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吾知其亦已兮,茍余情其信芳。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不吾知其亦已兮,茍余情其信芳。

  [譯文]  只要我內心情感確實芬芳無邪,即使沒有人了解我也毫不在乎。

  [出典]  戰國  屈原  《離騷

    注:

  1、《離騷》第五六部分  屈原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

    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

    步余馬于蘭皋兮,馳椒丘且焉止息。

   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茍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

   芳與澤其雜糅兮,唯昭質其猶未虧。

     忽反顧以游目兮,將往觀乎四荒。

    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

    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

    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



     女媭之嬋媛兮,申申其詈予。

     曰:“鮌婞直以亡身兮,終然夭乎羽之野。

     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紛獨有此姱節?

    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獨離而不服。

    眾不可戶說兮,孰云察余之中情?

    世并舉而好朋兮,夫何煢獨而不予聽。”

    依前圣以節中兮,喟憑心而歷茲。

    濟沅湘以南征兮,就重華而陳詞:

    “啟《九辯》與《九歌》兮,夏康娛以自縱。

     不顧難以圖后兮,五子用乎家巷。

    羿淫游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

    固亂流其鮮終兮,浞又貪夫厥家。

    澆身被服強圉兮,縱欲而不忍。

    日康娛而自忘兮,厥首用夫顛隕。

    夏桀之常違兮,乃遂焉而逢殃。

    后辛之菹醢兮,殷宗用之不長。

    湯禹儼而祗敬兮,周論道而莫差,

    舉賢才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

    皇天無私阿兮,攬民德焉錯輔。

    夫維圣哲以茂行兮,茍得用此下土。

    瞻前而顧后兮,相觀民之計極。

    夫孰非義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

    阽余身而危死兮,攬余初其猶未悔。

    不量鑿而正枘兮,固前修以菹醢。”

    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時之不當。

    攬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

   2、注釋:

     相道:輔佐大道。 

     延佇:伸長脖子踮起腳尖遠看。 

     復路:走回頭路。

     蘭皋:生有蘭草的水邊陸地。

     椒丘:有椒樹的小山。 

     焉:在此意為“在那里”。 

     離尤:遭受責備,獲罪。

     初服:以前穿的衣服。比喻原來的志向。

     芰(ji 4):菱。

     岌岌(ji 2):高峻的樣子。

     陸離:美好分散狀。  

     昭質:光潔美好的品質。 

     其:語氣詞,用以舒緩語氣。  

     游目:極目縱觀。

     四荒:四方邊遠之地。  

     菲菲:香氣濃烈的樣子。 

     彌章:更加顯著。章,同“彰”。

     懲:怨恨。

     女嬃(xu 1):可能是屈原的姐姐,嬃,楚人對姊的稱謂。

     嬋媛(chanyuan 22):喘息狀。在此指眷戀。 

     申申:一再地。

     其:再此作緩和語氣的語氣詞。 

     詈(li 4):責備。  

     鮌(gun 3):即“鯀”,禹的父親。相傳他偷了天帝的息壤治洪水,被天帝治罪,殺死在羽山之郊。 

     婞(xing 4)直:秉性剛直。 

     夭(yao 1):死。 

     羽:羽山。所在不詳,一說在東海之中。 

     博謇:過分忠貞。

     薋(ci 2):積草繁多的樣子。

     菉葹(lushi 41):惡草名。比喻讒邪之臣。 

     煢(qiong 2):孤獨。 

     節中:度量內心情感、志向。

     喟(kui 4):嘆息。 

     憑心:憤懣的心情。 

     啟:禹之子,繼禹為君,建夏朝。

     九辯、九歌:相傳為天帝的樂章,被啟偷來在人間演奏。 

     夏:即夏啟。  

     五子:名五觀。啟的幼子,因不滿啟而作亂。 

     用失乎:因而。“失”一說是衍文。 

     家巷(hong 4):內亂。巷,同“哄”。  

     羿(yi 4):夏代有窮國君主。

     畋(tian 2):打獵。 

     封狐:大狐。 

     亂流:指后羿等荒淫作亂之流。

     浞(zhuo 4)。寒浞。羿的相。 

     厥家:羿的家室,指羿的妻子。厥,那。

     澆(ao 4):寒浞之子。他先殺死夏后相,又在內亂中被相的兒子少康殺死。 

     強圉(yu 3):厚甲。 

     用夫:因此,因而。 

     常違:指夏桀違常理,行暴政。 

     乃遂焉:于是這樣地。 

     后辛:既殷紂王。 

     菹醢(zuhai 13):肉醬。傳說紂王將其臣梅伯做成了肉醬。 

     殷宗:殷商的宗祀,代指商代的命運。 

     儼:畏。 

     祗(zhi 1):恭敬。  

     錯:同“措”,措置。

     茍:才。 

     下土:天下廣大的疆土。 

     計極:終極。 

     阽(dian 1):接近危險。

     危死:瀕臨死亡。  

     曾:同“增”。累次。

     歔欷(xuxi 11):哀泣的聲音。 

     茹蕙:柔軟的蕙蘭。 

     浪浪(lang 1):形容淚流不止。

 

