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文藝的生態批評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近幾年來,“廣場文藝”這一伴隨著城市化進程而成長起來的新的文藝形態越來越受 到人們的關注和喜愛,并成為一種“顯性”的藝術樣式。從國際到國內,從官方到民間 ,五花八門的體育賽事,大大小小的節日慶典,各式各樣的文化交流活動,無不借助“ 廣場文藝”以強化其精神象征,實現其情緒宣泄,而“廣場文藝”也隨之成為城市文化 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刻地影響著現代人的社會文化生活。然而,與熱鬧非凡的文藝 現象不太相稱的是,理論界對此一直諱莫如深,至今未有必要的批評和指導,以致于“ 廣場文藝”在盛極之時已潛伏著危機。因此,對“廣場文藝”作必要的理論性“言說” ,其意義是顯見的。當然,“廣場文藝”又是一種極為特殊而復雜的文藝形態和文藝形 象,對其進行常規的、單純的文藝研究是不合時宜甚至是有害的。因此,筆者倡導一種 生態批評,即將廣場文藝納入到城市文化建設總格局中去考察,以謀求其與社會環境和 文化環境的整體協調性發展。
        一、城市文化:廣場文藝之生存背景
    “廣場文藝”這種藝術形式其實并非今人獨創,它可以追溯到遠古的祭祀。在西方, “酒神祭祀”歌舞便可視作“廣場文藝”的雛形。在我國,據考證,堯用以祭祀神靈的 舞蹈《大章》、《咸池》,其表演形式也接近今天的“廣場文藝”。自古以來,從西方 到東方,大凡祭祀、出征、慶典多借助廣場表演這種形式。但因為種種原因,這種群體 性、綜合性表演藝術終未能得到充分的發掘、研究和發展,直到20世紀后期,在日益加 速的人類“城市化”進程中,“廣場文藝”才得以真正的定型和繁榮。可見,“城市文 化”是“廣場文藝”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背景和土壤,“城市文化”也理當成為“廣場文 藝”研究中的一個關鍵詞。
    “城市文化”是與“鄉村文化”相對應的容括城市精神氣質和面貌的一切關系的總和 。城市有著與鄉村截然不同的文化特質,它的現代氣息,它的市民品格,它的“物質化 ”形態,昭示著城市文化的鮮明特征,而這一切也構成了“廣場文藝”生存的文化生態 。
    首先,城市文化具有極強的物質性,其“物質化”特質為“廣場文藝”的繁榮提供了 外在的物質條件。城市總是代表著人類物質文明的最高成就。城市所具有的宏大、氣派 、豪華、神奇的物質形象正是它區別于鄉村的重要標志。“廣場”是極具城市化意味的 一個詞,歷來有著“城市的客廳”之美譽。這就是說,“廣場”是屬于城市的,是城市 的產物或附件。“廣場”區別于傳統意義和鄉村意義的“場”,除了面積大小的差別之 外,還有著其他物質方面和文化方面的含義,比如建筑材料、建筑技術、功能設施、藝 術設施以及現代科學等。這些具有科技含量的現代物質內容既是城市文化外在的物質顯 現,又是“廣場文藝”得以實施的前提和保證。
    當然,“廣場文藝”更是城市市民精神需求的結果。城市所遵循的“快節奏”、“高 效率”原則決定了城市所特有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高度緊張的工作和生活使城市市 民有更多的理由尋求情緒宣泄,而田園牧歌式的藝術方式似乎已不能滿足他們的精神需 求,他們需要更為熱烈的氣氛并渴望參與。同時,身處高度物質文明的城市中的人們更 渴望回歸自然,“回歸”于是成為20世紀城市市民精神追求的主題。而“廣場”是城市 中最接近自然的地方,“廣場文藝”也是一種最接近自然狀態的藝術表達。因此,對城 市市民來說,“廣場文藝”既是一種藝術方式,更是一種生活方式。“廣場文藝”迅速 融入城市文化并得到較為充分的發展應該說是城市市民生活方式的必然結果。
