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那么,什么是檢驗實踐的標準?對這個問題作些深入地探討,對豐富馬克思主義哲學,回答時代的挑戰無疑將是很有裨益的。
一
所謂實踐的檢驗標準,它并不是象真理的標準那樣在對象世界中尋找思維的現實根據,因為實踐本身就是現實的能動的感性活動,而是指對實踐活動及其結果進行價值評估的客觀依據是什么,即標準的標準是什么的問題。如果說真理的標準是對人的活動問題的初步的回答的話,那么實踐的標準則是對人的活動的進一步思考,它回答的不是人的活動本質上的規定是什么的問題,而是人的活動在其終極意義上為了什么,有什么意義的問題。因而,我們可以說,實踐的標準問題,從本質上講是人的問題,是人的價值能否在感性活動中得到實現的問題。由于人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1〕,所以, 實踐的標準包含著兩個內在的層次;其一是實踐成敗的問題,對任何具體的實踐主體來說,目的的實現便是實踐的成功,反之則是失敗或部分的失敗,在這里,實踐的標準便是主觀目的與客觀結果的一致;其二,由于人是社會中的人,因而個體的實踐活動及其結果也同時構成了與他人、社會的價值關系,從而要求成功的實踐還必須遵守“合理性”的標準,即至少是對他人的無害性,這就是主體目的與他人目的一致性,實踐結果對實踐主體與對他人的一致性。實踐成敗問題回答的是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關系問題,是個人價值的實現問題;實踐合理與否回答的是主體間的關系問題,是他人價值、社會價值的實現問題。個人價值的實現與社會價值的實現經常處于矛盾之中,這給檢驗實踐造成了特殊的困難。
因為實踐形式的豐富性,因而價值實現的途徑就有多種形式,檢驗實踐的標準也具有多種形式,不同的形式組成了一個多層次、多方面的標準系統。社會進步是從歷史客體的角度所確立的一個標準,人是從歷史主體的角度所確立的一個標準。社會進步是人類發展的必要的前提,但它只為人的發展提供了可能,這種可能向現實的轉化還需要一系列條件、中介、努力才能實現;而人在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因而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人,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檢驗實踐的標準,但是,人民群眾的利益、發展只有通過具體化、現實化為個人的利益、發展,才能使從宏觀上得出的標準得到生動的體現,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個人、人的全面發展是檢驗實踐的最高標準,它在整個檢驗標準系統中處于重要的地位,是實踐的最終歸宿。
把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檢驗實踐的最高標準,這不只是由全部歷史的發展與現實所證明了的,而且還有其深刻的理論根據,這就是實踐的屬人性與人的實踐性。
所謂實踐的屬人性,即實踐是人的實踐,人是實踐活動的現實發動者、承担者,因而實踐離不開人是為人而產生的感性活動。實踐的屬人性,主要是由以下兩個方面所決定的。
首先,實踐活動作為能動地改造對象世界的物質活動,總是在遵循合規律性的條件中追求著合目的性,追求著人的內在尺度的實現、需求的滿足、價值的創造。馬克思說:“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建造,而人卻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怎樣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到對象上去”〔2〕。這就是說, 實踐活動必須同時遵從兩個尺度,即內在尺度與外在尺度。所謂內在尺度就是指人的需要、價值尺度,而外在尺度則是由真理所揭示的客體的屬性與規律,人的實踐活動的展開,并不是這兩個尺度的機械相加,而是兩者的有機結合。外在尺度、客體的規律之網是通過無數偶然性才得以實現的,因而它總是體現為各種趨勢、各種發展可能性的集合,即可能性空間,從而為實踐提供了客體的依據、可能;在實踐活動中,人們根據對各種可能性的分析、認識,把內在尺度、主體的需要運用到客體上去對各種可能性作出價值評價,并創造條件,讓那些有利于主體的、價值量大的可能性變成合目的性的現實性,這個過程既是對那些不利的可能性的揚棄,也是主觀目的的客觀化,從而實現了主體的目的,使人得到了發展;在兩個尺度的無限矛盾中,人的發展逐漸由低級到高級,由片面到全面,這個過程也就是堅持以人的全面發展這一最高標準,對實踐的不斷揚棄的過程。由此可見,在實踐的內部規定中,人的尺度、內在尺度與物的尺度、客體尺度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中,內在尺度是實踐的原動力、最終目的,而外在尺度則是實踐所必需遵循的條件,是達到目的的必經之路。因而,在這對矛盾中,內在尺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外在尺度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并在一定條件下也可以成為矛盾的主要方面。所以,矛盾運動的終極力量是指向人的,即實踐是人的實踐,為人的實踐,而人在本質上是不斷發展的人,所以,人的全面發展是檢驗實踐的最高標準。
