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與現代管理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 B222.2;G93.05
      一、“中庸之道”新解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定的“度”,做事達不到這個“度”或超過這個“度”都得不到預期的結果。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孔子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揭示了這一道理。有一次,子貢問孔子,子張與子夏兩個人誰更好。孔子回答說,子張做事常有些過火,子夏做事常有些不夠火候。子貢就又問,那么像子張那樣是不是更好一點呢?孔子回答說:“過猶不及”(《論語·先進》)。“過”即過分,“不及”即不夠,事情做過了頭和做不夠的效果常常是一樣的。比如,不鍛煉身體,身體可能虛弱多病,但運動過量,超過身體的負荷,又會帶來新的疾病,其結果是一樣的。
  既然過分和不足都是不好的,那么怎樣才既不過多又不致不足呢?孔子提出了“中庸”。據《荀子·宥坐》篇記載:有一次,孔子去魯桓公宗廟觀禮,看到一個歪斜的瓦罐。孔子問守廟人為什么不把瓦罐扶正?守廟人說“這是‘佑座之器’——欹,無水時歪斜,裝上一半水就正過來,裝滿水,卻反而傾倒了。”孔子由此大為感嘆,悟出了“中庸之道”。鄭定公八年(公元前522年), 鄭國公孫僑在病危之中把自己成功的政治統治術總結為“寬猛相濟”,指對臣民的統治過寬過嚴都是不好的。孔子聞后,認為公孫僑做到了他提出的“中庸之道”,大加贊賞說:“寬猛相濟,政是以和”(《左傳·昭公二十年》)。
  那么到底什么是孔子推崇備至的“中庸之道”呢?對于這一問題,學者們歷來有不同的詮釋,有的把它解釋為“折衷”、“調和”,有的把它理解為“平庸”、“保守”。筆者認為,孔子所說的“中庸”的“中”即適中,既非不夠,也不過分;“庸”是運用之意,所謂“中庸之道”即用“中”,即善于運用“中”的標準,隨時做到適中。孔子認為,任何事情都有一個適當的標準,這就是“中”,超過這個標準就是“過”,沒有達到這個標準,就是“不及”。在大多數情況下,處理事情都要合乎標準,這就是“允執其中”(《論語·堯曰》)。與“中庸”意思相近的還有“中行”。孔子說:“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論語·子路》)。“中行”即適中之道,“狂”即急躁冒進,“狷”即拘謹畏縮,貿然而進或畏縮不前都是不好的,最好的還是“中庸”。在這里孔子實際上告訴我們,人的一切行為都有過度、不及和適中三種狀態,過度和不及都是不好的,中庸才是最好的。因此,孔子認為“中庸”是最高的品德,他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論語·雍也》)。概言之,孔子的“中庸”思想和理論,不僅肯定了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有其數量界限,這就是“度”的客觀存在,而且提出了“適度”的原則和方法。這種原則和方法要求人們在事情的復雜序列中,在兩極之間的過渡帶尋找一個適當的標準。由此可知,孔子的“中庸之道”從本質上說是一種哲學思維的方法,因而它對現代管理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也可以說它是實現管理的一種有效方法。
      二、“中庸之道”——管理的重要方法
  在管理活動中,也普遍存在適度的問題。管理者要達到預期的目的,必須掌握“中庸之道”,注意分寸,掌握火候,抓住時機,嚴防“過”與“不及”。
  任何管理活動,為了達到管理的目標,都需要控制,但在管理控制中就有適度的問題。控制太松,松松垮垮、拖拖拉拉,必然造成工作效率的低下和組織的混亂。反之,控制過嚴又會激起人們的抵觸情緒或反抗行動。三國時,蜀國大將張飛被殺就是因為他對部下控制過嚴,過度的壓力超出了部下的心理承受力,引起了過激行動。所以在管理活動中要實現有效的控制,就必須掌握“中庸之道”,做到寬嚴適度。
  人才是管理中最寶貴的資源,人才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是一個系統,是企業興旺發達之根本,但在人才的使用中也有適度的問題。一個系統或企業埋沒人才、壓抑人才、大材小用,必然造成人才資源的浪費。反之,如果小材大用即知識能力水平與職責要求不相稱,也會導致人才資源的浪費。美國管理專家孔茨講的“彼得原理”所說的對人才提拔過了頭,就屬于這種能不稱職、“小材大用”的情況。這種情況在現實管理中卻是屢見不鮮,造成的損失更大。所以管理者在用人中要運用“中庸之道”,把適當的人才安排到最能發揮才能的合適崗位,實現人事的最佳結合,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即用人適度。
