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人的發展道路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B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022X(2008)02-0058-07
  人的發展道路問題,是唯物史觀的重要內容。關于人的發展在唯物史觀中的地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們都做過許多重要的論述。馬克思在闡述他的唯物史觀理論的一封重要通信中指出:“人們的社會歷史始終只是他們的個體發展的歷史”[1](P532)。恩格斯在他晚年的重要哲學著作《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中,甚至把唯物史觀稱作是“關于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展的科學”[1](P241)。列寧則指出:“全部歷史正是由那些無疑是活動家的個人的行動構成的”[2](P26)。然而,以往人們對唯物史觀的研究,卻忽視了這個重要內容;我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直到最近都沒有闡述過、甚至沒有提出這個問題。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以人為本”指導思想的提出,突現了這個問題的現實意義,同時把對它的理論研究提上了日程。担當起這個任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工作者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
  一、研究人的發展道路是唯物史觀的題中應有之義
  如上所引,唯物史觀是“關于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展的科學”,就是說,它是從現實的人出發,通過揭示社會歷史和人的發展規律,找出人的徹底解放即每個人都得到全面自由發展的道路和條件的科學學說。在這里,研究社會歷史發展規律是不可缺少的,探討人的發展道路和規律,同樣是題中應有之義。關于這一點,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作了大量論述。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后來人們的研究很少提到這方面的內容,而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更是忽略了這方面的內容。依據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有關論述,人的發展道路問題作為唯物史觀的重要內容,起碼可以從這樣三個方面去理解和認識。
  第一,現實的人是唯物史觀的出發點和前提。恩格斯關于唯物史觀是“關于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展的科學”的論斷,是在批判費爾巴哈以“對抽象的人的崇拜”為核心的唯心主義歷史觀的時候提出來的。而在這里的批判,可以說是對他與馬克思合著的、標志唯物史觀基本形成的《德意志意識形態》第一卷第一章的繼續和發展。他們在那里指出:“我們的出發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唯物史觀“從現實的、有生命的個人本身出發”;“它從現實的前提出發,它一刻也離不開這種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處在某種虛幻的離群索居和固定不變狀態中的人,而是處在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發展過程中的人。”[3](P73)在后來的經濟學研究中馬克思指出,在社會中進行生產的個人,當然是出發點;個人是人類歷史的經常的前提。
  關于唯物史觀的出發點或邏輯起點,存在著一些不同認識,基本上有這樣兩種。一種認為是現實的人,一種認為是物質生產。我們認為,它應該是前面一種,而不是后面一種。簡單地說,現實的人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是一個整體,而物質生產只是人的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這個部分在社會歷史整個發展過程的不同階段上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作為邏輯起點,應該是一個事物最基本的元素,是最簡單的、抽象性概括性最高的范疇。在社會歷史中,現實的人正是這樣一個范疇,而物質生產則是有多種要素組成的,是人的活動的過程。
