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實踐觀點的人文精神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考察世紀末的哲學和文化生活,我們發現其中彌漫著一種引人注目的不安和焦慮氣氛。當代哲學在對傳統哲學的激烈反叛中,卻讓“決裂”、“破壞”、“毀滅”、“摧毀”、“解構”等成了占據中心位置的核心概念,對于“統一性”、“人文解放”、“超越辯證法”的愿望,充滿了深刻的懷疑、敵視與嘲弄。有人把這種狀況概括為“形而上學與反形而上學”的對立、“客觀主義與相對主義的對立”或“價值肯定主義與價值虛無主義”的對立,但不管使用何種表述,人文精神的危機與重構確實已成為當代哲學中一個十分引人注目的主題。
  我們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觀點對于理解人文精神的危機,實現人文精神的重建具有根本的指導意義。立足于實踐觀點,馬克思主義哲學既保存了傳統哲學以異在扭曲的方式所表達的價值理想并徹底掙脫了它虛幻抽象的痼疾,同時也超越了當代哲學激烈的反傳統主義所導致的價值虛無的幽谷,為我們時代塑造具有感召力的超越性精神維度提供了深厚的思想資源。深入挖掘實踐觀點所內蘊的人文精神,是深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觀點,重建我們時代富有感召力的價值理想的題中應有之義。
      一、實踐活動是人最基本的價值創生活動
  對于實踐觀點,哲學界已形成共識,認為它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首要觀點,但在對它的具體理解上卻存在很多重大分歧。我們認為:實踐觀點的重要性質之一在于其價值性與規范性、實踐活動是人最基本的價值創生活動。正是實踐觀點這一性質,構成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奠定其價值超越向度的基本立足點。
  把實踐活動理解為人的最基本的價值創生活動,是基于對人這一“世界性存在”獨特的存在方式的洞見。人是世界上一種非常特殊的存在,它不是如動物一樣是一種單一性的存在,而是始終面臨著“做人”或“成為人”的大問題。人始終生活在“雙向度世界”張力的否定性統一之中,即總是生活在一種“二重化結構”之中。正如馬克思所言:“人雙重地存在著,主觀上作為他自身而存在著,客觀上又存在于自己生存的這些自然無機條件之中。”(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491頁。》)一方面,“人直接地是自然物”,人來源于自然,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另一方面,人又具有自己內在的尺度,人無時無刻不為超越動物地位,超越其生存的偶然性和受動性以及成為一個“創造者”的愿望所驅使,無時無刻不在內心激蕩著一種趨向自由的力量、熱情和憧憬,它要求在創造性活動中把自身提升出來,使自己成長為真正的“人”,在此意義上,人就“不僅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也就是說,是為自身而存在著的存在物,因而是類存在物。”(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69頁。)
  人存在的二重化結構,并不是說人生存在分裂的二元結構之中,相反,二者總是在人創造性的實踐活動中建立起屬人的一體性關系,自然性與超自然性、生命本性與超生命本性在充滿張力的現實的人身上實現著否定性的統一,這種否定性統一的歷史生成和實現,在我們看來,意味著價值存在物的誕生和價值世界的確立。它昭示:人與其它一切存在物的根本不同,就在于它能夠通過自己的創造性活動追求和創造自身“價值”,或者說,人在根本上就是一種通過實踐活動創造自身的價值性存在。
