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流通領域“兩個轉變”的相互關系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商品流通領域的“兩個轉變”,即商品流通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和經濟增長方式向集約化經營轉變。這二者存在著緊密的相互促進和制約關系。
   一、“兩個轉變”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要求
  集約化經營原是指在農業生產中,把一定量的資本、生產資料和活勞動,集中投入到較少的土地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的經營方式。馬克思指出:“在經濟學上,所謂耕作集約化,無非是把資本集中在同一土地上,而不是分散在若干毗連的土地上。”[①]在農業生產中,由于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既反映出土地的有限性,又反映出土壤肥力的可提高性,決定了“廣種薄收”式的粗放經營向集約化經營發展的必然性。在工業生產中,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科技成果的運用,也必然決定了產品不斷更新換代和原材料綜合利用率的提高,因而社會產品也不斷向高、精、尖方向發展,形成由“粗放型”向“集約化”轉變。商品流通領域承担著實現商品價值和使用價值的任務,同樣,隨著商品流通力的發展,由粗放經營向集約化經營轉變也是必然規律:(1)隨著社會商品趨向于高、新、精、尖,伴隨商品銷售的服務含量也不斷增加,包括商品使用的培訓、安裝、檢測、維修等。同一商品服務含量的增多,商業經營效益也隨之增加。(2)隨著社會科技進步,商品流通中的科技含量也不斷增加,包括電子計算機、機械化搬運、現代化商品儲存檢測等設備的增加,使商品流通由手工勞動走向電子、機械的替代勞動。(3)勞動力自身素質的不斷提高,勞動效率也必然提高。(4)商業設施的更新和優化組合是一個進步過程,必然帶來固定資本綜合利用率的提高。
  商品流通體制更是由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所決定的。商品流通體制是商品流通的組織形式、經營主體結構及相應的管理制度、法規。在以小手工業和分散的小農戶生產和交換為基本特征的簡單商品經濟中,手工業戶和農戶是基本的商品生產和交換主體,互換性商品交換是商品流通體制的基本原則。在市場經濟中,以追求利潤為目標的市場競爭,不僅要求有法人為主體的市場組織形式,而且法人組織為了提高承受風險能力,總是以各種形式的組織規模開展經營活動,因而也必然要求能夠規范法人活動的制度、法規。
   二、不同商業體制下,商品流通集約化經營的形式不同
  我國商品流通體制改革已近18年。改革前,實行商品計劃分配、統一管理的計劃經濟體制。在這種條件下,商品流通也在追求集約化經營。但只能考慮在一、二、三、零的商品分配體制下如何以較少的人、財、物力投入,較短的流轉路線,取得較高效率。如:曲線結算、直線運輸,消除商品迂徊倒流;商品按經濟區域分配供應,減少流進流出;由國家統一制定費用開支范圍;嚴格控制新建、更改、維修項目;層層把關,嚴格損失、損耗的報批;政府訂價,控制下游產品漲價和因原材料價格高引起的高價值投入,等等。近18年的商業經濟體制改革中,在商業集約化經營的問題上,因管理體制差異,因而出現了不同的傾向。1991年以前,商業經濟體制的目標是在商品流通領域實現計劃與市場調節相合,管與放并重,該管的管住,該放的放開。這個階段,在“管住”的一塊中,仍然在計劃經濟體制條件下追求集約經營的途徑;對于“放開”的部分,賦予經營者以計劃、人事、財務、業務等經營管理自主權,出現了劃小獨立核算單位和粗放經營傾向。在1991年以后,除部分商品規定為賣賣專營外,其它商品和企業都進入市場,由市場競爭決定企業優勝劣汰。決定商品的生產、購銷和價格。在這個時候,商業集約化經營的途徑是什么?這正是我們當前研究商品流通領域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中心。
   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商品流通領域“兩個轉變”的相互制約