  第二,現實的人是社會歷史的主體。現實的人是社會的主體,人的活動是貫穿整個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之始終的。在《神圣家族》中馬克思就指出過:創造一切、擁有一切并為這一切而斗爭的,“不是‘歷史’,而正是人,現實的、活生生的人。”歷史什么事情也沒有做,它“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4](P101,P118-119)他在闡述唯物史觀理論體系的時候一再指出:社會“是人們交互活動的產物”,“人們的社會歷史始終只是他們的個體發展的歷史”[1](P532);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方式是現實的個人的一定的活動方式,社會生產關系是人們生產出來的。他在后來的政治經濟學研究中一再表明,生產總是社會個人的生產,人本身是主要生產力,社會生產力越是發展,個人在社會生產中的作用也就越大。在應用科學技術的大工業中,“人的生產力的發展即財富的發展”;“科學這種既是觀念的財富又是實際的財富的發展”,“只不過是”這種發展“所表現的一個方面,一種形式。”[5](P34-35)恩格斯也很重視人的主體地位。針對德國黨內的“青年派”關于經濟關系就像玩弄棋子一樣地玩弄人的錯誤觀點,恩格斯指出,說經濟狀況自動發生作用,是“人們有時不加思考地想象的”[1](P732);實際上,經濟關系不會自動發生作用,“它們本身就是人創造的”[6](P97-98)。
  列寧從多方面論述了人在社會中的主體地位的思想。他指出,唯物史觀關于歷史必然性的思想絲毫不損害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因為“全部歷史正是由那些無疑是活動家的個人的行動構成的”[2](P26)。需要指出的是,列寧在這里所說的“活動家的個人”,主要是普通的個人。他在另一篇文章里就直接地說:“全部歷史本來由個人活動構成,而社會科學的任務在于解釋這些活動”。他還進一步指出,人與人間一定的社會關系是由個人的活動組成的,這種社會關系及其發展,是個人活動的產物,這些個人不是同具體社會環境隔離開來的抽象的“個人”,而是“真實的個人”,是“‘活的’、現實的個人”,“‘事物的進程’就是人們的活動和‘影響’,并沒有更多的東西”[7](P360-370)。列寧在他以后的理論工作中,進一步從一般哲學研究的高度闡發了個人是積極的歷史主體的思想。在《黑格爾〈邏輯學〉一書摘要》中,列寧通過唯物地改造黑格爾關于人的合目的性活動即實踐的思想,全面地展開和深刻地闡發了人是歷史的積極主體的觀點。他強調了人在有目的活動中的能動性,強調人的主體地位。他指出:“世界不會滿足人,人決心以自己的行動來改變世界。”[8](P183)所謂改變世界,就是人通過自己的活動,改變外部現實,改變它的這些或那些方面,去掉假象,使它成為客觀真實的現實。
  第三,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既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又是社會發展的目的。馬克思在創立唯物史觀的時候,就不是為哲學而去研究哲學,而是為共產主義做理論論證的。在他看來,研究社會發展規律本身并不是目的,它是為指導人的解放斗爭服務的;而實現全人類解放的共產主義社會,也只是一種社會形式,其目的是為了人的全面自由的發展。在《共產黨宣言》中他指出:共產主義社會是自由人的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3](P294)在《資本論》中他明確指出:共產主義社會是“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9](P649)
  對于馬克思提出的這一重要思想,列寧在他的整個理論活動和革命實踐中,不但忠實地緊緊遵從,而且作了重要的發揮。他在對普列漢諾夫的第二個黨綱草案的意見中,談到共產黨人的最終目的的時候指出,只提有計劃地組織社會生產過程來滿足整個社會及社會各個成員的需要“不恰當。這不夠。托拉斯大概也能這樣組織。”列寧在對普列漢諾夫草案的意見中,和在他自己起草的黨綱草案中,都堅持寫上了“保證社會全體成員的充分福利和自由的全面發展”[10](P218)。
  以上僅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有關問題的部分論述。但通過這些論述,我們就可以看到,既然現實的人是唯物史觀的出發點,既然現實的人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既然每個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是社會發展的目的,那么,如果不研究人的發展道路問題,對社會歷史發展規律也就不可能有全面系統地認識和把握,對唯物史觀也就不可能有全面系統地認識和把握。
  二、人的本性和人的本質  
  要探討人的發展道路,一個重要前提是搞清楚人的本性和人的本質。馬克思說,人天生是社會動物。就是說,人是一個生物的和社會的實體。他是一個由大腦、軀干和四肢組成的,有著肉體的、社會的和精神的素質特點的,體力和智力的總和體。人既是一個生物實體——他是物質進化的最高產物、包括著一個人的大腦的活的肉體組織,又是一個社會實體——即他具有社會的本質。社會實體是建立在生物實體的基礎之上的。確切地說,人是建立在生物實體之上的社會實體。研究人的發展,既要把他當作一個生物實體來研究,主要地又要把他當作一個社會實體來研究,即研究建立在生物實體之上的社會實體的發展。人作為生物實體的發展,屬于生物進化的范疇。除非發生天體災變,或者使人類遭到毀滅,或者使人的肉體組織做出迅速的變化,以適應發生了急劇變化的環境,在正常的條件下,人的肉體結構即生物實體的發展是相當緩慢的。從大約四五萬年以前,新人的身體結構形成以后,直到現在,再也沒有發生什么大的變化。可是人作為一個社會實體,在這段時間之內,卻發生了多次的質的飛躍。因此,我們研究人的發展道路,主要的是研究人作為一個社會實體的發展過程。