    再者,現代城市培植出來的大眾藝術趣味,也與“廣場文藝”的興起與繁榮息息相關 。20世紀以來,人類一步步走進現代、后現代,傳統文化、精英藝術也一次次受到挑戰 。藝術與生活的界限日益模糊,藝術與娛樂的距離日益拉近,繆斯女神從天上走向人間 ,藝術從圣殿走向民眾,藝術越來越生活化、商業化、快餐化、娛樂化,藝術審美也由 對“含蓄”、“雋永”、“清雅”、“淡泊”的追求,轉向對“率直”、“明朗”、“ 熱烈”、“奔放”的趨附。城市是現代藝術的創造者、體現者、消費者。城市所引領的 大眾藝術在“城市的客廳”——“廣場”得到極好的發揮和體現。大眾藝術所追求的“ 宏大氣派”、“熱烈刺激”、“鮮明時尚”、“綜合多樣”的審美趣味在“廣場文藝” 中亦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示與表達。
    總之,“廣場文藝”是城市化的產物,是城市文化的組成部分,“廣場文藝”的發展 ,寄望于良好的城市文化生態環境,而“廣場文藝”本身也必將作用于城市文化生態。 如何建立二者的良好關系,如何促成二者的良性互動,特別是如何使“廣場文藝”得以 健康持續地發展,這是筆者熱切關注的問題。
        二、生態廣角:廣場文藝之現實觀照
    置于城市文化生態中的“廣場文藝”,在目前究竟有著怎樣的生存狀態?筆者在對其進 行一番文化審視之后,深感其繁榮的背后,潛伏著深刻的發展危機。
    其一,發展過速、過熱、過頻、過濫,出現畸形繁榮態勢。近幾年來,“廣場文藝” 這種文化藝術形式可謂“熱”得炙手,大凡有聚會有活動需要造聲勢的地方,無不扯上 “廣場文藝”,“廣場文藝”常常超出自身的價值追求,超出其藝術審美和文化交流的 功能范疇,泛濫成現代社會的“文化托兒”。時下流行的“文藝搭臺,政治經濟唱戲” 的說法頗為意味深長,它實際指涉著一種現象,即文藝或文化常常異化為政治經濟的附 庸,異化為手段和工具。而更多的時候,“廣場文藝”又成為一些文化部門的“政績工 程”、“面子工程”。有些文化部門片面追求單項文化成果,忽視文藝的文化生態環境 ,頻繁組織該類活動,以數量展示其文化成果。殊不知文藝有它自身的價值規律和藝術 規律,特別是“廣場文藝”這種形式,參與者眾,投入高,耗費大,不易操作,也不易 出新,若過多過頻,不僅有勞命傷財之嫌,還極易引起“審美疲勞”,阻礙“廣場文藝 ”的健康發展,這是值得策劃者們思考斟酌的。
    其二,物質元素過量,抑制了精神層面的東西,多給人以外殼漂亮、靈魂暗淡之感覺 。縱觀當代“廣場文藝”,越來越像是一場場物質技術大比拼,比場面、比奢華、比科 技含量,物質技術指標直線攀升,精神內質的東西卻相對滯后萎縮。一場文藝活動結束 后,給人印象最深的往往還是場面的大小、人員的多少、道具的豪華程度和技術手段的 新異水平。當然,在“廣場文藝”活動中,不是沒有精神或主題的追求,相反,對于組 織者來說,精神主題元素常常是放在策劃的首位的,但是,“城市文化”中的“物質思 維慣性”又使人們不自覺地將精神層面的東西簡單化、表層化、外觀化、物質化。實際 情況是,物質的膨脹往往擠占了精神的空間,對物質技術的無限追求,導致了精神內容 的相對萎縮貧乏。“文藝”作為“精神”的一種表現形態,精神的萎縮必然意味著藝術 品質的下降,這也是令人深思的。
    其三,組織性太強,“作秀”成分過濃,缺乏“人性”的內容。“廣場文藝”所謂精 神內質的東西應該是“人性”和“自由”,“廣場文藝”產生的初衷就是回歸自然,就 是自由宣泄。“廣場”區別于“劇院”也正在于它的自由性和參與性。然而,當代的“ 廣場文藝”越來越失去了自由性和參與性,常常是策劃多,即興少;“作秀”成分多, 情緒宣泄少。本應狂歡的廣場卻顯得有些尷尬有些累。要么是請明星臺上表演,觀眾手 執道具湊氣氛,這時的“廣場”只不過是掀了屋頂的“劇場”,這時的觀眾表現為被動 的參與;要么是參與者忙著跑場子,站位子,在導演指定的格子里做虛假的表情,這時 的他們除了感到累想必也不會有太多的精神享受。當然,“廣場文藝”因為是群體行為 ,很難做到純粹的自發,它是需要組織和策劃的,但必須考慮它的文化和藝術特質,必 須賦予它更多自由的空間和人性的內容。
