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寧的《哲學筆記》及其歷史意義和當代價值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列寧《哲學筆記》的主要部分寫作于1914—1916年,至今已整整90年了。它是由列寧1895—1916年間研讀哲學著作時所寫的摘要、短文、札記和批注集結而成,1933年作為俄文單行本出版,1958年編入《列寧全集》俄文第4版。《哲學筆記》單行本的中文版直至1956年才出版,1959年作為《列寧全集》中文版第38卷出版,最新的版本是1990年的《列寧全集》中文第2版第55卷。因此。此書在列寧寫作時并沒有直接的社會影響,單行本出版以后在蘇聯的影響也不大。直至20世紀50年代才得到蘇聯哲學界重視,出現了一批研究《哲學筆記》的成果。中國理論界雖然早在20世紀50年代已開始重視它。但由于文字的限制和研究資料的缺乏,研究難以深入。中國改革開放之后,由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熱潮的興起,《哲學筆記》的研究和討論也成為我國學術界的熱點之一,80年代出現繁榮興旺的景象。但由于90年代蘇東社會主義的失敗,《哲學筆記》的研究和討論也陷入了低谷,今天對《哲學筆記》保持濃厚興趣的人不多了。在這種情況下,對《哲學筆記》進行一番重新認識,反思它的歷史意義和當代價值,看來十分必要。
  一、《哲學筆記》的寫作背景
  《哲學筆記》的主要部分是寫于1914—1916年的8個筆記本,其中包括《談談辯證法問題》、《黑格爾(邏輯學)一書摘要》等人們熟悉的篇章,其主要的內容是辯證法。列寧為什么在這一時期閱讀了大量哲學著作并作了大量摘錄和批語呢?這里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為了反對第二國際各國黨在一次大戰中的社會沙文主義及其詭辯論。
  第一次世界大戰于1914年7月爆發后,第二國際的各國社會民主黨的多數領袖違背了1912年簽訂的《巴塞爾宣言》,各自站在本國政府一邊,號召工人階級保衛祖國,從而使第二國際分裂為一些社會沙文主義政黨。只有列寧和少數人堅持宣言的精神,主張利用政府的困難和群眾的不滿,變國際戰爭為國內戰爭,加速資本主義的崩潰,去爭取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為了對自己的背信棄義辯護,一些著名的第二國際領袖如考茨基、普列漢諾夫等人打出“辯證法”的招牌,其實他們的“辯證法”只是貌似辯證法的詭辯論。一戰爆發時,列寧正在為《格拉納特百科全書》撰寫《卡爾·馬克思》詞條,由于其中《哲學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兩節涉及哲學史,列寧這時閱讀了一些哲學著作并寫了若干筆記。詞條完成后,列寧并未終止自己的研究工作,因為他的革命活動需要辯證法,當時他發表了多篇批判社會沙文主義的論文如《第二國際的破產》等,在這些文章中,他既要用辯證法來分析國內外政治經濟形勢,也要揭發批判他們的哲學基礎——貌似辯證法的詭辯論。辯證法是《哲學筆記》的主要內容之一,可以斷言,列寧當時研究哲學是由于批判社會沙文主義及其詭辯論的需要,是由于深入分析和研究國內外政治經濟形勢,制定革命策略的需要。
  第二,為了進一步建設馬克思主義哲學,建立辯證唯物主義的完整嚴密的科學體系。
  列寧在這個時期研究哲學,不僅是為了解決當時革命斗爭提出的一些問題,也是為了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做進一步的理論建設,建立一個唯物辯證法的完整嚴密的科學體系。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體系,特別是辯證唯物主義體系,在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那里還沒有完全形成。無疑,馬克思主義是一個科學體系,馬克思主義哲學也是一個科學體系,但是像《資本論》所表現的政治經濟學體系那樣完整嚴密的哲學體系,在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都沒有。馬克思曾經想提供這樣一個體系。1858年1月14日他寫信給恩格斯說:“在工作方法上對我有一大勞績的是,偶然……把黑格爾的‘邏輯’再瀏覽一遍。如幾時再有工夫做這樣的工作,我要發大愿,用兩三個印張,對黑[格爾]發現的、但同時也是神秘的方法,寫出合理的部分,使普通人類的理智都能夠懂得。”[1](P324~326) 但這一從正面科學地系統地表述唯物辯證法的宏愿未能實現。恩格斯研究自然辯證法并非為了直接解決什么實際問題,而是為把哲學作為一門系統的科學來建設。《自然辯證法》一書雖然沒有提供一個完整的體系,但從其《總計劃草案》來看,恩格斯不僅有自然辯證法的設想,而且其中有一般辯證法的內容。他把辯證法定義為關于普遍聯系的科學,并列舉了它的三個主要規律。既然有主要規律,當然還有非主要規律。看來恩格斯寫作自然辯證法,也想構成一個辯證法的體系。但是,恩格斯由于整理馬克思的遺著——《資本論》的第二、三卷,停止了這個研究工作。《反杜林論》比較系統地表述了唯物辯證法的許多原理,但并未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費爾巴哈論》提供了一個由辯證法、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三部分構成的體系,但缺乏細節。我們知道,在著名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如狄慈根、普列漢諾夫的著作中,也沒有提出這種完整嚴密的哲學體系。
  列寧說:“雖說馬克思沒有遺留下‘邏輯’(大寫字母的),但他遺留下《資本論》的邏輯”[2](P290)。大寫字母的邏輯就是唯物辯證法的邏輯體系,《資本論》的邏輯就是政治經濟學的邏輯體系,可見列寧很重視哲學體系。很有意思的是,列寧在他寫的另一本哲學筆記《馬克思和恩格斯通信集提要》中就馬克思的上述那封信寫道:“黑格爾《邏輯學》中合理的東西在于他的方法。(馬克思1858:又把黑格爾的《邏輯學》瀏覽了一遍,并打算用兩三個印張把其中合理的東西闡述一番。)”[3](P35~36) 可見列寧十分清楚馬克思有過的想法。列寧夫人也在她的《回憶錄》中談到,1922年春天,列寧在《論戰斗唯物主義的意義》中,熱烈希望有人能繼承他自己在哲學及其通俗讀物方面所進行的工作,他已感精力不支,但希望這一工作不要中斷。這指的就是列寧在這篇被稱為“哲學遺囑”的文章中所說的系統地研究辯證法的任務,列寧說:為了把反對資產階級思想及其世界觀的斗爭進行到底,“自然科學家就應該做一個現代唯物主義者,做一個以馬克思為代表的唯物主義的自覺擁護者,也就是說,應當做一個辯證唯物主義者。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在馬克思主義旗幟下》雜志的撰稿人就應該組織從唯物主義觀點出發對黑格爾辯證法作系統研究,即研究馬克思在他的《資本論》及各種歷史和政治著作中實際運用的辯證法”[4](P652)。以上材料可以說明,列寧對于唯物辯證法的科學體系是有所考慮的,而且他認為在這個問題上,黑格爾的辯證法是有重要意義的。而在《哲學筆記》中,列寧對黑格爾關于哲學體系的思想的評價是與這些觀點吻合的。