  因此,把實踐活動理解為人最基本的價值創生活動,即是說按其本性它屬于人自我超越、自我創造的活動,因而是只有人才會具有的存在方式。人的實踐活動完全打破了自然原有的進程,一方面它通過對象化活動消除了對象的自在性和異己性,另一方面又同時不斷豐富和提升自身。在這種對象化與非對象化的否定性統一運動中,人超越了自然事物那種預成的、單調的、封閉和宿命的存在方式,使自己的存在方式獲得了開放的、應然的和生成的性質,人不斷超越被給定性,不斷向未來開辟可能性空間因而不斷超越自身成為“新我”,從而走向自我實現、創造價值之路。所以,實踐活動使得人的存在已完全超越了自然界的進化而具有了自我發展的全新性質。實踐活動就是一個基本的價值生成過程,就是作為整體的人創造自身、生成自身的過程,它所指向的是人特有的一種人文理想活動。
      二、實踐活動是一種功能統一性活動
  實踐活動是功能統一性活動,就是說,它不是如傳統哲學所言追求一個“實體統一性”世界,不是追求人與世界的單極的肯定性統一,而是要求實現人與世界、主體與客體雙向的否定性的動態的統一。它尋求的不再是終極實體的統一性,而是活動的統一性和創造過程的統一性。任何具體的實踐活動誠然以人和世界二者的存在為前提,但這并不意味著把它們的存在當作脫離人與世界辯證關系的孤立“實體”加以確定。實踐觀點既反對把抽象的主體性因素實體化從而避免了對世界統一性的追問而走向“主體形而上學”或神學一極,也反對把抽象的客體性因素實體化從而又避免了對世界的統一性追問而走向科學或自然一極,實踐活動作為能動的感性活動,就是超越主客抽象對立,把人和世界融為一個能動的過程,“環境改變和人的活動的一致,只能被看作并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而由實踐活動所創造的中介性產物,正是我們生活于其中的現實生活世界。在此世界中,主體與客體都失去了脫離實踐活動成為抽象實體的可能,因而在根本上阻塞了使世界在實體統一性中走向抽象化的通道。
  由此可看出,相對于傳統哲學與人分離的實體統一性世界,(關于傳統哲學對世界的“實體統一性”理解,參見筆者發表在《求是學刊》1996年第5期《人文精神與烏托邦情結》一文)實踐活動創造的現實生活世界乃是一個由多種矛盾關系構成的否定性統一體,因而是一個雙向性的功能統一性世界。實踐活動本身作為一種總體性活動,是多種矛盾的集結點,是人的尺度與物的尺度、自然性與人文性、目的性與因果性、事實性與表現性等多重矛盾關系的交匯處。由此,由實踐活動所創造出的現實生活世界也是由多種矛盾關系構成的總體世界,它既是自然的又是屬人的;既是必然的又是自由的;既具有客體性又具有觀念性,那些兩極對立的多種矛盾因素和力量在此兩極相遇,實現了否定性的統一,從而形成了我們的多元開放、豐富流動的現實生活世界。
  更重要的是,把實踐理解為功能統一性而非實體統一性活動,把實踐活動所創造的世界規定為功能統一性而非實體統一性世界,同時也意味著,人不再被看成是自在的存在著并可以被自我反思意識所認識的一種單純實體,他的統一性不再是實體的統一性而是功能的統一性。如果要給人的本性下定義,那么,這種定義就只能是一種功能性定義,而不能是一種實體性定義。這即是說,人并沒有與生俱來的先驗本質,也無一成不變的永恒人性,真正的人性無非就是人無限的創造性實踐活動,正是在此意義上,馬克思才強調,人是什么,“這同他們的生產是一致的,——既同他們生產什么一致,又和他們怎樣生產一致。”在實踐過程中,人的尺度與物的尺度、自然性與人文性、目的性與因果性等雙重對立因素不再是彼此排斥、互相分裂,而是真正實現了相互依存的辯證統一。這些因素不再被片面地實體化而是各自揚棄其片面性于動態的從事實踐活動的現實的人中,這就從根本上杜絕了把人實體化、抽象化的可能。
      三、實踐觀點人文精神的基本特點
  哲學作為人的主體自我意識,總是在自覺或不自覺地對生活實踐的覺解中表達著對人生活價值、理想境界的理解與追求。傳統哲學和當代一些哲學流派由于沒能達到對實踐觀點的理論自覺,因此它們或者只能以一種扭曲的方式來表達哲學的人文精神,或者是把哲學的人文精神視為徹底解放的對象。現在,當我們自覺地把實踐理解為人最基本的價值創生活動,理解為一種功能統一性活動,我們也就克服了傳統哲學所代表的絕對化的人文精神,達到了對真實的人文精神的真正覺解。
  在我們看來,立足于實踐觀點,哲學的人文精神將呈現出嶄新的特點。它們將是我們時代重建具有感召力的人文精神的重要精神資源。
  1.在“批判舊世界中發現新世界”的內在超越精神。
  這意味著,立足于實踐觀點,人文精神已不再是傳統哲學以超驗實體為支撐的對極端超越的絕對化價值理想的外在追求精神,而是在“批判舊世界中發現新世界”、在“積極地反對與改變現存狀況”的功能性活動中所體現的對現實的價值理想的內在追求精神。在此,人們已不再需要把價值理想的追求同超人的實體關聯,而是從生活實踐出發,在對現實生活世界的自覺理解和對有限現實的批判超越中確立真實的價值理想。
