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訓練孩子的思考能力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沈陽 蘇鴻啟 文 楊學金 攝影)
  優生優在腦,優教優在早。如果教育的方式方法得當,育教出“腦力”不同尋常的兒童是完全可能的。
  這里的“雙優”表明:一個人能力大小,不完全決定于遺傳和天賦條件,而后天的環境和培養有著絕對的相關作用,這已為科學研究和事實所證明。所以,早期教育的意義,不在于提高嬰幼兒積累知識量,而是從中挖掘埋藏在他腦機體深處的潛在能力,促其發揮出來,為今后的學習能力打基礎。
  那么,怎樣在日常生活中訓練孩子的思考能力?專家們認為途徑很多,不可局限于看圖識字,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不知不覺地都可以讓孩子多思考。下面介紹幾種利用的訓練機會:
  “給我看看!”不要斥責孩子搶著看的心情和要求,哪怕是有點任意的喊叫。看,即觀察,它是發展智慧的基礎條件。耳聰目明嘛!心理學家研究證明,一個人的認識經驗,80%以上是通過眼睛和耳朵獲得的。因此,家長必須注意從小培養孩子的視聽感覺,在看的過程中要給孩子提出問題,讓孩子帶著問題去看,啟發他發揮聯想。
  其實,“給我看”,可能出于好奇,也可能出于興趣,不管何者居先,難得的是這一能動的探索過程。試想:有時孩子沒有“看”的興趣和欲望,而作父母的硬是教他看下去,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開導的要點,應從觀察興趣入手,喚起孩子的觀察欲望。
  “媽媽,給我講講今天逛公園的事吧。”且不可借口拒絕,這正的幫助幼兒增強記憶力的時機。幼兒心理研究表明,3歲前兒童必須經過別人講述自己的經歷之后,才會把它形成永久性的記憶。為什么?這除了有語言表述問題外,還在于:幼兒記憶就是如此依賴于敘述的。研究資料證明:大腦就是以這種方式構成記憶的。比如說,如果母親在孩子睡覺前跟孩子敘述一天的活動,她的孩子對這一天的印象就比那些母親不這么做的孩子深。因此,做父母的要多多地給孩子敘述他所經歷的事情,這對他早日形成記憶會有很大幫助。
  “讓我來!”應該抓住機會鼓勵孩子做,幫助代做,一塊做,千萬不可挫傷孩子自己動手的積極性。并且,在孩子試著做他喜歡的事的過程中培養他獨立思考、親自動手的好習慣,從中獲得可貴的感性知識。
  所以,切切不可“怕”字當頭。為孩子提供安寧的玩耍勞作環境,然后走開,放手讓孩子去試做。如果失敗,孩子自己會找出原因,從而培養孩子承受挫折或失敗的能力。不要責怪他笨,更不要顯示出自己的“英明”:“我早就說(知道)你不行嘛!”而應安慰孩子下次會做得更好。
  “這為啥?”“怎么辦?”不要順口回答孩子提出的這一類話。不妨問問:“你說呢?”等他經過思考后,才給予講釋其要,而不是簡單的回答“對與錯”、“可與否”、“是與非”。
  不要不停地教他,指令他,要多用日常事例,以鼓勵、探尋、疑問的意向,來刺激孩子的頭腦,引導他思考,發表意見。如能創造一種使孩子感到不是受迫的氛圍,他就樂于接受提出來的思考。
  “讓我自己玩,別管!”這是對的。與孩子游戲的過程中,家長不需要提供太多的意見,要讓他去想玩的方法。除了危險和不衛生的玩法外,不必限制他。
  而且要給孩子獨處的時間與空間。因為寧靜的環境會有較多感想浮現,這對思考很有幫助。即或做錯了什么,也不要直斥其非,可讓他先想想剛才做了什么,有什么不對的地方,幫助孩子作自我辨識。
  總之,在訓練孩子思考能力時還要注意兩點:
  注意開發右腦的功能。人的大腦由兩個半球體組成,它們的功能是不相同的。左腦是語言、文字和推理、計算等分析活動的中樞。右腦功能的開發,寓教于樂,在充滿歡樂氣氛中,大腦深處在進行著自發的記憶活動,可提高記憶的效率。
  限于孩子的年齡和知識面,會有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話和事,但這都是一種可貴的探索性思考的表現。只要加以正確引導,都可作為育人啟智的材料。
  
  
  
獨生子女健康沈陽32-33G52家庭教育蘇鴻啟19961996 作者:獨生子女健康沈陽32-33G52家庭教育蘇鴻啟19961996

網載 2013-09-10 21:43:05

[新一篇] 在散文的情境中教散文

[舊一篇] 在夢的輕波里依洄  ——論后期“新月詩派”的詩歌創作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