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設計界名人專訪錄 唐庭斌:用中國設計取代中國制造的人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唐庭斌:用中國設計取代中國制造的人
中國對設計師的定位就是一個簡單的美工師 
具體工作就是設計一個漂亮的外形 
而國外的工業設計師是新產品研發的主導 
他們主導新產品設計的方向——— 
沒有藝術家的怪發長髯,特立獨行;也沒有“海歸”的筆挺西裝,汽車洋房。眼前這位藝術“海歸”——中央美術學院的教師唐庭斌留著光頭,身著帶有時代特色的汗衫,下身穿著一條草綠色的休閑褲,交通工具僅僅是一輛摩托車。 
他自稱是一位理想主義者,放棄了國外的優越環境,想為剛剛起步的中國工業設計拓展一片天空。“讓中國在全球最有價值的100位品牌中實現零的突破”是他最大的夢想。 
唐庭斌的困惑 
曾經就讀于美國賽凡納藝術與設計學院的唐庭斌,今年3月初從美國回到了中國。然而歸來不久,這個藝術“海歸”產生了許多的困惑。 
困惑之一,工業設計的薄弱讓本土企業只賺個零頭。中國出口一臺DVD售價32美元,交給外國人的專利費是18美元,成本13美元,中國企業只能賺取1美元的利潤。一臺售價79美元的國產MP3,國外要拿走45美元的專利費,制造成本要32.5美元,中國企業獲得的利潤只有1.5美元。一只中國生產的鼠標,在美國市場的價格是24美元,其中渠道商能賺8美元,品牌商能賺10美元,而中國制造廠商只能賺0.3美元。 
目前“中國制造”的產品產量位居世界第一的已經多達170多類。中國目前出口額已經上升為世界第二,但是自有品牌出口額的占有量卻不足10%。 
困惑之二,20年VS200年,中國的工業設計教育太稚嫩了。工業設計在中國是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的,到現在也只有20多年的歷史。湖南大學是1979年開始設立這門課程的,是中國第一所開展工業設計學科的大學;清華美術學院是在1982年左右開設這門課程的,其他院校的工業設計課是最近幾年才發展起來的。目前,全國雖然有800多所高校開設這個學科,絕大部分學校開設這個學科不超過五年時間。在國外有200多年歷史的工業設計,在中國卻只有短短的20多年的時間。 
困惑之三,在中國做藝術教育的薪水竟然這么低。在中國美術最高學府教書的老師月薪也就是1300元,再加上課酬,也不過在2500元徘徊,沒有住房分配,合同上的住房補貼僅為70元,這讓在美國留學多年、做過知名公司設計總監,現執教于中國美術界最高學府的唐庭斌大吃一驚。 
想改變中國對于工業設計的理解 
現實生活讓人迷惘,在整個社會都浮躁的今天,“海歸”唐庭斌卻仍然冷靜執著于自己的專業,期待著經過自己的努力,真正改變中國對于設計師的理解。“人活著有時候就是為了一種價值感。”唐庭斌說,“如果將來有我自己設計的汽車在馬路上跑起來,或者我的學生的汽車在馬路上跑起來,我會覺得有價值感”。 
當唐庭斌看到滿大街跑的都是外國車,看到中國民族品牌因為涉嫌抄襲國外汽車公司的設計而被告上法庭的一樁樁案例,更迫切希望為中國汽車工業的設計發展做一點事情。從“制造”到“設計”,一詞之差,給企業帶來的價值卻完全不同。但是當前中國企業的領導們只看到了設計要花費很大一筆錢,卻沒有看見設計給企業帶來豐厚的經濟回報。 
去年10月,唐庭斌回國到江蘇無錫參加一個工業設計周后,又到中央美院來做了個講座。隨即就和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的王敏院長進行了長時間的交談,把自己很想發展交通工具這個專業的想法說了出來,再加上唐庭斌在美國有教過這方面課程的經驗。這一說,兩個人都非常感興趣,一拍即合!唐庭斌回憶當時的情景高興地說,這真有點“英雄所見略同”、“相見恨晚”的感覺! 
“在全球經濟的競爭中,如果我們輸了教育,我們就必然會輸了發展,輸掉了未來。”對走入中央美術學院任教的初衷,唐庭斌這樣解釋。 
“人才”重于“機器” 
美國最大的設計公司IDEO,為國內的一家手機生產商設計機型,企業付給這家設計公司50萬歐元,但如果是中國本土的設計公司,企業能給10萬人民幣就不錯了。 
