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4月22日是列寧誕辰130周年紀念日,我們以無比崇敬的心情緬懷這位偉大的導師和領袖。歷史愈往前發展,就愈顯示出列寧的崇高形象和列寧主義的真理光輝。
列寧是馬克思、恩格斯學說和事業的繼承者,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把馬克思主義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列寧主義是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馬克思主義,它的核心內容是關于無產階級專政國家及其策略的學說。列寧主義博大精深,他的許多思想理論,對于當今世界無產階級、對于社會主義國家執政的共產黨和人民都具有現實的和深遠的指導意義。蘇維埃政權的建立和鞏固、蘇共和蘇聯社會主義從發展壯大到強盛,都是由于結合實際堅持了列寧主義的這些基本理論、基本綱領、基本方針和戰略與策略的結果,而后來導致蘇聯蛻變解體的主要內因就是由于拋棄了列寧主義旗幟。
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正在努力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需要堅持高舉馬列主義、 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旗幟。 在紀念列寧誕辰130周年之際,重溫列寧主義, 特別是重溫列寧關于自覺利用資本主義、最終戰勝資本主義的思想,更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列寧在及時總結實施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歷史經驗教訓后,領導蘇維埃國家改行新經濟政策。新經濟政策的實質,就是有效利用資本主義來發展社會主義,最終戰勝資本主義。其主要內容是“準許小生產者有貿易自由”,將“大資本的生產資料”納入“國家資本主義”軌道。這種國家資本主義,就是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政權“能夠加以限制,能夠規定其范圍的資本主義”(《列寧全集》第43卷第83頁)。為了防止這種資本主義超出所設定的范圍,列寧強調,“我們就需要很熟悉自由貿易,同自由貿易進行競賽,并用自由貿易的王牌和武器來擊敗自由貿易”(《列寧全集》)第41卷第350頁)。 這就是既要利用又要限制資本主義,而最終的目的是要消滅資本主義制度,建成社會主義社會。
列寧從當時俄國的具體國情出發,說明了利用資本主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當時的俄國還是一個小農經濟占主體的國家。這種小商品經濟分散單薄,小生產者文化低,缺乏經營現代經濟的知識和技術,因而生產發展緩慢,商品率和資金積累率都很低,很難滿足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而利用資本主義,開展自由貿易,抓住“千百萬小農與大工業之間唯一可能的經濟聯系”(《列寧全集》第42卷第249頁)這個商業鏈條,就能促使經濟活躍。 商業的發展不僅有利于恢復大工業,而且可以利用它來鞏固工農聯盟,為實現經濟現代化創造條件。這也是工人階級掌握現代化經濟的經營管理知識和技術的預備學校。由于當時的俄國是在國際資本主義包圍之中,“高度發達的技術和工業,全部都歸反對我們的資本家所有”。他們“正調動一切力量來反對我們”(《列寧全集》第42卷第193頁)。對付他們的唯一可行的辦法, 就是租讓引資,準許西方資本家在俄國投資設廠,并使他們獲取豐厚利潤。只有這樣,才能打破西方的封鎖,借助于西方的資本和先進技術、先進管理知識經驗,加速俄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步伐。
列寧十分清醒地估計到利用資本主義所可能帶來的危險性。因為這里面存在著“究竟誰能得勝”的問題。雖然現在沒有像以往那種殘酷的、流血的軍事戰爭,“現在沒有人向我們直接進攻,沒有人掐住我們的喉嚨。……可是我們同資本主義的斗爭卻殘酷、危險百倍,因為我們不能隨時看清楚,反對我們的敵人在什么地方,誰是我們的朋友”。從經濟形式和社會結構形式發展的角度說,這是一種競賽。可實質上,“這不是競賽,這是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之間拼命的激烈的斗爭”(《列寧全集》第43卷第92~93頁)。
在列寧看來,革命者和共產黨員不應回避這種危險,而要勇于接受這種危險的挑戰,要充分看到排除這種危險的有利條件。其中最主要的是革命勝利提供了很多“后備力量”,有日益強大的布爾什維克黨,國家政權在握,還有強大的紅軍和廣大工農群眾的擁護,以及國際革命力量的援助。只要“不使自己精神沮喪,組織瓦解,仍保持對情況的清醒估計,保持飽滿的精神和堅強的意志,退得雖遠但退得適度”,那么我們就能及時停止退卻“并重新轉入進攻”(《列寧全集》第42 卷第251頁)。
由此可知,關鍵在于堅定共產黨人的革命意志,充分發揮共產黨員的自覺性和能動性,善于將原則的堅定性與策略的靈活性統一起來。列寧考慮最多、做得最多的正是這方面的工作。
一方面,列寧強調要克服“感情社會主義”思想,要面對現實,從實際出發,進一步從國家資本主義轉到由國家調節買賣和貨幣流通,允許私人資本主義有一定發展,允許將效益差、無關國家經濟命脈的國營企業租讓給國內外資本家,將雇用20人以下的小企業歸還原業主或出租,在農村允許雇工和出租土地,鼓勵國內外私人資本在俄國投資,高薪聘用國內外專家和企業管理人員,利用自由貿易的市場競爭法則,力求以較小的代價引進資本和技術。
另一方面,列寧強調利用資本主義既是一項階級政策又是一種斗爭策略,要由國家掌握批發商業,要集中力量經營好關系國家經濟命脈的國有經濟,始終把處理和調節各種經濟關系的主動權掌握在蘇維埃國家手里,決不允許侵犯被雇傭者的法定權利,禁止雇用童工。列寧還特別強調,在利用資本主義的過程中自始至終都存在著誰戰勝誰的問題,要求共產黨員和工人階級“同資產階級思想的侵襲和資產階級世界觀的復辟”作斗爭,既要克服驕傲自大情緒,虛心向資本家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技術,又要講求文明經商,防止被資本家俘虜而蛻化變質。
