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新時期以來,由于作家、藝術家接受的美學影響不同,使電視劇的情節呈現出多元化狀態。以分解性美學為基礎的電視劇情節,追求扣人心弦的異常性美感;以紀實性美學為基礎的電視劇情節,追求質樸的自然美;以影象美學為基礎的電視劇情節,既注重敘事,又重視造型,熔紀實性、戲劇性和哲理性于一爐。三種類型各有所長與所短,因而不能獨尊一家,排斥其它。事實上,最受觀眾歡迎的還是那些博采眾長,以一種美學為主,兼容其它的電視劇。
* * *
情節,與人物形象是密不可分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情節是構成電視劇的核心部分,也是體現作家藝術家創作個性、藝術風格和美學理想的重要因素。新時期以來,豐富多彩的生活,錯綜復雜的矛盾,是構成電視劇情節的基礎和動力。因此,可以說,情節設計創作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作家藝術家按照自己的美學追求,對生活中的矛盾進行選擇、提煉、加工、編織的過程。由于劇作家們接受的美學影響不同,對生活中矛盾的選擇處理方法就有所不同,因而使新時期的電視劇在美學基礎上,突破了以往傳統的戲劇美學的一統天下,呈現出多元化的形態。這是電視劇進一步成熟、發展的必然結果。總結、探討電視劇情節的演變及其多元形態,對進一步提高電視劇作的質量,繁榮電視劇創作是很有意義的。
一、以分解性美學為基礎的電視劇情節
以分解性美學為基礎設計情節,在文藝創作中歷來是占統治地位的現實主義方法,至今仍有其不衰的魅力。我們不妨稱之為分解法。我國著名電影理論家羅慧生先生對此曾做過較為系統的論述。分解性美學,主張把生活中的種種現象和事物加以解剖、分解,然后把其中具有典型意義的成份選擇出來,再加以集中、概括,進行藝術加工和虛構,重新組織成典型化的情節。用魯迅先生的話說,就是“雜取種種人,合成一個”。從哲學角度看,生活中的矛盾一般總是按照從量變到質變的規律向前發展的。處于最變狀態的矛盾稱之為抵觸,處于質變狀態的矛盾叫沖突。分解性美學主張選擇異常尖銳的處于質變狀態的矛盾,著力表現沖突,并采取強化的辦法,把一系列沖突集中起來,加以濃縮,使尖銳的沖突一個接著一個。一個矛盾解決了,另一個更尖銳的矛盾出現了,即“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情節曲折迭宕,緊張激烈,變化多端。劇作中的主人公總是面臨難以逾越的障礙,或無法克服的困境,甚至絕境,因而,人物的命運牢牢地吸引著觀眾。這種方法最早用于戲劇創作。黑格爾指出:“充滿沖突的情境特別適宜于用作劇藝的對象。”〔1 〕這里的劇藝指的就是戲劇。電視劇是與戲劇血緣關系最近的一種藝術,它最初就是以直播舞臺劇問世的。所以,這種矛盾處理方法,也比較適用于組織電視劇的情節,尤其符合我國觀眾的欣賞習慣。比如日本電視連續劇《姿三四郎》,香港的《上海灘》、《射雕英雄傳》,吉林電視臺的《少帥傳奇》,湖南電視臺的《烏龍山剿匪記》等,都深受廣大觀眾的歡迎。盡管有的劇作并不完全成功,但觀眾被曲折驚險的情節所吸引,仍然愿意坐到電視機前來。
這類電視劇所以吸引人,關鍵在于具有較強的戲劇性和生動的故事性。特別善于巧設“扣子”,造成懸念,以便造成觀眾的某種猜想、探尋、担心、期待等心理,從而被牢牢地吸引。特別是電視連續劇,每集結尾,都設有新的懸念,引出新的矛盾,以引起觀眾下次接著看的欣賞興趣。
