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應知識經濟時代要求,加快新聞出版業信息化建設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一、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及其基本特征
  知識經濟時代正向我們走來。一般認為,知識經濟是以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使用為基礎,以創造性的人力資源為依托,以高科技產業為支柱的經濟。其主要特征是社會信息化、經濟知識化、產業科技化、商務電子化、市場全球化。對發達國家而言,知識經濟是其生產力發展的自然過程;對發展中國家而言,知識經濟所帶來的則是新的挑戰和機遇。因此,面對知識經濟浪潮的沖擊,發展中國家必須調整自己的發展戰略。
  我國對知識經濟的興起和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十分重視,極為關注。小平同志為我們制定了一整套符合我國國情的發展戰略,確定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指導方針,明確提出了“發展才是硬道理”的指導思想,并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更令人鼓舞的是,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運籌帷幄,正在成功地把小平同志確定的發展戰略逐步變為現實。但是,我們又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國要適應知識經濟時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要付出極大的努力。就此,江澤民同志在去年一年內就作了一系列重要指示。為了抓住發展機遇,黨中央把“科教興國”作為我國的基本國策,目前我國正在實施以“211工程”和“面向21 世紀教育行動計劃”為主要內容的人才發展戰略,建設以“知識創新工程”和“技術創新工程”為主要內容的國家創新體系。其中,國家創新體系是指由與知識和技術創新相關的機構組成的網絡系統,主要包括知識和技術創新系統、知識和技術傳播系統以及知識和技術應用系統。這些都與新聞出版工作密切相關。面臨新的形勢,新聞出版工作者應該有所作為,必須有所作為。
      二、信息化是發展知識經濟的重要基礎
  知識經濟既是高科技經濟,也是信息化經濟,信息化是知識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信息化就是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對信息進行加工、貯存、傳輸、應用的過程。信息化在技術實現形式上就是電子化、數字化和網絡化。信息技術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大意義,不僅在于信息產業本身作為一種主導產業在國民經濟的比重越來越大,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種有力的手段,加快了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使國民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各個領域發展的質量和速度得到空前的提高。到目前為止,歷史上還沒有一種技術像信息技術這樣發展得如此之快,對社會生活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具有如此深刻的影響,信息化水平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Internet的發明及其速度驚人的國際化、大眾化,正給人類社會帶來一場空前深刻的傳播革命。互聯網對整個社會,從超級跨國企業的發展戰略策劃到普通平民的工作學習生活,正在發生著不可阻擋的影響和作用。25年前,全球僅有計算機5萬臺,1998 年,這一數字已增長到1.5億臺;而全世界因特網的使用者已超過7000萬, 預計到2001年將達到3億。有人估計,21 世紀初全球信息產業的總產值將達到3.5萬億美元,成為世界最大、最有活力的產業。
  1998年是我國計算機信息技術應用迅猛發展的一年。1997年,我國有29.9萬臺計算機上網,上網用戶為62萬戶,全球互聯網(WWW 網)站點數量為1500個。截至1998年底,我國上網計算機已達74.7萬臺,上網用戶達到210萬戶,全球互聯網站點數量為5300個。 計算機用戶和因特網用戶的發展速度之快前所未有。自1997年4 月全國第一次信息化工作會議召開以來,我國信息化建設,特別是政府部門的信息化建設得到了快速發展,不少行業和政府部門已經實現辦公網絡化。我國將1999年確定為“政府上網年”,新聞出版署為第一批政府上網的部門。今年1 月22日,“政府上網工程啟動大會”在北京舉行,會上宣讀了《政府上網工程倡議書》,并開啟了“政府上網工程”的主站點,這標志著我國“政府上網工程”已開始全面實施。“政府上網工程”的目標是:1999年實現60%以上的部委和省級政府在網絡上建立站點,到2000年實現80%以上的部委和省級政府建立站點,并提供相應的信息服務,為構建一個高效率的電子化政府和中國步入網絡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互聯網給出版業帶來的深遠影響