 

    3、譯文1:

      后悔選擇道路未曾細察啊,徘徊不進我將要回還。

      我掉轉車子回到原來的道路啊,趁著在迷途上還沒走遠。

      我讓我的馬漫步在生有蘭草的水邊啊,又奔向長著椒樹的小山休息留連。

      接近君王不成反遭責難啊, 只好退回去重修德行以償宿愿。

      用菱葉與荷葉制成上衣啊, 又采集荷花瓣做成了下衣。

      不了解我也就算了啊, 只要我的內心真正芳潔高尚。

      把我的花冠做得高高啊, 使我的佩帶變得長長。

      芳香與污垢混雜一起啊,唯有我潔白的品質還未受影向。

      忽然回首縱目遠望啊, 我將游觀遙遠的四方。

      服飾佩帶豐富多彩啊,香氣勃勃愈來愈芬芳。

      人們生來各有所好啊,只有我愛好美德習以為常。

      即使粉身碎骨我也不改變自己的初衷啊,難道我會因受到教訓而放棄早有的志向。

       六

      女 連喘帶說心情急切啊, 反反覆覆將我告誡:

      “伯鯀秉性剛直不顧自身啊, 終於死在羽山之野。

       你為何事事百言又喜歡高潔啊,你為何偏偏要堅持美好的品節?

       屋子裏堆滿了普普通通的花草啊, 你卻不肯佩帶與眾有別。

      對眾人的誤解不能挨家逐戶去解說啊,誰會將我們的本心詳察關切?

      世人都在成群結黨啊,你為何偏要孤獨不聽我的勸戒?”

     我遵循前代圣賢的榜樣并無偏差啊,可嘆的是心中憤懣直到如今。

     渡過湘江沅水我向遠方遠行啊,要找虞舜訴說我的本心:

     “夏啟從天上取來《九辯》、《九歌》啊,他就在尋歡作樂中放縱自身。

      看不到危難也不考慮后果啊,五個兒子因而內亂紛紜。

      后羿喜歡射獵漫無節制啊,又喜歡射死大獸虎咽狼吞。

      狂亂之輩本不會有好的結局啊,他的家臣寒浞又對他的妻子起了貪心。

      寒浞的兒子澆身強性暴啊,縱飲胡為不能節制。

      天天游樂忘了自身危險啊,他那腦袋因而掉落埃塵。

      夏桀的行為違背常理啊,終於遭到了禍殃。

      商紂把人剁成肉醬啊, 殷朝因此不能久長。

      商湯、夏禹嚴肅而又恭敬啊, 周代的賢王講究治國之道謹慎恰當。

      舉薦賢人授權給能人啊, 遵守法度沒有偏向。

      皇天對人公正無私啊, 看誰有德就給誰幫忙。

      圣明之人德盛行美啊,才得以享有天下,治理四方。

      看一看前朝想一想后代啊, 觀察人們在立身處世上的根本打算。

      哪有不義之事可以做啊, 哪有不善之事可以干?

      我臨近危險幾近死亡啊, 回顧當初的追求卻無后悔之感。

      不度量插孔而削正榫頭啊, 前代的賢人正因此而慘遭死難。”

      我嗚咽抽泣心情煩惱啊, 哀傷自己生不逢時。

      拿來柔軟的蕙草擦拭眼淚啊, 熱淚滾滾還是沾濕了衣衫。

     譯文2:

     我后悔,后悔我當初沒有看清前程,遲疑了一陣,我打算回頭轉身。好在迷失方向還不算太遠,掉轉車頭,我依舊踏上原來的水驛山程。我走馬在這長滿蘭草的水邊高地,我奔向那長有椒樹的山丘,暫且在此停息。我既然進言不聽反而獲罪,倒不如退居草野,把我的舊服重整。我裁剪碧綠的荷葉縫成上衣啊!又將潔白的蓮花綴成下裙。沒人理解我,就讓他去大放厥詞吧!只要我內心是真正的馥郁芳芬。我把頭上的帽子加得高而又高啊,把佩帶加的很長很長。芬芳與污垢已經混雜在一起,唯獨我這光明潔白的本質未曾蒙受絲毫減損。急匆匆我回過頭來縱目遠望,我要往東南西北觀光巡行。我的佩飾如花團錦簇、五彩繽紛,噴吐出一陣陣令人心醉的幽香清芬。 人生各有自己的追求,自己的喜愛,我卻獨獨愛好修潔,習以為常!就算把我肢解了我也毫不悔改,難道我的志向會因受挫而改變?