  黑格爾的哲學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思想體系,從形式上看,也稱得上是完整而嚴密的。不僅如此,黑格爾對于如何構成這個體系還提出了許多原則,至少從他自己的觀點看來,這個體系是貫徹了這些原則的。對于這些原則,列寧十分注意,多處都做出了評價,似乎還按照他所了解的原則做了一些創立體系的嘗試。在寫作《哲學筆記》以前,列寧曾發表過兩部帶有系統性的哲學著作,一是1908年寫作的《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它提出哲學黨性原則和三個認識論的重要結論,使馬克思主義哲學進一步系統化了,但它只限于認識論,而且它畢竟是一本論戰性的著作,很少從正面考慮系統性問題。一是1914年秋寫作的《卡爾·馬克思》,他系統地表述了辯證法和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但在怎么使它們構成一個體系方面考慮不多。在《哲學筆記》中,列寧不僅在談到哲學史和黑格爾哲學的許多地方涉及體系問題,而且提出了《辯證法的要素》和《談談辯證法問題》,為唯物辯證法的完整嚴密的科學體系提供了一個雛形(詳情見后)。
  因此,我認為,列寧研究哲學,寫出大量筆記,固然是為了反對社會沙文主義的詭辯論和分析當時國內外經濟政治形勢的需要,也是為了哲學理論建設的需要。正如只有《資本論》的科學體系才能論證資本主義的必然滅亡和社會主義的必然勝利一樣,只有一個完整嚴密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體系,才能指引我們在全世界實現共產主義的偉大理想。
  二、《哲學筆記》的主要學術貢獻
  《哲學筆記》所包含的內容是十分廣泛的,不僅涉及哲學和哲學史,而且涉及各門科學的科學史。就哲學而言,辯證法無疑是其核心內容,但“辯證法”(Dialectics)一詞在其中有多層含義,最廣泛的含義有世界觀或辯證世界觀,其次有發展觀,最窄的有矛盾論或方法,作為一種客觀存在,它就是辯證律。因此,我曾認為無論在什么地方,Dialectics一律譯成辯證法是不妥的,應視不同情況譯為辯證論(理論)、辯證法(方法)或辯證律(規律)。嚴格按學科范圍來分類,《哲學筆記》的主要內容我認為應包括哲學觀(或稱哲學學)、世界觀(包括存在論和發展觀)、實踐論、認識論、方法論,辯證法、唯物辯證法或辯證唯物主義是辯證的唯物主義的世界觀的簡稱,因為它是貫穿這些部門的主線,或所有這些部門的總特征。列寧對這些部門都有所貢獻。下面我按不同部門作些介紹。
  (一)列寧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觀
  《哲學筆記》有若干關于哲學的觀點,特別是關于如何構建哲學體系的觀點。這是因為黑格爾有許多構建哲學體系的言論,列寧對這些言論很感興趣,不僅做了許多摘錄,而且寫了許多批注和發揮。
  在西方哲學家中,黑格爾的哲學體系的規模可以說是最龐大的,其內容可以說是最完備的,其邏輯可以說是最嚴密的。這個體系當然不能說已經成為一個科學體系,因為其基本觀點不能成立,而且問題甚多,許多觀點牽強附會,甚至荒謬異常。但黑格爾敘述其體系時常常談到他構建其體系時遵循的原則,這是黑格爾哲學異于其他哲學體系的一個明顯特點。因此。黑格爾體系不僅具有非常豐富的合理因素,即辯證法思想,而且具有很高的自覺性,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和后來的理論家對此兩點都很贊賞,列寧對構建哲學體系的關注是《哲學筆記》的一個特色。他唯物主義地改造了黑格爾提出的若干構建哲學體系的原則并作了發揮,形成了《哲學筆記》的一個重要內容——馬克思主義哲學觀。其主要觀點我認為有以下一些:
  1.哲學是一門科學,它有明確的研究對象,即作為整體的客觀世界。
  2.它的范疇和命題具有最高的普遍性,它是人類一切知識的總結和概括。
  3.它的范疇和命題按照邏輯與歷史一致的原則即從抽象到具體的原則構成一個科學體系。
  4.哲學體系的邏輯起點應是最一般最抽象的范疇,即存在。
  5.對立統一規律是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
  列寧并沒有明確提出以上觀點,但這些觀點都明顯地蘊含在《哲學筆記》的大量言論中,例如列寧提出的邏輯學、辯證法和認識論三者同一觀點就集中地包含了他的哲學觀。
  列寧說:“雖說馬克思沒有留下‘邏輯’(大寫字母的),但他遺留下《資本論》的邏輯,應當充分地利用這種邏輯來解決這一問題。在《資本論》中,唯物主義的邏輯、辯證法和認識論[不必要三個詞:它們是同一個東西]都應用于一門科學,這種唯物主義從黑格爾那里吸取了全部有價值的東西并發展了這些有價值的東西。”[2](P290) 這一概括內容極其豐富,值得仔細推敲和詮釋。
  第一,列寧十分關心哲學的邏輯體系問題,認為馬克思沒有留下哲學體系(大寫字母的邏輯),但有《資本論》的邏輯體系,我們可以從之得到啟發。從而解決哲學體系問題。
  第二,《資本論》的體系能夠給我們什么啟發呢?列寧認為最主要的啟發就是在《資本論》中邏輯、辯證法和認識論三者是同一個東西,在哲學中三者也應是同一個東西。如何理解“三者是同一個東西”,理論界存在著分歧,一種看法認為是指邏輯(關于思維及其規律的科學)、辯證法(關于自然界、人類社會、思維及其一般規律的科學)、認識論(關于認識及其規律的科學)是統一的。另一種看法認為是指同一門科學(哲學)的三個方面,即邏輯體系、一般規律和認識規律或認識史,即指哲學的邏輯體系既反映了客觀世界的一般規律,又反映了人類認識的規律,也就是幾乎得到哲學界認同的邏輯與歷史(客觀史與認識史)一致的原則。我認為從整個《哲學筆記》來看,從哲學史來看,后一種理解是正確的。原來列寧所說邏輯、辯證法和認識論均是從廣義說的,不是就這幾個概念的嚴格意義說的。列寧不但說三者是“同一個東西”,甚至說“不必要三個詞”,如果三者是三門科學,怎么能用一個詞來稱呼呢?還有,說這三門科學是統一的,這當然是不錯的,但這樣說意義不大,因為不僅這三門科學是統一的,哲學、全部自然科學、全部社會科學都是統一的。
  第三,三者同一的原則,或日邏輯與歷史一致的原則,也就是從抽象到具體的原則,從簡單到復雜的原則,這是黑格爾以唯心主義的形式提出來的。黑格爾的原則是歷史與邏輯一致,馬克思加以唯物主義的顛倒,主張邏輯與歷史一致,列寧在研讀黑格爾著作時繼承了馬克思的觀點,對這個原則作了多方面的發揮。
  第四,如果哲學體系的構建應遵循從抽象到具體的原則,那么,它的邏輯起點應該是最抽象的范疇,哪一個最抽象呢?黑格爾作了肯定的回答,并認為存在是最抽象的,所以它的哲學體系從存在開始,并根據從抽象到具體的原則構建了他的體系。“存在”是“是”(being)的一種譯法,又譯為“有”,哲學界對這個概念的譯法一直有爭議,但不管怎么譯,說它是最抽象的范疇是可以的,因為“存在”就是“是”本身,除此之外什么都不是,確乎是最抽象的,如果不是,一切都無從談起了。列寧摘錄了黑格爾關于以存在為邏輯起點的一些言論,未加以評論,看來是持肯定態度的。列寧指出:《資本論》的起點是“商品”就是政治經濟學的“存在”。[2](P291) 辯證唯物主義以物質為邏輯起點,符合從抽象到具體的原則。應該說存在比物質更抽象,因為思想、觀念不是物質,但仍是存在,但是,思想、觀念的存在離不開物質,歸根到底,存在就是物質存在,唯物主義的物質為邏輯起點也是可以的。
  第五,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就是辯證法的最根本的范疇,最根本的規律,貫穿于整個體系之中。在黑格爾那里,辯證法的核心是否定之否定,即正題、反題、合題三段式,整個黑格爾哲學體系就是由大大小小的三段式構成的。用三段式來構建哲學體系,使這個包含著豐富合理因素的哲學體系顯得非常刻板、牽強、主觀,甚至荒唐可笑,為后世哲學家所詬病。但馬克思、恩格斯并不完全否定三段式。列寧把三段式理解為在更高基礎上對過去階段的重復,并把對立統一規律從中提煉出來,使之成為辯證法的核心。在列寧看來,宇宙的運動是由對立統一規律推動的,一個哲學體系的展開也是由對立統一規律推動的。
  (二)列寧對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貢獻