  互聯網作為一種革命性的信息傳播技術,對世界的出版業的未來到底意味著什么呢?這是一個新聞出版工作者必須去思考,而且必須思考清楚的問題。
  據調查,1997年美國網上企業信息產品及服務銷售總收入為367. 5億美元,主要來自訂閱(290億)、商業貿易(70.8億)和廣告(5.9億)。據專家估計,到2002年網上的廣告收入將達到80億美元,比1997年增長近14倍,網上貿易將達到380億,增長5倍多。這種發展前景的確十分誘人。那么,哪些產品最適合在網上經營呢?專家認為,網上經營有這樣幾個特點:一是商品品種繁多,選擇性很大;二是可以用文字和圖片展示該產品;三是其價值必須大大高于郵寄費用。據此,圖書、報刊、音像制品分別被排在第四、五、六位。圖書被稱為“網上零售的先驅及領頭人”,音像制品前景看好。出版社上網已成為近年來美國書業的一種明顯趨勢,并取得了理想效果,目前又開始向網上出版拓展。據稱,“網上出版將成為21世紀的書業主流”。網上出版最值得注意的新動態是電子書。近年來在美國加州硅谷地區有不少公司在研制電子閱讀器以及相關的出版系統,電子書已于去年上市,正以它強勁的競爭優勢獨領風騷。電子書對于未來出版業的影響,不僅在于它豐富了圖書載體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它將在相當程度上改變目前的圖書出版手段。世界書業界人士認為,盡管傳統書籍仍然是今天圖書出版的主流,但是,互聯網和數字技術是跨入新世紀出版業的必不可少的通行證。
  由此可見,信息化時代和知識經濟環境下的出版業有其鮮明的特點:
  第一,出版業的功能將進一步強化。積累和傳播科學文化知識是出版業的重要職責,在國家創新體系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知識傳播過程如果沒有出版作為手段,知識更新和知識積累如果沒有出版這一有效系統的支持,知識所蘊藏的力量就不可能為人們所掌握,知識也不可能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一個功能齊備、體系完善、技術先進、機制靈活、實力雄厚的現代出版業,是知識經濟得以確立和發展的重要條件。同時,出版業已由一種單純的文化和社會支持系統,發展成為一種由新的經濟形態所賦予的具有更加重要功能的知識產業。具體表現為:作為文化支持系統,為思想傳播和文化繁榮提供有效途徑;作為社會支持系統,為社會穩定和社會發展創造良好環境;作為創新支持系統,為知識創新、知識生產提供思想資源;作為技術支持系統,為科學普及和技術推廣提供有效手段;作為經濟支持系統,為經濟發展提供知識資源和信息資源;而作為一種獨立的產業,以對知識和信息進行加工、整理、傳播、擴散和轉化為依托,直接為社會創造和積累財富。這種轉變是知識經濟時代出版業發展的必然,是互為條件,相互促進的。知識經濟需要有發達的出版業,也必然帶動出版業的發展;出版業的發展也必將促使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
  第二,出版業的領域進一步拓展。除了傳統的以紙為載體的書、報、刊以外,又出現了以磁、光、電為載體的音像出版物和電子出版物。特別是以網絡為載體的網絡出版,如網絡報紙、網絡期刊、網絡圖書以及電子書等,進一步拓展了出版業的領域。這些新型出版物的不斷涌現,極大地豐富了現代出版的內涵和形式,擴大了“出版家族”的陣容,為出版業的發展帶來了勃勃生機。
  第三,編輯平臺得到極大改善。利用計算機和網絡,編輯人員可以對文稿進行得心應手的編輯加工,在圖案構思、版式設計和顏色選配上做到“所想即所見,所見即所想”,極大地拓寬了文稿處理、編輯加工、藝術設計和藝術創造的空間。與此同時,各種信息通過網絡絡繹不絕地傳到全新的編輯平臺,使編輯人員得以直接同作者、讀者、售書者進行廣泛的交流和探討,及時獲得選題策劃、圖書編輯、市場需求等方面的反饋信息。編輯平臺的改善,極大地開闊了編輯的思維視野,有利于出版物內容的擴展和質量的提高。
  第四,出版業各環節之間的關系發生了質的變化。出版業傳統的編、印、發三大主要環節相脫離的格局將逐漸被打破,出版系統各個環節的生產和業務將在數字化技術的滲透下自覺或不自覺地進行調整。一些出版環節的業務擴大、增加了,另一些出版環節的業務則更加專業化并改變運作方式。比如,在出版社和印刷企業之間的業務中,出版社的編輯概念有了新的內涵,由以前的單純文稿處理到文稿處理與排版合二為一,原來分離的工作現在成了編輯環節的一部分。與此相應,排版業務將逐漸從印刷環節分離出來,工作更加專業化、精細化。發行的概念也將發生根本變化,比如網上出版就不再需要專門的發行機構。