  立足于實踐觀點,人的本性正如馬克思所規定的,就是“自由自覺的活動”。自由自覺的活動本性首先意味著,人是一種“自由”的存在,他永遠具有不斷超越固有性限制,追求幸福和諧、創造自身價值的“自由精神”。稟賦“自由精神”,人能夠自覺地擺脫對物、對人片面依賴的不成熟狀態而大膽地運用自己的理性和力量,去克服種種違背人性、違背人的目的和愿望,不利于人生存和發展的限制與困境。人之偉大,人之超出動物,在于“人不再是自然之手馴服的機器,人自己成為了自己行動的目標”(赫爾德語),永恒超越和不竭創造是人所固有的內在本性。在這一點上,馬克思主義與籠罩著當代哲學的對人文精神的徹底消解態度有著重大的區別,它相信,絕望無為絕不是人類的安身立命之所,人能夠實現“悲劇的超越”,焦慮與希望、絕望與信心的辯證轉化存在于實踐活動不竭超越、永恒創造的實際過程中,人的前途和命運取決于自己的決斷與行動。
  但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哲學所規定的人自由自覺的實踐本性又與傳統哲學中實體絕對同一,自因自足的自由本性及宗教神學中上帝超越矛盾、純然無礙的自由本性是根本不同的。人自由自覺的本性總是呈現為一種“矛盾精神”,因而其超越創造就決不是一種“外在超越”而是一種“內在超越”或“辯證超越”。這表現在人自由自覺的活動本性總是通過人與世界功能性的否定性統一關系才得以實現的,離開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否定性關系這兩方面的內容,自由自覺的活動是根本不存在的;而且,人自由自覺的活動本性與人獨具的自由精神所表達的對自由幸福的真善美統一狀態的追求,決不是現成的和一蹴而就的,而是建立在價值原則與歷史原則內在統一的基礎上。這即是說,人價值本質的實現必須經過一個歷史的發展過程,無論是人與自然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都必須經過一個否定之否定的辯證歷程才能真正實現全面豐富的一體性關系,馬克思所概括的關于人的發展的三階段的學說(即人的發展必須依次經過“群體本位”、“個體本位”與“類本位”三個階段)即是這一價值原則與歷史原則相統一最充分的表達。
  既然立足于實踐觀點,人“自由自覺”的活動本性總是遵循歷史原則與價值原則的統一并因此體現為一種“內在超越”精神,那么,我們在確立人文精神與追求價值理想時,就不能如傳統哲學一樣,從超驗實體的規定的“永恒正義”、“道德本質”出發,而只能立足于現實生活世界,遵循現實生活世界運動的邏輯,在批判舊世界中發現新世界,在“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和改變事物現狀”的現實運動中去確立真實的價值理想。
  2.尋求具體、反對抽象的精神。
  如果說立足于現實生活世界,人文精神是一種“在批判舊世界中發現新世界”的內在超越精神,那么,這一重大特征必然合乎邏輯地引申出人文精神同時也應該是一種“尋求具體、反對抽象”的精神。“尋求個體、反對抽象”在此意味著對抽象原則和刻板教條的拒斥,對多元開放精神的遵循,對真實無蔽人生的追求。
  從實踐觀點出發,人具體的存在方式表明,那些絕對的、超人類的永恒標準將不再具有任何合理性。創造著現實生活世界并在現實生活世界中進行的人類實踐活動總是發生在非常具體的歷史情境中,它與超歷史的永恒、先驗標準根本就是不相容的。一方面,人總是生活于十分現實的與世界的具體關系中,在不同歷史階段,人與自然關系,與他人的社會關系具有各不相同的特點因而人也就具有不同的具體規定和特征,因此,如果按照馬克思所說的從人們現有的社會關系、從那些使人們成為現在這種樣子的周圍生活條件來觀察人們,那么,就必須承認,人本身就是一種歷史性的存在,他“作為歷史的經常性的前提,也是人類歷史的經常產物和結果,而人只有作為自己本身的產物和結果才成為前提。”(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第545頁。)在此意義上,人是具有有限性和非至上性的存在;另一方面,正是由于這種有限性和非至上性,人才有了選擇的自由,“如果我們能洞察并預見過去、現在及未來的一切的一切,我們也就沒有多少自由了”,(注:霍伊《自由主義政治哲學》,三聯書店,1992年版,第7頁。)人的這種有限性為人無限的開放性提供了真正的可能,人的發展就是不斷超越有限性的規定為自己敞開自我超越的空間而逐漸走向自由和解放的,在此意義上,人又是無限和至上的存在。因此,從實踐觀點出發,人就是有限性與無限性、至上性與非至上性內在的辯證統一。