    哦!女媭她嘮嘮叨叨一聲聲把我指責,她說:“因過于剛直而惹禍遭災,到頭來慘死在羽山你難道一無所?聞。你為什么要時進忠言而又愛好修身,獨具這美好的一片冰心?滿屋子已經堆滿了惡花穢草,唯獨你不愿佩戴實在太天真。眾人不可能挨家挨戶去一一說明,又有誰會體察咱們的內心?世人都在互相吹捧結黨營私,你為什么連我的話半句都不愿聽?” 遵循著先圣的遺訓來修身厲行,現實的遭遇使我悲憤填膺!我沿著湘江逆流而上,我要向大舜去陳說我的內心:“夏后從上天偷回《九辯》和《九歌》,到凡間縱情作樂恣意荒淫。 不居安思危預防后患,他的五個兒子終于失掉了民心!后羿也愛好田獵,溺于游樂,一味沉迷于射殺那些猛獸和珍禽。本來淫亂之輩就少了有善終,他的國相寒浞殺了他,又和他的老婆成親!寒浞之子過澆依仗自己健壯的體格,放縱情欲而不肯控制自己的獸性。他每日里尋歡作樂得意忘形,丟掉了自己的腦袋不自省。夏桀經常違背正道,終于落得個亡國喪身。殷紂把自己的忠良剁成肉醬,他的王位因此顛隕!成湯和大禹都嚴明而又謹慎,周文武都任法而講仁。他們都憑德才選用賢臣,遵守繩墨而不差毫分。皇天啊!光明正大不存偏私偏愛,看見有德的人就設法讓他成為輔弼之臣。只有那德行高邁的圣人賢哲,方才讓他享有天子那樣的尊稱!回顧前王而又觀省后代,再仔細考察天下的民情。不曾有過不義的人可以重用,不曾有過不善的事可以推行。即使死神已經向我步步逼近,回想起初衷我也毫無悔恨。怎能將方榫塞進圓孔啊,古代的賢者正因此而碎骨粉身!”我泣不成聲啊滿心悲傷,哀嘆自己是這樣生不逢辰。拔一把柔軟的蕙草揩拭眼淚,眼淚漣漣沾濕了我的衣襟。 

     譯文3:

    我失悔我的路向是根本走錯, 我停頓著又打算要路折回頭, 把我的車馬掉過來走向歸路, 要趁著這迷途未遠趕快罷休。  把馬轡解了,讓它在蘭皋逍遙, 讓它在椒丘上馳驅,暫時休息, 我不想再上前去以遭受禍殃, 我要退回故鄉修理我的舊衣。  我要把碧綠的荷葉裁成上衫, 我要把潔白的荷花綴成下裳。 沒人知道我也就讓他抹殺吧, 只要我的內心是真正地芬芳。  要把頭上的冠戴加得高而又高, 要把項下的環佩增得長而又長, 芳香和污垢縱使會被人混淆呀, 只我這清白的精神是絲毫無恙。  我忽然又回過頭來放開眼界, 打算往東南西北去四處觀光。 我的花環是參差而又多趣呀, 馥郁的花氣呵會向四方遠飏。  世上的人們任憑他各有所好, 而我的習慣是專于愛好修潔。 就把我車裂了我也不肯變更, 難道我的心還會怕受人威脅?  

     我的女伴她殷勤地替我關心, 她娓婉地勸戒著我。 她說道:“鯀是太直辟不顧性命, 終竟在羽山下遭受了慘殺之禍。  “你為什么總是要孤高而又潔癖, 偏偏的一個人有著這樣的奇裝? 蒺藜、王芻和枲耳正是當道時節, 你卻與眾不同地要說它們不香。  “眾人不能夠家諭戶曉地說服呵, 有誰人能夠了解我們的內心? 天地間都是在成群而又結伙呀, 你為什么總孤零零地不表同情?”  我依據著先圣的理法節制性情, 有了這樣的遭遇不禁悲憤填膺。 渡過了沅水和湘水我走向南方, 我走去向著重華呵訴我的衷腸。  “夏啟從天上得到了九辯與九歌, 在艷陽時分他歡樂著,自行放縱。 毫無深遠的謀慮以作未雨綢繆, 他的兄弟五觀便和他生了內訌。  “有窮氏的后羿淫于游觀而好田獵, 他所喜歡的是在山野外射殺封狐。 本來是淫亂之徒該當得沒有結果, 他的相臣寒浞更占取了他的妻孥。  “寒浞的兒子過澆又肆行霸道, 放縱著自己的情欲不能忍耐, 他每日里歡樂得忘乎其形, 終究失掉了他自己的腦袋。  “夏桀王他也始終是不近人情, 到頭來是竄走到南巢而野死。 紂王把自己的忠良弄成肉醬, 殷朝的王位也因而無法維持。  “商湯和夏禹都謹嚴而又敬戒, 周的先世講求理法也沒差池, 在政治上是舉用賢者和能者, 遵守著一定的規矩沒有偏倚。  “主宰一切的上帝他公道無私, 他要看到了有德行的才肯幫助。 只有那德行高邁的圣人和賢士 才能夠使得四海之濱成為樂土。  既經考察了前王而又觀省后代, 我省察得人生的路徑十分詳明。 不曾有過不義的人而可以信用, 不曾有過不善的事而可以服膺。  “我縱使是身臨絕境而喪失性命, 回顧自己的初心我也并不翻悔。 不曾問鑿孔的方圓而只求正枘, 古代的賢人正因此而遭了菹醢。”  我是連連地嘆息著而又嗚咽, 哀憐我生下地來沒逢著良辰。 我提起柔軟的花環揩雪眼淚, 我的眼淚滾滾地沾濕了衣襟。