  就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內容而言,我認為列寧有以下一些貢獻:
  1.列寧提出的唯物辯證法科學體系的藍圖
  列寧不但提出了建構唯物辯證法的一些基本原則,而且提出了若干對這個體系的整體設想。除《卡爾·馬克思》中的《辯證法》而外,《哲學筆記》中有好幾處涉及這個問題,其中最為詳細的是《辯證法的要素》16條(以下簡稱16條)[2](P190~192),上面提到的那些建構辯證法體系的原則在16條中都有所體現。
  16條的內容可以簡述為:(1)事物的客觀存在;(2)事物的多種多樣的關系:(3)事物的自己運動;(4)事物的內在矛盾;(5)對立面的統一;(6)對立面的斗爭;(7)分析和綜合的統一;(8)事物的普遍聯系;(9)對立面的轉化;(10)認識的增多;(11)認識的深化;(12)哲學認識的發展:(13)(14)否定之否定;(15)內容與形式;(16)質與量;總結:對立統一規律是辯證法的核心。有人把16條稱作“16個要素”,這是不確切的,因為并不是每一條都是一個要素。有人認為16條的順序是一嚴密的體系,這也是不確切的,因為(1)至(7)表現了一定原則,(8)至(16)就顯得零亂。仔細研究列寧手稿,我們發現(1)至(7)是按照一定原則排列的,而(8)至(16)則是分別補充了(1)至(7),具體說,(8)補充(2),(9)補充(5),(10)(11)(12)補充(7),(13)至(16)補充(4)(5)(6)(9)。如果以前7條為綱加以重組,可以看出一個符合上述建構原則的辯證法的要素的體系:(1)存在;(2)(8)普遍聯系;(3)自己運動;(4)(5)(6)(9)對立面的統一、斗爭和轉化;(13)(14)(15)(16)對立統一規律的表現——否定之否定、內容和形式、質和量;(7)認識的基本因素;(10)(11)(12)認識的過程。這個體系以存在為起點,以對立統一規律為核心,按存在——聯系——運動——矛盾——認識矛盾運動的順序展開,這是符合從抽象到具體、從簡單到復雜的原則的。這些要素是列寧從黑格爾的一句話中引申出來的,但這不是純邏輯的推演,而是對他研究《邏輯學》成果的總結。從這些內容可以看出,列寧所說的辯證法不僅是唯物主義的,而且不限于發展觀,其實就是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但是,還應指出,這個體系不過是辯證法體系的一個雛形,嚴格講,它不很完整,也不很嚴謹。《哲學筆記》中談到的許多要素如有限和無限、相對和絕對、本質和現象、必然和偶然、可能和現實、主體和客體、實踐、人類歷史辯證法等,都沒有包括進去,對立統一規律、從抽象到具體的原則也沒有徹底貫徹,但一個嚴密而完整的科學的辯證法體系已經隱約可見,為后世建立這樣一個體系開辟了道路,這個貢獻是巨大的。
  2.列寧關于唯物辯證法的核心的思想
  前面談到這一思想對體系建構的意義,下面談談列寧的這一思想本身。對立統一思想,也就是矛盾思想,是一個很古老的思想,無論西方東方,在兩千多年以前均已見諸文字。古希臘的赫拉克里特、古中國的老子都是矛盾思想的著名代表。后來有矛盾思想的哲學家是很多的,但像黑格爾那樣以矛盾思想為原則建構哲學體系的確實絕無僅有。黑格爾認為任何范疇內部都包含著自己的對立面,發展下去必然向對立面轉化,最后兩個對立的范疇合成一個新的范疇,如“存在”轉化為“非存在”,二者統一成“生成”。這就是黑格爾的三段式——正、反、合,他的整個哲學體系就是由大大小小的三段式按從抽象到具體的原則排列起來的。顯然,在黑格爾體系中,三段式即否定之否定,是整體,而矛盾思想是三段式的一部分,因而辯證法的核心是三段式而不是矛盾思想。在黑格爾的體系中雖然包含了許多合理的思想,但由于他刻板地遵守三段式的形式,許多地方都顯得生硬、牽強,甚至荒謬可笑。因此,馬克思和恩格斯不僅批判黑格爾哲學的唯心主義基礎,也改造其內容。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把矛盾思想與否定之否定思想區別開來,在《自然辯證法》中提出了辯證法的三個主要規律的思想,即質量相互轉化規律、對立面相互滲透的規律和否定之否定的規律。他還指出發展是由矛盾引起的,否定之否定就是螺旋式發展,但他仍認為否定之否定是辯證法的核心。列寧沒有見過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沒有三個主要規律的觀念,但他不僅把對立統一規律與否定之否定規律明確地區分開來,而且創造性地提出對立統一規律是辯證法的核心,更加合理地擺正了對立統一規律在辯證法體系中的地位。概括起來看,這個思想包括以下要點:
  第一,對立面的統一和斗爭是矛盾規律的基本內涵。歷史上對矛盾思想和矛盾規律的表述方式各式各樣,其內涵究竟應該怎樣明確規定,迄無定論,因而爭議頗多。列寧并未明確提出和回答這個問題,但由于他的論述啟發了后人,這個規律才有了今天的科學提法——對立面統一和斗爭的規律。根據列寧的論述,其內涵大致是:(1)任何一個事物內部都包含著它的反面;(2)正面與反面相互依存于這個統一體中;(3)對立面同時又是相互排斥的,即相互斗爭的;(4)對立面的統一與斗爭導致這個事物的變化與發展。列寧講的是一個東西的兩面,而且是對立的兩面,即正面與反面,而不是一個東西的任何兩面,更不是兩個東西,雖然發展下去兩面也會變成兩個東西。因此,這種矛盾是內部矛盾,不是外部矛盾。兩個毫不相關的東西不是相互依存的,也不是相互排斥的,當然就形不成矛盾關系,但如果兩個東西結合成一個東西,它們也會成為一對矛盾,具有矛盾關系,如一男一女結合成一個家庭,他們也會成為一個家庭的對立兩面。矛盾觀點的精髓在于既看見對立雙方的相互排斥,又看到它們的相互依存,而非矛盾觀點則認為相互排斥的不可能相互依存,相互依存的不可能相互排斥。列寧的《談談辯證法問題》一文在《哲學筆記》中帶有一定的總結性,其中說到,“發展是對立面的‘斗爭”’[2](P305)。“發展是對立面的統一(統一物之分為兩個相互排斥的對立面以及它們之問的相互關系)。”[2](P306)
  第二,對立面的統一是相對的,對立面的斗爭是絕對的。列寧說:“對立面的統一(一致、同一、均勢)是有條件的、暫時的、易逝的、相對的。相互排斥的對立面的斗爭是絕對的,正如發展、運動是絕對的一樣。”[2](P306) 這個原理是列寧從恩格斯提出的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原理引申出來的。這個原理引起了不少爭議,有的論者認為統一不僅是相對的,也是絕對的;斗爭不僅是絕對的,也是相對的,因此,這個原理不能成立,甚至認為它正是斗爭哲學的理論根據。這里有兩個問題要回答:一是恩格斯的原理能不能成立?二是能不能從恩格斯的原理中引申出這個原理?關于運動的絕對性和靜止的相對性原理,據我所知,沒有爭論,大家都是承認的,而由于辯證法就是關于運動變化的一般的規律,斗爭與運動相當,統一與靜止相當,從中引出斗爭的絕對性和統一的相對性原理應當是可以的。但反對的意見并非毫無道理,斗爭確有相對的一面,統一確有絕對的一面。因此,我認為應該這樣理解:把斗爭與統一相比較,斗爭是絕對的,統一是相對的。許多辯證法范疇都有這種情況,例如整體與部分相比較,整體是絕對的,部分是相對的,但這不是說整體沒有相對性,部分沒有絕對性;一般與個別相比較,一般是絕對的,個別是相對的,這并不是說一般沒有相對性,個別沒有絕對性。
  第三,對立面的統一和斗爭是事物發展的內部動力。辯證法思想家歷來堅持事物的運動、變化、發展是自己運動,而自己運動的源泉是內部矛盾,反對把運動歸結為外因的推動,雖然這種思想往往是自發的。這一思想在黑格爾的著作中得到了集中的、自覺的體現,但他畫蛇添足,把三段式的發展看作事物自己運動的源泉。列寧不僅否定了他的唯心主義,而且明確把事物自己運動的源泉歸結為矛盾規律,即對立統一和斗爭的規律,也就是說,事物自己的運動的根源出于事物內在矛盾的展開和矛盾的解決。他總結說:這種觀點“才提供理解一切現存事物的‘自己運動’的鑰匙,才提供理解‘飛躍’、‘漸進過程的中斷’、‘向對立面的轉化’、舊東西的消滅和新東西的產生的鑰匙”。[2](P306)