  管理工作說到底是對人的管理,關鍵是通過激勵調動人的積極性,但在激勵的過程中也有適度的問題。從激勵的數量上看,激勵的數量不宜太多,也不宜太少。因為獎勵的數量太多,使絕大多數人不須經過加倍的努力都能得到,勢必積極性不高;懲罚數量太多,使絕大多數的人動輒得咎,不僅不會產生懼怕心理,反而會使不良行為和犯罪越來越多。反之,激勵太少,同樣會使多數人無上進之心,反正怎樣努力也得不到獎勵,怎樣搗亂也受不到懲罚,心灰意冷,無動于衷,激勵的驅動作用也就消失了。所以管理者要想真正調動人的積極性,在激勵過程中就應該把握“中庸之道”,做到激勵適度。
  在其它管理活動中也都普遍存在適度的問題。在管理工作中,管理者要想取得管理成功,就必須掌握適度管理的方法。
      三、適度管理要訣
  首先要胸中有“數”。胸中有“數”就是要樹立“度”的觀念,對事情一定要注意它們的數量方面,要有基本的數量分析。管理者必須對管理客體的各方面情況了如指掌、心中有數,這是做好管理工作的前提。毛澤東同志在這方面曾給我們做出了很好的榜樣,例如,在解放戰爭期間,毛澤東同志自始至終非常注意敵我雙方力量的數字統計,分析戰爭的發展趨勢,把握其量變到質變的關鍵點。當敵我力量對比發生明顯的變化時,不失時機地使我軍由戰略防御轉為戰略進攻,奪取了解放戰爭的勝利。管理工作和指揮戰爭一樣,也只有做到情況清楚、胸中有“數”,才能掌握火候,處理得恰到好處。
  其次是選取最佳度。所謂最佳度是指在事物發展過程中,最有利于保持事物穩定性、最有利于促進事物發展的數量界限。一切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都有其最佳的度,管理活動也不例外。管理者要想實現最優化的管理,就必須在多與少、大與小、長與短、快與慢、動與靜、松與緊、寬與嚴、張與馳、剛與柔、進與退等等之中作出最佳度的選擇。由于各種事物都有其特殊性,它們的最佳度也是各不相同的,即使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發展階段,最佳度也是不一樣的。因此選擇事物的最佳度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問題,單憑實踐經驗是不夠的,還必須掌握豐富的科學理論知識,這樣才能提高科學分析能力,更有效地研究和總結實踐經驗,尋找出事物的最佳度。
  最后是把握最佳度。適度的基本含義就是主觀的努力要和客觀事物的度相符合。要想把握管理的最佳度,做到適度管理,最重要的就是按最佳適度辦事。其一,當事物在其質的范圍還有發展余地,客觀上要求保持事物的度時,就必須嚴格把量的變化控制在度的界限內,即要恪守事物的度,不要隨意去破壞它,不要過頭,也不要不及。比如科學技術的現代化對一個企業掌握事物的度提出了越來越嚴格的要求,現代化的機器、裝備和零件,從設計、制造到使用都不允許超過一定的誤差,否則就會造成浪費、損失甚至事故。其二,當事物的發展受到它的質的嚴重阻礙,客觀上需要并可能超過事物的度時,就要敢于沖破舊的度,建立新的度來促進事物的發展,也就是說還必須從動態中把握最佳度。比如在質量管理中,適度的產品質量標準不是凝固不變的,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適度的產品標準也要相應地發生變化。日本豐田汽車公司的產品之所以在競爭中暢銷不衰,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能根據市場的變化不斷地調整汽車產品的質量標準。
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35~37C3管理科學張元福/謝承義19991999孔子提出的“中庸之道”從根本上說是一種哲學思維的方法,它要求人們作任何事情都要遵循適度原則,這對現代管理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中庸/適度/管理 作者: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35~37C3管理科學張元福/謝承義19991999孔子提出的“中庸之道”從根本上說是一種哲學思維的方法,它要求人們作任何事情都要遵循適度原則,這對現代管理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中庸/適度/管理

網載 2013-09-10 21:53:59

[新一篇] “中國近現代史研究的范式轉換”筆談  善待先人與中國近代史研究

[舊一篇] “五四運動與二十世紀中國歷史發展道路”學術研討會述要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