隨著電視劇的演變和觀眾欣賞水平的提高,純粹意義上的戲劇性電視劇已不能滿足觀眾的審美需要,因此,以分解性美學為基礎的電視劇也在不斷地豐富自身、發展自身。比如對懸念的設置,不僅有事件懸念,更注意發掘人物懸念,以便造成觀眾探尋究竟的欣賞心理。電視連續劇《蒼天在上》中的田副省長,就是一個謎一樣的人物。它像曹禺的著名話劇《日出》中的金八一樣,雖未出場,卻時時控制著整個章臺市的局勢,影響著每個人的命運。他到底是什么樣的人?他與章臺市長董秀娟等人的自殺有沒有關系?章臺市的一系列大案要案是否都是他插手?一系列疑問產生了很強的故事性,強烈地吸引著觀眾。另外,還有心理懸念、感情懸念、聲音懸念、色彩懸念、細節懸念等等。如電視劇《密探》中,密探指令手下人要盯住那個扎藍色蝴蝶結的女人,于是藍蝴蝶結就成了一個強有力的細節懸念。如此層出不窮、犬牙交錯的懸念,不斷地推動情節向前發展,把劇情引向高潮,直到結局。觀眾的欣賞興趣越來越濃。這些都是對懸念藝術的豐富和發展。
這類電視劇的發展,更多的體現在對紀實性因素的吸收與兼融上。畫面的銜接不再特別強調因果關系,突破大團圓的結局,采用開放式的結尾等,使矛盾沖突的處理既保留戲劇性,又更加生活化。比如吉林電視臺攝制的《少帥傳奇》,是采用分解性美學設計的一部戲劇性很強的電視劇。劇中懸念叢生,情節曲折驚險,吸引了成千上萬的觀眾。但其續集《少帥春秋》并沒有囿于原有的經驗,而是在原有成就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一方面,編導十分注意組織尖銳激烈的矛盾沖突,以突出張學良和蔣介石兩個主要人物之間的斗爭,體現了強烈的戲劇性特點。另一方面,編導基本采用倒敘手法和敘事性結構,客觀地敘述一些重大的歷史事件,并穿插一些歷史黑白資料片,以增強歷史背景的真實感,體現了一定的紀實性特點。二者水乳交融,使情節既引人入勝又自然真實。電視連續劇《末代皇帝》、《四世同堂》、《努爾哈赤》、《tānt@①過男人河的女人》等,都體現了對分解性美學的豐富和發展。
二、以紀實性美學為基礎的電視劇情節
紀實性美學在國外電影界已盛行數十年。在我國直到80年代初,才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被介紹到電視界來。它融于我們民族的藝術土壤之中,成為有別于分解性美學的另一種典型化方式,并開始成為電視劇作家藝術家們的美學追求。他們以紀實性美學為基礎構思情節,創作了一系列別具特色的電視劇。
以紀實性美學為基礎設計電視劇情節,我們不妨稱之為紀實法,它是與分解性美學并行的又一種現實主義方法。只是二者在美學追求、生活素材的選擇和矛盾沖突的處理等方面都有明顯的區別。
紀實性美學,以生活美和平常性美學為依據,尊重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完整性和多義性,注重對生活原貌的逼真再現,力求給人以總體真實的美感。法國著名紀實派電影理論家巴贊認為:“蒙太奇由于它本身的性質所決定,在分析現實時,要求戲劇事件含義單一。”“導演替觀眾選擇必看的內容,觀眾個人的選擇余地微乎其微。”因此,蒙太奇從本質上是反對雙義性的,只有“景深鏡頭需要觀眾更積極地思考”〔2 〕,給觀眾自由選擇畫面的權力。因此,他高度贊賞奧遜·威爾斯的影片《公民凱恩》,“由于明智地利用了技術的進步而獲得了真實性。奧遜·威爾斯借助景深鏡頭再現出現實的可見的連續性。”