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周信芳先生誕生一百周年 略論麒派之形成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藝術大師周信芳創造的麒派是京劇老生行當中的重要流派之一,素有南麒北馬之譽。周信芳先生的麒派又是海派文化的一面旗幟。今年是周信芳先生誕生的一百周年,此刻我們對麒派藝術進行的一番認真探討,不僅是對這位劇壇泰斗饒有意義的紀念,同時也有助于我們對海派文化、海派藝術的深入研究。
    一、麒派形成的過程
  任何藝術流派的形成都是一個過程:從孕育、積累到逐步形成。麒派的形成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也是長期孕育、逐漸積累、不斷磨礪的結果。
  周信芳6歲學戲,7歲上臺,先是以小童串搭班輾轉于各南方碼頭,先后拜陳長興、王玉芬、李春來為師。1908年,十三歲的周信芳北上游學,進入當時全國最負盛名的吳連成科班深造,并在北京、天津、煙臺、東北演出。1912年回上海又向伶界大王譚鑫培學戲。這段時間,周信芳先是跟班學藝,進而入科班深造,正規訓練與舞臺實踐相結合,其間得王鴻壽、李春來、譚鑫培、孫菊仙等名師傳授,以正宗的京派技藝為基礎,又廣泛吸收南派京劇的營養,兼得兩派藝術之精髓。
  1912年,周信芳回到上海,先后入迎貴榮園、新新舞臺,1915年,進上海丹桂第一臺,不久担任后臺經理。(他在丹桂第一臺耽了八年之久。)當時,戲劇界出現了一批具有民主主義思想的愛國藝人,如汪笑儂、潘月樵、夏月珊兄弟、齊藝舟等。他們編演反映民主革命內容的新戲,年輕的周信芳深受其熏陶,并積極追隨他們的足跡。這段時間,他還與汪笑儂、歐陽予倩同臺,進行京劇改革。與此同時也演出了大量的傳統戲與新戲(包括單本戲與連臺本戲),這是他的初闖時期。
  1925年周信芳進入藝術的創新時期,著意創造。1925年至1927年,周信芳在北平、上海等地的演出引起了巨大的反響,1928年,編演八本連臺本戲《龍鳳帕》,受到內行外行一致推崇。至此麒派正式為社會所公認。
  任何流派都是繼承和創新的結果,因此決不可能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藝術家在創造流派時,一般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明顯地師承某一流派,在此基礎上,結合自身條件,吸收其他養料,創造出新的派流。另一種情況是不以某一流派為師承對象,而是根據自己的條件,博采眾長,雜糅諸家,創造出獨特的流派。我認為周信芳的麒派屬于后一種。
  下面具體地看一下麒派的來源。
  劇目方面:從譚派中吸取了《打棍出箱》、《盜宗卷》等許多劇目。從南派名角王鴻壽那里繼承了《徐策跑城》、《斬經堂》、《掃松下書》、《走麥城》、《華容道》和所有紅生戲。從蘇廷奎那里接過了《坐樓殺惜》和《四進士》。武生戲、武老生戲則來自楊小樓、尚和玉、李吉瑞、楊瑞亭、馬德成等名家,劇目有《大報仇》、《叭蠟廟》、《劍峰山》、《侯皇山》、《蓮花湖》等。
  表演藝術方面:
  唱腔,吸收了汪桂芬、孫菊仙、譚鑫培、汪笑儂的精華,形成咬字有力,行腔氣勢豪放,頓挫強烈的麒派風格。
  做工,吸收了譚鑫培以豐富的表情動作刻劃人物性格、感情的方法,做派象王鴻壽,臺步學小孟七,髯口工夫學蘇廷奎,武生戲象李吉瑞、李春來、王金元,老頭戲學馬德成,小生戲象龍小云。
  麒派的表演博采眾長,移花接木、融會貫通。如《清風亭》,周信芳早年從郝壽昌學習此戲,后又揣摩夏月珊的表演,而他飾演張元秀那拄拐杖的各種姿勢:抱著拐杖臂肘滑到杖底,再用肩扛起,用肘夾住,顫巍巍地挺起身……這些身段動作卻是從京劇名旦楊長壽、楊長喜那兒學來溶化而成的。