  人的社會實體的內容,首先是他的社會本性和社會本質。平常所說的人的本性,主要的是指人的社會本性。它是人的發展的主導方面、決定性方面。人的本性包括一般本性和具體本性。馬克思曾經說過:“根據效用原則來評價人的一切行為、運動和關系,就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每個時代歷史地發生了變化的人的本性。”[9](P669)人的一般本性就是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覺的活動。”[11](P96)而“每個時代歷史地發生了變化的人的本性”,就是人的具體本性,或者叫做人的本質。
  人的本性是在人的活動過程中形成和發展的。人的活動是由主體、手段(工具)和客體三種因素構成的系統,人的本性是這三種因素之間的本質聯系。人的活動的主體通過手段作用于客體,使客體發生改變以滿足和產生人的各種需要。主體運用手段作用于客體是有意識有目的的,手段和客體都隨著主體的意識和目的的變化而發生變化,而把主體、手段、客體三者聯系起來,并且決定手段的高低,決定客體發生改變的程度的,是主體的能力;主體的這種能力,又在這三種因素的相互作用中不斷提高。主體運用手段作用于客體所產生的需要,不僅有物質上的需要,而且有精神上的需要;精神上的需要不僅有認識上的需要,而且有情感上的需要。而認識世界是為了改造世界,歸根到底是為了滿足需要,所以,在主體、手段、客體三者的關系上,情感又是一個獨立的領域,是人的本性中不可缺少的、不能被別的東西所替代的一項內容。因此,人的本性應該包括人的需要、能力和情感三個方面的內容。
  主體、手段、客體三種因素的本質聯系,又有生物的、社會的、意識的三個特征。不管是人的需要、人的能力還是人的情感,都帶有生物的、社會的和意識的特點。人作為社會動物,他的需要必然是既有生物性的,又有社會性的;他的生物的和社會的需要都是自覺的和有目的的,所以又都帶有意識性。人的能力,概括地說就是人的體力和智力,它們既是自然力,又是社會的產物,而智力本身就是意識的力量,體力的發揮也離不開意識的指揮。在探討人的本性的時候,有些人特別強調人的創造性。其實,說到底,它主要是人的意識特點的表現,因此,也僅僅是人的本性的部分內容,而不能包括人的本性的全部。人的情感,它本身就是意識的一個方面;同時既有天生的即生物性的,也有后天形成的即社會性的。整個人的本性的形成也是這樣,既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的因素。所謂先天因素,是指從前代遺傳下來的東西;所謂后天因素,是指一個人出生以后,在自己的活動中新形成的東西。而從前代遺傳下來的東西,也是前代的活動不斷積累的結果。
  每一個人的活動,都要和三個方面發生關系,即都要和自然界、和別人發生關系,同時還要和自己發生關系。平時說的要認識和改造自己,就是指人要和自己發生關系。這些活動,就是馬克思所說的“對象性活動”,即有對象的和產生對象的活動。在這些活動中產生的關系,就是對象性關系。人的本性,是這些活動和關系的內化。人的活動又是人的本質力量外化的過程。人通過自己的活動,按照自己的目的改造自然界,給自然界打上了人的印記,使自然界人化;使別人受自己的影響,發生相應的改變;也使自己的意識發生了變化。這些變化又反射到人的內部,使人的本性形成和發展起來。
  馬克思所說的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應該這樣來理解。首先,這里說的人的本質,是指人的具體本性,而不是指人的一般本性。其次,這里說的社會關系,不僅僅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且包括人與自然界、個人與自己的關系,是一個關系整體。社會關系的總和,也不是說社會關系直接就是人的本質。這里所謂的“總和”,是一個過程,即各種社會關系向人的內部反射、內化的過程。各種社會關系通過不斷的內化,在人的內部積淀起來,形成了人的本質。再次,這里強調的是人的本質的現實性,即人的本性在現實中的表現,也就是人的本性在社會發展各個具體階段上的表現。總之,不能把它和人的本性等同起來。
  三、人的發展的宏觀道路
  從根本上說,人的發展的宏觀道路和社會發展的道路是一致的,表現形式又是不相同的。當人類社會還處在原始狀態的時候,人和自然界處于直接的統一之中,人和人之間、社會和個人之間還沒有相異化。當人類社會進入私有制社會階段,出現階級對抗以后,人的異化產生并發展起來。在這個階段上,社會的發展是以犧牲個人為代價,人的發展是通過異化的形式進行的。當私有制和階級消滅以后,全人類得到徹底的解放,社會逐漸地由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人的發展的異化道路逐漸消失,開始了全面而自由的發展。只有在這個時候,人類社會的史前時期才能夠真正結束,自由王國才會真正地發展起來,人的發展才又走上了非異化的道路,并展現無限美好的前景。概而言之,人的發展的宏觀道路,表現為人的形成-異化-復歸的過程。人的形成、異化和復歸,是人的發展的幾個階段。