 

 

    4、作為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早由文人自覺創作、獨立完成的抒情詩,《離騷》在思想和藝術兩方面都為后世文學樹立了光輝的典范。《離騷》的主題是多重的,它既充分表達了詩人“存君興國”的“美政理想”和深沉執著的愛國情感,同時又展現了“獨立不遷”的峻潔人格和放言無憚的批判精神。其中愛國和忠君兩個主題尤為突出。司馬遷說:屈原“雖放流,睠顧楚國,系心懷王,不忘欲返。……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離騷》在藝術上的造詣也極高,在形象塑造、創作方法、表現形式、語言表達諸方面都有突破性發展。作者不僅以自身為原型塑造了一位光彩照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還在創作方法上繼承發展了《詩經》、神話的優良傳統,以現實主義為基調,浪漫主義為特色,將兩者完美地結合起來,為后世的抒情文學在創作方法上樹立了不朽的典范;它不僅繼承并發揚了《詩經》賦、比、興手法的藝術成果,采用“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寄情于物,托物寓情,使主觀之情與客觀之物融而為一,通過“制芰荷以為衣,集芙蓉以為裳”,“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其彌章”之類的描寫,創造出一系列富于象征意味的藝術形象,而且還在吸收民間文學和先秦散文語言營養的基礎上,打破《詩經》的四言格式,“自鑄偉辭”(《文心雕龍?辯騷》),創造了一種句法參差、韻散結合的新形式——騷體。總之,其藝術成就之輝煌,“雖與日月爭光可也”(《史記?屈原列傳》)。

  《離騷》不僅在藝術上影響著后世一代又一代詩人的創作,其高風峻節的超凡人格體現以及崇高的愛國情懷也無不影響著每一個中國人。這種影響持久而深刻,溫總理對《離騷》詩句的多次引用,便是最好的明證。

 

 

    5、《離騷》是屈原自敘平生的長篇抒情詩。它的名稱有雙重涵義:從音樂方面來說,《離騷》,可能是楚國普遍流行的一種歌曲的名稱。游國恩曰:“《楚辭·大招》有‘伏羲駕辯,楚勞商只’之文,王逸注云:‘駕辯、勞商,皆曲名也。’‘勞商’與‘離騷’為雙聲字,或即同實而異名。西漢末年,賦家揚雄曾仿屈原的《九章》,自《惜誦》以下至《懷沙》一卷,名曰《畔牢愁》。‘牢’‘愁’為疊韻字,韋昭解為‘牢騷’,后人常說發泄不平之氣為‘發牢騷’,大概是從這里來的。”(《楚辭論文集》)這一論證是確切的。屈原的創作是從楚國的民間文學汲取豐富的泉源,既然他的作品內容,“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黃伯思《翼騷序》),那末作品的名稱襲用民間歌曲的舊題,更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當然,這一句詞并非有聲無義。司馬遷《史記·屈原列傳》引劉安的話,說:“《離騷》者,猶‘離憂’也。”《離騷》就是“離憂”,也就是前面所說的“勞商”“牢愁”和“牢騷”,都是一聲之轉的同義詞,同樣是表示一種抑郁不平的情感。《史記》本傳說屈原“憂愁幽思而作《離騷》”,足見標題是決定于作品的內容,而標題的音樂意義和作品的內容是統一的。“離憂”“離騷”以及“勞商”“牢愁”“牢騷”,都是雙聲或疊韻字所組成的聯綿詞,只是一個完整的意義。班固《贊騷序》說:“離,遭也;騷,憂也。明己遭憂作辭也。”王逸《楚辭章句》說:“離,別也;騷,愁也。”顯然,他們都是在替司馬遷“‘離騷’者,猶‘離憂’也”這句話做注腳,但卻誤會了司馬遷的原意。又,項安世《項氏家說》說:“‘楚語’:‘德義不行,則邇者騷離。’韋昭曰:‘騷,愁也;離,畔也。’蓋楚人之語,自古如此。屈原《離騷》必是以離畔為愁而賦之。”也是把“離”和“騷”分成兩個字來講。把兩個字義湊成一個詞義,以致理解不同,紛歧百出,都是由于不明詞性的緣故。