    其四,貪大求洋,一味模仿,缺乏創造和個性。“廣場文藝”起初曾以它宏大的氣勢 、熱烈的氣氛、綜合多樣的藝術元素以及自由性和參與性,給予人們以新異獨特的美的 體驗和享受,深得大眾的推崇和喜愛,但在推廣普及時,卻由于一味追求所謂的“大氣 ”,導致模仿經典成風。國內模仿國外,小城市模仿大城市,使得各地的“廣場文藝” 形態看不出地域文化個性,找不到城市文化差異,大同小異甚至雷同,成為一個個缺乏 生命力的活動“拷貝”。文化生態與自然生態一樣,個性往往就是存在的理由。因此, “廣場文藝”只有從宏大模式中走出來,扎根于地域文化和個體城市文化之中,才能獲 得藝術生命的永恒綠色,也才能給城市文化帶來新的亮點。
        三、綠色修辭:廣場文藝之審美期待
    文化建設是帶有一定主動性的行為,人們可以在符合客觀規律的前提下干預文化前進 的歷程,因此,設想與期待就成為一種可能。“廣場文藝”作為城市文化建設的一部分 ,對它的干預或期待是必要的,但前提是符合客觀規律,符合生態發展的“綠化原理” 。目前,由于人們對“文化”的理解普遍存在偏差,存在片面化、表層化、簡單化的傾 向,城市文化建設也存在許多誤區、盲點,這就無可避免地導致了“廣場文藝”發展生 態的失衡和“沙化”。因此,樹立生態理念,使用綠色修辭,將是對“廣場文藝”乃至 “城市文化”的一次積極而有意義的干預。筆者此處使用的綠色修辭主要有四種,一曰 “自然”,二曰“和諧”,三曰“平衡”,四曰翱擰薄?br>    第一,關于“自然”。筆者以為,“廣場文藝”興起的原因和初衷除了追求一種宏大 氣勢外,也本能地反映了城市市民渴望親近自然的精神需求。這里所說的自然,既包括 客觀自然環境,也包括自然的藝術形態,以及人的自由的精神狀態。先說自然環境。正 如本文所言,“廣場”是城市中最接近自然的地方,視野開闊,空氣清新,不僅有人工 的綠草碧樹、山石泉水,更有純自然的藍天白云、月色星空。“廣場文藝”應充分重視 和運用這些自然元素,盡力制造“野趣”,須知自然元素對現代人和現代城市來說,總 是彌足珍貴的。再者,“廣場文藝”還應重視創造較為自然的藝術形態。以往的“廣場 文藝”多為政府組織的大型綜合表演,盡管它以宏大的氣勢張揚了城市之美,但總體來 看,其運行機制過于呆板,表現形式過于單調,既難以持續,也容易引起審美疲勞。要 創造形態自然的“廣場文藝”還應該在多層次、多功能、多形式、多規模等方面進行思 考。具體而言就是,在層次上要能夠滿足從官方到民間不同群體的需求;在功能方面要 能夠實現多種主題的表達;在形式和規模上要超越既有的“宏大模式”,化“大綜合” 為“小綜合”,變“大規模”為“小規模”,改“交響樂式”結構為“散文式”結構, 真正實現形式的靈活多樣。不過,形態自然的“廣場文藝”實施起來有很大難度,因為 “廣場文藝”是群體活動,需要組織,更因為“廣場”的功能設施及管理還遠遠達不到 自由運用之狀態和要求。當然,最根本的原因仍是文化理念和文化體制的問題。總之, 文化建設者們應徹底更新文化理念,從把文化建設當作“政績工程”、“面子工程”的 急功近利的怪圈中走出來,盡量從“人”的立場和“人性”的角度考慮問題,把“廣場 ”真正交給市民。只有這樣,“廣場文藝”才可能實現其自然形態,才可能實現其特有 的自由表達的藝術精神,也才可能獲得持續健康的發展。
    第二,關于“和諧”。“和諧”是千古不變的美的定律。對于“廣場文藝”而言,筆 者強調的還不是詩、樂、舞等元素的藝術和諧問題,而是藝術與其文化背景的生態和諧 問題。“廣場文藝”用以確證自己藝術身份的是“廣場”二字,“廣場”決定了該種藝 術的生存背景、表現形態、審美特征、社會功能以及藝術品質,因此,“廣場”是“廣 場文藝”不可忽視的一個文化元素。準確說,“廣場文藝”不是純文藝,其“文化”的 含量是很高的。所以,對于“廣場文藝”的實踐者來說,必須把“廣場”作為重要的文 化元素來考慮,必須處理好藝術元素與文化的關系。筆者在本文中曾提及“廣場文藝” 重復翻版多,缺乏新意和創造的問題,其重要原因就是一味追求時尚,追求與國際接軌 ,沒有充分發掘和利用環境優勢、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優勢。因此,如何將“廣場文藝 ”與自然環境、物質環境特別是與城市文化個性結合起來,借文化拓展藝術空間,又借 藝術強化文化特質,是建設“廣場文藝”和“城市文化”的重要思路。