  第四,對立統一規律是辯證法的核心。列寧說:“可以把辯證法簡要地規定為關于對立面的統一的學說。這樣就會抓住辯證法的核心,可是這需要說明和發揮。”[2](P192) 但是,列寧并沒有作進一步的說明和發揮,我們只有從《哲學筆記》中的相關言論來理解。我認為對立統一規律之所以是辯證法的核心或實質,就是因為它是一切事物自己運動的根源,或者說,它是所有辯證規律中最根本的規律,起統率作用的規律,因此,它可以代表辯證法,我們可以把辯證法簡要地規定為關于對立面的統一的學說。這樣,我們就可以把一切辯證規律看作對立統一規律的表現,把對立統一關系作為建構辯證法思想體系的主要原則之一。
  3.列寧對否定之否定思想的改造
  歷史上第一個提出否定之否定思想的是黑格爾,但在他那里,否定之否定實際是矛盾運動的完成,它和矛盾規律并不是兩個規律。把它們首先區別開來的是馬克思和恩格斯,但在他們的早期著作中這一點還不太明顯,當恩格斯19世紀70年代寫作《反杜林論》時,就把它們明顯分開了,特別是后來在《自然辯證法》中提出辯證法的三個主要規律的思想時,二者的區分就更加明顯了。列寧雖然不知道恩格斯提出的辯證法的三個主要規律的思想,但對恩格斯《反杜林論》里的主要思想是知道的,他與恩格斯的不同之處不在是否把二者區分開,而在于徹底改造了否定之否定思想。
  列寧早期對否定之否定的普遍性是有保留的,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們如何攻擊社會民主黨人?》中,他反駁米海洛夫斯基誣蔑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用否定之否定來“證明”社會主義時說,恩格斯“選擇例子證明三段式的正確,不過是科學社會主義由以長成的那個黑格爾主義的遺跡,是黑格爾主義表達方式的遺跡罷了”。[5](P31) 后來在《卡爾·馬克思》中,他直接把否定之否定表述為“發展似乎是在重復以往的階段,但它是以另一種方式重復,是在更高的基礎上重復(‘否定之否定’),發展是按所謂螺旋式,而不是按直線式進行的”[6]P423)。在《哲學筆記》中列寧一直堅持這種理解。這樣,否定之否定就完全擺脫了三段式的束縛,表明發展過程的一個普遍特點——在重復中前進,或者說,發展是重復性與前進性的統一,否定之否定(三段式)不過是發展過程的這一特點之代表而已。“發展是重復與前進的統一”這一辯證法規律可以簡稱為重復與前進的規律。
  總起來說,這一規律是黑格爾發現的,但被他強納于三段式的框架中,并以之作為構建其哲學體系的總原則;馬克思和恩格斯已打破其三段式的形式主義框架,經常談到多段,但仍保留三段式;列寧則徹底擺脫了三段式,只保留了否定之否定的名稱而已。
  4.列寧對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其他范疇的研究
  黑格爾的哲學體系被他稱為“哲學全書”,共包括三大部分——邏輯學、自然哲學和精神哲學,邏輯學相當于本體論,即相當于今天的世界觀,研究的是宇宙整體;自然哲學研究的是自然界,精神哲學研究的是精神現象。由于傳統哲學把人類社會歸結為精神現象,不承認人類社會的客觀存在,因此精神哲學包括人類社會。在邏輯學中,黑格爾研究的不完全限于宇宙整體的東西,其中還包括自然界的東西和關于精神的東西。邏輯學分為客觀邏輯和主觀邏輯,客觀邏輯分為存在論和本質論,所涉及的都是關于宇宙整體的,主觀邏輯(概念論)則涉及自然界和精神,如機械、生命、實踐、認識等等。實踐、認識等都屬于社會,但黑格爾在邏輯學中始終沒有直接涉及社會。從這些情況可以看出,在黑格爾那里,哲學的對象是宇宙的整體(一般)和精神領域,在精神領域中包括人類社會,也就是說,是兩個層次。后來馬克思和恩格斯發現人類社會是和自然界一樣的客觀存在,于是明確地把整個宇宙區分為三個組成部分:自然界、人類社會和精神世界(以思維為代表)。但實際上自然界包括人類社會和精神世界,人類社會又包括精神世界,三者并非互相外在,因此,三者又可以說是三個層次。盡管黑格爾是一個唯心主義者,但他的哲學體系所涉及的領域是非常廣泛的,可以說是無所不包,這甚至成為被人們貶低和嘲笑的一個主要理由。
  哲學作為世界觀無所不包是它的主要特征之一,但這個無所不包只是全部科學的總結和概括,而不是全部科學的總和,不是百科全書。如果它不以宇宙的整體為對象,不以全部科學作為自己立論的基礎和根據,它就失去了它的世界觀的性質。黑格爾把代表自己哲學體系的三本書合稱為《哲學全書》(《Encyclop?覿die der philosophische wissenschaf-ten》)而不是《百科全書》(《Encyclop?覿die》),看來他是注意到這種區別的。因此之故,黑格爾哲學提供了歷史上最多最完整的哲學范疇和原理,給后代留下最豐富的哲學遺產,值得我們一一加以研究和分析,去其糟粕,取其精華。馬克思從唯心主義轉向唯物主義以后并未簡單否定黑格爾哲學的豐富內容,但沒有資料說明他做過這種細致工作。恩格斯在研究自然辯證法時做過一點這種工作,例如《辯證法作為科學》所討論的許多規律與范疇顯然都與黑格爾哲學有密切的關系。只有列寧對《邏輯學》中的規律或范疇的大部分用筆記的形式逐一進行了研究和分析,進行了唯物主義的改造,即進行了唯物主義的批判和繼承。因此,列寧在《哲學筆記》中,特別是在《黑格爾〈邏輯學〉一書摘要》中,相當充分地吸納了黑格爾哲學中的范疇與規律,實際上相當充分地研究了辯證唯物主義的范疇。除前面談到的幾個世界觀范疇和后面將要談到的實踐觀和認識論范疇而外,列寧還談到了存在和無、物質實體和屬性、普遍聯系和中斷、運動和靜止、一和多、普遍和特殊、現象和本質、有限和無限、條件和根據等等,提出了許多新穎的意見。由于篇幅的限制,列寧關于這些范疇的思想我們就不加以介紹和闡發了。
  (三)關于辯證唯物主義實踐觀
  列寧十分重視馬克思的實踐觀,在《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中已做過相當完整的論述。列寧后來讀黑格爾《邏輯學》,發現了黑格爾從唯心主義的角度提出的許多關于實踐的精彩的思想,并做了許多批判和繼承的工作,進一步豐富和發展辯證唯物主義實踐觀,下面介紹他的一些主要觀點。
  1.黑格爾猜測到了實踐是檢驗認識的標準
  把實踐概念引入認識論,把實踐看作檢驗認識的標準,這是馬克思對哲學史所作的根本變革之一。從這里曾經引出一種觀點,似乎馬克思以前的哲學家完全沒有實踐觀點。列寧是實事求是的,沒有因馬克思的這一貢獻而完全否定歷史上某些哲學家多多少少有點類似的觀點。在《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中他曾指出過狄德羅和費爾巴哈有過實踐觀點。在《哲學筆記》中,他又指出黑格爾從唯心主義角度猜測到了實踐觀點。黑格爾并沒有直接明確地提實踐觀點,而是在安排實踐與認識兩個范疇在哲學體系中的位置時猜測到了實踐標準的觀點。列寧指的是黑格爾《邏輯學》中的一個三段式“認識——實踐——絕對觀念”,即認識通過實踐過渡到絕對觀念(絕對真理),在這個唯心主義的公式中包含著認識經過實踐的檢驗而成為真理的思想。這種情況說明實踐標準的觀點在馬克思主義誕生前已經有了悠久的淵源,不少有識之士早已意識到它的存在,馬克思主義不過是把這種自發的東西轉變為自覺的東西而已,其真理性是無可懷疑的。當然黑格爾的表述方式并不確切。在馬克思那里,實際的過程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包括反復實踐),最后對結論加以肯定或否定。作為徹底的唯心主義者,黑格爾能夠猜測到實踐的檢驗認識的作用已經難能可貴了。
  2.實踐概念的基本內涵是目的性加現實性
