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66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2456(2000)03-0061-06
知識分子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中的一支十分重要的力量,如何正確認識和評價他們在現代化中的作用,對于充分發揮知識分子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實現我國的“四化”大業,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21世紀上半葉是我國實現現代化的關鍵時刻,這也是人類邁進一個新的時代——知識經濟社會的重要時刻,我國正是在這種歷史大背景下實現現代化的。可以說,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也就是我國逐步步入知識經濟的過程。為此,探討知識分子與知識經濟的關系,有可能為我們認識和評價知識分子在我國現代化中的作用提供一個新的視角。這就是本文試圖研究的問題。
一、一個理論基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1988年9月,鄧小平同志在一次會見外賓的談話中說:“馬克思說過,科學技術是生產力,事實證明這話講得很好,依我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1](p274)鄧小平同志關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一科學命題,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學說的一次重大發展,它是對二戰以來尤其是七八十年代以來世界經濟發展的新經驗、新趨勢和世界新科技革命成果的新總結、新概括,也是對初露端倪的知識經濟本質的深刻揭示。因此,既是我們深入理解知識經濟的理論基礎,也為我們在新時勢下認識知識分子在我國現代化中的作用提供了一個新的理論基點。
鄧小平同志關于科學技術與現代生產力的關系講得很多,在此,我們略引幾段。早在1978年3月他就說:“社會生產力有這樣巨大的發展,勞動生產率有這樣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學的力量、技術的力量。”“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使科學與生產力的關系越來越密切了。科學技術作為生產力,越來越顯示出巨大的作用。”[2](p87)10年后,他第一次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科學命題。這表明,鄧小平關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科學論斷,其理論淵源是馬克思關于“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學說,而它又是對當代世界經濟發展的經驗、趨勢和世界新科技革命成果的最新總結和概括。
生產力的基本要素是是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歷史上的生產資料,都是同一定的科學技術相結合的;同樣,歷史上的勞動力,也都是掌握了一定科學技術知識的勞動力。但是,不同歷史時期,科學技術同生產力諸要素的結合程度和水平是不同的,因而在生產力中所發揮的作用也是有區別的。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勞動力和資金數量的投入,曾是影響生產力發展的主要因素,科學技術的力量很微弱。在古代處于襁褓時期的科學技術同生產力諸要素結合的程度和水平都很低,因此,對生產力發展的推動作用微乎其微;只有到了近代,自然科學的理論體系已經形成,技術科學有了長足的發展,其成果在大工業生產生中得到廣泛應用,這時,科學技術對生產力發展的推動作用才日益明顯。當今,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的興起,則使科學技術與生產力的關系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使科學技術成為第一生產力,從而迎來了一個新的經濟形態——知識經濟的到來。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表明,在今天,科學技術在生產力中的作用已不是一般的必不可少的因素,而是具有首位的、決定性的因素。有三個公式足以形象地描述它的第一位作用:
科學→技術→生產
生產力=科學技術×(勞動力+勞動工具+勞動對象+生產管理)
生產力=(勞動力+勞動工具+勞動對象+生產管理)[科學技術]
前者表明科學技術對生產的先導作用;后二者表明科學技術滲透于生產力的諸要素之中,具有乘數乃至乘方效應,放大了生產力各要素,在生產發展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知識經濟時代的出現,正是科學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知識經濟的本質特征就是它以知識為基礎,建立在現代高新科學技術之上。所以我們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科學命題深刻地揭示了知識經濟的本質。
承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承認我國的現代化必須步入世界知識經濟的行列,那么,承認知識分子在我國現代化中的重要地位和重大作用,就是邏輯的必然了。鄧小平同志曾經風趣地說:“要把‘文化大革命’時的‘老九’提到第一,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嘛”[1](p275),揭示的就是這種邏輯關系。因為知識分子是知識的活載體,是現代科學技術知識的創造者、開發者和傳播者。正因為如此,所以,鄧小平同志多次告誡全黨:“我們要掌握和發展現代科學文化知識和各行各業的新技術新工藝,要創造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把我國建設成為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并且在上層建筑領域最終戰勝資產階級的影響,就必須培養具有高度科學文化水平的勞動者,必須造就宏大的又紅又專的工人階級知識分子隊伍。”[2](p104)