  周信芳一十年代就與早年從事新劇的歐陽予倩同臺,二十年代又與話劇家田漢、洪深交往,并加入話劇團體南國社,參加該社活動。周信芳除了向舊劇傳統吸取營養外,還向新文藝、包括話劇、電影攝影藝術養份。這也是形成他比較寫實的表演風格的一個原因。周信芳后來集編、導、演于一身,勤于整理舊戲,編寫新戲,這顯然是學的汪笑儂與歐陽予倩。
  周信芳創造流派,采取“拿來主義”的態度。但這種拿來,并非簡單的搬用,生硬的拼湊,而是經過自己的創造,使之熔冶于一爐,從而形成了新的質。比如《別窯》,當時在上海就有三派,一派是在北京出名的龍派小生創始人龍德云的兒子龍小云的小生戲;一派是老徽班路子的潘月樵;還有一派是李春來宗黃月山的黃派戲,三派演《別窯》都不同,龍派頭戴扎巾盔,扎大靠,執銀槍馬鞭;潘派戴扎巾,穿軟靠,佩寶劍,拿銀槍馬鞭;黃派是照《沙灘救主》中的薛仁貴打扮,戴大翼巾,穿白箭衣,拿銀槍馬鞭。周信芳對三派作了比較,加以取舍。他學龍派,身上扎白靠,但不用小嗓,用大嗓;學潘派起霸,腰里佩寶劍;而送別學的是黃派。
  做一般的藝術家,只要有一般的藝術天賦;而要做一個獨創流派的藝術大師,就得有天才,周信芳真是一位天才。他恭恭敬敬地學習傳統,然后又“膽大妄為”地突破傳統;他廣采博納,通過具有獨創意義的熔冶、鍛造,把原來互斥的東西,對峙的雙方,奇跡般地渾成一體。這就是周信芳的本領。
    二、麒派形成的標志
  周信芳的創新時期,大致可以定為1925年至1937年,而麒派的形成約在1928年左右,其時周信芳三十三歲,風華正茂。我們把麒派的正式形成定在這個時候,因為其時已具備了麒派形成的幾個標志。
    1、積累了一批有特色的常演劇目。
  劇目建設與派流形成有著密切的關聯。因為劇目既是藝術家藝術觀的具體體現,同時也是流派藝術的載體。不同的流派總是根據自己的審美觀點來選擇自己的劇目,并對之進行獨特的藝術處理和藝術鍛造。
  周信經過多年演出實踐,此時已形成了一套常演劇目,如《四進士》、《追韓信》、《烏龍院》、《斬經堂》、《華容道》等常演不衰,編演或加工了《臨江驛》、《徐策跑城》、《掃松下書》等新劇目,還演出大量連臺本戲,臺《漢劉邦》一至十本,《飛龍傳》一至六本,《天雨花》一至十二本,《華麗緣》一至十二本,《龍鳳帕》一至八本。
  這些劇目有幾點特點,一是反映歷史上的忠奸斗爭、正義與非正義斗爭,歌頌忠義精神和正義力量。如《徐策跑城》、《打嚴嵩》、《四進士》等均是。二是大部分來自民間,具有民間藝術質樸的風格。三、大多適合發揮麒派表演技巧。周信芳以衰派老生應工,他的這些常演劇目不僅大多為衰派老生戲,而且大多是做工戲,適合發揮他的麒派技巧,象《徐策跑城》突出一個“跑”字;《追韓信》著重一個“追”字,《打嚴嵩》關鍵則在一個“打”字,在做工現方面都有大加發揮的充分余地。四、還有一些反映當時現實生活的時裝新戲,也成為麒派劇目的一個特色。
    2、形成了比較鮮明并相對穩定的表演風格。
  早在一十年代,周信芳就開始顯露出其一定的特色,此后,通過長期的舞臺實踐和藝術磨練,保持、充實、發展自己的特點,終于形成獨特鮮明的表演風格。有人概括為四個字:有勁,過癮。有勁是指周信芳演戲全身心地投入,以濃重的感情色彩深入角色,也指他演戲認真賣力;過癮則指展開劇情。描摹人物強烈跌宕,淋漓酣暢,藝術感染力強。
  麒派藝術強烈、激昂,生活氣息濃郁,給人以壯美的審美感受。麒派是以做工著稱的,他主張表演要真實,善于運用鮮明、強烈、富于節奏感的優美動作和表演,刻畫人物內心的真實感情。
  周信芳的做工,很富于創造性,大大豐富了京劇藝術的表現手段和表現能力。如《追韓信》中,當蕭何聽說韓信逃走后,一個“圓場”,趕到韓信住所,驟見墻上韓信的題詩,大吃一驚。此時,周信芳背對著觀眾,用肩背由慢到緊的動作表現蕭何感情的波動和內心慌張焦急的心情。因此人們稱贊周信芳背肩也會演戲,骨節眼里都灌滿了戲。又如《徐策跑城》,這是王鴻壽從徽劇中移植過來的。原先“跑城”只是走過來走過去,比較單調。周信芳創造、設計了一節拍跑兩步,一節拍跑三步以及蹉步、斜步等多種優美的舞蹈身段,淋漓酣暢地表現了徐策的激動心情。