  人的形成和發展,從實質上說也就是人的本性的形成和發展。這是一個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歷史過程。馬克思曾經把這個過程劃分為三個大的階段,即人還沒有異化的階段,產生了人的異化和異化發展的階段,揚棄異化即人的復歸階段①。這個過程,就是人的本性形成、異化和復歸的過程。這就是人的本性發展的道路。在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三個階段之間,有兩個過渡時期。肯定階段在原始社會的初期和中期,包括人的本性的形成和形成之后的初步發展階段,否定階段包括整個階級社會,否定之否定階段是共產主義社會。原始社會的后期,既是人類社會由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過渡的時期,也是人的本性的發展過程由肯定階段向否定階段過渡的時期;共產主義社會的低級階段即社會主義社會,既是人類社會由階級社會向共產主義社會的高級階段過渡的時期,也是人的本性由否定階段向否定之否定階段即新的肯定階段過渡的時期。人的本性是一個經過三個階段、兩個過渡時期的發展過程,這就是人的本性的發展規律。
  人的本性的形成過程,也就是人的形成過程,是由猿到人的轉變過程,同時也是由猿群到社會的轉變過程。大約在三百多萬年以前,猿的四肢、軀干和猿腦進化成了人的四肢、軀干和人腦以后,猿的純粹動物的需要、本能,就變成了人的需要和人的本能。這時的人,是剛剛脫離動物界的人,但總歸是人而不是猿了。以后,經過了三百多萬年的時間,人的本性包括人的需要、人的能力和人的情感,逐漸地形成起來。人的需要脫離了動物需要的狀態,不但比動物的需要豐富得多,既食五谷也吃魚肉,由生食發展到熟食,不但有多種多樣的物質需要,還有多種多樣的精神需要,如舞蹈、繪畫、祈禱、祭祀。人的能力也和動物本能根本不同,其主要標志就是學會了制造和使用工具,以及具備了高級思維能力。在需要和能力的基礎上,人的情感也發展起來,喜怒哀樂,七情六欲,和動物的情感不可同日而語。
  在原始社會的初期和中期這個階段上,生產力還很低下,人們必須結成一定的集體,共同勞動,防備野獸,抵御外敵。在這個階段上,生產勞動領域是人的本性形成和發展的主要領域。生產資料公共占有,在生產活動中,人們處于平等的地位,人人都參加生產勞動,生活資料平等分配,人的本性都能得到同等的發展機會。在逐漸發展起來的原始政治生活領域和意識生活領域,人們也都是平等的。總之,整個社會共同體的目的和個人的目的是一致的。這個漫長的時期,是人和人的本性形成的時期,對人類是最重要的一個時期。雖然現在看那個時期,覺得一切都很好笑,不論在需要、能力還是情感方面,都比現代人幼稚得多。但是,沒有這個時期,就沒有人類。而在人的本性的三個方面,這個時期的人也有許多勝過現代人之處。
  在原始社會的后期,大約在野蠻時代的中級階段上和整個高級階段,人的本性由非異化發展向異化發展的道路轉變。人的本性的異化,指的是這樣一種現象,人所創造的東西,本來是人的本性的對象化,但它反過來和人相分離,相對立,以至統治人,控制人。依據恩格斯對于西方古代社會的探討,由于生產力的發展,第一次和第二次社會大分工相繼出現,交換、貨幣和私有制發展起來,奴隸主和奴隸兩大對抗階級出現,奴隸制成了社會制度的本質組成部分,剝削成了社會的基礎。在政治領域,原來的公共機構發展成了凌駕于社會之上的管理機關;在意識領域,也由于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分離,出現了專門從事腦力勞動的階層。人類社會邁進了文明時代即階級社會的門檻。當奴隸制出現以后,人的本性就開始了異化發展的過程,但還是社會的局部現象;而當奴隸制成了社會制度的本質組成部分以后,人的本性的異化發展就成為社會的普遍存在了。
  當人類社會完全進入階級社會階段以后,人的本性就走上了異化發展的道路。在這個階段上,社會和個人由分離發展到相互對立。這種分離和對立,即異化,不但存在于生產領域,而且存在于政治領域和意識形態領域,國家和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成了凌駕于個人之上的統治力量。這種異化,在資本主義社會發展到了極端,不但個人相互間的社會聯系,成為凌駕于個人之上的獨立權力,而且勞動條件和勞動產品以至整個社會生產力,也具有與勞動者相獨立、相異化的形態,成為扼殺勞動者的力量。
  對于人的異化,有這樣一種理解,似乎它是資本主義社會特有的現象。這是不符合馬克思的觀點的。馬克思認為,在古代的奴隸制和中世紀的農奴制下,“生產條件對生產者的統治,已經為統治和從屬的關系所掩蓋”;不論在資本主義制度下,還是在奴隸制下,一般剩余勞動都具有“對抗的形式”,只不過他們榨取剩余勞動的方式和條件不同罷了[12](P940,P925)。馬克思的觀點非常清楚,勞動的異化是私有制或私有財產的產物,從奴隸制開始就存在,只不過到了資本主義社會它發展到了頂點和極端罷了。人的本性在階級社會的異化,并不是完全喪失,而是在異化形式下發展。當然,異化就意味著部分的喪失,但這種部分喪失是人的本性能夠得到發展的必要條件。在階級社會,人的本性有一部分喪失,另一部分才能發展并為將來進入更高的發展階段創造條件。