〔3 〕巴贊的理論與克拉考爾的“物質現實的復原”論,作為紀實派電影理論的代表,由于迎合了我國新時期之初文藝界撥亂反正,恢復現實主義傳統的需要,所以很容易與我們民族傳統的現實主義相融匯,對我國影視藝術的創作,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選材上,紀實法美學主張選擇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更多的是表現抵觸——一種相對靜止、比較緩和的處于量變狀態的矛盾。強調通過不同人物性格之間的相互關系來構成情節。比如電視劇《鐵市長》,雖然主人公是一市之長,但編導卻把它當作一個普通人來進行描寫,有意回避了一些矛盾沖突看似尖銳激烈的重大斗爭,而把鏡頭對準了鐵市長的日常工作。通過他做的一件件小事,著意表現他視人民如父母,甘當人民公仆的平凡而崇高的精神品質。透過他與群眾、鄉親及家人之間的關系,來揭示他作為普通人的內心世界和豐富的思想感情,并把他工作中的壓力和苦悶轉化為對人生的思索,紀實色彩很濃。
在人物的處理上,紀實法既可以以一個人的實際經歷為主,進行藝術虛構,也可以以虛構為主,但要盡量掩蓋虛構的技巧和人為的加工,做到“求真不求戲”,“求是不求奇”,用盡可能生活化的典型化來塑造人物性格,以造成總體真實的美感。對矛盾沖突的處理,多采用非強化的辦法,避免情節的大起大落,大開大合,情節趨于淡化,但又不是無矛盾無情節。比如《新岸》,就是一部以真人真事為基礎,較早采用紀實法進行藝術虛構的電視連續劇。它基本上是以失足青年劉艷華自我更新的經歷為中心展開情節的。作者從生活中發現了劉艷華獨特的個性及其表現方式,完全采用生活化的典型化方法加以概括和加工,把她重新做人的決心和毅力,內心不可名狀的痛苦和不能言表的愛情沖動,全部融匯于咬緊牙關,揮汗如雨,拼命地干活等日常生活和勞動的細節中,使人于沉默中感受到一種告別舊我,追求新生的巨大力量,一種人性復蘇,化丑為美的人性閃光。再如電視劇《生命的故事》、《螢火蟲》,以及后來的《焦裕祿》、《鐵人》、《毛澤東和他的鄉親》等,都是這方面成功的作品。
如果把人的日常生活比作長長的流水,那么,尖銳的沖突只不過是這流水上的幾處湍急的漩渦。分解法只把漩渦集中起來,并加以強化、濃縮,因而其情節如浪濤迭起,洶涌澎湃,追求的是扣人心弦的異常性美感。而紀實法則既表現流水,也表現漩渦,但加以淡化、稀釋,因而,其情節清新恬淡,節奏舒緩,似行云流水,碧波蕩漾,給人以質樸自然的平常性美感。但如處理不好,前者人為編排的痕跡較重,后者又容易吸引不住觀眾。可見分解法與紀實法,各有所長與所短,因而不能獨尊一家,排斥其它,搞絕對化。事實上,觀眾最歡迎的還是那些博采眾長,紀實法與分解法相結合的電視劇。比如:以反腐倡廉為主題的電視連續劇《蒼天在上》就屬于這種類型。這部電視劇入戲快,戲劇性也比較強。一開頭,就以章臺市長董秀娟的自殺引出了一系列尖銳的矛盾和重大問題,接著又以反貪局局長鄭彥章被罷免而使矛盾進一步激化。新來的代理市長黃江北身單力孤,情況不明,雖滿懷為老百姓辦點實事,振興章臺的愿望,卻處處受到市委常委決議的制約和腐敗勢力的遏制,連一件事也辦不成,最終不得不以自我犧牲為代價,來換取反腐敗的勝利。這樣一個來自生活的帶悲劇色彩的人民公仆形象,處于如此紛繁復雜的矛盾斗爭漩渦中,不能不使電視劇的情節如浪濤洶涌,驚心動魄。既有大量的表現尖銳沖突的重場戲,同時,也不乏表現抵觸,揭示內心矛盾的精彩片斷,使這部電視劇受到了觀眾的熱烈歡迎,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三、以影象美學為基礎的電視劇情節