  就這樣,實踐觀點把人的有限性與無限性、非至上性與至上性,局限性與超越性的辯證法完整地彰顯出來了,它表明:
  (1)人的歷史性生成意味著人的有限性,人永遠是有待完成的因而不可能逃逸其歷史性、有限性,達到無限完善的“上帝”的地位,如把人加以“神化”,結果只能是人的抽象化。
  (2)人的有限性境遇并不表明人的宿命與無為,恰恰相反,承認人的這一現實規定正是人不斷超越創造的前提與基礎,它為人的不斷超越和創造提供了可能性,可以說,正是有限性才意味著開放性,人一旦果真達到完善與無限,便同時失去了創造價值的可能,因而也封閉了自身,失去了發展的前提。
  (3)人的有限性與無限性,至上性與非至上性的辯證關系生動地表明了人現實生存的具體性,只有在這種具體性中,人才能腳踏大地,真正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也只有在這里,一切企圖決定人的命運,決定人的生活與世界,把人一勞永逸地帶入完善結局的終極實體與超人力量,無論它是理性、上帝、自然或者別的什么,都徹底失去了存在的余地。在此前提下,哲學將不再于人的活動之外尋求人的價值的最高支撐,也不再熱衷于為人的生活設定某種完善的“天國”,而是轉而關注人對每一特定歷史困境的具體超越并為人類不斷設定可逐漸實現可逐漸超越的合理的有限的目標。
  (4)這種人生存的有限性與無限性,至上性與非至上性的辯證關系,必然反對人們成為抽象原則的奴隸而要求人們不斷創新,超越現有規則的限制。那種抱著萬能的超歷史的抽象原則來規定現實的人和現實的實踐的方式,只能使人受虛假觀念支配,從而使人喪失在具體情境中回應挑戰、解決難題的自決能力和創造意識,最終給人的生存和發展帶來災難。在此意義上可以說,相對于具體的人的存在和具體的歷史實踐活動,任何抽象的原則和永恒的教條都無立足之地,或者說,具體的人和具體的人的實踐活動在本性上就是反教條和反抽象原則的,人在實質上就是一種“超教條”、“非教條”的存在物。
  立足于實踐觀點,消解了抽象原則與刻板教條,同時也意味著對多維度的豐富具體的人生的回歸,對多元開放精神的追求。既然人的現實生存總是處在特殊的、特定的條件下,既然不存在超歷史的絕對原則的專制,那么就必然承認人及其實踐活動目標和道路的多樣性而不能把它們統一在一個模式下,決不能認為人的境況只有一種得以改變的方式或者生活只有一種狀態,我們有多種可能的未來——未來的狀況如何決不取決于先驗原則而決定于人的自決活動,因此,“辯證法的關鍵范疇不是必然性而是可能性”,(注:馬爾科維奇編:《南斯拉夫實踐派的理論與實踐》,重慶出版社,1994年版,第346頁。)哲學超越了任何一種刻板和機械的決定論,超越了任何絕對一元化的思維方式,體現了對真實無偽的生活境界的追求。
  3.健康全面、辯證綜合的精神。
  “健康全面、辯證綜合”,意味著哲學的人文精神應是一種對全面完整的人生境界和價值理想的追求精神,它在對生活實踐的覺解中領悟到:“在‘完整的人’的范圍內只把某一個別環節絕對化,這屬于我們時代的精神分裂癥”,(注:豪克《絕望與信心》,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3頁。)片面性和知性化是我們思維、行動與信念常有的一種病態,因此,它要求在人的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自然性與超自然性、生命性與超生命性、理想性與現實性、先驗與經驗等之間實現辯證的和解和良性的互補,使現實的人的生存和發展處于上述各種矛盾的巨大張力之間,“但同時又能夠把二者和諧有序地融合成一種存在方式和行動。”(注:豪克《絕望與信心》,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212頁。)
  在前面已指出,實踐活動作為一種總體性活動,是多種矛盾的集結點,而由實踐活動所創造的現實生活世界也是一個由多重矛盾關系形成的功能統一性世界,因而是一個全面豐富的世界。自然性與超自然性、理性與感性、靈與肉、情與理都是實踐活動和現實生活世界的內在環節因而也是人性的內在環節,真理不存在于任何一極,而存在于兩極間充滿張力的動態融合中,因此,立足于實踐觀點,哲學真正實現了理想與現實、神圣與世俗、人與自然的真正和解,并從中升華出達觀而務實、既有人世精神又有出世情懷的精神境界和價值理想。
