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知成癮,卻無作品 的思考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引子: 春節回來的時候在手機上看書,偶然看到這樣一篇文章《求知成癮,卻無作品》,看完有一種被老師點名卻回答不上問題的難受感,自己現在的狀態正是那樣:關注和學習的東西太多太雜,卻沒有什么像樣的作品出來。用文章中的話:當求知占用作品創作的精力,當用求知去填補作品創作的寂寞,原本的作品創作驅動求知變成了求知成癮逃離作品創作。突然猶如芒刺在背,內心沉默...

    全文如下:

復制代碼
激勵是人學習的關鍵因素。可當知識本身成為求知的激勵,你已求知成癮,進入了好學的騙局。

求知癮者的誕生

求知欲似乎是人們的本能,尤其「好學」這個詞被定義成天生的褒義之后,他人習慣性地會對好學的人大加贊賞,好學者亦會視自己強烈的求知欲彌足珍貴。當一些好學者碰到金融,科技,人文,社會這些「靚麗」的詞匯時,依靠從小的信條『知識就是力量』判斷:海納百川,學了沒錯。于是,伴隨著知識和見識增長帶來的優越感和滿足感,好學者充分利用時間涉更廣的獵,讀更多的書,翻更豐富的雜志。興趣雖多,終得確定職業方向,但是對這些好學者而言,選擇一個領域,就會「喜歡」這個領域的一切,但非不排斥的東西,便來者不拒。 「只接受什么信息」對他們來說沒有概念,他們只有「只不接受什么東西」,他們認為這是在拓展知識和見識。選擇了一個領域之后,他們依然沒有放松對其他領域的關注,他們琢磨的是『那些大牛看上去就是什么都懂,對什么問題都有見識,我更應求知好學,集思廣益了』,于是,聽到大家之言便如獲至寶,長期泡各種公開課,羅輯思維,曉說,看各種長知識長見識的視頻節目,他們總是認為自己發現了一個又一個好的東西。至此,一個好學者依據知識和見識增長帶來的優越感和滿足感以及好學本身的自我激勵作用進化成了「求知癮者」。

求知癮者的特點之「能思考,欠全面」

求知癮者特點之一就是:能就一個主題提出很多問題,卻不能系統地提出一系列問題;能回答一個領域的很多問題,卻不能前呼后應地回答一系列問題。這是典型的能思考,欠全面。這樣的人給出的問題的答案也常是一種虛假的深刻。

求知癮者的特點之「擅洞察遠端事物的變化,卻不善捕捉身邊細膩的情感」

求知癮者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喜歡觀浪潮之巔,能感知領域格局的風云突變,偏愛高屋建瓴。因為求知癮者所接受的知識多來源于書,別人的言論,網上的文字,無暇將生活本身當老師,生活可能會遇到各種問題,并不靈光。

求知癮者的特點之「有見識,無作品」

求知癮者的最悲哀的一個特點就是:因為求知成癮而知識儲備尚可,因為求知成癮而見識不俗,因為求知成癮而鮮有作品。當知識本身成為求知的激勵,當知識激勵給與了求知癮者足夠的滿足感,作品創作成了求知癮者無法觸碰的禁地。作品難創,知識易得,當求知占用作品創作的精力,當用求知去填補作品創作的寂寞,原本的作品創作驅動求知變成了求知成癮逃離作品創作。

「羅輯思維」與求知成癮

在我寫下這篇文章時,「羅輯思維」已是辦的最好的自媒體之一,天天堅持產出高質量內容,并且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羅輯思維社區。新穎的切入點,有趣的觀察角度,與眾不同的思維方式。或開啟心智,或傳播知識,或顛覆三觀,或答疑解惑,它總能為你帶去一樣。用羅胖自己的話說:『既不是心靈雞湯,也不是知識短文。和大家的興趣捉迷藏,和自己知識較勁,力圖給大家講一些自己知識邊緣以外的東西。』羅胖的目標是和社區人群一起成長。知識,見識,成長,非心靈雞湯式的,足以俘獲很多人的心肝。
可是對于求知成癮者而言,這只不過是又一個「知識」獲取平臺,由羅胖提供而已。在這里,求知成癮者如愿以償地獲得了更多問題的答案,更多事物的看法,更多的社會雜談。
作為一個新媒體,「羅輯思維」做著出色    文|紫松
復制代碼

 然后不禁問自己,時間哪兒去了,有何成效?