二、一個理論概括——知識分子“是先進生產力的開拓者”
江澤民同志在黨的第十四次代表大會的報告中指出:“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中掌握科學文化知識較多的一部分,是先進生產力的開拓者,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有著特殊重要的作用。能不能充分發揮廣大知識分子的才能,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我們民族的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進程。”知識分子“是先進生產力的開拓者”,這是建國以來繼確認“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一部分”之后,黨對知識分子社會地位認識的又一次飛躍,是對知識分子在我國現代化建設中的特殊重要作用的科學的、高度的理論概括。
建國后,中國共產黨對知識分子政策分別在建國初、1956年、60年代初期和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后進行了四次大的調整,在這四次大調整的過程中,黨對知識分子社會地位的認識,實現了兩次歷史性飛躍:第一次是肯定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第二次是確認知識分子是先進生產力的開拓者。這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知識分子理論的重大發展。
建國后,黨對知識分子社會地位認識的第一次飛躍,是關于我國知識分子的階級屬性問題。這次飛躍,從1956年中共中央召開的知識分子問題會議開始,到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后最終完成,即確認我國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在階級社會里,知識分子既不是一個獨立的階級,也不是一個統一的階層,而是由腦力勞動者所構成的分屬于不同階級的特殊階層。對新中國成立以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的知識分子,毛澤東同志曾經指出,既有依附于封建地主階級和買辦資產階級的知識分子,也有資產階級知識分子,而大多數知識分子是屬于小資產階級范疇。他說:“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并不是一個階級或階層。但是從他們的家庭出身看,從他們的生活條件看,從他們的政治立場看,現代中國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的多數是可以歸入小資產階級范疇的。”[3](p641)
建國初,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在重新公布1933年瑞金中央政府頒發的《關于土地改革中一些問題的決定》時作了一個補充決定,規定:“凡受雇于國家的、合作社的或私人的機關、企業、學校等,為其中辦事人員,取得工資以為生活之全部或主要來源的人,稱為職員。職員為工人階級中的一部分。”“凡有專門技能或專門知識的知識分子,受雇于國家的、合作社的或私人的機關、企業、學校等,從事腦力勞動,取得高額工資以為生活之全部或主要來源的人,例如工程師、教授、專家等,稱為高級職員,其階級成份與一般職員同。”[4]在確定工會會員的條件中,也明確這部分知識分子有權參加工會。
最系統地提出這個問題,還是1956年中央關于知識分子問題會議。如果說,過去將知識分子劃歸為工人階級的一部分,主要是從他們的經濟關系來說的(即不占有生產資料,受雇傭,靠從事腦力勞動獲得工資收入生活),那么,1956年肯定他們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則還有新的內容。周恩來同志在報告中指出,建國后,對于舊社會過來的知識分子,除了采取“包下來”的方針,作出適當安排之外,黨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幫助他們進行自我改造。經過六年的努力,知識分子的面貌“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因此,周恩來認為,知識分子中間的“絕大部分已經成為國家的工作人員,已經為社會主義服務,已經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5](p162)。可見,在進一步作出這一判斷時,還聯系到了知識分子思想上、政治上的進步和為社會主義、為勞動人民服務這一實情。顯然,這是一個既同過去相銜接,又考慮到了新情況、概括了新內容的新估計。
黨對知識分子階級屬性的判定,從“小資產階級”到“工人階級”,這顯然是一次歷史性的飛躍。然而,這次飛躍并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經過了幾個反復,直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后,才算最終完成,前后經歷了20多年的時間。個中原因,本人曾有專文論及,此處不再贅述。
建國后,黨對于知識分子社會地位認識的第二次飛躍,是關于我國知識分子的社會作用問題的認識。這次飛躍的標志是1992年10月黨的總書記江澤民在黨的第十四次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關于知識分子“是先進生產力的開拓者”的理論概括。
