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年青少年流行文化現象的特點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所謂“流行”,根據《辭海》1989年版的解釋,是指“迅速傳播或盛行一時”。滿足這兩個條件之一的現象都可以視作“流行現象”。簡單地說,“流行文化”就是具有流行性特征的文化現象。盡管各個年齡階段的社會群體都會受到流行文化的影響并有所反應,但流行文化的行為主體主要是青少年這一年齡層群體。
  1997年至今大約5年時間內,中國大陸城市地區青少年群體中新出現的流行文化現象,主要體現在產品、產業和話語三個層面上。
  產品層面,是指流行文化領域內所出現的前所未有的新產品。手機短信文化、Flash“閃客”文化和以QQ為主的網絡聊天文化,可以被視為是這一類現象的代表。
  產業層面,是指以制造流行產品為主,或直接參與生產流行產品的文化產業,包括影視、音樂、出版、服飾、美容等文化產業。這些產業的產品絕大多數是非耐用品,受到時風變化的強烈影響,流行與否是產品能否售出的主要因素。比如最近5年來,在中國大陸青少年中流行的影視作品有《東京愛情故事》等日韓劇、《蠟筆小新》等卡通片、《不見不散》等賀歲電影、《大話西游》等“無厘頭”電影,以及《還珠格格》、《流星花園》等偶像劇。
  話語層面,是指某一時期在青少年群體中廣泛流行的語匯。流行話語并不像前兩者具有物質載體,但卻直接反映了流行品背后的意識形態。“酷”這一流行詞語以及隨后的HIGH、IN等流行形容詞,集中反映了青少年流行文化的指向。對這些詞匯的解讀,是探尋當前青少年觀念心態的一把鑰匙。另一類流行話語則是某一時期在青少年群體中新出現的高頻詞。如“2001年中國青年十大流行語”的網上評選活動所選出的“十大流行語”排行結果是:(1)9.11;(2)本·拉登;(3)申奧成功;(4)入世;(5)WTO;(6)“翠花,上酸菜”;(7)出線;(8)QQ;(9)反恐;(10)Flash。(《中國青年報》2002年5月6日)其中有(6)、(8)、(10)三項屬于青少年流行話語。這些詞匯為當年的流行事物留下了社會語言學意義上的檔案。
  對于流行文化這一研究對象,我們所能進行的無非是跨時間的縱向比較和跨地區的橫向比較。跨地區的流行文化比較雖然很有研究價值,但卻存在一定的技術難度,比如中日兩國青少年流行文化比較研究。目前我們只能進行前一種跨時比較。對比1997年以前我國青少年中曾經出現的流行文化現象,我們歸納了近年來我國青少年流行文化現象的以下六個特點。
      技術特點——依托網絡、電腦、手機的流行文化現象
  發達的技術本身并不能夠產生流行,但卻會迅速地被流行品所吸收。如果問起最近5年流行文化的變化,當代中國青少年感觸最深的恐怕就是高科技產品所帶來的新鮮與驚奇。其中,聲像技術和通訊技術大大豐富了流行文化的物質載體。
  多媒體和印刷技術的發達、電腦和VCD的普及、超大純平顯示器的出現、動畫制作工藝的日益精良等等,都極大地增強了各種傳媒的聲像效果。這些新出現的聲像技術強化了人們的視聽感受,對訴諸感官刺激的流行文化貢獻良多。
  [據團中央宣傳部、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流行文化現象與對策研究”課題組于2002年6-7月,在北京、上海、天津、廣州、西安、昆明及3個地級市、3個縣城,對12所大學、21所中學的2710位大中學生的問卷調查(以下簡稱“課題組調查”),被調查的青少年“個人擁有或可以自由支配使用”的電子物品(比例)為:收音機/隨身聽(75.9%),電視機(59.6%),錄音機(50.5%),電腦(45.0%),照相機(37.5%),VCD機(35.7%),手機(31.9%),CD機(26.6%),電子游戲機(26.1%),組合音響(24.4%),錄像機(23.3%),傳呼機(20.8%),DVD機(11.8%),MP3機(7.4%)。]
  毫不奇怪,聲像技術首先被用于為青少年流行文化中的“色情”與“暴力”添彩。電視廣告、影視作品和報刊出版物中的“美女”形象頻繁出現,且精益求精,極盡“美容”之能事,以致于一位社會學者以“美女轟炸”來指稱這種現象。“暴力”是能帶給人們快感的另一途徑。一度在中國大陸青少年中風靡一時的《黑客帝國》,以黑色的“酷”感將“暴力美學”發揮到了極致。而“星際爭霸”、“反恐精英”等流行的電子、網絡游戲,則讓熱衷其中的青少年們感受到使用“虛擬暴力”的興奮。