  第五,網絡書店正在使發行方式發生根本性變革。以互聯網絡為基礎的圖書銷售具有許多令人耳目一新的特點:一是市場寬廣,打破了售書者同購書者之間的時空界限,網絡書店成了真正的國際書店;二是便當快捷,在辦公室或家里操作鍵盤,就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得到想要購買的圖書;三是節省費用,網絡銷售減少了庫存,減少了轉運、倉儲、人員等費用,成本大幅度下降;四是品種豐富,由于不受倉儲容量限制,經營的圖書品種是傳統書店的幾十倍甚至上百倍;五是信息靈通,根據網上反饋的各種信息,可以隨時調整圖書品種和數量。網絡銷售潛藏著極大的商機。總部設在美國西雅圖、創辦于1994年的亞馬遜網上書店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網上書店,年銷售額上10億美元,資產總值達59億美元,1998年股票增長966%,股票市值已超過100億美元。這一書店1998年經營圖書品種達300多萬種,顧客總數達450萬,最多一天發貨碼洋達600萬美元。對傳統書店來說, 這種發展速度和經營規模是無法想象的。在中國,網上書店也取得了初步的發展。據報道,北京圖書大廈今年 3月9 日已開通網上書店,初有成效。科利華軟件集團擬于年內開通自己的網上書店。中國出版外貿公司的網上書店也已取得良好效果。中國出版發行業正在發生著重大變化。
      四、利用信息化促進出版業的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出版業有了很大發展,而且現在的發展勢頭也很好,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如果我們冷靜地分析一下就不難發現,我們今天的發展主要是建筑在教材教輔的基礎上的,而這個基礎是不牢固的。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對教材教輔的需求將會發生很大變化,對此如果沒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可能將對今后出版業的發展潛伏著威脅。同時,我們還應該看到,我們的出版手段與目前所能提供的技術條件還遠沒有被充分利用,多數出版單位仍然沿用傳統的方法進行組稿、編輯、裝幀設計、市場調查、營銷促銷等工作,有相當多的人還不會使用電腦。這里有客觀條件問題,但更重要的可能還是缺乏一種意識。這些都是影響中國出版業向高層次發展的潛在因素。另一方面,高科技使出版內涵大大擴展了,但在新的領域包括電子書、網上出版等,我們與世界出版大國相比,差距仍很大,我們要有這種緊迫感。
  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期,黨和人民對新聞出版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方面要為經濟建設、改革開放和社會全面進步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另一方面要保證黨和國家對社會基本輿論的總體把握,為保證社會政治穩定提供良好的思想保證和輿論環境。因此,加強管理,在新聞出版工作的全局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高新技術的發展和出版活動社會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管理工作所面臨的客觀環境和管理對象也越來越復雜。要做好管理工作,除了要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以外,還要有先進的管理手段。比如,我們正在進行印刷企業的整頓,全國18萬家印刷企業重新登記后,把18萬份表格送上來,如果不進行計算機處理,就很難利用這次重新登記的成果。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計算機技術這個先進的工具,為加強新聞出版管理服務。
      五、把信息化建設提上議事日程
  面對數字化、信息化時代的挑戰,我國出版業作出了比較敏捷、積極的反應。進入90年代初以來,一些省市已經在著手進行新聞出版業的信息化建設。1997年12月,新聞出版署在長沙召開了第一次全國新聞出版信息化建設工作會議,提出了“統籌規劃、聯合建設、統一標準、專通結合”的指導思想和建設原則,并確定了“金版工程”的近期建設目標。會議同時提出了1998年全國新聞出版信息化建設工作的具體目標和任務。可以說,以這次會議為標志,我國新聞出版信息化建設工作發生了三個轉變,即從一般性工作到戰略性任務的轉變,從自發分散進行到統籌規劃的轉變,從局部使用到全面普及的轉變。這三個轉變使我國新聞出版信息化建設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在高新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未來的出版業必定是高技術產業。中國的出版業一定要未雨綢繆,跟上時代的步伐,把信息化建設提上議事日程,盡快提高信息化水平,盡快用現代科學技術武裝起來,惟此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才能更好地為社會服務。