  社會主義社會是從階級社會到無階級社會即共產主義社會的過渡時期,也是人的本性發展的否定階段和否定之否定階段之間的過渡時期。社會主義的任務,就是消滅私有制,消滅階級,消滅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差別,以至消滅狹義的分工,因此,也就是消滅異化。在社會主義社會,按照經典作家的理論,私有制和階級很快就消滅了。但在經濟、精神、道德等方面,還保留著舊社會的痕跡,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差別、狹義分工,還要存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因此,社會主義社會仍然存在著異化。而從實際上來說,即從現實的社會主義國家來說,因為它們大都是從落后國家經過社會主義革命發展而來的,原來的生產、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基礎都很落后,所以,階級和私有制實際存在的情況,和經典作家預想的完全不一樣。在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后,很快消滅了舊的地主資產階級私有制和老的剝削階級,但因為生產力落后,并且不可能很快得到很大的發展,還有必要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保存一部分私有制生產關系,因而階級也就不可能很快消滅,反而產生了新的剝削階級和新的被剝削階級。在政治領域,國家機關的官員中腐敗現象嚴重,人民群眾缺乏應有的民主權力。在意識形態領域,缺乏正當的、應有的自由,而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腐朽沒落的東西卻比比皆是。總之,現實社會主義還處于社會主義低級階段,異化仍然是普遍現象。根據唯物辯證法,只有承認矛盾,才能認識矛盾,解決矛盾。總結社會主義國家的經驗教訓,在過去的幾十年內,或者不承認社會主義社會存在異化,或者對社會主義國家的異化缺乏應有的認知,這是發生失誤和錯誤,導致發展緩慢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共產主義社會,自然界和人的矛盾、社會和個人的矛盾都得到了解決,人的本性的異化發展道路結束,開始了人的本性發展的嶄新階段。在這個階段上,國家、私有制、狹義分工、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差別,才能完全消滅;人的本性的發展才能夠完全自由自覺地進行。在這個階段上,社會發展的需要和個人發展的需要,社會力量和個人能力,都成為完全一致的;人和自然界之間的關系、人和人之間的情感,完全成為真實的和融洽的。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這個階段上,人的本性的發展道路,集中地體現在馬克思揭示的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原則即“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之中。這一基本原則,貫穿于社會發展的目的、標準和基礎等各個方面。在這一階段上,人的本性的發展,是建立在它的否定發展階段所取得一切積極成果之上的,又是對那種否定形式的否定,所以是人的本性的否定之否定;同時是人的本性的形成階段在更高的基礎上的再現,所以是人的本性的復歸。
  綜觀人類發展史,人的本性的形成階段,經歷了三百多萬年的時間,而它的異化發展階段,則僅有幾千年的時間。但在這幾千年之內,人的本性發生了一個質的飛躍。和新的社會經濟形態代替舊的社會經濟形態的質變比較起來,這是一個大飛躍,因此也是一個大革命。經過這一飛躍之后,人的本性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用唯物史觀創始人的話說,這個發展階段是一個“自由王國”。這是人的發展的無限美好的前景。這個前景的實現,才是唯物史觀的真正目的。
  四、人的發展的微觀道路
  人的發展的微觀道路,即個人身上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的辯證發展過程。這是人的發展道路更加深層的內容。人的發展的這個方面,在我國哲學界基本上還沒有被人們所重視。這是有待我們去深入探討的一個重要課題。
  人作為社會化的生物機體,是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的統一體。如果說人的本性的形成-異化-復歸,是對人的發展的宏觀道路的描述,那么,對人的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的辯證發展過程的研究,就是對人的發展的微觀道路的探討。這是更深一個層次的探討。