  本篇原名《離騷》,到了東漢王逸的《楚辭章句》卻稱之為《離騷經》。他的解釋是:“離,別也;騷,愁也;經,徑也。言己放逐離別,中心愁思,猶依道徑以風諫君也。”這話的牽強附會,無待辨明。“經”,當然是經典的意思。《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把《離騷》下面加上一個“經”字,正如洪興祖所說,“古人引《離騷》未有言經者,蓋后世之士祖述其詞,尊之為經耳。”(《楚辭補注》)又,本篇也有人簡稱之為《騷》,如劉勰的《文心雕龍》就以《辨騷》名篇;甚至有人竟把屈原的作品以及后來模仿屈原的作品都稱之為“騷體”。這也是原于王逸,因為他在《楚辭章句》里,把凡是他認為是屈原的作品概題為《離騷》,凡是模仿屈原的作品概題為《續離騷》。如《九歌》,題作《離騷·九歌》,《九辯》,題作《續離騷·九辯》。這些名稱,雖然相沿已久,但并不合邏輯。復次,本篇也有人稱為《離騷賦》。這起源于漢朝,因為“漢賦”的表現形式是從“楚辭”演化而來,所以漢朝人的眼光里,屈原的作品無一不屬于“賦”的范疇。司馬遷說屈原“乃作《懷沙》之賦”(本傳),班固《漢書·藝文志》著錄屈原的作品二十五篇,則更進一步都稱之為“賦”。其實,“賦”到漢朝才成為文學形式上一種專門體制。稱屈原作品為“賦”,由于受了漢朝人對“辭”“賦”的概念混淆不清的影響,是不恰當的。

  關于本篇的寫作時代,過去和現在都有許多不同的看法。據《史記》本傳記載,是敘述在上官大夫奪稿,“(懷)王怒而疏屈平”之后。但這并不等于說,就是這一年的事;而只是說,《離騷》是屈原政治上失意以后的作品。這里所指的時間是廣泛的。但《離騷》作于楚懷王的時代,這一點完全可以肯定。究竟是哪一年呢?遠在二千年前的司馬遷已經感到文獻不足征的困難,而無法作出絕對的論斷。當然,今天更不能加以主觀的臆測。可是,在司馬遷的提示下,如果作進一步的探討,多少還可以尋找出一點關于這一問題的消息。我以為《離騷》既然是一篇抒情詩,而它的具體內容又屬于自敘傳的性質,則作品本身有關客觀事件的敘述,個人遭遇的因由,情感上所表現的憂憤之深廣,創作上所表現的氣魄之雄偉,這一切,都透露了它自身產生的時期:既不可能是少時的作品,也不會是晚年的創制,最適合的那只有是四十左右的中年時期。篇中關于年齡的敘述,處處都證實了這點。我們試把篇首“恐美人之遲暮”,篇中“老冉冉其將至兮”,篇末“及年歲之未晏兮,時亦其猶未央”等句綜合起來,互相印證,就不難得出一個整體的理解:假如是三十以下的少年人,無論怎樣多愁善感,也不會說出這樣老聲老氣的話;但要把它作為五十以上的人的語氣也不妥貼,因為那就談不上“時亦其猶未央”了。屈原四十左右正是楚懷王的末期,當時楚國屢次兵敗地削,懷王主張不定,楚國政府內部親秦派和抗秦派之間的斗爭非常劇烈。尋繹《離騷》文義和上述的時代背景,是完全吻合的。

  本篇是屈原用血淚所凝成的生命挽歌,作品的波瀾壯闊,氣象萬千,正反映了作者豐富而復雜的斗爭生活,堅貞而熾烈的愛國心情;精神實質的內在聯系,使得它成為天衣無縫,冠絕千古的名篇。可是后世讀者的欣賞往往停留在音調的鏗鏘,詞藻的瑰麗的上面。甚至有人認為“古今文章無首尾者惟莊騷兩家”。說它“哀樂之極,笑啼無端;笑啼之極,言語無端。”(陳繼儒語)這種似是而非的十分抽象的模糊概念,其結果必然陷于不可知論。關于本篇的主題思想及其篇章結構除了上面分段說明(見譯注)外。茲提出下列幾點:

  第一,本篇以現實的火熱斗爭作為通篇的主題思想,它不但說明了屈原和貴族的腐化惡劣勢力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而且反映了他是怎樣在殘酷考驗中戰勝了自己思想里脆弱的一面,完成了他那種堅強的具有偉大悲劇意義的高尚人格。圍繞著這一核心,層層深入。例如女媭、靈氛、巫咸三大段談話,本身并非事實,只是表現屈原在現實斗爭中曲折復雜的心理活動過程。他(她)們同樣是同情屈原的;可是他(她)們的身分不同,表現在語氣上的關切程度不同,而且論點也是各異的。女媭單純從愛護屈原、關心屈原出發而說出娓娓動聽的人情話,她只是勸屈原作明哲保身之計。處于這樣黑暗的政治環境里,要想明哲保身是不容易的,那就只有消極逃避之一法;這正符合于戰國時代盛行于南方的道家思想。靈氛回答屈原問卜之詞,是為屈原的事業前途著想而提出的當時士的階層社會意識的普遍誘惑。巫咸的語言表面僅僅是一篇不切實際的大道理,實質上則是以妥協代替斗爭,為同流合污、茍合取容的作風和行為自己在思想上先找好一個防空洞。這正反映了屈原在思想上可能動搖的三個方面。對這,屈原都沒有作正面的答覆:聽了女媭的談話以后,借“就重華以陳詞”從理論上予以否定;回答巫咸的則是從具體情況的分析來粉碎其客觀現實的根據;靈氛的誘惑,雖然引起了他暫時的動搖,可是偉大的愛國熱情終于使得這種誘惑完全破產;而屈原也就在思想斗爭中終于取得最后的勝利。這樣不但在表現手法上極盡變化之能事,而它主題的突出是如何的明朗而深刻!