知識分子的階級屬性與社會作用是知識分子歷史定位中兩個不可分割的問題,前者確定知識分子在社會主義社會中的政治歸屬,后者指它的社會功能。階級屬性的確立是評價社會作用的基礎和前提,而社會作用的評價則是確認階級屬性的必然結果和落腳點,只有將兩者緊密結合起來,才能對知識分子的歷史定位有一個準確完整的認識。黨對知識分子的社會作用的認識,可以說是同對知識分子的階級屬性的認識相伴隨而發展的。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后,知識分子的工人階級屬性的最終確認,為知識分子的使用掃清了政治障礙。特別是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提出在我國實現四個現代化的任務之后,黨對知識分子作用的認識就更加充分了。對這個問題講得最早、講得最多、講得最精辟的,還是鄧小平同志。1977年5月24日,他在同中央兩位同志談話中說:“我們要實現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要能上去。發展科學技術,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講不能實現現代化,必須有知識,有人才。沒有知識,沒有人才,怎么上得去?”[2](p40)1984年10月1日,在國慶慶典上的講話中,他又提出“全黨和全社會都要真正尊重知識,真正發揮知識分子的作用”,不能把重視停留在口頭上[1](p70)。同年10月22日,在中央顧問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中,他在談到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這一歷史性文件時指出:“這個文件一共十條,最重要的是第九條,……第九條,概括地說就是‘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八個字,事情成敗的關鍵就是能不能發現人才,能不能用人才。”[1](p91-92)這些評價不僅從政治上肯定了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而且充分肯定了他們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中的作用和價值。
1988年9月,鄧小平同志進一步鮮明地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一科學論斷。這一論斷不僅揭示了科學技術與知識經濟的本質聯系,為我們指明了當代中國發展生產力的根本途徑,而且也為我們觀察和認識知識分子的社會作用提供了新的視角和基點,使我們對作為現代科學技術的創造、傳播和應用者的知識分子的社會作用有了新的認識。正是在這一科學論斷的基礎上,1991年5月23日,江澤民同志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中,第一次提出了“科學技術人員是新的生產力的開拓者”的命題。在黨的第十四次代表大會上,江澤民同志對此又作了更為完整的表述,他指出“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中掌握科學文化知識較多的一部分,是先進生產力的開拓者”。這是繼“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的命題之后,又一個關于知識分子歷史定位的馬克思主義命題,是在肯定知識分子的工人階級屬性的基礎上對知識分子社會作用的最準確最科學的概括,是黨對知識分子社會地位認識的第二次飛躍。
關于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和知識分子是先進生產力的開拓者的論斷,是對我國知識分子在社會主義新時期的地位和作用的最準確、最完整的歷史定位。這種定位是基于這樣兩個基本條件:一是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在這里,知識分子既不像身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那樣,也不像在資本主義國家里那樣,分屬于不同階級,且大多數還處于受壓迫受剝削的地位,而是屬于工人階級的一部分,是領導階級,是國家的主人。二是我們正處在以信息技術為主要標志的新技術革命時代,科學技術成為第一生產力,知識經濟正開始替代傳統的工業經濟。處于這一時代的我國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中有自己特殊性的部分,即“掌握科學文化知識較多的一部分”,因而“是新生產力的開拓者”,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主導力量。我國知識分子所處的這種歷史背景,既不是馬克思恩格斯那個時代,也不完全像列寧所處的時代,黨對于知識分子社會地位認識的兩次飛躍正是在這種新時代背景下實現的,它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知識分子理論的重大發展。
知識分子“是先進生產力的開拓者”。從前后文來看,它首先是一個特征判斷,是特指我國的知識分子在我國現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時,它又是一個普遍判斷,是泛指知識分子在未來知識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這里所指的“先進生產力”,就是指的以高新技術為核心的現代生產力,也是以智力為中心的“智力社會”形態的生產力,即知識經濟生產力。學者們普遍認為,知識經濟的靈魂是創新,一個國家的知識經濟的發展,所依靠的是以知識創新為基礎,以技術創新為核心,包括制度創新、管理創新等等創新體系構成的國家創新體系。沒有創新,就沒有知識經濟。“開拓”就是創新的意思,肯定知識分子是“先進生產力的開拓者”,就是肯定知識分子在知識經濟中的創新地位和作用。這點,江澤民同志也講過,他說:“創新關鍵在人才,必須有一批又一批的優秀年輕人才脫穎而出,必須大量培養年輕的科學家和工程師。”[6]不難看出知識分子“是先進生產力的開拓者”這一科學命題,深刻地揭示了知識分子在知識經濟中的作用,也科學地概括了我國知識分子在我國現代化中的特殊作用,把知識經濟、知識分子和我國現代化有機地聯系起來了,是我們在知識經濟大背景下認識和評判知識分子在我國現代化中的作用的又一重要理論基點。
三、知識分子在我國現代化中的作用的現實剖析
聯合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1996年《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報告的第二部分,以“科學系統在知識經濟中的作用”為題,論述了科學系統在知識型經濟中的主要功能和作用,這些功能主要表現在:①知識的生產——開發和提供新知識;②知識的傳播——教育和開發人力資源;③知識的轉讓——傳播知識和提供解決問題的措施。路甬祥院士把它概括為知識創新、知識的創造性應用和知識的廣泛傳播。我們理解,這是從知識經濟發展的三個環節看知識的功能和作用。知識創新是知識經濟的源泉和動力;知識應用是科學知識和技術知識轉變成現實生產力的過程;知識傳播是知識的繼承和擴散,是高素質勞動力和人才的培養手段。在這三個環節中,知識分子都處于主導地位,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因此,我們在抓住“知識經濟與知識分子”這個主題來深入理解江澤民同志的科學命題所包涵的豐富內容,以便進一步探討知識分子在我國現代化的具體作用時,不妨可以從這三個重要環節入手。