  (一)現行商業體制對商品流通集約化經營的制約。我國現行商業體制處在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當中,舊的計劃經濟體制制約著現代集約化經營的發展。從商貿企業看,國有企業雖然可以依法破產,進行產權流動和重組,但企業職工再就業仍然要國家負責,社會保障制度又不配套;國有企業雖然實行了自負盈虧制度,但企業經營者實際上只負盈不負虧。在80年代初期劃小核算單位,雖然在當時起到調動職工積極性,搞活經營的作用,但喪失了規模效益,弱化了整體優勢,在市場中經不起風險。舊的商工、商農之間的統購包銷、統購派購關系打破了,但新的商工、商農關系還沒有形成。這些都反映出因商業經濟體制變動而形成的粗放經營。
  (二)粗放經營形式制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我國商品流通領域既存在大量的手工操作、人力搬運及店店搞庫存、采購,推銷人員滿天飛的粗放經營方式;也存在信息聯網、計算機管理、機械化操作和總店庫存分店使用、聯購聯銷等集約化經營方式。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競爭是企業求生存、求發展的基本動力。而市場競爭追求的高效益,只有低成本才能實現。在比較偏遠的農村和城市的背街小巷,那些依靠粗放經營的小店鋪,因沒有大規模經營、集約化管理的大店沖擊,并且與低水平、大分散的消費相適應,還可以茍且生存。在這些經營單位實行集約經營也是困難的。這是小生產的商業方式決定的。它既限制了粗放式經營向集約式經營轉變,也限制了計劃經濟企業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
  從以上考慮,在我國商品流通領域實現“兩個轉變”,必須從實際出發,認真考慮目前商業經濟體制、商業經營方式、消費水平以及某些部位的低生產力水平的關系。
   四、商品流通領域“兩個轉變”的相互促進及其實現
  商品流通領域實現“兩個轉變”,不能片面強調提高商業經營的集約化程度,也不能離開現實的生產力水平和消費水平的差異,把所有的中小商貿企業都搞成連鎖化、集團化企業。
  (一)針對一些地區生產力、流通力和消費水平較高,但商業經濟體制落后的狀況,要加快商業經濟體制改革步伐。在商業繁華地區,包括城市繁華商業區、縣城以及較集中工礦區、較富裕的農牧區,大多數小商業企業經營困難的主要原因,是企業體制改革滯后,受實力強的大中型工商企業沖擊。這些小企業因經營規模限制,小批量進貨,成本高,造成的流通費用高、單品種經營風險大、經濟效益差。因此,這類企業應加大體制改革力度,主要是:(1)進行資產重組,摒棄長線產業,進入短線產業;(2)加入集團企業,通過連鎖經營或股份制,成為集團企業成員;(3)對有一定的經濟實力、信譽高的商業企業,可以發展總代理、總經銷,成為生產企業的銷售網絡;(4)小企業聯合,實行聯購分銷、分購聯銷;(5)某些農副產品銷售企業,可以組建公司加農戶模式,擴大經營規模。
  (二)一些組織結構通過改革、改組、改造已經初步建立起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企業,應把“兩個轉變”的重點放在經營集約化上。計劃經濟企業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主要是企業組織結構、企業資產制度以及企業人、財、物管理制度都能適應市場競爭,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在企業產權明晰的前提下,組建能夠適應市場競爭的組織結構,比如集團企業、連鎖企業、股份制企業、股份合作制企業,以及非緊密型的會員制企業(如配送中心會員、市場會員),以資產為紐帶的總代理、總經銷制企業等。這些改革已基本完成的企業,應把重點放在經營集約化上來:(1)建立集約化的進貨網絡,與生產商、代理商建立穩定、互信、批量的進貨關系,以穩定的進貨渠道保證市場機會,以互信的進貨關系保證信譽資產,以批量進貨降低成本。(2)建立直線型企業內部商品流轉型。要通過企業內部或社會化的物流配送中心,組織商品運輸、倉儲和質量檢測,以保證商品質量,降低儲運成本。(3)建立動態可調控的商品銷售網絡。企業的商品銷售網絡,從模式和核算形式看,它屬于企業體制的組成部分;從網點的分布格局、規模、商品結構、服務方式方面看,屬于經營問題。其集約化的標志應該是布局合理,規模適應生產消費需要,商品結構能夠滿足購銷需求,服務適合消費層次,而且能夠根據市場形勢進行調整。(4)建立高效率的信息傳遞和行業管理體系。信息快速傳遞是市場競爭的需要,是進行行業管理和經營調整的依據。電子計算機在企業的運用,是企業經營管理集約化的重要標志。它不僅可以節約手工操作所付出的高費用,更重要的是能及時捕捉市場機會和提高現場管理效率。所以企業要建立內部及與外部市場相銜接的計算機管理和行業管理體系。(5)建立高素質的員工隊伍。我國大部分工業品已形成買方市場。在買方市場中,業務員對企業購銷有舉足輕重作用。不僅要求業務人員在企業人員中占相當大的比重,而且要求他們是專業知識豐富,說服能力強,善于開拓市場的中高級專業人才。企業必須以“用人的集約化”保證經營管理的集約化。