  第二,本篇在組織形式上一個最基本的特色,那就是現實的敘述和幻想的馳騁的互相交織;而這,又是被它的內容所決定的。詩篇一開始是從現實的敘述著手的,接著他就現實問題加以詳盡的說明和反覆的剖析,可是精神上仍然找不到自己的出路;于是丑惡的憎恨和光明的憧憬,就使得他那迷離恍惚的心情進入一種縹渺空靈的幻想境界。隨著幻想的開展,擴張了作者憂憤的深度和廣度,馳騁著人生的熾熱愛戀與追求。可是這幻想是無法脫離現實的,這就決定了幻想最后的破滅,它終于不得不回到現實而結束全篇。本篇的結構,就是這樣統一起來而達到完滿的高度。

  第三,盡管幻想和現實交織,全篇的線索是分明的。作為本篇的具體內容是屈原的自敘生平;而屈原的生平是和楚國客觀形勢密切聯系著的。伴隨楚國客觀形勢的不斷變化,屈原所采取的態度是怎樣呢?最初他滿懷信心的提出“愿俟時乎吾將刈”,可是現實不允許他實現他的理想,接著就是“延佇乎吾將反”;再次,是“吾將上下而求索”;復次,是“吾將遠逝以自疏”;而這都不可能,最后是“吾將從彭咸之所居”了。這五句所標明的是思想發展變化的五個過程,相互之間的內在關系是緊緊相聯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這樣就很自然的劃清了文章的層次;更重要的是,引出了貫串全篇的一條主要線索。從這一主要線索派生出來的其他各個方面的敘述亦莫不如此。例如:篇中以男女的愛戀象征理想的追求,始則曰,“吾將上下而求索”;繼則曰,“哀高丘之無女”;繼則曰,“相下女之可詒”;繼則曰,“閨中既以邃遠兮”;繼則曰,“豈惟是其有女”;繼則曰,“聊浮游以求女”。又如用芬芳的服飾,比喻自己的好修,遣詞用意,也都是前后一貫,脈絡分明,自成體系的。 (馬茂元)

 

 

    6、屈原自己對于“美”的喜愛。《離騷》中,他用滿目鮮花和香草來比喻美好的事物。他形容自己的外表是“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意思是“披上了江蘺和系結起的白芷,又編織起秋蘭佩戴在身”。又如“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茍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芳與澤其雜糅兮,唯昭質其猶未虧。”就是說“裁剪荷葉制成綠色的上衣,縫綴荷花再把它制成下裳。沒有人了解我也毫不在乎,只要我內心情感確實芬芳。讓我的切云冠高高聳起,讓我的佩飾長長垂地。內在芳香與外表光澤糅合,只有我光明的質量沒有毀棄。”

  品德的光輝和外表的鮮美一一相扣,不單是拿鮮花香草比喻品格,而且那些充滿意象的生命力也確實滲透到了人格中,讓后者更形象更直接的被把握到。

  香草美人,是屈原在《離騷》中創造的中國古典文學的新的風格。用香草比喻品格,用美人比喻身為人臣的身份。這里就要說到屈原和楚懷王的關系了。像上文中提到的,屈原是楚國的貴族,和楚王有血緣聯系。他對楚懷王的感情很復雜,一面對他有源于內心的忠誠和希望,一面又對他的昏昧有深沉的不滿和惋惜。他說:“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眾女嫉余之娥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就是埋怨楚懷王偏聽小人的讒言,不信任屈原的一番良苦用心。但他又不愿拋棄處境越來越危險的懷王,“陟升皇之赫戲兮,忽臨睨夫舊鄉。仆夫悲余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眼看就可以離開混亂的楚國,前往平安的樂土,卻在最后一回眸間,感到悲傷和猶豫。

  這是屈原在《離騷》中坦露的對于楚國和楚懷王充滿悲劇性的內心歷程。當時楚國只是危險,卻還沒有亡國,等到他寫《哀郢》時,楚懷王已經在秦國的羈留中死去,繼位的楚頃襄王把屈原流放到江南。沒多久秦國大將白起就率軍攻陷了楚國都城郢。詩人久放的痛苦和對祖國危亡的憂慮,在這首詩中得到異常深刻的反映。“皇天之不純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離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東遷。”說的就是:天道不專反復無常啊,為何使老百姓在動亂中遭殃?人民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啊,正當仲春二月遷往東方。

  屈原在江南的流放地聽到國家滅亡的消息后,選擇了懷沙投江,以身殉國,他的《懷沙》一辭可說是絕筆:

  浩浩沅湘,分流汩兮。修路幽蔽,道遠忽兮。

  懷質抱情,獨無匹兮。伯樂既沒,驥焉程兮。

  民生稟命,各有所錯兮。定心廣志,余何所畏懼兮?