    第三,關于“平衡”。“平衡”是生態學中的一個核心概念,最簡潔的表述莫過于《 老子》第七十七章所說的,“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自然界總有一只“上帝之手 ”,當一種生態因子數量過量,會由他使其減少,若相反則會使其增多。文化生態也需 要有一只手或一種力量使其平衡。今天,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現代“城市文化” 建設中存在著物質文化建設與精神文化建設的嚴重失衡,存在著文化建設的高度“趨物 質化”傾向。這種“趨物質化”傾向不僅表現在重視純物質文化建設上,也表現在某些 精神文化建設領域,即將精神層面的東西簡單化、表層化、外觀化、物質化。于是我們 看到了更加恢弘的雕塑、更加宏大的廣場、更加氣派的展廳、更加豪華的劇院,但這許 多項精神文化建設工程似乎并不能減少和削弱人們對于物質的依賴、對于外在的欲求。 “廣場文藝”畢竟是一種藝術活動,是較為接近精神層面的“審美生活”,它應該為“ 城市文化”的健康發展服務,為“對抗和拯救人的物化和精神沉淪”作出自己的貢獻。 然而,如前文所指出的那樣,“奢華”和“鋪張”恰恰是現代“廣場文藝”的突出表征 。中國道家早就注意到,物質的簡樸是精神豐富的重要條件。因此,適當減弱物質技術 指標,注重增強“人性”內容和精神氣質成分,應該成為繁榮“廣場文藝”和優化“城 市文化”的發展方向。
    第四,關于“開放”。與“鄉村文化”長期形成的傳統、保守、封閉的特征相比,“ 城市文化”本來就極具開放性,“廣場文藝”是城市文化的體現者,也理當保持其開放 性特質。但是,多年來,它一直是以“交響樂式”的篇章結構和高度綜合的宏大藝術模 式存在著,而且,其組織策劃運行模式也保持經年不變。這種超大規模的固定程式,已 經讓人們感到了精力的透支和審美的疲勞,變革勢在必行。應該看到,“廣場文藝”作 為綜合性表演藝術,其本身就極具包容性和開放性,它涉及的元素很多,可開掘和發展 的空間也很大,而對其形式、內容、組織手段等任何一個方面或元素進行改造,都可以 成就全新的面貌。所以,只要更新觀念,開闊眼界,不斷吸納新的藝術元素和文化元素 ,“廣場文藝”就將成為一門有生氣、有活力、有前途的藝術,并在蓬勃開展的“城市 文化”建設事業中發揮重要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科版常德17~19G0文化研究成慧芳20052005“城市文化”是“廣場文藝”的生存背景和理論“言說”情景,從“城市文化生態” 的角度全面審視就會發現,“廣場文藝”繁榮的背后實際潛伏著深刻的發展危機。因此 ,“廣場文藝”的健康發展有賴于生態理念的建立、“綠色修辭”的裝點和使用。廣場文藝/生態批評/城市文化基金項目: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03JZD0027)張東生/何華峰郝素玲/郭英Memories of a Friend in the Park成慧芳,湖南文理學院中文系副教授。(湖南 常德 415000) 作者: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科版常德17~19G0文化研究成慧芳20052005“城市文化”是“廣場文藝”的生存背景和理論“言說”情景,從“城市文化生態” 的角度全面審視就會發現,“廣場文藝”繁榮的背后實際潛伏著深刻的發展危機。因此 ,“廣場文藝”的健康發展有賴于生態理念的建立、“綠色修辭”的裝點和使用。廣場文藝/生態批評/城市文化基金項目: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03JZD0027)張東生/何華峰

網載 2013-09-10 21:43:55

[新一篇] 廣告自身的定位尷尬

[舊一篇] 廬隱散文簡論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