(1)知識創新者
知識分子首先是知識創新者。所謂知識創新,“是指通過科學研究獲得新基礎科學知識和技術科學知識的過程。”[7]知識創新的目的是追求新發現、探索新規律、創立新學說,創造新方法、發明新技術、積累新知識。知識創新可以簡單地概括為科學知識(主要指基礎知識)創新和技術(主要指技術知識)創新兩個部分(也有人干脆把技術創新從知識創新獨立出來作為一個單獨的環節),科學知識創新主要回答“是什么”,解決認識世界的問題,它是新技術和新發明的理論基礎和源泉,故有人稱之為知識經濟的基礎和源泉;技術創新主要回答“怎么辦”,解決改造世界的問題,是生產力發展的直接動力,故有人稱之為知識經濟的核心。然而,科學技術發展到今天,科學和技術的界限往往不是十分清楚。
知識經濟與工業經濟不同的顯著特點是,知識(科學技術)不單單是生產發展的重要因素,而是生產發展的基礎,已經形成為一種“無形資本”,取代了工業經濟中的資金、資源等“有形資本”。知識經濟就是指建立在這種“無形資本”——知識的生產、分配和使用(消費)之上的經濟。國家的整體發展潛力將不再主要取決于擁有的自然資源和資本的多少,而更多地取決于知識資源的多少,更多地依賴于企業或國家范圍內求知活動和創新活動的活躍程度,依賴于企業或國家科學技術和經濟活動參與者(主要是各類知識分子)求知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大小。作為知識經濟開始形成的標志的美國微軟公司的發展,強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
知識創新在我國現代化的進程中尤其顯得重要。固然作為“追趕型的現代化”的我國,可以更多地學習國外的先進科學知識,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但是,我們不可能總是亦步亦趨地跟在別人的后面,形成一種被動挨打的局面。我們必須有自己在基礎研究方面的優勢和高新技術方面的突破,才能在世界日益激烈的科技競爭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為加速我國的現代化奠定堅實的基礎。我們還要清醒地看到,在世界科技的競爭中,我國明顯地處于劣勢。
為了趕上世界先進水平,黨和政府對我國的知識創新非常重視,早在1988年10月,鄧小平同志就提出了“中國必須發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領域占有一席之地”的戰略目標[1](p279)。80年代后期以來,我國陸續實行的"863"計劃、“火炬計劃”、“攀登計劃”等等,就是為了發展我國的基礎科學和高新技術。近期,由中國科學院負責實施的國家“知識創新工程”,其主要目的就在于加大知識創新的力度。為此,我國的知識分子要承担比發達國家同類人員更繁重和艱巨的任務。
(2)知識應用者
知識創新是知識經濟的基礎,然而,科學技術知識作為一種觀念形態,還是一種潛在的生產力,只有當物化在生產過程和產品之中,實現了科學技術的產業化,才能成為現實生產力,所以馬克思稱現實生產力為“物化的知識力量”。這個科學技術知識的物化過程,或者說產業化過程,就是知識的應用。故知識的應用也可稱之為生產力開拓過程,生產力的開拓也是一個復雜的創新過程。知識經濟時代,由于經濟的全球化和科學技術化的高速增長,所以經濟競爭十分激烈,產品的更新速度十分快捷,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企業,為提高競爭實力,就必須加大創新力度,不斷推出新技術產品和技術產業。為了適應這種競爭,世界發達國家都十分重視科技成果的轉化和高新技術的產業化。這些國家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已達50%左右。
科技成果轉化和高新技術產業化,更是我國實現現代化的關鍵環節,我國要實現生產增長方式的轉變,這一步是關鍵。然而,在這方面,與世界發達國家比較,我國仍有很大差距。從科技成果轉化率來看,我國只有6%-8%。科技成果轉化的落后狀態,嚴重地制約著我國現代化的進程,也是一個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我國科技成果的轉化問題,已引起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1998年,江澤民同志在《國家科技領導小組第三次會議紀要》上的重要批示上明確指出:“我們必須改革科技體制,從政策上支持和鼓勵企業從事科研、開發和技術改造(即提高R&D的比重),加強應用技術的開發和推廣,促進科技成果更快更好地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不斷解決經濟建設中的重大和關鍵技術問題,推動經濟體制和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8]1985年以來陸續推出的“星火計劃”、“火炬計劃”和重大科技成果推廣計劃,其用意就在于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工作。近期關于建設我國國家創新體系的構想,已經把知識應用系統和知識創新系統、技術創新系統、知識傳播系統共同納入國家創新體系,并提出了一系列加強知識應用的政策措施。我國的知識分子將為之艱苦奮斗。
(3)知識傳播者
知識傳播,是指知識信息通過跨越時空的擴散,使不同個體間實現知識共享的過程。知識傳播對于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任何知識最初都只是科學家的“私人知識”,不通過傳播過程擴散和輸送到社會上,它就不能轉化為“社會共享知識”,不能為人們所用并通過人們的社會實踐釋放其內含的巨大力量。早在300多年前,實驗科學家的始祖培根在提出“知識就是力量”的名言的同時,就強調知識的力量不僅取決于其自身價值的大小,更取決于它是否被傳播以及傳播的廣度和深度。在以知識為基礎和“知識爆炸”的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的傳播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知識傳播一般可以分為三種類型,承担著不同的具體任務。即:專業交流中的知識傳播,科技教育中的知識傳播,科技普及中的知識傳播。
