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法則存 不變則亡:淺說梁啟超

>>>  深度觀察清末民初精神脈絡  >>> 簡體     傳統

1408101112271734--ss3.jpg

梁啟超

梁啟超(1873—1929年),字卓知,號任公,廣東新會人。他是中國近代改革派的典型代表之一。在戊戌變法期間,他作為康有為的得力助手,積極投入了“公車上書”等、具有進步意義的變法維新運動,又借主筆《時務報》的便利條件,以其筆鋒之犀利,使“海內觀聽,為之一聳”!成為名重一時的維新斗士和功績卓著的時代號手!


自鴉片戰爭以后,西方列強如狼似虎般地涌進中國,特別是中日甲午戰后,清政府進一步喪權辱國,中華民族危在旦夕。對此,梁啟超在從1856年至1857年、不到兩年的時間里,在《時務報》等刊物上,先后發表了50多篇政論文章,一而再、再而三地反覆喚起國人警覺,大聲驚呼亡國滅種的大禍,已經迫在眉睫,他說:“敵無日不可以來,國無一日不可以亡。數年以后,鄉井不知誰氏之蕃,眷屬不知誰氏之俎,魂魄不知誰氏之鬼。及今猶不思洗常革故,同心竭慮,摩蕩熱力,震撼精神,致心皈命,破釜沉船,以圖自保于萬一。”

他還啟迪國人思考:亡國之禍,原因在哪里?在于清王朝統治者的腐敗!他指出:“越惟無恥,故安于城下之辱,陵寢之蹂躪,宗佑之震恐,邊民之涂炭,而不思一雪。乃反托虎穴以自庇,求為小朝廷以乞旦夕之命。越惟無恥,故坐視君父之難,忘越鏑之義,昧嫠緯之恤,朝睹烽燧,則蒼黃瑟縮,久聞和議,則歌舞太平……”。

那么,怎么樣去挽救國家的危機呢?他的治國方略,就是變法維新,就是鏟除腐敗與獨裁!

梁啟超關于變法維新的主張,在《時務報》發表的《變法通義》一文中,有較系統的觀點,他突出一個“變”字。強調:而今腐敗已經透頂,民怨己達極點,不變也得變,變也得變!變法則存,不變則亡。他說:“法何以必變?凡在天地之間者,莫不變。”“笈日不變,則天地人類并時而息矣。故夫變者,古今公理也。”他還說:“變亦變,不變亦變。變而變者,變之權操諸己,可以保國,可以保種,可以保教。不變而變者,變之權讓諸人,束縛之,馳驟之。”

根據他的這個觀點,告誡人們一個道理,當今的國勢,變也得變,不變也得變,只是變得早和晚、誰掌握變的主動權而已。若清政府變,則主動權在清政府手中,可以越變越好,對國有利;如果還不主動自覺的變,則處處被動,處處挨打,臉丟光了,命丟盡了…總之就會越變越壞,國將不國,完全變成他人的附屬和殖民地。因而為保國保種計,必須變法維新,這也是人心所向、國家轉機所在。

至于怎么變法?梁啟超也提出了具體措施,如廢科舉、興學校;開民智;興選官;興民權,重民生:立農工商政,修鐵路,開礦山; 開武備學堂,練海陸新軍等。而變法之本,在于扶助人民,培育人才,有了人才,才能除舊布新,推行改革。

梁啟超的“洗常革故”和“變亦變,不變亦變”的變法維新思想,在當時確乎振聾發聵,動人心弦,奏響了時代的最強音,順應了國勢,反映了民意。在國難當頭的危急時刻,他能夠激流勇進,這說明他有著一股強烈的成新、汰舊的愛國熱忱,正如他在一首詩中自勉的那樣:“誓起民權移舊俗,更研哲理牖(誘)新知。”

粱啟超在贊揚《陸游詩集》時,詠道:

詩界千年靡靡風,
兵魂銷盡國魂空。
集中十九從軍樂,
亙古男兒一放翁!

梁啟超多么希望我們中華民族,能夠除舊振新,勇猛精進啊!@*

 


慧淳 2015-05-23 22:43:52

[新一篇] 碧桂園:毛澤東和蔣介石 是誰挖了誰的祖墳?

[舊一篇] 路衛兵:李鴻章的機智與幽默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