  麒派的唱念也很有特色。他的唱以蒼勁渾厚、質樸奔放見長。嗓音雖有欠缺,但中氣足,用丹田音,顯得氣勢豪壯。他主張通過唱腔表達人物感情,力求聲情并茂。講究四聲陰陽、五音四呼,吐字行腔、字重腔輕,接近口語,具有純樸美。他還巧妙吸收旦角的唱法和花臉的“炸音”,使唱腔色彩豐富。
  麒派念白,蒼勁強烈、韻味醇厚。善于根據感情需要處理念白的抑揚頓挫、跌宕起伏,有時斷斷續續,有時一氣呵成,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和濃厚的生活氣息。象《四進士》、《清風亭》中有名的長段念白,都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3、具有比較明確的指導思想。
  1928年,周信芳在《梨園公報》上發表了《談譚劇》與《談談學戲的初步》兩篇重要文章。文章總結了譚派的藝術,并闡述了自己的戲劇主張,有兩點十分引人注目。
  ①“無論古典、浪漫和寫實的戲,都是人間意志的爭斗,如能夠把劇中的意志來鼓動觀客,那才是戲的真價值”。(《周信芳文集》292頁)
  ②關于譚鑫培及其流派,說了一段很精辟的話:
  “僅學了人家的好處,總也要自己會變化才好。要是宗定那派不變化,那只好永做人家的奴隸了。
  聽說老譚學的是馮潤祥、孫春恒,見的是程長庚、王大齡諸前輩;又有同時競爭的龍、余、汪、孫諸位名角。老譚生在這個時間,他就把各家的好處聚于一爐,再添上他的好處,使腔、韻調、念白、酌句、把子、姿勢、做派、身段,給他一個大變化,果然自成一派。諸前輩死后,老譚堪稱廟首,執伶界牛耳。”
  “老譚破壞成規,努力革新,是大膽的;可想老譚的成功,是很不容易的。他成功在哪里呢?就是取人家的長處,補自己的短處。再用一番苦功夫,研究一種人家沒有過的,和人不如我的藝術。明明是學人,偏叫人家看不出我是學誰,這就是老譚的本領,這就是他的成功。”(《周信芳文集》286-287頁)。
  第一點說的是戲劇的宗旨;第二點說的是創作流派的原則和方法。這說明此時,周信芳的戲劇思想已經成熟,創造流派藝術已處于自覺的狀態。
    4、伶界已有一批麒派的從學者,社會上已有一批麒迷。
  周信芳早在15歲就收了第一個弟子程毓章,藝成后拜在他門下的有筱鑫培、高百歲、陳鶴峰、王瀛洲,還有張少甫及內弟劉奎童等。麒派藝術已有一批從學者,并由他們向各地傳播輻射,造成很大的影響。
  社會上還涌現出一批麒迷。1928年,周信芳在天蟾舞臺演出連臺本戲《龍鳳帕》獲得成功。一群熱心的票友成立了麒派聯歡社,為麒派大張旗鼓,同年出版了由袁履登題署的《麒派聯歡社歡迎周信芳同仁特刊》。特刊上刊登了《麒藝聯歡社簡章》和《入社志愿書》等。               
  本文著重論述麒派藝術的來源,麒派形成的過程,以及麒派形成的標志。然而,麒派藝術是一個內涵極其豐富的體系,而且是一個動態的體系,形成之后還在不斷的發展;另外麒派藝術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原因,既有周信芳主觀的原因,同時又有時代、地域、文化背景等客觀方面的原因。這一些都是值得探討的。由于篇幅的限制,只能另文闡述了。
  
  
  
戲文杭州057-058J5戲劇、戲曲研究沈鴻鑫19951995 作者:戲文杭州057-058J5戲劇、戲曲研究沈鴻鑫19951995

網載 2013-09-10 21:47:01

[新一篇] 紀實性電視劇的回顧與展望

[舊一篇] 紀念梅蘭芳周信芳誕辰一百周年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