  “實踐”是一個古老概念,在西方叫實踐,在中國叫行,但中西哲學家都把實踐理解為倫理道德行為,把實踐與認識(知)看作人的兩個活動領域,即善和真,這顯然是狹隘的。這是由于歷史上的哲學家們輕視勞動,不把生產看作人的最基本的活動。黑格爾雖然沒有完全擺脫這一傳統偏見,但他在研究辯證法時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這一局限,觸及了實踐的一般內涵,得到了列寧的肯定。列寧說:“‘善’是‘對外部現實性的要求’,這就是說,‘善’被理解為人的實踐=要求(1)和外部現實(2)。”[2](P183) 這就明確地揭示了實踐概念的兩個最主要的因素:主體性(目的性)和現實性。“這就是說,世界不會滿足人,人決心以自己的行動來改變世界。”[2](P183) 實踐是人的實踐,主體性或目的性是不可缺少的要素,這是易于理解的。人的目的性活動甚多,實踐只是其中之一,那么,它與其他活動的本質區別在哪里呢?這在過去是不很明確的,列寧汲取了黑格爾的合理因素,指出這個本質區別就在于實踐具有外部現實性,用通俗的話來講,即對外部世界的改變。列寧的觀點同馬克思的觀點是完全一致的。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講到的主體性和對象性,也就是這兩個要素。馬克思有句名言:“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其中也包含著對實踐的確切理解。
  3.實踐是認識的源泉
  人的實踐是由人的認識支配的,這是傳統的觀點,也是正確的。馬克思主義的貢獻不僅在于指出實踐是檢驗認識的唯一標準,而且在于指出實踐是認識的源泉,而且認為實踐之所以成為檢驗認識的標準正是由于它是認識的唯一源泉。在馬克思主義看來,認識誠然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的反映,但如無實踐,反映不會成為認識。列寧一貫堅持這一觀點,在《哲學筆記》中,他進一步指出,那些自明的公理也來自實踐,而不是與生俱來的。他說:“人的實踐經過億萬次的重復,在人的意識中以邏輯的式固定下來。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億萬次的重復才有著先入之見的鞏固性和公理的性質。”[2](P186) 傳統觀點把公理性認識的存在看作認識的先天性的強有力的根據,列寧的這一分析解釋了公理性認識的深刻的根源仍然是實踐,是億萬次的實踐。
  (四)關于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
  列寧在《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一書中已經對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做了比較系統的闡述,但此書為了批判經驗批判主義的唯心主義基礎,而對認識過程的辯證性質注意不夠,這一缺陷在《哲學筆記》中得到了彌補。
  1.關于存在和思維、物質和意識、客體和主體的同一性或統一性
  恩格斯把西方近代哲學中關于存在和思維、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的論述概括為哲學基本問題或最高問題,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列寧在《哲學筆記》中沒有就恩格斯的論述作進一步研究,而是就黑格爾的《邏輯學》對存在與思維的同一性的思想作了唯物主義的改造和發揮。
  思維或意識在宇宙中出現是人類出現的結果,并不是宇宙中普遍存在的東西,古代哲學關注的是外部世界,思維意識不是重點。近代哲學由于科學技術的日益發達把關注的重點逐漸轉移到人的認識活動,思維、意識與存在、物質的關系問題逐漸成為近代哲學家們普遍關心的問題,從本體論看,一元論者無論唯物主義、唯心主義。都堅持二者的同一性,二元論者從根本上否定二者的同一性。這個問題是康德哲學的主題,但他論證的結果是:思維與存在在認識論上是絕對對立的,認為自在之物是不可知的,這就不但沒有說清楚他們之間的關系,而且否定了它們之間的同一關系。黑格爾接過康德的題目,在唯心主義的基礎上論證了思維和存在的同一。在他看來,思維與存在是對立的,即不同一的,但歸根到底是同一的。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是一個辯證的過程。他的《邏輯學》和《哲學全書》都是對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的論證。盡管黑格爾哲學從總體上說是唯心主義的,但由于他堅持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在論證過程中也提出了許多合理的思想。黑格爾無論在本體論上,還是在認識論或實踐論上都堅持了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對于這些思想,列寧在閱讀《邏輯學》時有所肯定與發揮。
  黑格爾的《邏輯學》就是他的本體論。這個體系從存在開始,以絕對理念(或譯絕對觀念)結束,這個發展過程就是存在與思維的同一的過程,這個本體世界就是一個思維與存在的同一體。除此而外,黑格爾對許多范疇順序的安排處處都體現了思維和存在在本體論上的同一,列寧經常指出這一點。例如《邏輯學》第三編是概念論,概念義分為三部分:主觀性、客觀性和絕對理念。可見,概念也是思維(主觀性)與存在(客觀性)的統一體,當然,這個統一體是精神性的。列寧在此參閱了《小邏輯》,其中談到無機界(存在)與生命(思維的前提)是一個統一體,他摘錄了黑格爾的話:“……被生物征服的無機界之所以被征服。就因為自在的無機界和自為的生命是一樣的。”并緊接著說:“倒轉過來=純粹的唯物主義。卓越、深刻、正確!!”[2](P172) 在黑格爾,它們是一個精神統一體:如果倒轉過來,把它看成為物質統一體,那就是純粹的唯物主義。
  思維與存在在認識論上的同一,黑格爾談得很多。他一貫反對形而上學把哲學范疇看成無內容的思維形式,經常談到它們是思維形式與客觀內容的統一,這實際是承認思維形式來自客觀世界。列寧認為這是以唯心主義立場承認了反映論。例如黑格爾批評普通邏輯把思維和客觀性分開來時說:“在這里思維被認為是純主觀的和形式的活動,而客觀的東西和思維相反,被認為是固定的和自己存在的東西。但是這種二元論不是真理。”對此,列寧評論說:“極其深刻和聰明!邏輯規律是客觀事物在人的主觀意識中的反映。”[2](P154) 后面,列寧又摘錄了黑格爾的一句話:“把主觀性和客觀性當作一種固定的和抽象的對立,是錯誤的。二者完全是辯證的”,并旁批“注意”。[2](P154)又如黑格爾談到概念經過客觀性而轉向觀念的過程時說:觀念“是概念和作為一般的東西的客觀性的同一”,列寧把這個判斷改造成:“觀念(要讀作人的認識)是概念和客觀性(‘一般’)的一致(符合)”。[2](P184)
  關于思維和存在在實踐論上的同一,黑格爾在《邏輯學》的概念中談得較多,列寧作了不少摘錄和評價頗高的批語。如果說認識是使主觀與客觀一致,那么實踐就是使客觀與主觀一致。這一點我們前面談實踐的內涵(要求和外部現實性)時已涉及,列寧還大段摘錄了黑格爾進一步解釋的話并加以唯物主義的改造。列寧說:“‘客觀世界’‘走它自己的路’,人的實踐面對這個客觀世界,在‘實現’目的時會遇到‘困難’,甚至會碰到‘無法解決的問題”’(單引號內的詞句是黑格爾的話)。[2](P184)怎么辦呢?改造之,使之與主觀一致。怎樣才能使客觀與主觀一致呢?黑格爾也作了解釋,列寧認為黑格爾的解釋是很正確的,那就是以科學的認識來指導實踐。“把認識和實踐結合起來”。列寧摘錄了黑格爾這一段話,并用自己的話作了轉述,說:“認識……發現在自己面前真實存在著的東西就是不以主觀意見(設定)為轉移的現存的現實。(這是純粹的唯物主義!)人的意志、人的實踐,本身之所以會妨礙達到自己的目的……就是由于把自己和認識分隔開來,由于不承認外部現實是真實存在著的東西(是客觀真理)。必須把認識和實踐結合起來。”[2](P185)
