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以來,臺灣經濟發展簡史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1949年以來,臺灣經濟發展簡史
    校園民謠,從1974年到1980年的頂峰期,臺灣共產生了300多首校園民謠,其中最有名的莫過于1981年羅大佑的《童年》。同期,內戰后(50后)的臺灣嬰兒潮,進入勞動大軍,成為臺灣財富創造的主力軍。  1981年的《童年》到1990年的《戀曲1990》,是臺灣經濟,臺灣房地產,臺灣股市的黃金十年,也是很多臺灣50后的財富豐收時期。

    1992-1995年,中國大陸校園民謠繁榮爆發,李春波憑借其表兄所寫的《小芳》以及《一封家書》在1993年和1994年流行樂壇創下輝煌的成績,高曉松的《同桌的你》也風靡全國。
    1992-1995年,中國的60后進入財富創造的起跑點,成為后來20年財富創造的中堅力量,創業板富翁里面,60后最多,進入財富的豐收期。

 
韓國經濟發展簡史(中文版)
 
1949年以來,臺灣經濟發展大致經歷四個時期:
轉載并稍有改編:
(一)經濟恢復時期(1949-1952年)。當時臺灣人口劇增,物價飛漲,工農業生產幾乎停頓,而軍事性開支卻占財政支出的一半以上,民眾生活困難,經濟瀕臨崩潰。為此,臺灣當局采取了一系列旨在穩定社會和恢復經濟的政策與措施,土地改革、改革幣制、外匯貿易管制,優先發展電力、肥料及紡織工業等。50年代臺灣農業發展迅速,增長率年均達各4.7%。此外,從1950年下半年起,美國開始對臺灣實行經濟援助,注人大量資金幫助臺灣恢復經濟。到1952年,臺灣經濟基本恢復到二戰前的最高水平。
 
 
(二)賣農業資源,以農養工發展時期(1952-196O年)。當時臺灣經濟基本上以農業為主,勞動力過剩,對外貿易和國際收支均逆差嚴重,外匯極度短缺,民眾因收入低而無力消費進口工業品。臺灣當局以穩定中求發展為指導思想,確定了以農業培養工業,以工業發展農業的方針。土地改革促進了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農產品及其加工品在總出口中的比重非常高,1957年高達71.5%,成為創匯主力。
   臺灣當局又通過肥料換谷、強制收購等不等價交換方式,獲取利潤,把它轉移到工業部門。在工業方面,重心放在資金需求量不大、技術要求不高、建廠周期短的民生工業上,以島內生產替代進口,以適應島內的消費水準,并節省外匯開支,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減輕就業壓力。形成了糖、茶、菠蘿及香茅油等農副產品加工業,以及水泥、玻璃、木制品、造紙、化肥、紡織、食油、面粉、塑膠原料及制品、人造纖維、自行車、縫紉機和家用電器等進口替代工業。

 
 
(三)出口導向,經濟發展時期(1960-1986中)。由于臺灣市場狹小,當時進口替代工業的產品市場已趨飽和,若繼續發展將導致經濟后勁乏力。臺灣抓住當時國際分工變化的機遇,利用低廉工資的國際比較利益,大力發展加工出口工業帶動經濟發展,并陸續修正或制定旨在促進出口的政策與措施,如進行外匯貿易的改革、實施“獎勵投資條例”、鼓勵民間儲蓄、對外銷廠商實行稅收和融資的優惠、設立出口加工區和保稅倉庫等。
這個時期外資對臺灣工業化和出口擴張起了重要作用,民間企業從進口替代轉向出口產業,成為經濟成長的主力。臺灣企業從日本進口生產資料,向美國出口工業品,形成了生產上依賴日本、市場上依賴美國的三角貿易關系。臺灣工業得到了高速發展。
 
從1963-1973年,工業年均增長率高達18.3%,其中制造業的年均增長率達20.1%,工業產值在臺灣省本地生產總值中的比重由196O年的26.9%提高到1973年的43.8%;出口貿易額中工業制品的比重由l960年的32.3%增至l973年的84.6%。至此,臺灣工業建立起了一個以出口加工區為依托,以輕紡、家電等加工工業為核心的產業支柱,由此帶動了經濟的發展。
 
(四)經濟轉型時期(l986年-1992年),房地產大牛市,股市大牛市泡沫并破裂。自8O年代以來,由于臺灣內外經濟環境的變化,1985年美國在逼迫德國馬克,日元升值的同時,也逼迫新臺幣,韓元升值,新臺幣兌美元匯率大幅升值,臺灣工資也大幅上漲,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完畢,勞動力短缺,勞動密集型加工出口工業逐漸喪失國際比較優勢,導致民間島內投資意愿低落,資本向房地產,股市集中,島內房價1986-1990,4年漲3,4倍,一套普通房子的價格從臺灣家庭收入的4倍漲到10倍左右,股市漲5-10倍后跌80%,從1200點漲到12000點后跌到3000點之下。
 
    臺灣當局于1986中提出了實行自由化、國際化、制度化的經濟轉型,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場經濟機制,并以產業升級和拓展美國以外的外貿市場作為重大調整內容,確定以通訊、信息、消費電子、半導體、精密器械與自動化、航天、高級材料、特用化學及制藥、醫療保健及污染防治等十大新興產業為支柱產業。

    1992年大陸開始改革開放,部分地區的土地經常是免費的,廠房有時候建好了出租的,臺灣一個普通中層經理,可以賣掉一套房子,到大陸投資建廠,和原來服務的東家競爭,而且成本優勢巨大。   1992年是大陸經濟大發展的起點,也是臺灣經濟增長的頂峰。

    1992年到2014年,基本是臺灣經濟失去的20年,臺灣并未停止發展,但是發展緩慢,普通人收入增長非常慢,實際收入的購買力甚至是下降的,發財機會也遠遠比1963-1989年的黃金27年少很多,1992-2012的發財機會轉移到中國大陸。

 


網載 2014-07-03 11:36:00

[新一篇] 那些有趣的國界線:這中國字誰寫的?

[舊一篇] 戒煙后身體出現的各種變化 網友回復神了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