1.工作任務與技能學習。

 當初給了自己一堆感興趣的關鍵字,現在一看零散混亂,很多還沒有來得及去了解,當初都是想作為知識儲備。還寫了那么句話警示自己。

 自己還看著SEO,HTML5,服務器方面的書。現在一看,自己都覺得搞笑。想起一句話 all is nothing。加上現在公司的項目,自己的項目。進度能快才怪,讓人汗顏。

對策:工作和項目的時間要專注,每天的時間計劃好,和自己的方向不相關的就不花太多時間甚至不要花時間。對知識要追求理解和消化;進一步制定項目計劃,每天嚴格完成。

2.股市

 從1月20號開始試著玩股票,一個是每天開盤時間9:30~11:30 ,13:00~15:00,都是工作的好時候,卻總是忍不住隔一會兒刷一下看看,看看分時線,看看k線,二個 又要不斷搜搜資料,看看相關的書,晚上還要看一邊“分析分析”。 這樣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導致最近工作效率很是問題(即使是年前年后,時間都是一樣的)。

  對策:基礎知識和方法的學習所花的時間是值得的,但最花時間和精力的就是不時的切換,這估計是新手的一個心病,要學會控制自己,一方面要擺好心態,不要患得患失。二個是從一日游漸漸轉到中長線,看長一點的趨勢。

3.看新聞

 現在每天隨便點的新聞,每日的噴嚏圖掛,網易新聞,偶爾還刷豆瓣等等導致該看的書也停滯了。這些零碎的時間也是個殺手,都是這么悄悄的從指縫中溜走。在園子里瀏覽也成了個習慣,看看園友們的分享,看看大家的動向,好的文章還收藏起來。

對策:新聞每天不要超過30分鐘,雜七雜八的更不要去點,每天5點多看一下當天的噴嚏圖掛就行了。知識儲備的問題越來越偽了,或者說沒有目的性的儲備都是一種低效行為。而且沒有經過自己檢測的知識,只是那種過一眼的很快就忘記了,即使從有道筆記或者收藏夾里面找出來估計和你百度找到的時間也差不多。收藏還是不要太隨意,遇到很感興趣的不如多花點時間理解掌握。

4.手機應用

現在智能手機在我們這類人中已經很普及了。閱讀,看雜志,看新聞也很多。我閱讀軟件裝了三個 豆瓣閱讀,iReader,VIVA。還有交互軟件微信,QQ,飛信,微博,之前裝過的來往、陌陌、易信。玩了一下就卸載了。還財經的軟件新浪財經,東方財富。微信里面的訂閱號每次看見紅點點總是有強迫癥要去點開看看。這些耗費的是下班的時間多一些。

對策:同類的軟件最好只保留一個,不要超過兩個,微信訂閱的也要精簡一下。有的關注和雜志或者財經軟件內容就是重復的。手機是消磨時間的工具,投入的時間很難有產出。

5.生活開銷

看視頻、電影、聚會、聊天偶爾的游戲,這一部分還沒有失控,但要多花些時間和遠方的朋友聯系聯系。


     每天的時間真的很不經用,關注的太多,精力分散,到頭什么都不是。必須要好好的梳理和思考一下,找到重點找到自己!互聯網帶來了很多的沖擊,其中之一就想信息爆炸,我們的行為習慣也漸漸的被影響被改變。但是,越是在這樣的洪流中我們越要認識到自己,很多時候還是需要回歸原始,勿忘初心。不然就會變的浮躁而被動。當你的眼前是一座山,你的直覺還有可能是翻越它,但當你眼前是眼花繚亂的世界,你卻不知道往哪兒走了。這里就用周金根的敏捷個人給自己總結:認識自我,管理自我,找到快樂、高效、平衡的生活。


Stoneniqiu 2014-02-18 08:58:54

[新一篇] 索契冬奧會 五環變四環:奧運還是奧迪?

[舊一篇] 一通電話的背后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