      六、當前新聞出版信息化建設的任務
    (一)繼續抓好網絡建設
  1.全面完成全國新聞出版管理信息網絡系統的建設。全國新聞出版管理信息網絡系統的是“金版工程”的骨干工程,通過1998年的準備和建設,全國新聞出版管理信息網絡系統的技術標準、數據規范和應用軟件技術水平均已具備了一個較好的基礎。1999年的任務是,8 月底前同步實現系統運行。屆時,各省新聞出版局都將以遠程通訊模式與新聞出版署聯通并傳輸數據。
  2.組織好出版生產單位的信息化建設工作。“金版工程”是一個內容豐富的新聞出版信息化建設工程。抓好各出版環節、各出版生產單位的信息化建設工作,是“金版工程”的重要內容。各出版環節、各出版生產單位的管理信息系統是全國新聞出版管理信息網絡的自然延伸和資源基礎。要真正發揮全國新聞出版管理信息網絡系統的作用,必須抓好各出版環節信息源頭的建設工作。編、印、發、供等出版環節管理信息系統的開發和應用,一定要符合行業規范和數據標準,以便順利與全國新聞出版管理信息系統進行數據交流。
  3.配合政府上網工程建立公眾信息網站。在建設好“全國新聞出版管理信息網”的基礎上,要著手公眾平臺的建設,以便將新聞出版領域的各類信息公之于眾,服務于全社會。公眾信息網的建設,無論是信息基礎,還是技術基礎,都與全國新聞出版管理信息網絡密切相關,沒有后者建設的技術儲備,前者的建設質量、效率均會受到較大影響;沒有后者的各類管理、生產信息,前者的信息發布和更新就難以有效進行。
    (二)加強信息資源開發
  1.信息資源開發是技術開發的深化。信息資源開發是信息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從信息化建設的整個工作來說,完成了硬件配置和軟件開發只是具備了利用信息資源的技術條件和手段,要取得實際效益,還必須下大力氣組織和規范信息。信息資源的組織、開發、規范、利用,直接關系到網絡效益的發揮,是一項比硬件、軟件配置更為重要、更為經常、更為復雜、更為艱苦的工作。
  2.抓好各類管理業務的數據庫建設。各省市區在新聞出版領域中的編、印、發和報刊管理業務中,要著眼于規范工作流程和提高工作效率,根據業務信息量化程度的難易和數據量的大小,以省級管理信息系統的數據規范為基礎,分步制訂出各業務數據庫的建設規劃和實施步驟。
  3.做好信息資源數據庫的維護工作。現行新聞出版業務信息隨著我國社會和國民經濟的發展將會不斷調整和修改,全國新聞出版的各大數據庫和各省市區的業務數據庫也要根據發展的需要及時進行更新和完善,以充分發揮信息化建設對新聞出版業帶來的效能。各省市區對此要有充分的認識和準備,在組織上和資源上予以重視并組織實施。
    (三)切實做好應用工作
  1.網絡應用是網絡建設的根本目的。應用是信息化建設的核心內容,是信息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我們要把提高新聞出版隊伍的科學技術水平、實現信息資源共享,把發揮信息資源在新聞出版業的管理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作為信息化工作的根本要求。要把建設和應用有機結合起來,使建設和應用互相促進,建設為應用創造條件,應用為建設提供動力。
  2.從工作要求上抓好網絡的應用。要通過管理制度和工作要求將日常工作和有關業務逐步轉移到計算機工作環境上來,通過應用提高計算機使用和信息處理的能力,逐步改進和轉變傳統的工作方式和管理模式,提高工作質量和效率。
  3.抓好應用前的技術培訓工作。新聞出版信息化建設的實質是用現代信息技術武裝新聞出版業。干部職工科學技術素養的高低和適應高科技工作環境的能力,與信息化建設的成功與否至關重要。為了適應新的工作環境,要切實抓好培訓工作。在抓好技術人員和業務骨干培訓的同時,要特別注意抓好普及性的培訓工作。
  4.建立健全有關規章制度。計算機網絡是一種新型的工作模式和工作環境,有許多新的規范需要遵守,有許多新的制度需要建立。要加強對國家有關計算機技術應用管理政策法規的學習,切實加強網絡環境下的新聞出版保密工作。要根據有關政策法規的要求,結合本行業、本部門和本單位工作實際,制定使用規范和操作規程,確保網絡運行的高效、規范、安全。
  以數字化技術為主要特征的現代科學技術,是20世紀送給21世紀最重要、最珍貴的禮物之一,只有持有這份禮物的人,才可能擁有通向21世紀的通行證。在出版業日益成為高科技產業的今天,我們一定要抓住機遇,創造知識經濟和信息時代中國出版業新的輝煌。
  
  
  
中國出版京5~8Z1出版工作、圖書評介石峰19991999 作者:中國出版京5~8Z1出版工作、圖書評介石峰19991999

網載 2013-09-10 22:01:01

[新一篇] 近十年來曾國藩洋務思想和洋務活動研究概述

[舊一篇] 透視政治課堂生成性資源的流失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