其次,在實踐本質的展開過程中,即在實踐活動的雙向對象化過程中,在實踐活動發展的根本規律中,人在主體客體化之中不斷地實現客體主體化、客體向人的回歸,并通過這種不斷地回歸實現了價值創造向價值實現的過渡,即實現了“在生產中,人客體化,在消費中,物主體化”〔3〕的運動, 使“客體從客觀對象的存在形式轉化為主體生命結構的因素或主體本質力量的因素”〔4〕。 主體客體化是指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物化,而客體主體化則是指客體轉化成人的智力、體力及延長了的器官。這兩個過程同時存在,但在實踐活動中的地位、功能是很不相同的。主體客體化是實現客體主體化的根本途徑,而客體主體化則是主體客體化的內在要求、最終目的。在雙向對象化中,主體創造了客體,從而也創造了自身,使自身呈現出從低級向高級、從片面到全面的不斷發展。而作為主體客體化了的客體,并非能立即、全部地實現主體化,那些非主體化的客體便是異態化的存在,呈現出實踐負效應;并且,客體一經產生,便成為獨立的客觀的存在,從而可能對他人呈現出負價值,這就排除了把客體作為檢驗實踐的最高標準的可能。把人的發展作為檢驗實踐的最高標準,這不僅因為在主體客體化過程中主體的能力得到了發展,使其由原先的主體變成新的更高級的主體,而且因為在客體主體化的流動中,人滿足了自己的需要,并生成了新的需要,從而在實踐的雙向對象化中發展了人,使實踐成為人的實踐。
把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檢驗實踐的最高標準,還在于人是實踐的人,在于人離不開實踐。實踐是人的本質的充分體現,是人的生命活動的獨特方式。馬克思說“一個種的全部特性、種的類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動的性質”〔5〕,這就是說,任何種的特性、 本質都只能在其特定的生命活動中得到證明,人作為一種特殊的生命存在、社會的存在,“正是在改造對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證明自己是類存在物”〔6〕。由此, 恩格斯從哲學人類學的高度指出:勞動創造了人本身,也就是說人是自己實踐的產物,特別是生產實踐的產物。人與動物不同,動物的生命活動只是被動地去適應自然,從而遵循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自然規律,而人則能主動地認識自然,能動地改造自然,并進而認識和改造社會、自己,使人越來越遵循社會規律、獲得行動的自由。所以,人在本質上是對象性的存在,是從事實踐活動的人,并因而才是社會的人、歷史的人、能動的人、現實的人。人的存在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從根本上得到確證,人的發展也只有從實踐活動的發展中才能得以實現,離開人的現實的實踐活動,人的發展便成為無源之水。也正是因為人離不開實踐,人的全面發展才能成為檢驗實踐的最高標準。
二
在對實踐標準的內容及其成立的原因作了簡單地說明之后,有必要繼續就實踐標準的豐富內涵及其發展演化作出進一步地闡解、論證。但我不想先做手術刀式的解剖,再接下來來個時間軸線上的推移,把生動的客體變成思維的木乃伊,而是力圖按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原則,在時空的多維坐標中還實踐標準以真面目。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雖然并沒有對實踐標準問題作過直接地全面系統地論述,但為這一問題的科學解決提供了方法,制定了原則。馬克思在新哲學誕生之初,就指出了改造世界的任務,并在后來提出了人從自然中、人從社會中兩次提升的思想。毛澤東對改造世界的理論作出了系統的論述,指出:“無產階級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爭,包括實現下述的任務;改造客觀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改造自己的認識能力,改造主觀世界同客觀世界的關系”〔7〕, 中國共產黨人還特別重視人的改造和自我改造的作用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從而豐富了馬克思主義關于實踐的理論,為我們研究實踐標準問題提供了思路。因此,我們從實踐改造的對象中,因而也是從實踐改造了對象與對象、對象與主體的關系中區分三種不同的實踐,概括人在其中的發展,進而尋求檢驗實踐的三個不同方面,也即得到了三個不同環節、不同階段的實踐標準。這就是:在改造自然的實踐中,檢驗實踐的最高標準就是人和自然的協調發展,人的全面發展體現在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的狀態及其進化中;在改造社會的實踐中,檢驗實踐的最高標準就是人和社會的協調發展,人的全面發展就是人的社會性與個性的統一,就體現在人與社會的互相促進、共同發展上;在改造自我的實踐中,檢驗實踐的最高標準就是人的本質力量在各方面都得到協調一致的發展,人的全面發展就是在真善美的統一中使人不斷獲得自由。