為了在實施新經濟政策過程中打贏利用資本主義這場不流血的戰爭,列寧對經濟、政治、軍事、思想文化教育和外交等各條戰線,尤其是在有關黨的建設、蘇維埃國家機關建設、民主法制建設、干部隊伍和工人階級隊伍建設、鞏固工農聯盟、正確處理民族關系、同國內外敵對勢力的斗爭等方面所應當采取的馬克思主義的路線、方針、政策和策略,都作了盡可能周詳的、深入的論述和說明,從而為蘇聯的創建、鞏固和興盛打下了堅實的思想理論和政策策略的根基。它不僅對當時的蘇共和蘇聯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而且對當今中國在新的歷史時期自覺利用資本主義、將來最終戰勝資本主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就當今中國國情而言,與當時蘇聯既有相似之處,又有較大區別。兩國在革命勝利后開始建設社會主義時期,都處在生產力比較落后或不發達階段,都面臨著如何利用資本主義來戰勝資本主義的問題。但是,當今中國的生產力水平要比列寧時期的俄國高出許多,有效利用資本主義的有利條件也多得多。中國不僅有蘇聯興盛和衰亡的經驗教訓這面歷史鏡子可資借鑒,而且已有自身半個世紀以來的極其豐富的歷史經驗和教訓。
列寧說過,“社會主義能否實現,就取決于我們把蘇維埃政權和蘇維埃管理組織同資本主義最新的進步的東西結合得好壞”(《列寧全集》第34卷第170~171頁)。“樂于吸取外國的好東西:蘇維埃政權+普魯士的鐵路秩序+美國的技術和托拉斯組織+美國的國民教育等等等等++=總和=社會主義”(《列寧全集》第34卷第520頁)。 列寧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原則,源于馬克思恩格斯關于落后國家利用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積極文明成果來建設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實踐證明,它對不發達國家如何向社會主義轉變,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并最終戰勝資本主義,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毛澤東一貫強調要把馬列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他在延安時期就已明確指出:“蘇維埃政府歡迎外國資本的投資。中國過去未能利用外國資本使中國人民真正得到好處。外國資本給群眾帶來很少好處,或者根本沒有好處。只有中國取得真正的獨立和民主之后,才有可能把大量外資用于大規模地發展生產事業”(《毛澤東1936年同斯諾的談話》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29頁)。隨后, 他在《新民主主義論》、《論人民民主專政》、《論十大關系》等一系列著作中又進一步闡明了如何利用、限制、改造資本主義的觀點,指導中國五十年代通過國家資本主義,實行“和平贖買”政策,取得了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歷史性偉大勝利。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又提出:“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73頁)。他既強調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更大膽地利用資本主義來建設社會主義,主張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同時又指出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始終都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
只有在工人階級先進政黨領導下,通過民主革命奪取政權,人民才能依靠并運用人民民主專政的強大的國家政權和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強大的經濟力量,有效地利用資本主義來建設社會主義,最終戰勝資本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這些原理原則是與列寧主義的原理原則完全一致的。至于怎樣利用資本主義,怎樣在利用中克服其消極因素,怎樣經過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在條件完全成熟的將來,通過什么形式和途徑“最終”戰而勝之,任何人都不可能冥想出一個簡單的答案,尚需勇于和善于在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發展過程中探索成功之路。關鍵在于,中國共產黨人要有堅定不移的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理想和信念,并為之長期努力奮斗。
但是,確乎有一個嚴峻的現實課題擺在我們面前:在改革開放過程中,怎樣才能既充分利用資本主義而又不被資本主義所戰勝,不再重蹈蘇聯蛻變的覆轍呢?在這個關系到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前途命運和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問題上,中國人民尤其是中國共產黨人要“保持對情況的清醒估計,保持飽滿的精神和堅強的意志”。這就是:在利用資本主義的過程中,一定要堅持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主體地位,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過程中,一定要堅持立國之本的四項基本原則,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
真理的追求4京9~11A1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研究李振城20002000李振城,中共天津市委黨校黨建研究所研究員 作者:真理的追求4京9~11A1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研究李振城20002000
網載 2013-09-10 21:5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