  [“課題組調查”顯示,被調查的青少年中,有84.6%的人上過網,其中51.6%的人玩過“網絡游戲”;在“上網”玩游戲的人中,有44.7%的人主要玩有一定“暴力傾向”的“即時戰略”類游戲(如“星際爭霸”、“帝國時代”等)和“第一人稱射擊”類游戲(如“三角洲”、“CS”等)。]
  改變流行文化的另一因素是通訊技術的飛速進步,其中最重要的莫過于互聯網和移動電話的普及。2002年初,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的統計,中國大陸地區上網人數達到2250萬,其中35歲以下的占了83.84%,18歲到24歲的最多;同年中國移動電話用戶數更是達到1.714億戶的規模。前者是網絡聊天、BBS、網絡社區、網絡游戲等流行文化的技術基礎,而手機的廣泛使用則推動了硬件方面手機款式的變換和軟件方面短信息文化的出現。
  [“課題組調查”顯示,被調查的“上網”青少年中,有44.6%的人“上網”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找人聊天”,“上網”聊過天的人占82.1%,通過聊天室、QQ、BBS、虛擬社區等途徑與人聊天的人占95.2%。]
  發達的網絡通訊技術不僅帶來新的電子交流方式,同時也為流行資訊提供了新的強大的傳播工具,甚至網絡本身就可以完成一次“流行”的全部過程。以《第一次親密接觸》為代表的一部分“網絡文學”,就經歷了一次由網絡到出版到影視(兼有話劇等文藝形式)的流行過程。網絡社區和網絡聊天的繁榮則促成了新一套的流行話語,并滲透到日常生活中。“2001年中國青年十大流行語”中與流行文化相關的“翠花,上酸菜”、
中國青年研究京8~15G0文化研究田方萌/楊長征20032003縱觀最近5年的中國青少年流行文化,產業化的生產格局已經建立,并且在大眾中培養了“消費主義”的意識形態。同時,發達的聲像技術和通訊技術被迅速和廣泛地用于制造流行品。在中國社會轉型中逐漸進行著新的社會分層。一部分高收入青年群體成為流行文化的主流消費群體,并形成了“小資”和“新人類”為代表的兩類亞文化。兩者都自我標榜為時尚:“小資”推動了“懷舊”風潮,而“新人類”則興起了新潮文化。此外,青少年流行文化出現“小眾化”的趨勢。這一時期的青少年流行文化現象仍然帶有“后殖民”的色彩。歐美和日韓的流行文化產品仍在大量進口,占據了較大的流行品市場份額,并引導著流行文化的指向。值得注意的是港臺和廣東作為西方流行文化中轉站的地位正在被北京和上海兩地取代,兩岸三地的流行文化出現趨同和互動的趨勢。而京、滬兩地自身在流行文化生產上則有進、有退。面對市場化轉型中的變動不居,中國青少年普遍感到困惑和迷惘,他們以想象中回到過去的方式逃避現實,由此引發了“幼稚化”的流行。流行文化所反映的意識形態則呈現出多元化的態勢,民族主義、“左派”思潮、“犬儒主義”和享樂主義都有所表現。 作者:中國青年研究京8~15G0文化研究田方萌/楊長征20032003縱觀最近5年的中國青少年流行文化,產業化的生產格局已經建立,并且在大眾中培養了“消費主義”的意識形態。同時,發達的聲像技術和通訊技術被迅速和廣泛地用于制造流行品。在中國社會轉型中逐漸進行著新的社會分層。一部分高收入青年群體成為流行文化的主流消費群體,并形成了“小資”和“新人類”為代表的兩類亞文化。兩者都自我標榜為時尚:“小資”推動了“懷舊”風潮,而“新人類”則興起了新潮文化。此外,青少年流行文化出現“小眾化”的趨勢。這一時期的青少年流行文化現象仍然帶有“后殖民”的色彩。歐美和日韓的流行文化產品仍在大量進口,占據了較大的流行品市場份額,并引導著流行文化的指向。值得注意的是港臺和廣東作為西方流行文化中轉站的地位正在被北京和上海兩地取代,兩岸三地的流行文化出現趨同和互動的趨勢。而京、滬兩地自身在流行文化生產上則有進、有退。面對市場化轉型中的變動不居,中國青少年普遍感到困惑和迷惘,他們以想象中回到過去的方式逃避現實,由此引發了“幼稚化”的流行。流行文化所反映的意識形態則呈現出多元化的態勢,民族主義、“左派”思潮、“犬儒主義”和享樂主義都有所表現。

網載 2013-09-10 21:49:48

[新一篇] 近50年《聊齋志異》在日本的傳播和研究

[舊一篇] 近代“鄉村民族主義”的興起與新“十字軍”東侵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