  關于思維與存在同一性問題,恩格斯只談了兩個方面,列寧在《哲學筆記》中雖然沒有專門論述恩格斯的思想,但實際上是進一步通過對黑格爾的論述的改造與吸收發展了恩格斯的思想,從三方面論述了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
  2.關于認識的主觀性或主體性
  有一種觀點認為唯物主義只承認認識的客觀性,忽視乃至否定認識的主觀性。這種觀點是片面的。否定認識的主觀性的是直觀唯物主義,絕非辯證唯物主義。由于《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的重點是批判唯心主義,列寧對認識的客觀性談得較多,對主觀性談得較少;《哲學筆記》彌補了這個不足。
  在黑格爾《邏輯學》中,主觀性是一個重要范疇,其主要內容是概念、判斷、推理,然后過渡到客觀性以及主觀性與客觀性的統一——觀念。列寧對主觀性作了整整8頁的摘錄和評語。列寧除了批判黑格爾的基本立場而外,沒有批判他的其他思想。他特別贊許黑格爾關于主觀性和客觀性統一的思想。他沒有忽視認識的主觀性,而且后面對主觀性和客觀性作了進一步發揮。
  黑格爾在談到觀念范疇(楊一之譯《邏輯學》把Idee[觀念]譯作理念)時,把它描述為從認識觀念經過實踐觀念達到絕對觀念的辯證過程,其中他批評康德夸大認識的主觀性,認為思維形式是純粹主觀的,在他看來,思維形式也有客觀性。對此,列寧明確說:“當邏輯的概念還是‘抽象的’,還具有抽象形式的時候,它們是主觀的,但同時他們也表現著自在之物。自然界既是具體的又是抽象的,既是現象又是本質,既是瞬間又是關系。人的概念就其抽象性、分隔性來說是主觀的,可是就整體、過程、綜合、趨勢、來源來說是客觀的”[2](P178)。列寧不但肯定了認識的主觀性,而且揭示了主觀性之所以出現是由于客觀世界的可分性(可分為具體與抽象、個別與一般、部分與整體、瞬間與過程等等),使主體有用武之地,這樣,主觀性歸根結底來自客觀性。如此理解主觀性與客觀性的關系,就避免了唯心主義和直觀唯物主義,堅持了辯證唯物主義。
  3.關于認識過程的辯證法
  辯證法是《哲學筆記》的主要內容。辯證法包括自然界、人類社會、人類精神各個領域,當然包括認識領域,即認識的辯證法,列寧在其總結性短文《談談辯證法問題》中說:“在任何一個命題中,很像在一個‘單位’(‘細胞’)中一樣,都可以(而且應當)發現辯證法一切要素的胚芽,這就表明辯證法本來是人類的全部認識所固有的。……辯證法也就是(黑格爾和)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2](P308)。認識的辯證法是《哲學筆記》經常談論的話題。在這篇短文的末尾。列寧把人類的認識史比作一棵“活生生的、結果實的、真實的、強大的、全能的、客觀的、絕對的人類認識”[2](P311) 的活樹,但它絕不是純粹又純粹的真理加真理的過程,上面也長滿了困惑、懷疑、錯誤、荒謬的花朵,唯心主義也是上面一朵不結果實的花。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把認識史看作一條直線,在列寧看來,“人的認識不是直線(也就是說。不是沿著直線進行的),而是無限的近似于一串圓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線。這一曲線的任何一個片段、碎片、小段都能被變成(被片面地變成)獨立的完整的直線,而這條直線能把人們(如果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話)引到泥坑里去,引到僧侶主義那里去(在那里統治階級的階級利益就會把它鞏固起來)。”[2](P311) 真實的認識史是十分曲折、十分復雜、充滿矛盾的歷史,如果要用一個詞來表明它的特征,它就是辯證的。辯證法的核心是對立統一,下面我們就來介紹《哲學筆記》中談到的認識辯證法的幾個主要的對立統一。
  主體與客體的矛盾是認識的首要的對立統一關系。認識是人的一種活動,認識的主體和客體是這種認識活動缺一不可的兩個要素。主體與客體是既對立又統一的,即相互依存的。主體之所以為主體,因為有客體;客體之所以為客體,因為有主體。離開主體,無所謂客體;離開客體,無所謂主體。認識的辯證過程首先是主體與客體的相互作用的過程,即主體能動地反映客體的過程。列寧對黑格爾談到的關于主體與客體的對立統一關系的言論十分重視,例如黑格爾說:“主觀性(或概念)和客體——是同一的又是不同一的”,“把主觀性和客觀性當作一種固定的和抽象的對立,是錯誤的。二者完全是辯證的”。[2](P154) 列寧作了摘錄,并表示重視。前面我們對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思想的論述中已包含了主體與客體的辯證法思想(思維與存在認識論上的同一),這里不再重復。
  認識與實踐的矛盾是認識的第二個對立統一關系。實踐是人的改造世界的活動,認識是實踐的組成部分。沒有實踐則根本沒有認識,沒有認識的指導也沒有人的實踐,因為人的實踐是自覺的,離不開一定的認識的指導。這就是認識和實踐的對立統一關系,即又對立又相互依存的關系。這是就認識與實踐的根本關系說的,但當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水平時,出現了離開實踐的單純的認識活動,如學習、思考、研究等等,導致認識與實踐的分離,階級的出現鞏固和擴大了這種分離。馬克思主義恢復了認識與實踐的正確關系。列寧在《唯物主義與經驗批判主義》中已經系統地論證過這種關系,在閱讀黑格爾《邏輯學》時又努力挖掘了關于這種關系的“猜測”和論證,并加以唯物主義改造。這些前面已經論述,這里也不再重復。
  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矛盾是認識的第三個對立統一關系。感性與理性是兩種認識能力,也是兩個認識階段。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是兩種認識,它們是不同的,也是不可分的。歷史上的經驗主義或曰感性主義只承認感性認識,排斥理性認識,理性主義只承認理性認識,排斥感性認識。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的認識論認為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必須辯證地結合起來,我們才能對現實世界得到完整、深刻、真實的認識。列寧在《哲學筆記》中在唯物主義地改造黑格爾的認識辯證法的基礎上對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提出了一些新觀點。
  首先是理性認識優于感性認識的觀點。黑格爾提出了這一觀點,理由是:理性認識有更高的力量和更深刻的內容。列寧認為“更高的力量”是“唯心主義詞句”,“更深刻的內容”是“對!!”[2](P143),同時他進一步指出:“思維從具體的東西上升到抽象的東西時,不是離開——如果它是正確的……——真理,而是接近真理。物質的抽象,自然規律的抽象,價值的抽象等等,一句話,一切科學的(正確的、鄭重的、不是荒唐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確、更完全地反映自然。”[2](P142) 后面他又形象地形容了理性認識的優點:表象“不能把握秒速為30萬公里的運動,而思維則把握而且應當把握”。[2](P197)