影象美學來源于對電影本體論的研究。我國電影理論家陳犀禾先生曾經做過比較系統的論述。他認為,“傳統的影戲觀念把電影主要看作是一個按戲劇原則組織起來的敘事體,聲音和畫面只是‘講故事’的手段,而故事、情節、沖突才是表達含義的電影本體。”〔4 〕影象觀念則認為,“影是電影之本,而戲只是電影的一種形態和因素”〔5〕。可見,影象觀念與影戲觀念對電影本體的看法是截然相反的。從影戲觀念到影象觀念,反映了電影美學逐步發展的歷程,也是傳統電影進入現代電影的主要標志。影象觀念既然把影象——鏡頭看作是電影的本體,所以就特別重視視角造型等諸因素的作用,意在探索一種運用畫面包括聲音等多種可能性來把握世界、表現生活的思維方式。電影《一個和八個》、《黃土地》、《野山》、《黑炮事件》等一系列被稱為探索性的影片,都是影象美學在藝術實踐中的具體體現。
電視劇與電影是十分相近的視聽綜合藝術,隨著影象美學的崛起,不少電視劇作家藝術家也開始吸收影象美學的營養,努力尋找觀察生活、表現生活的新視角,從電視劇藝術的本體性出發,進行藝術構思。一方面追求高度的紀實性,同時,又力求在創作中體現出編導的主觀意念和個性特征,既注重敘事,又重視造型。使傳統的戲劇化與現代的影象化相結合,西方的紀實性與我們民族傳統的意念性相融匯,藝術的再現性與表現性有機統一,熔紀實性、戲劇性和哲理性于一爐。如《丹姨》、《太陽從這里升起》、《希波克拉底誓言》、《劉山子的喜怒哀樂》、《秋白之死》、《李大釗》等,都是較早在影象美學影響下創作的別開生面的電視劇。
影象美學已不滿足于對生活現象外部真實的客觀敘述,而要進一步挖掘生活的本質,表達作者的主觀意念和對生活的深沉思考,給人以哲理性的啟迪。所以,在這類電視劇中,有些影象(包括聲音)不僅僅是電視劇敘事的手段和技巧,本身就具備某種表意功能。編導對生活的思考不僅僅通過敘事,而且通過畫面(包括聲音)直接完成。如電視劇《巴桑和他的弟妹們》,以新舊交替的西藏社會為背景,描寫的是一個普通人家五個兄弟姐妹的日常生活。鏡頭追蹤他們的足跡,由這個家庭,擴展到他們經常出沒的一條古老的八角街,又擴展到全拉薩,多視角、多層次、全方位、立體化地透視了整個西藏的社會風貌,具有高度的紀實性。同時,編導又沒有滿足于這一點,而是通過畫面和聲音,進一步向生活的深處挖掘,讓街道上那急馳而過的現代化摩托車,與寺廟里那古老的宗教儀式相交織;那穿著牛仔褲、酣跳迪斯科舞的當代青年,與那些身著長袍叩頭跪拜、虔誠無比的宗教信徒相輝映;還有那古老的哥薩爾王傳的吟誦聲,與現代的流行歌曲混雜在一起……這一切,使新與舊、古老與現代、歷史與現實、西方與東方融匯于一瞬,展示了一幅新舊雜陳、光怪陸離的當代西藏社會風景畫、風情畫。這里紀實性的畫面與編導運用蒙太奇思維、精心構思的藝術假定性水乳交融,不但用鏡頭講述了一個故事,而且引起人們的思索。讓我們看到當今藏民特有的極其復雜的精神風貌:對舊事物的依戀,對新事物的追求,因襲的重負,觀念的更新,使人感到時代脈搏的強烈跳動和社會的巨大變化,讓我們從一瞬間看到整個民族的歷史、現狀和未來,給人以哲理性啟迪。這就是作者通過畫面和聲音傳達給我們的主觀意念和對生活的思考,不能不引起我們的共鳴和認同。