  曾傷爰哀,永嘆喟兮。世渾濁莫吾知,人心不可謂兮。

  知死不可讓,愿勿愛兮。明告君子,吾將以為類兮。

  眼前浩瀚縹緲的江河讓他感到孤獨和絕望,雖然世界混濁,沒人理解,但還有死亡可以安慰自己。知死不可讓,愿勿愛兮。明告君子,吾將以為類兮。就此他下定了一死的決心。

  屈原死后,人們懷念他敬重他,端午節的習俗也就漸漸流傳到現在。

    附:楚國人對于個人生死和榮譽之間的獨特觀念。后來在楚漢相爭中敗給劉邦的項羽,也在烏江邊自刎了。項羽當時也并非全無退路。史書上說:

  烏江亭長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

  有作者在本欄目說過:項羽的兵敗自刎,其實也是楚人風氣使然。如果他不自刎,反倒得不到楚人的心儀。據《左傳》桓公十一年載,楚國莫敖屈瑕曾率兵討伐羅國,因驕傲輕敵而敗北,結果他自縊于荒谷,而隨從他的群帥們則將自己囚禁于冶父以聽從楚王的刑罚。屈瑕曾多次為楚國立功,結果一次兵敗就不能不自縊以謝國人。再如《左傳》莊公十九年載,楚文王與巴人作戰不利,回國時,掌管都城城門的鬻拳卻不讓文王入城。文王不得已,整頓人馬去討伐黃國,仗是打勝了,可惜回來的路上病死了。鬻拳安葬文王后,也自殺相殉。可見在楚國,即使君主喪師辱國也是不可以原諒的。又如戰國時代的楚懷王并不是一個聰明的君主。他曾被秦昭王騙到秦國,要他割地稱臣。懷王至死不從,最后病亡于秦。據司馬遷《楚世家》說,楚懷王死后,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諸侯也因此都看不起秦國而同情楚懷王。

  這種看法是有道理的,楚國人把榮譽看得比生死更為重要,自尊心很強,所以也才會有“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信念。楚國的滅亡雖然不是屈原的責任,但屈原斷不會以楚國貴族的身份做秦國的的降臣。

 

 

    7、《離騷》的語言是相當美的。首先,大量運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強自身修養,佩帶香草喻保持修潔等。但詩人的表現手段卻比一般的比喻高明得多。如“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茍余情其信芳。”第四句中的“芳”自然由“芰荷”、“芙蓉”而來,是照應前二句的,但它又是用來形容“情”的。所以雖然沒有用“如”、“似”、“若”之類字眼,也未加說明,卻喻意自明。其次,運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稱來象征性地表現政治的、思想意識方面的比較抽象的概念,不僅使作品含蓄,長于韻味,而且從直覺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再次,全詩以四句為一節,每節中又由兩個用“兮”字連接的若連若斷的上下句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韻,使全詩一直在回環往復的旋律中進行,具有很強的節奏感。最后,運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如“夕歸次于窮石兮,朝濯發乎洧盤”;“蘇糞壤以充幃兮,謂申椒其不芳”;“惟茲佩之可貴兮,委厥美而歷茲”等,將“兮”字去掉,對偶之工與唐宋律詩對仗無異。

 

 

    8、屈原在《離騷》中對荷花也有“突發奇想”的描寫:“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茍余情其信芳!”來年端午節時,如果我們也把這些濟南特產的“荷花食品”投入到汨羅江中,說不定屈原老先生也會豎起大拇指的。

 

 

    9、正因“不吾知其亦已兮,茍余情其信芳。”,才有:草木葳蕤的初夏,天地間散發著芬芳,正是萬物生機勃發的好時節,卻有孤零零一人,一大清早便久久徘徊在汨羅江畔。他身心俱疲,形容憔悴,誰也沒認出這就是多年前的三閭大夫屈原。遙望著怎么也看不到的郢都,回味自己的一生,他嘆息,復嘆息。最終,他縱身一躍,投赴滔滔江水。只留下光華燦爛的文章,令后人吟詠,感慨,懷念。

 

 

    10、人們愛蓮多半緣于它的文學意義。

  二千多年來深厚的中國文化積淀,蘊育出許許多多的“蓮”文化。從《詩經》中的“彼澤之陂,有蒲與荷”“山有扶蘇,隰有荷華”,到現代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無不讓人嘆為觀止。這其中有過許許多多膾炙人口人的經典詩詞,如 屈原的“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茍余情其信芳!”(《離騷》)李白的“涉江玩秋水,愛此紅蕖鮮。攀荷弄其珠,蕩漾不成圓。”(《折荷有贈》李商隱的“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長在,悵望江頭江水聲)(《暮秋獨游曲江》)其實,許多名不見經傳的詩人也寫過許多詠荷(蓮)的詩篇,而且其作品一點也不比這些大家們遜色。如宋代詩人李群玉的《北亭》:“斜雨飛絲織曉空,疏簾半卷野亭風。荷花開盡秋光晚,零落殘紅綠沼中。”元代詩人何中的《荷花》:“曲沼芙蓉映竹嘉,綠紅相椅擁云霞。生來不得東風力,終作薰風第一花。”