首先,無論從歷史的還是邏輯的角度來看,自然界都是人所改造的首要對象。改造自然的活動最初的、占主導地位的實踐活動。人類經過漫長的蒙昧時代,在勞動的推動下從自然中登上了歷史的舞臺,實現了第一次提升。從此,自然人的適應活動變成了社會人的實踐活動,人在改造自然界的同時也改造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在這種改造中,外在自然在實踐的推動下便由自在自然向人化自然轉化,同時人的內在自然也由自發的盲目的自然存在向自為的自覺的社會存在轉化并產生了主觀與客觀的分裂。這時,由于生產力的低下,人與人的差別只是以天然的方式從自然遺傳中獲得的,因而個人的存在與發展便只是偶爾地在人的意識中閃現并隨即便被淹沒了的火花。這時,人的存在便是無明確的個人分化的類的存在,人的發展就是類的發展,實踐便是群體自然推動的結果,人的標準便是類的標準,并且只是以萌芽的形式潛在于類的標準之中。由于人的生存與發展必需以類的生存與發展為前提,所以嚴格意義上的人的發展便與嚴格意義上的社會發展一樣是不存在的,這時所存在的只是它們的原始的簡單的統一。于是,人自然地以類的生存與發展作為檢驗實踐的最高標準,并以“天人合一”這一樸素的思想作為一切實踐的最高準則,追求人與自然的簡單的、低水平的統一,實踐標準則不言而喻地是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這個標準是人類所建立的第一個人的標準,因而是開創性的,但由于社會生產的極端低下,它又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切新生事物所共有的不成熟性、粗糙性與模糊性。
隨著生產的發展,人對自然的改造能力逐漸得到增強,自然力的制約作用也隨著客體在深度和廣度上的擴張而日益增強。生產的發展,曾使人一度幻想徹底地征服自然、成為自然的主人,把人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建立在人對自然的破壞、奴役之上,用狹隘的人類中心主義作為實踐的標準,從而加劇了天人對立,造成了人對自然資源的掠奪開采,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到了現代,終于爆發了全球性的生態危機,這對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提出了嚴重的挑戰。在自然的教訓面前,人終于認識到自然是人的第一個伙伴、無機的身體,為了人的生存與發展,人首先必須尊重自然的發展,拋棄奴役自然的幻想,自覺地把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作為人的發展的內在環節,實踐標準的最高準則。只有這樣,人才自覺地超越那種否定自然的片面發展標準,把自己的發展建立在現實的、科學的基礎之上,使人的發展在自然的發展、生態的優化中不斷得以實現,并在人無限的發展中不斷校正實踐的航標。
其次,隨著生產的發展,人的主體性地位的增強,人逐漸明確地意識到自我與社會的區別,形成了穩定的自我意識,從而也就有了人與社會更為明確的分化,那種曾以萌芽狀態存在的個人與社會的差別便成為不可忽視的、經常而又鮮明的現實。這樣,人便在發展了的基礎上把社會也變成實踐活動的對象、自覺地改造社會,改造自然與社會、人與社會的關系,實現了人的第二次提升。于是,人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便成為兩種有明確區別的形態,形成了對實踐檢驗的兩個不同的參照系。這個過程是社會發展由臆想的隨意沖動的運動向能動的自覺改造的運動的轉化過程,也是主體由抽象的盲目的社會存在到具體的有差別的自覺的社會存在的轉化過程。個人標準與社會標準的分離乃至對立,是對個人標準與社會標準的原始的簡單的統一的必然的、因而是一種進步的否定。這種否定是隨著私有制的產生而產生的,并最終以社會分裂為階級而表現出來。階級對抗是個人標準之間對抗統計式地因而是宏觀地表現,是個人標準對他人、社會標準的否定。在這種否定中個人的發展通常是以對他人的生存特別是發展權利的剝奪為基礎的,因而極端利己主義便是實踐標準的最終體現,人的發展便只是一部分人的發展與另一部分人的犧牲的統一,社會的進步便通過階級斗爭以曲折的形式表現了出來。這種發展形式只是與發展了的但仍未高度發達的社會生產相適應的,因而是一種片面的、必然要被更高級的形式所揚棄的形式。這種揚棄首先便是對私有制的否定、對階級對抗的否定,正是在這種否定中,人才真正成為社會的人,社會才真正地成為全體人的社會,人與人才真正地實現平等;從而,人的發展與社會進步才在更高的基礎上達到了統一,個人的實踐才真正地成為社會性的實踐,而社會實踐也必然最終成為人與人之間的自由的豐富多樣的聯合。這樣,實踐便取得了一致的標準,而人的全面發展也才真正地是以人與社會的協調發展為基礎的發展,實踐也取得了成熟的檢驗標準,也正因為這樣,人的全面發展才是建立在科學的可行的基礎之上,實踐才獲得了無限發展的可能。