電視劇同電影一樣,同屬于時空綜合藝術,受影象美學影響的作家藝術家,既不忽視時間藝術的敘事功能,更重視空間藝術的造型特征,努力探索、挖掘聲畫空間造型的藝術表現力,特別重視畫面的象征、隱喻功能。如電視劇《丹姨》,表現一個女醫生丹姨,為海島漁民的健康和幸福而奉獻自己的青春和生命的故事。為了突出丹姨的獻身精神,編導有意讓海島上那古老陳舊而又空曠的教堂,始終伴隨著主人公丹姨出現,說明她那崇高的內心世界,就象宗教的“殉道”者一樣虔誠和圣潔,其隱喻象征意義是很明顯的。再如電視劇《希波克拉底誓言》,描寫三個醫生如何競爭眼科主任的角逐,編導特別重視色彩的運用和空間造型的表意作用。醫院門前那高高的階梯,樓內那長長的走廊,以及進行選舉的階梯教室,全部采用白色的基調,說明這里是人類最圣潔、最崇高、最莊嚴的所在,每個人的內心世界都將在這里接受檢驗,使崇高的更見崇高,卑下的更為卑下。編導還特別重視聲音空間的作用,幾次中斷劇情,讓畫框內的三位醫生,與2500年前的圣醫希波克拉底的畫外音構成聲畫對位,一問一答,使劇中人物的靈魂受到嚴厲的審判。這里,編導的意念自然地滲透于聲畫造型的藝術空間里,有力地加深了劇作的內涵和批判力量。后來出現的電視劇《李大釗》,進一步借鑒了西方現代派的表現手法,突破時空界限,讓一個當代青年藝術家同幾十年前獄中的李大釗處于同一畫框內,并給先輩遞水,與之交談,體現了當代青年的困惑和思考。
以影象美學為基礎構思的電視劇是一種探索,一種創新,但它并未形成象探索性影片那樣一股創新潮流,至今這類作品也不多。這種現象正如有的理論家所說,“這陣藝術旋風,這股藝術浪潮,似乎已經過去了,藝壇又趨于平靜了。究其原因,有創新失敗的偃旗息鼓,也有創新成功但未被更多的人們接受的暫時退卻。或許,在一個小的范圍內(如藝術沙龍),這種藝術創新還在進行,有朝一日會東山再起……”〔6〕對影象美學的探索盡管沒有形成更大的浪潮,但其對影視藝術的影響是深遠的,其藝術觀念和影象語言被很多作家藝術家們所吸收借鑒,從而提高了我國電視劇的藝術品位和質量,豐富了電視劇的語言和表現手段。如近年來播出的電視連續劇《上海大風暴》、《山那邊有個海》,以及《趙尚志》等,都比較重視畫面造型的功能,挖掘隱喻象征的藝術表現力,并被廣大觀眾所接受和欣賞,說明這種探索是有意義的。在電視劇進一步成熟和發展的過程中,對影象美學的探索功不可沒。
總之,隨著電視劇藝術的發展,電視劇美學的多元影響,電視劇的情節也在不斷地發展變化,呈現多元化的形態是必然的。這是電視劇藝術介入社會,反映復雜多變的、快節奏的生活的需要,也是電視劇自身的發展和不同層次觀眾多元的審美需要。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電視劇這種大眾化藝術必將更加豐富多彩,真正成為擁抱未來,“擁抱全世界的藝術”。
〔1〕黑格爾:《美學》,第1卷第260頁。
〔2〕〔3〕巴贊:《電影是什么》,第78頁、286~287頁。
〔4〕〔5〕陳犀禾:《影象美學的崛起》,《電影研究》第74~75頁,中國電影出版社1987年版。
〔6〕欒昌大:《藝術哲學》第226頁,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責任編輯 張樹武〕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為跌的左半部加尚
東北師大學報:哲社版長春61-65J8電影、電視藝術研究姚力19961996 作者:東北師大學報:哲社版長春61-65J8電影、電視藝術研究姚力19961996
網載 2013-09-10 21:5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