 

 

    11、荷花,花葉清秀,花香四溢,泌人肺腑。入夏始開,不與群芳爭春;退居池水,不與百花競艷。“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它雖生在淤泥之中,但卻絲毫不受纖染。荷花以其獨有的風姿韻態及圣潔高雅的品質,成為歷代文人墨客們經常吟詠的對象。楚國詩人屈原在遭受小人的讒言誣陷而流放時曾放聲吟唱:“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茍余情其信芳。”用荷花來比喻自身的芳純高潔。而周敦頤的一曲《愛蓮說》:“吾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不僅將愛蓮之情表達得一覽無余,同時也奠定了荷花“花中君子”的地位。南宋詩人楊萬里的詠荷詩“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至今仍被世人所傳誦。

 

 

    12、 我們在社會上行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方向,在心中也有一個預定高度。在達到目標高度之前的云霧風雨中,我們不但要有排除困難積極奮進的勇氣,還要能耐得住寂寞,守得住一顆寧靜的心。霧再濃云再深,也不要迷失了心中的方向。不要把上升和沖破云霧寄托于有人給予你幫助和支撐,更不要期待在云霧迷住眼睛的時候有人替你點燃一盞燈。要學會自己為自己點燃心靈的一盞燈,雖然不夠明亮,卻也能照亮前行的路,順便替別人照明,也避免別人碰撞到自己而影響飛行。沒有污染的純凈世界在現實中是找不到的,唯一的凈土只存在于我們自己的心靈。守住了一顆寧靜的心,就是尋找到了心靈的凈土。 

   人生在世,本來就是一個人的旅行,誰也不會陪誰一生。出生后,父母會陪伴十幾二十年,然后就要獨立地在社會上打拚。戀愛了、成家了,有了個“他”“她”與你同行。“白頭到老”,“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相愛的時候都會有這樣的誓言,可是這往往是一種美好的心愿。不愛了,就各走各的路了,又留下一個人在獨行。即使成婚成家了,兩個人也不會同行到永遠,終有一個人要走在另一人的前頭,留下的一個人,還是要面對獨行之路。即使是兩個人能夠同生共死,誰又能夠真正走進誰的心靈呢?一個人一生會有許多朋友,可是朋友也是分不同時期的,只能陪你一段路的同行。只有在喧囂中突圍,耐得住寂寞,獨善其身,積極進取,守住一顆寧靜的心,才會讓自己生命之花長盛不衰。 

   我們每個人都是這個星球的匆匆過客,誰也無法測量自己生命的長度。那么,我們何不把握好自己生命的厚度呢?記得在什么地方看到這樣一句話:“當我們拿花送給別人時,首先聞到花香的是我們自己;當我們抓起泥巴想拋向別人時,首先弄臟的也是我們自己的手。”那么,我們為什么不多做一些讓自己聞香而舒暢,讓別人收到花朵而快樂的事呢。雖然生命是短暫的,我們可以讓自己短暫的生命盛開出鮮艷的花朵,提高自己生命的質量。我想,把握好這一點也就是增加了生命的厚度,無論生命長與短,都會無憾于人生了! 

   一個人的快樂,不是因為他擁有的多,而是因為他計較得少。喜悅能讓心靈保持明亮,并且充塞著一種確實而永恒的寧靜。我們都希望前行的道路上是一帆風順的,只有光明。可是,光明也使我們看不見許多東西。在黑夜中,我們才可以看到美麗的月色和星辰。因此我們不要拒絕痛苦磨難,它可使我們的意志更堅定,思想、人格更成熟。因此,當困難與挫折到來,應平靜地面對、樂觀地對待,以坦然的心接受面臨的痛苦和快樂。     
   美好的生活應該是時時擁有一顆輕松自在的心,不管外在世界如何變化,自己都能有一片清靜的天地。“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賞,不吾知其亦已兮,茍余情其信芳”。以恬淡寧靜之心獨守我心,微笑著靜觀世間風云。  

 

    13、杭州西湖的夏季,湖濱閑步賞荷是城市忙碌人的一件幸事。迎著湖面上來的微風,眼目中滿是大片大片綠色的荷葉與星星點點其間的荷花,總不由讓人感嘆出:“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池面風來波瀲瀲,波間露下葉田田。”這樣美好的詩句來。面對已收藏在相機、屏幕上的這一碧荷塘,挑燈展卷,輕吟古人的詩句,愛國詩人屈原在《離騷》中的“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茍余情其信芳!”卻是此時最打動我們的獨白“以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葉荷花為衣飾,雖然別人不一定知道其意,自己卻仍然鐘情于這花的清芳。 ”盼望我們的工作也能透出這樣的清芳。

 

 

    14、 其實,經受過這種痛苦與無奈的又豈止陶淵明?屈原有“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茍余情其信芳。”的自慰;李白有“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的憤懣。當政治雄心與精神自由無法調和時,這種痛苦與無奈便會產生,這也皆因士人們的“憂道而不憂貧”吧!

*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2:05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