最后,生產的發展,人的發展必然使人把目光從感性世界的存在中轉向人自身,并把人自身的存在、發展、人的生命活動本身作為認識的對象、實踐的對象,不斷地進行自我改造、自我超越、自我完善,從而使人的發展本身成為一個自覺的過程,把人的發展本身作為目的,使人不斷由低級的存在、片面的發展向高級的存在、全面的發展轉化,使人成為自由的人,自為的人,從而實現人從實然的不完善的我向應然的較完善的我的提升。這次提升,是人從自然中和人從社會中兩次提升的繼續,只有經過這一次提升,人才真正地成為他自己、才真正地獲得了自由,并在不懈地追求中趨向于至善,從而使生命本身成為創造的過程,因而成為美的產生與美的享受的過程。經過三次提升后,人才在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及人和社會的和諧發展之上,達到人與自身的和諧、統一、完滿、幸福,為自己的心靈尋找到精神的家園,讓樂觀、豁達占居于心,在生命的創造中成為自由的人。也只是在這里,人與人之間的聯結才真正地成為“自由人聯合體”,人才充分實現個性的自由。
在這一階段,人的發展才真正地是全面地實現,檢驗實踐的標準才得到全面展開,取得最為豐富的完整的形式。此時,人的發展標準不僅以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為其內在的兩個環節,而且在此基礎上要求人自身的發展在各方面達到和諧與統一。所謂人的全面發展,即指人在前兩個環節的基礎之上,在德智體美勞等各方面得到協調地充分地提高,它實質上是人在真善美的統一中享有真正的自由。而“真正的自由王國存在于物質生產領域的彼岸,它的實際內容是人類能力的發展成為目的本身”〔8〕, 這種自由是以自由時間和勞動時間的真正地統一為條件的。而正是在這種發展中,人為實踐活動的無限延續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并在這一終極目標、最高標準的不斷推動下,使實踐不斷地得到校正、得到超越,也正是這一最高標準的全面的實現,才又一次在更高層次上為實踐的發展找到了現實的科學的基礎,使人拋棄對自身的盲目推崇,自覺地把自我完善作為一個現實的能動的感性活動過程,從而也就為人的全面發展指明了正確的方向。
無論就人類社會的過程,還是從個體的生成過程來看,以上所說的檢驗實踐的標準的三個環節,大體上概括了人的全面發展這一標準所經歷的三種不同歷史形態,代表了實踐標準所經歷的三個階段,其中每一次向高級階段的推移,都是一次積極的否定、揚棄,是實踐標準的一次歷史的發展,因而是一個有待于被否定、揚棄的發展,經過兩次揚棄,實踐的標準便在人自身協調發展中實現了一次完整的過程,達到了這一過程的最高點,而這一終點又立即成為新的發展過程的起點,從而組成了實踐標準在時間軸線上所表現出來的無數個圓圈的前后連結、波浪式上升。也是在這一發展過程中,人的全面發展即實踐標準在空間結構上經歷了一系列變化,表現為從原始的統一到分化、對立又到新的統一的無限循環的過程。所以,時間軸線上三個環節的續起,并不是以否定其它兩個方面的標準為代價的,相反,它是以承認其它兩個方面的標準為前提的,所不同的是在不同的歷時態上,空間構成的方式是各不相同的,因而三個要素的主次地位是不同的。所以,在時空坐標中,實踐標準便是三個方面的內容在空間上并存、時間上繼起的動態結構,這種動態結構的展開過程,就是主體與客體的動態統一不斷向主體、人的回歸的過程,從而使這種統一越來越成為在主體發展基礎上的統一——而這種統一正是檢驗實踐的最高標準,即人的全面發展的所在。
這個過程,就是實踐的成功與實驗的合理不斷得以統一的過程。而在每一過程的最后一個階段上,這種成功與合理的統一便達到了一個高峰,在這里,自然的進化與社會的進步便以揚棄了的形被包含于人的全面發展之中,成為它的內容,而人的全面發展的實現,便是社會進步,自然進化的實現,并因而是實踐的展開。所以,人的全面發展是檢驗實踐的最高標準。
總之,人的全面發展是檢驗實踐的最高標準,這是對由當代社會的發展所提出的發展標準問題的最好回答。只有堅持這個標準,并以此作為我們一切行動的最高準則,我們才能自覺地保護環境,推進改革,發展教育,培養人才;為廣大人民群眾的成長、進步,為培養和造就大批社會主義新人而奮斗。
注: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18頁。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7頁。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第26頁。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6頁。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7頁。
〔7〕《毛澤東選集》第1卷,第273頁。
〔4〕〔8〕《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第四版)李秀林等主編,第83頁、第449頁。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
[責任編輯:方哲、改弟]*
河北學刊石家莊31-36B1哲學原理馬德寶19961996 作者:河北學刊石家莊31-36B1哲學原理馬德寶19961996
網載 2013-09-10 21:5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