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新文化運動中陳獨秀的中西文化觀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在新文化運動中,陳獨秀高舉民主、科學大旗,比較中西文化,發起了中國近代以來前所未有的啟封建蒙昧,更新觀念,變革思維方式的思想解放運動。
  陳獨秀對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進行了多方位的比較,而最終走向了馬克思主義。他對中西文化的比較,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中西風俗習慣的差異;中西婚姻觀、家庭觀的差異;中西民族性的差異;中西教育思想、方針的差異;中西文明的差異。
  通觀陳獨秀的中西文化觀有以下特點:
  第一,陳獨秀用近代西方資產階級思想和學說發動了反封建啟蒙運動,傳播西方文明,變革傳統觀念。看問題采取世界范圍內的橫向比較為主,歷史的縱向比較為次。縱向比較,中國今天比昨天有進步;但橫向比較,20世紀初中國則已遠落后于歐美諸國,“吾國民德之不隆,乃以比較歐美而言”。
  中華民族傳統的國家觀念、民族意識、倫理思想、教育方針等等觀念形態,同西方與此對應的觀念形態相比較,有其自身的局限。中國的封建文化在生機勃勃的西方資本主義文化面前,顯得陳腐不堪。陳氏認為,不徹底擯棄封建文化無以救中國。
  第二,陳獨秀進行中西比較的理論武器是“多元化”的。亡國滅種之危使先進的知識分子急不擇路,凡是西方富強國家的新學說,都拿來一試,像急病亂投醫一般。陳獨秀正是這樣,其出發點是救亡圖存。針對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割地賠款、屢戰屢敗的現實,他感到中國不適應競爭,于是拿起“社會達爾文主義”作武器;同時他又曾指出,吾國國情,國民猶在散沙時代,因地制宜,“國家主義,實為吾人目前自救之良方”;西方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個性解放也被陳獨秀拿來作為中西比較的理論武器,他還曾推崇實證主義。
  第三,閉關鎖國,其害無窮,這是陳獨秀在中西比較中得出的一個重要結論。陳獨秀在《學術與國粹》一文指出,作學術必守三戒:一勿尊圣,二勿尊古,三勿尊國。關起門來的“國粹論”,勵進民德而不足,杜塞民智而有余。他認為,那種以為歐洲人之學我國都有的人,是比附科學、徒博學虛譽、抱殘守缺的國粹家。
  第四,陳獨秀中西文化觀的哲學基礎是“進化論”。他指出:“世界進化,qīn@①qīn@①未有已焉。其不能善變而與之俱進者,將見其不適環境之爭存,而退歸天然淘汰已耳。”尊重中國二廿朝歷史不圖改進,是驅國民于20世紀世界之外,“納之奴隸牛馬黑暗溝中”。陳獨秀試圖用生物學上的進化規律來解釋近代中國腐敗的原因。為求生存,必須以頑強的毅力奮發圖強,必須進化、革命,革命是達到進化的手段。這在當時,他的進化論觀是積極的、進步的,并成為他早期中西文化觀的哲學基礎。五四運動后,陳獨秀用歷史唯物主義追尋中西文化差異及其根源,他以進化論作武器研究中西文化始,最終走向歷史唯物主義。
  第五,陳獨秀在新文化運動中對中西文化的比較,基本上停留于社會表層現象,沒有深入到社會的本質生產關系中進行探討。他用了極大精力比較五光十色的社會現象、思想道德觀念、風俗文化,啟蒙國人解放思想,學習西方,振興中華;至于這些社會現象背后起決定作用的因素,陳獨秀局于歷史條件對他的限制,尚無自覺地、有意識地觸及。因而盡管在新文化運動中他以啟蒙者姿態,鼓舞了眾多的有識之士,向傳統的封建倫理、綱常發起一次巨大的沖擊,用“科學”的法庭審判一切,但他只能以提倡個性解放入手而改造中國。直到十月革命的炮聲傳到中國,他才終于走向馬克思列寧主義。
  第六,陳獨秀對中國文化的批評取“偏激”的態度。這種態度,就科學地對待傳統文化的角度來看,是不恰當,也是不足取的。但我們要在具體歷史背景下,來分析陳獨秀為什么自貶以奉人。陳獨秀對自己的矯枉過正言論曾作一貼切的比喻,說恰如貨物買賣,討價10元, 還價3元,最后的結果是5元;討價若是5元,最后的結果不過2元5角。社會進化上的惰性作用也是如此,“改新的主張十分,社會惰性當初只能夠承認三分,最后自然的結果是五分,若是照調和論者的意見,自始就主張五分,最后自然的結果只有二分五。如此社會進化上所受二分五的損失,豈不是調和論的罪惡嗎?”可見,從本質上講,陳獨秀并非“偏激”,并非主張“全盤西化”,亦非認為中國文化一錢不值。他只是要吸收西方文化中的“民主”和“科學”來拯救中國文化。他那些對中國文化的尖刻批評,以致激烈的自我咒罵,都是“怒其不爭”的表現。在這激烈的言詞后面,可以發現一顆憂國憂民、救亡圖存的心在痛楚中震顫。
  (摘自《史學月刊》1998年第2期)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為馬右加侵的右半部分
  
  
  
史學月刊K4中國現代史張同樂19981998 作者:史學月刊K4中國現代史張同樂19981998

網載 2013-09-10 21:48:25

[新一篇] 論新感覺派小說的鄉土、傳統情結

[舊一篇] 論新文學與通俗文學的互補關系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