  其二是理性認識必須來自感性認識的觀點。在列寧看來,理性認識的優點是相對的,理性認識只能來自感性認識。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是統一的認識過程。黑格爾并不否認感性認識可以上升為理性認識,但他輕視感性認識,因為他的哲學體系不是建立在對科學知識的總結和概括的基礎上,而是主要依靠思辨。列寧則強調感性認識和感性認識階段是必不可少的,他認為科學認識的過程只能是“從生動的直觀到抽象的思維,并從抽象的思維到實踐,這就是認識真理、認識客觀實在的辯證途徑”。[2](P142) 又說:“要理解,就必須從經驗開始理解、研究,從經驗上升到一般。要學會游泳,就必須下水。”[2](P175) 認識之所以區分為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是由于現實世界區分為現象與本質,通過現象認識本質就是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其三是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運動的觀點。從上面引文已可看出,在列寧看來,認識的全過程是從生動的直觀到抽象的思維再到實踐三段。當然這不是說三段就結束了,三段不過是代表,實際是實踐與認識的反復過程,可以實踐——認識——實踐來代表;實踐同感性階段不可分,這個過程又可以感性—理性—感性來代表。可以說,實踐與認識的反復過程,也就是感性與理性的反復過程。列寧在《黑格爾〈哲學史演講錄〉一書摘要》中說:“認識向客體的運動從來只能辯證地進行:為了更準確地前進而后退——為了更好的躍進(認識?)而后退。相合線與相離線:彼此相交的圓圈。交錯點=人的和人類歷史的實踐。”[2](P239)這里談的就是實踐—認識—實踐或感性—理性—感性的反復過程,即一串圓圈或螺旋曲線。后退指從客體后退,沿相離線后退,這就是認識;前進指向客體前進,沿相合線前進,這就是實踐。這樣,實踐—認識—實踐成為一個圓圈的交錯點。這是一個從感性實踐開始經過認識或理性認識而回到感性實踐,循環往復,以至無窮的過程,即認識的辯證法過程,正如毛澤東后來所概括的:“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7](P296~297)
  (五)關于辯證唯物主義方法論
  “方法”和“方法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著作中經常出現的兩個術語,但何謂方法論,在許多著作中迄無一個人們大致認同的方法論的理論體系,像世界觀、歷史觀、認識論那樣。人們有時還把方法論等同于方法。辯證法一詞,從字面上看,應該就是辯證的方法,但人們經常用它指辯證論,而在用它指方法時有時亦用辯證的方法一詞。列寧在《哲學筆記》中談到的辯證法更多時候是談辯證論,有時則明確指方法。列寧也沒有談到如何建設方法論的理論體系。但是,列寧提出了方法論的一個十分重要的觀點,我認為有必要作些介紹。這個觀點就是關于方法的來源的觀點。
  方法,無論什么方法,無論實踐方法、認識方法、工作方法、思維方法,就其實際存在來講,都是主觀的,都是主體所具有的。那么,方法來自哪里?傳統的觀點認為方法既然是主觀的,它就只能是主體的頭腦所固有的,或者說,是天生的。康德可以說是這種觀點的一個代表。在他看來,形式邏輯中的思維形式,以及邏輯思維方法,是人腦所固有的。他提出“知性形式”概念,亦即思維方法,并認為存在12個知性形式,如一、多、全、有、無等,這是康德的重要貢獻之一,但他認為它們是先天固有的。黑格爾繼續了康德的工作,他的《邏輯學》中論述的就是思維形式,但他大大擴充了思維形式的內容,并作了嶄新的體系構建,特別應該指出的是,他認為這些思維形式絕不是純粹的形式,即純粹先天的與內容無關的形式,《邏輯學》的兩篇自序和導言反反復復闡明這一思想。這樣,研究思維形式的《邏輯學》變成了研究世界一般特性和規律的本體論,即宇宙觀。列寧十分重視這個思想,作了不少摘錄,而且從唯物主義觀點理解和肯定這個思想,明確指出,這些思維形式或思維方法,即哲學范疇或辯證法范疇,就是客觀世界的普遍性的反映。
  在《第2版序言》中有一段批判“批判哲學” (康德主義)的話,列寧對此作了摘要,然后說:“在 我看來,論據的要點如下:(1)在康德那里,認識把自然界和人隔開(分開),而事實上認識是把二者結合起來;(2)在康德那里,自在之物的‘空洞抽象’代替了我們關于事物的知識的日益深入的活生生的進展、運動,”[2](P76) 黑格爾反對把思維形式看作“外在形式”,看成附著于內容而非內容本身的形式,他注意“一切自然事物和精神事物的思想”,列寧對這些論述作了唯物主義的理解:“邏輯不是關于思維的外在形式的學說,而是關于‘一切物質的、自然的和精神的事物’的發展規律的學說,即關于世界的全部具體內容的以及對它的認識的發展規律的學說,即對世界的認識的歷史的總計、總和、結論。”[2](P77) 在《導言》中黑格爾直接談到方法,列寧做了一些摘錄,如“哲學的方法應當是它自己的方法”,“方法就是對邏輯內容的內部自己運動的形式的意識”。[2](P81) 在這些地方,哲學的內容、邏輯范疇或原理、辯證的方法、辯證法等差不多是同義詞,他在讀完《邏輯學》時總結他的觀點時說:“黑格爾邏輯學的總結和概要:最高成就和實質,就是辯證的方法,——這是絕妙的。還有一點:在黑格爾這部最唯心的著作中,唯心主義最少,唯物主義最多。‘矛盾’,然而是事實!”[2](P202~203),這就是說,黑格爾以其唯心主義的體系包含了非常豐富的正確思想,即辯證的方法。
  我們可以把以上論述概括為以下幾點:一,人的自覺的活動包含思維,思維離不開一定的思維形式,即思維方法。二,思維方法有各種層次,最高思維方法就是哲學思維方法,即哲學原理或哲學范疇,或者確切點說,當哲學原理或范疇被用來指導實踐和認識時就是方法,辯證唯物主義就是科學的思維方法。三,思維方法不是天生的,不是頭腦所固有的,是由知識轉化而來的,因為它們也是客觀世界的規律性和普遍性的反映。一句話,方法來自認識,認識來自客觀世界(以實踐為中介)。
  三、《哲學筆記》的歷史意義與當代價值
  《哲學筆記》雖然是在作者逝世后才編輯出版的,其歷史意義和當代價值也不可忽略。此書的寫作時間達20年左右,這里只就其中主要部分,即寫于1914—1916年的“8個筆記本”(這部分主題是辯證法)談談其重要意義。
  (一)《哲學筆記》對馬克思主義史的意義
  1914年7月列寧開始大量閱讀哲學書的直接動因是為了撰寫《格拉納特百科辭典》上的《卡爾·馬克思》詞條,此文雖然不長,卻是歷史上介紹馬克思思想最完整的第一篇著作。為什么這樣說呢?當時馬克思主義理論界一般認為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沒有世界觀和認識論,列寧雖然在《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中舉起了辯證唯物主義的旗幟,但他著重講的是認識論,而《卡爾·馬克思》則用十分簡練的語言介紹了馬克思的世界觀、認識論和辯證法,即《哲學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兩節所表述的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內容;不僅如此,列寧還把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擺在最高的指導思想的地位,并使之按照邏輯順序貫徹于歷史觀、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之中,再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完整的邏輯體系。《卡爾·馬克思》一文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中所起的這種重要作用,應部分地歸功于列寧當時對哲學著作的研讀。
  (二)《哲學筆記》對當時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意義
