管理訓練內容被加拿大醫療工作人員采納為訓練課程。
  歷時三天的研討會,為各國學者提供了相互交流和切磋的機會,使大家及時得到許多信息,與會代表對會議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中國人口科學京61~64,封四C5人口學與計劃生育簡書/立奎19981998簡書 立奎 作者工作單位:上海市老齡科研中心 作者:中國人口科學京61~64,封四C5人口學與計劃生育簡書/立奎19981998

網載 2013-09-10 21:40:51

[新一篇] “誰來養活中國”的爭論及其啟示

[舊一篇] “重建”、“構建”及其它  --關于人文精神的題外話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