  (三)發展中介組織,實現企業外部服務的集約化。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外部服務是從計劃經濟時期的政府職能和企業內部職能中必然分離出來的社會專業化服務。從企業內部看,原來的企業離退休人員管理和費用支付,企業員工子弟的入托、上學、就業安排,企業員工醫療費用、住房等管理,企業外部市場信息的采集整理等,在實行集約化經營管理,要從企業職能分離出來。從政府方面看,過去政府直接管理企業時,為企業出謀劃策,進行干部職工調配,介紹合資合作,采集和發布信息等,也要從政府職能中分離出去。以上從企業和政府中分離出來而成為社會職能,需要由社會中介組織承担。這些社會中介組織應該是自收自支、自負盈虧的企事業單位。但是由于職業終身制觀念的束縛、企業富余人員多,以及社會中介組織收費難、費用大等原因,所以發展較慢。因此,發展社會中介服務組織,必須從體制改革和提高集約經營化程度入手。
  (四)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商品流通效率。商貿經營管理中的科技投入主要包括:(1)商品質量檢測設備投入。除生產企業外,主要在物流配送中心設置,以杜絕假冒偽劣商品進入企業。(2)信息網絡設施投入。大中型企業和批發市場要建立以電子計算機為主的內部管理系統和外部相銜接的市場信息系統,提高決策成功率。(3)農副產品保鮮儲存和產地加工投入。農副產品產地和集中銷地要建立保鮮儲存庫,同時加大產地的深加工設施建設。(4)商品裝卸搬運和市內專業短途運輸投入。要改變商品倉庫人扛手搬現狀,發展機械作業。市內商品短途運輸應由物流配送中心、批發市場、大中型商貿企業組建專業隊伍。
   五、商品流通領域實現“兩個轉變”中的政府職責
  商品流通領域實現“兩個轉變”必須與政府職能轉變同步進行。企業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與政府的投資政策、經濟考核指標以及對企業人、財、物的宏觀管理都有直接關系。企業體制的轉變更與政府分不開。因此,商品流通領域實現“兩個轉變”的速度和成效,都與政府行使職能有關。政府應承担起以下職責。
  (一)切實把政、企職責分開。政府要做好產業發展政策導向工作。在新的形勢下,政企不分有許多新的表現,如政府為了掌握某些有經濟實力的企業,派政府官員兼任企業第一把手;政府組織對企業業績的檢查、評比活動;政府在企業改組中“拉郎配”;政府直接辦企業、辦市場,參與分配,某些政府官員從中拿補貼等。這些,都直接影響企業自主經營,加大費用開支,減少企業的科技和其他建設投資。因此,政企分開是在企業“兩個轉變”中政府應履行的首要職責。
  (二)制定和實施地區性或行業性“兩個轉變”規劃。現階段“兩個轉變”是在特定條件、特定內容、特定目標下的轉變。它的特定條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正在形成,經濟增長方式受參差不齊的生產力水平制約。它們的共同目標是使每個企業都能適應國際、國內競爭性市場的要求,站穩國內市場,走向國際市場。因此,政府要以本地、本行業的實際狀況為依據制定規劃,推進“兩個轉變”。
  (三)政府要制定促進“兩個轉變”的投資政策。經濟體制的轉變,對商品流通企業來說,中心是要解決企業真正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問題,這些都需要投資。一方面需要促進經濟體制轉變的投資。解決國有企業員工社會保障、歷史包袱,都需要國家有一部分投資。解決商品流通過程重點部位的建設也需要投資。根據商品流通集約化經營的需要,對商品銷售網點、飲食服務業的飯店賓館等,除新建工礦、農牧區外,一般應在現有設施基礎上優化結構,提高使用效率,而不必新建。商品流通領域的投資,應重點支持市場信息、物流配送中心及機械化搬運裝卸、電子計算機管理等項目的建設。
  ①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760頁。*
  
  
  
商業經濟文薈廣州42-45F51商業經濟、物資經濟李思賢19971997作者單位:河南省商業經濟學會 作者:商業經濟文薈廣州42-45F51商業經濟、物資經濟李思賢19971997

網載 2013-09-10 21:42:57

[新一篇] 商周文化比較研究論綱

[舊一篇] 四十年代長篇敘事詩初探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