  具體而言,這種“健康全面、辯證綜合”的態度意味著,哲學的人文精神既反對價值追求中“超時性”的價值迷誤,即它消解了缺乏現實根據的極端超越的理想主義;也反對價值追求中“滯時性”的價值迷誤,即它決不認同消極無為的僵化靜止態度,不認同于自然功利的價值追求,而是要求在二者間達到辯證的綜合。
  當代哲學對傳統哲學所代表的人文精神的批判,其中一個重要目標即是其極端超越的理想主義,他們指出,這種遠離現實生活實踐的先驗性的理想主義,無論在理論層面,還是落實到現實社會生活中,都有可能為神圣名義下的思想異化提供依據并與各種政治浪漫主義、極端主義結成聯盟,可能導致只重激進的解構和批判,不重務實的建構;只重純粹的先驗邏輯,不重歷史的經驗積累。但立足于生活實踐觀點,我們將發現,建構與解構、先驗與經驗、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緊張對立不復存在。人類現實生活世界的存在和發展,正是它們良性互補、共同創造的結果。現實生活世界是人類歷史性實踐的結果,其存在已承諾了對歷史和對以往建設性成果的尊重;同時現實生活世界又是一個動態的不斷向人道化的世界前進的歷程,承認這一點意味著對歷史和現實的批判與超越,意味著對解構向度的認同和肯定。對前者的尊重,構成了經驗主義的歷史態度;對后者的承認,構成了先驗主義的理想追求,“前者是長度,累計人類歷史之淵源,后者是寬幅,測量人類自由意志之極限,前者是縱向的積累,后者是橫向的擴展。”(注:朱學勤《道德理想國的覆滅》,上海三聯出版社,1994年版,第273頁。)因此,實踐觀點在刻板的兩極對立之間引入了一種中介因素,它既非只維護現狀的遵奉主義,又反對只知解構的虛無主義,而是它們的真正統一,二者的任何對抗和分裂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將或者是停滯、或者是激烈的破壞性結果。
  在克服極端超越的理想主義的同時,立足于實踐觀點,哲學同樣反對純粹自然功利的價值理想和信念。自然功利的價值信念把人所存在和生活的領域局限于滿足有機體需要的活動發生作用的領域——即一個財物的世界,在此,人的生命只對生產力效率負責,經濟與商業價值成為最高的唯一價值并向各方面滲透,生命中人文價值追求的理想性因素被它徹底抹平和吞沒,從而不可避免地走向另一極端的價值信念的迷誤和片面。
  從上可以看出,哲學的人文精神指向的永遠是一種立足于現實卻不陷于功利,追求理想卻不陷入虛幻的哲學精神。它內在地要求一種“辯證綜合、健康全面”的現代思維,要求一種寬容開放的精神境界,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這是立足于實踐觀點的哲學人文精神的題中應有之義。
  以上,我們對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點和以實踐觀點為根基的哲學人文精神作了理論分析與探討。我們的結論是:立足于實踐,哲學驅散了種種籠罩在人頭上的超人的神圣實體和虛幻的價值理想,它不再從人的活動之外尋找人安身立命的根據,而是從人創造性的實踐活動出發理解人的價值理想與價值創造。因此,它把人本真的存在方式和真實命運置于哲學關切的中心,把人具體的生存境遇同超越的價值理想統一起來,把人當下所在的歷史狀況同高遠的價值追求統一起來,人真正立足大地,從自身活動出發去把握自己的命運。實踐觀點所代表的這種人文精神,將真正成為引導人價值創造、自我發展的一種真實而有效的力量,它代表著人類精神的一次深刻覺醒,并將為建構我們時代富有感召力的價值信念產生重大的指導意義。
長白學刊長春7~11B1哲學原理賀來19981998賀來 作者系吉林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哲學博士 長春市 130023 作者:長白學刊長春7~11B1哲學原理賀來19981998

網載 2013-09-10 21:48:09

[新一篇] 論實踐與主客體的關系

[舊一篇] 論審美體驗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