在科技傳播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問題是教育,因為只有通過教育,才能使人類的文明成果有效地代代相傳和發揚光大,才能大面積地提高勞動者的素質,才能大批量地培養和造就各類高素質的人才。其實,教育的意義遠遠突破了知識傳播的范圍,而貫穿在知識經濟的各個環節之中,它在人才培養、知識創新、知識傳播及推動知識應用方面都起著基礎性的作用。展望21世紀,以高新技術為核心的知識經濟將逐步占領經濟發展的主導地位,人力資源的重要性將遠高于以往任何時代。國家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能力將越來越取決于教育發展、科技進步和知識創新的水平。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90年代以來,許多國家特別是經濟發達國家紛紛把建設高質量教育作為迎接21世紀的基本國策,以搶占新世紀國際科技、經濟的制高點。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取得了重要成就,為21世紀教育事業的振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是,我國教育發展的水平仍然較低。黨和政府一直關心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鄧小平同志多次強調在我國現代化中教育的基礎地位。江澤民同志在黨的第十五次代表大會上也明確指出:“培養同現代化要求相適應的數以億計高素質的勞動者和數以千百萬計的專門人才,發揮我國巨大的人力資源的優勢,關系21世紀社會主義事業的全局。”作為基本國策的“科教興國”戰略的提出,進一步肯定了教育的戰略地位。
作為教育龍頭的高等教育,更是受到黨和政府的重視。90年代中期開始起動的“211工程”,意即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100所高等學校和一批重點學科,其目的在于提高高等教育的教育質量、科研水平和辦學效益,使相當一批高等學校和重點學科的教育質量、科學研究和管理等方面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并有一定的國際影響。“211工程”與“技術創新工程”、“知識創新工程”和國家其他重點技術計劃共同構成“國家創新體系”,成為實現科教興國戰略,迎接知識經濟時代到來的重大舉措。我國的知識分子任重道遠。
收稿日期:1999-11-15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武漢61~66D4中國政治饒定軻20002000本文將知識分子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中的作用問題,置于世界知識經濟的大背景下來審視,揭示了知識經濟、社會主義現代化和知識分子三者的內在聯系,闡明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探討這一問題的理論基礎,知識分子“是先進生產力的開拓者”是對知識分子作用的理論概括,而其具體作用則體現為:知識創新者、知識應用者和知識傳播者。知識經濟/社會主義現代化/知識分子knowledge economy/social modernization/intellectuals基金項目:全國哲學社會科學“九五”規劃基金課題(96BKS016)On the Functious of Intellectuals in Our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Knowledge EconomyRAO Ding-ke(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430079.China)From the viewpoint of international knowledge economy,the paper discusses the functions of intellectuals in our social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revealsthe inner relationship among knowledge economy,social modernization and intellectuals,and expounds tha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the first productivity,which is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studying this problem;and that intellectualsare the pioneers of advanced productivity is the theoretical summary of intellectuals'functions.The functions are:knowledge explorer,knowledge user,and knowledge spreader.饒定軻(1936-),男,江西南城縣人,華中師范大學教授,主要從事知識分子與教師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華中師范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9 作者: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武漢61~66D4中國政治饒定軻20002000本文將知識分子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中的作用問題,置于世界知識經濟的大背景下來審視,揭示了知識經濟、社會主義現代化和知識分子三者的內在聯系,闡明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探討這一問題的理論基礎,知識分子“是先進生產力的開拓者”是對知識分子作用的理論概括,而其具體作用則體現為:知識創新者、知識應用者和知識傳播者。知識經濟/社會主義現代化/知識分子knowledge economy/social modernization/intellectuals基金項目:全國哲學社會科學“九五”規劃基金課題(96BKS016)
網載 2013-09-10 21:5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