國外給工業設計師的定義是:發現問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人員。而在中國有人把工業設計叫作工業造型專業,只是設計一個造型,設計師在企業中只是承担了美工的角色,對企業的發展無足輕重,更不會在新產品的研發中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唐庭斌在出國留學前曾經專門為湖南長沙一家公司設計了一款智能水表,主要工作就是做一個漂亮的殼。這就讓他切身感受到中國對設計師的定位確確實實就是一個簡單的美工師,具體工作就是設計一個漂亮的外形。而在國外的工業設計師是任何新產品流程研發的主導,主導了產品設計的方向。 
在國外,每家企業都會把人才看得非常最重要,但唐庭斌回國后卻始終沒有找到這種感覺。在對幾家企業進行了解后,唐庭斌說:“中國的企業負責人會認為機器比人更為重要,他們覺得一臺機床幾百萬,能用上好幾年,但他們卻不知道,一個人才可以用上幾十年,能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 
現在中國公司重視外國設計師,這讓中國學習設計的學生心中很不安,他們似乎看不到自己的前景。 
在合資汽車企業中,外方只是投入所謂的技術和管理,可外方分得的利潤是中方的三倍。唐庭斌說,這就是我們缺乏軟件投入,缺乏對人才的尊重所付出的代價。中國汽車企業每年付出無數的美元請來國外設計師做設計,但只要一看到是中國面孔的設計師,設計費用立即下降,給設計師的時間還非常短,同時還會拿出幾張國外汽車圖樣說,“你不用設計了,照這個改改就好了。” 
唐庭斌正在中央美術學院負責交通工具設計專業的組建發展工作,且已經開始招生。唐庭斌在他的辦公室里說:“作為老師,我就想通過教學,扭轉對工業設計師的認識,讓他們了解什么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工業設計師,培養出更多的工業設計人才,把中央美術學院建成中國設計師的搖籃。” 
我們把思考和畫圖的時間反過來了 
現在看來,國內和國外在設計上除了定位存在差距外,設計管理還很薄弱、設計師隊伍組成、時間和資金的投入都存在差距。對中國的企業進行調研后唐庭斌發現,現在很多中國的企業舍不得時間和資金上的投入,認為這些事情見效慢。唐庭斌說,美國最大的塑料容器生產企業Tupperwea,有很多人員專門研究便當盒的實用、密封等一系列問題,年薪每人都是十幾萬美元。乍一看這些人在做無用功,其實這就是保證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在設計前,企業一定要組織人員對生產、工藝、材料、人文等等環節進行調研,這些應該在設計中占據90%的時間,其余畫圖等其他時間只占10%。現在國內剛好反過來了,這樣設計出來的產品肯定是不符合用戶要求的。 
只有經過思考設計出來的產品才是最能夠體現設計師價值的產品,也是讓產品使用者最為喜愛的產品。 
別把中國元素符號化 
提到德國產品,也許你會馬上聯想到精細和穩重;說起美國的產品,也許你又會聯想到寬大和開放。但提到中國產品,你會聯想到什么呢?你會感覺很難用簡單的詞來描述,原因就在于中國的產品缺乏自己的設計風格。 
“設計的內涵是文化”,這是國際著名汽車設計大師喬治·亞羅的觀點。 
近幾年,國外大企業的工業設計越來越多地體現中國元素,即把中國文化的內涵放在設計里面,這也可以叫中國風格。隨著中國消費品市場的擴大,中國元素的應用也要符合時代發展的大趨勢。 
不過中國元素在設計上結合不好就會符號化、表面化。有些人簡單地把中國文化的元素理解為文化符號,一想到中國元素,就是中國結、紅燈籠、龍、中國功夫、旗袍等等,把這些圖案擺上去就是中國元素,其實這樣只能夠反映出設計師對中國文化了解還不夠深。唐庭斌深有感觸地說,中國元素遠不止在具體的符號上,北京申奧標識“太極拳”、北京2008奧運標識“中國印”都反映出了中國元素帶給涉及領域的文化靈感。能否在設計中體現出文化內涵,把中國元素巧妙地融進設計中去,關鍵就要看設計者的知識背景和對文化理解的能力,這就需要設計師對民族文化理解后的一種自然的情感流露。


唐庭斌 2014-01-10 05:56:39

[新一篇] 喬納森:喬布斯的背叛者還是繼承人

[舊一篇] 工業設計界名人專訪錄 黃蔚: 推動中國和國際設計業的橋梁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