  人的自然因素是一個復雜的體系。在這個體系中,首先是人本身的自然因素。人是自然界物質進化的最高、最復雜的產物。物質的進化,有物理的、化學的、生物的形態,最后是人的形態。人作為最復雜最高級的物質存在形式,包含著物理的、化學的、生物的各種簡單的、低級的物質存在形式。這些物質的存在形式,在人身上不停地運動著。這是人的生命活動的基礎。如果什么時候人身上的這些物質形式停止了運動,人的生命也就停止了。人身上這些物質存在形式,是人本身的自然因素。人的生命活動,首先受著自然規律的支配。例如,人要進行自然物質的新陳代謝,人身上還有生物電,還有叫做生物鐘的東西,人身上還存在著生物全息率,等等。馬克思說人是自然存在物,就是指人是由許多自然因素組成的和遵循自然規律的機體。人的能力的體力方面,即人的肌肉和筋骨的力量,完全是自然力;人的能力的智力方面,即人腦的能力,也包含著自然力即腦細胞的功能。其次,是自然條件對人的影響。空氣、陽光、水,是人在正常情況下須臾不可離開的東西;天體的運行,氣候的變化,地球的磁場,都對人體有著重大影響。再次是人的活動對自然條件的依賴性。不用說人的生物性活動,如飲食和性欲,就是社會活動和意識活動,也離不開自然條件。
  人的社會因素,也是一個復雜的體系。首先,人的身體,包括四肢、軀干和大腦,既是自然存在物,又是社會的產物。它們是在以勞動為主要形式的活動中,即在社會活動中由猿的四肢、軀干和大腦進化而來,又完全不同于猿的。其次,人的本性主要是社會性的因素。人的需要、能力和情感,雖然什么時候都有動物性的一面,但主要的、起決定作用的是社會性的一面,即社會因素。再次,在人的活動中起支配作用的是社會能動性。社會能動性是人的社會因素的最高層次。
  人的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是辯證地結合在一起的。人的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有著質的區別。自然因素不但存在著,而且永遠具有獨立的意義。正如恩格斯所說,人身上的動物性永遠不會消失,只能改變它的程度。社會因素是在人的社會-勞動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東西,和自然因素有著根本的不同。它們之間又有密不可分的、內在的聯系。人身上的自然因素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人的個體行為,而且是社會因素產生和存在的基礎;社會因素是自然因素在一定條件下發展的結果。例如人的社會能動性,是在人的動物能動性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而社會因素在自然因素的基礎上產生和形成以后,就成為人的發展的主導的、決定的方面;自然因素的發展,受到社會因素的支配和影響,在人的發展的不同階段,表現為不同形式。人的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構成一個辯證統一的整體。
  人的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在辯證結合中相互作用,形成一個辯證發展的過程。這個發展過程的總趨勢,一方面是人的動物性逐漸減弱,社會性逐漸增強,另一方面是生物因素和社會因素在相互作用中都得到了發展。在人類社會的初期,人的需要和動物差不多,吃生食且很單調,住山洞,不知衣為何物,男女之間雜亂性交;人的能力更多地是靠動物性;只能使用和加工簡單的工具,生產勞動主要靠四肢的自然力;人的思維能力也很低下,人的情感也很簡單,就像馬克思所說,人的意識是一種“純粹動物式的意識”、“純粹的畜群意識”[3](P82)。隨著社會的發展,人的動物性逐漸減弱,社會性不斷增強,以至人身上的生物因素也都社會化了。
  但是,人的動物性和自然因素不是等同的。人的動物性的減弱,并不等于自然因素的完全減少;在人的動物性減弱的同時,自然因素也有加強和發展的方面。例如,由于食物的豐富,人吸收的營養成分比猿多出很多。通過勞動和生活的鍛煉,人的四肢和軀干的力度和靈活性增強了,人的腦容量比猿的腦容量增加了一倍,特別是從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中葉的一百年左右的時間里,人的平均腦容量增加了近40克。人們經過體育鍛煉,特別是練習氣功,可以加強自然因素的發展。一般人經過氣功鍛煉,都可以祛病養身,健康長壽,增強智力;長期堅持,簡直可以“脫胎換骨”,使人身體的自然因素得到很大的改變。有的人經過氣功鍛煉或受高級氣功師的指點,還能夠“辟谷”,即十數天至數十天不吃任何食物、蔬菜,還照舊活動正常,精力充沛。
  在人的發展過程中,如果說人的自然因素既有減弱又有增強,那么人的社會因素則全面地發展起來。首先,人的本性的社會特征方面越來越強。人的需要的物質方面,越來越成為社會的需要,衣食住行,越來越社會化;人的需要的精神方面,本來就是社會的產物,而且越來越成為社會性的。人的能力,隨著人的生產勞動和其他活動水平的提高,其社會的特征即社會的活動和依賴社會的活動,越來越突出。人的情感中的本能的成分越來越少,理智的成分越來越多,本能越來越受到理智的控制和支配。其次,人的能動性和社會因素越來越強。如果說人的社會能動性開始主要是來自人的直接的物質生活資料的需要,后來發展到來自活動首先是生產活動的需要,那么在現代科學技術的條件下,則主要決定于科學理論的生產。
  注釋:
  ①關于人還沒有異化的階段,馬克思在《詹姆斯·穆勤(政治經濟學原理)一書摘要》中做了這樣的描述:在未開化的野蠻狀態下,人“生產的東西不多于他直接的需要。他需要的界限也就是他生產的界限。因此,需求和供給就正好相抵。他的生產是以他的需要來衡量的。在這種情況下就沒有交換,或者說,交換歸結為他的勞動同他的勞動產品相交換,這種交換是真正的交換潛在形式(萌芽)。”(《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33頁)這時沒有交換,或者說交換只是人的勞動同他自己的勞動產品相交換,即還沒有異化。關于人的異化和人的復歸的階段,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做了大量的分析。
齊魯學刊曲阜58~64B1哲學原理孟慶仁20082008
人的發展道路/人的本性/人的形成-異化-復歸/人的社會因素/人的自然因素
  Human's development way/People's nature/Human's shape-alienation-revert/Human's natural elements/Human's social elements
Dissertation on Human's DeveloPment Way  Meng qing-ren  (The Philosophy institute of Shandong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Shandong Jinian 250002,China)Human's development way is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t has never been expounded even been raised in the field of philosophy since many years. And it is reflected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First,study to the human's development way is essentially implicated in the historical materialism. Second, real-life person is the subject of social history. And third,overall and free development of every body is not only the requirement of all one's free development,but also the purpose of the social development. Human's development is just the natural character's shape and development. Human's development way is divided into two ways,that is,the macroscopic and microscopic one. Briefly,the macroscopic way appears as the process of human's shape-alienation-revert. which is the several period of human's development. While the microscopic one is the dialectical development process between natural and social elements. And this is the more deeply content of human's development.
人的發展道路問題,是唯物史觀的重要內容。多年來,我國哲學界都沒有闡述過、甚至沒有提出過這個問題。人的發展道路問題是唯物史觀的重要內容,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研究人的發展道路是唯物史觀的題中應有之義,現實的人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既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又是社會發展的目的。人的發展即人的本性的形成和發展。人的發展道路分為宏觀道路和微觀道路。概括地說,其宏觀道路表現為人的形成-異化-復歸的過程,人的形成、異化和復歸,是人的發展的幾個階段;其微觀道路即個人身上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的辯證發展過程,這是人的發展道路更加深層的內容。
作者:齊魯學刊曲阜58~64B1哲學原理孟慶仁20082008
人的發展道路/人的本性/人的形成-異化-復歸/人的社會因素/人的自然因素
  Human's development way/People's nature/Human's shape-alienation-revert/Human's natural elements/Human's social elements

網載 2013-09-10 21:59:47

[新一篇] 論人的全面發展在檢驗實踐中的地位

[舊一篇] 論以人為本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