  《哲學筆記》并未直接涉及社會主義理論和現實政治經濟社會問題,且未公開發表,很難說它有什么實際意義。但由于它的主題是辯證法,涉及革命運動的思想路線,它間接發生的作用仍不可低估。至少有兩個方面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視。一是它在批判社會沙文主義中的作用。前面已談到,第二國際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分裂為各自站在本國立場上的社會沙文主義政黨,而他們都打著“辯證法”的招牌為自己辯護。但事實上他們的“辯證法”是假的,是貌似辯證法的詭辯論。《哲學筆記》正是批判詭辯論的銳利武器。二是在分析政治經濟形勢,制定正確的戰略策略中的作用。列寧研讀哲學的同時也十分關注世界政治經濟戰爭形勢的發展,辯證法成了他得心應手的思想武器,例如他寫作《帝國主義論》就自覺運用了辯證法。后來他突破第二國際關于社會主義不能在一國取得勝利的觀點,創造性地提出了“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少數甚至在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內獲得勝利”[6](P554)的結論,《哲學筆記》對此也是有貢獻的。
  (三)《哲學筆記》對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意義
  《哲學筆記》的主題既然是唯物辯證法或辯證唯物主義,它當然對當代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這里無須詳盡地談論這點,我想舉幾個例子就夠了。例子之一是關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路線。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思想路線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這個思想路線的哲學基礎,鄧小平多次講過,就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這同《哲學筆記》主題無疑是完全一致的。例子之二是關于科學發展觀對社會主義建設的統領作用。我們談的科學發展觀指的是社會發展,社會發展觀無疑是以科學的一般發展觀為其邏輯前提的。什么是一般發展觀呢?它就是辯證法。列寧在《談談辯證法問題》中提到的兩種基本的發展觀點就是辯證法和形而上學,又說過:辯證法“就是世界的永恒的發展的正確反映”。[2](P91) 科學發展觀應該是中國社會主義辯證法、中國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正確反映。例子之三是關于對立統一學說對社會主義建設的作用。鄧小平“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思想是對這一學說的正確運用。《哲學筆記》一貫堅持既要看見對立,又要看到統一。有人曾把辯證法說成“斗爭哲學”,顯然是錯誤的。我們今天要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不能理解為沒有斗爭的社會。社會的發展永遠是辯證的,辯證法對社會發展具有永恒的指導意義。可以說,《哲學筆記》的每一個原理都可以運用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
  (四)《哲學筆記》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學科建設的意義
  《哲學筆記》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學科建設有特別重要的意義。過去蘇聯對列寧哲學思想有一個提法,即列寧哲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新階段。我對此曾提出過不同看法。我認為這一提法不確切,應改為:列寧開辟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新階段。為什么這樣說呢?我認為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這一體系符合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基本思路和基本觀點,可以說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第一個科學體系,這個體系雖然是在蘇聯哲學家手中最后定型的,但它決不是蘇聯哲學家的始創,而是他們根據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論述加以系統敘述的結果。列寧在《哲學筆記》中則企圖以構建科學體系的一般原則為依據來構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體系,他提出了這個任務,并提出了構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體系的一般原則,而且提出了一些設想,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辯證法要素”。這些我們在前面均作過介紹。當然,這些原則都是列寧在讀黑格爾著作時受到啟發提出來的,但這個思路也是與一般科學構建其體系的思路一致的。但馬克思和恩格斯沒有這樣構建過他們的哲學體系,后來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也不是完全按照這些原則來構建的。如果列寧能夠按照他的思路構建起一個新的科學體系,那么,就可以說列寧哲學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新階段,但事實上列寧提出了這個任務,卻沒有完成這個任務,因此,我認為應該說列寧哲學開辟了這個新階段。今天,如果我們在總結人類社會發展、科學發展和文化發展的豐碩成果的基礎上,盡可能自覺地按照這個思路來加以構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嶄新的科學的思想體系就可能出現在人間。
高校理論戰線京20~33A1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研究黃楠森20072007
《哲學筆記》/馬克思主義哲學觀/辯證唯物主義
本文系統地介紹了列寧《哲學筆記》的寫作背景、主要內容、歷史意義和當代價值。作者在過去科研成果的基礎上對《哲學筆記》的主要學術貢獻作了新的概括,概括為馬克思主義哲學觀、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實踐觀、認識論、方法論五部分。最后作者強調了《哲學筆記》對堅持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意義,以及對構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體系的意義。
作者:高校理論戰線京20~33A1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研究黃楠森20072007
《哲學筆記》/馬克思主義哲學觀/辯證唯物主義

網載 2013-09-10 21:55:52

[新一篇] 列寧的“帝國主義論”與當代資本主義

[舊一篇] 列寧的世界歷史理論及當代價值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