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此心明(六) ---不一樣的王陽明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牢獄之災

b08fbd1agcaed2b7a4f09&690.jpg


面對強權,我們的主人公沒有激烈的抗爭,但是也沒有保持可恥的沉默。他給正德上了一封《乞宥言官去權奸以章圣德疏》,這個題目是王的學生整理他的文集時后加的,他的原文通篇用詞委婉,要求“合理”,沒有一句“去權奸”之類的激烈言辭,他只是想解救言官們,言官們若是得以保全,權奸自然受制,這很符合陽明先生的路子。

劉瑾一看,這還了得,我把那些不肯和諧的都消滅在萌芽狀態,就是要他們“不折騰”,你小子還在這制造不穩定因素,于是,王陽明上了劉瑾的黑名單。正德二年(1507年),劉瑾把反對他的人一一列出,稱為“奸黨榜”,光榮上榜的,包括劉健、謝遷等一干議長、國務卿級的重要人物,共五十三人,王陽明的大名竟然“受寵若驚”的排在第八位。劉瑾傳宣群臣在金水橋前召開“批斗大會”,把那份所謂的“奸黨榜”貼在朝堂前,以期殺雞儆猴。

王陽明本人在前一年就被劉瑾送進了詔獄--關押政治犯的牢房。其實,他只要提筆給劉瑾寫一封悔過書,立即就可以被車馬迎還,因為劉在嚴酷打擊文官的同時,也急需樹立“投誠”的標兵,當時也確有這種“聰明人”。

然而,王若那么做了,也就不是陽明先生了。在“窒如穴處,無秋無冬”的鐵窗內,王陽明作了獄中詩十四首,由開始“詎為戚欣動”的《不寐》,到后來因《讀易》而“洗心見微奧”。經過這番磨難的歷練,陽明先生漸漸“忘”了九華山蔡蓬頭提到的“官相”,也算斬斷了又一個牽絆心靈的負累。

經歷幾個月的關押后,劉太監免了他兵部主事的官,又送給他四十“廷杖”,還要送他到貴州龍場驛去做驛丞--一個不入品的小官。貴州在明朝時還屬于蠻荒之地,去龍場做驛丞是好聽的說法,實際等于送進一個大監獄。

顛沛流離


已經做到這個份上了,劉瑾還不解氣,按他的黑社會邏輯,一定要陽明先生向閻王爺報到,他才甘心。明朝的特務機關--東廠已經遺臭很多年了,劉瑾又設了個管東廠的內廠,也就是監視特務的特務,他自己則是這些大大小小特務的頭子,就象斯大林部下的貝利亞。這樣的東西做起事情來是不會擇什么手段的,他派了幾個殺手尾隨王陽明,要讓王在途中發生“意外”。

陽明先生沿京杭大運河乘船南下,他本想先回余姚看看已近九十高齡的祖母。可是到了杭州,陽明感受到了劉太監派專人“護送”的一番“好意”,為免連累家人,他只好改變計劃,叫家童先回余姚通知家人,自己暫時躲到城外勝果寺。夜里,王陽明開始實施自己的脫險計劃,他起身來到墻邊,揮筆題了一首《絕命詩》:

學道無成歲月虛,天乎至此欲何如。   

生曾許國漸無補,死不忘親恨不余。   

自信孤忠懸日月,豈論遺骨葬江魚。     

百年臣子悲何極,日夜潮聲泣子胥。         


隨即,他到錢塘江邊去,把自己的帽子靴子往岸邊一扔,布置了一個自殺現場,然后偷偷爬上一條商船,向東海駛去。王陽明望著漸行漸遠的陸地長出了一口氣,拜拜了劉瑾,老爺我離世隱居,再不必和你打交道了。

殺手們顯然不太熟悉“躲貓貓”,他們看到墻上的絕命詩,又在江邊看到那個假現場,就認定王陽明已經投水自盡,回去給劉瑾報信兒去了。

是夜,狂風大作,王陽明搭的那條船被刮到福建地界,他上岸直入山中,一路狂奔幾十里。到了晚上,他終于找到了一個寺院,請求借宿一宿,但人家不收留他,半夜三更,一個身份不明,神色慌張的中年男子,也的確不容易被人相信。沒辦法,他只好在附近找了一個失修多年的破廟,倚著香案對付一宿吧。誰知那個破廟是老虎的家,王陽明剛睡下,房主回來了。說來真奇,王陽明不是周正龍,這只老虎也不是年畫,可那只老虎在大殿外的廊檐下轉悠了半夜,還用吼聲對不速之客的到來表示抗議,就是不敢進殿。轉眼天亮了,那個不肯收留王陽明的和尚以為他被老虎吃了,打算來撿他的行囊,卻看到他在大殿里睡的正香,叫醒了他,“驚曰:‘公非常人也!不然,得無恙乎?’”,于是“邀至寺”。

有意思的是,他總能在這種時候趕巧碰上和尚道士之類的朋友聊一些宿命的問題,在寺廟里他竟然遇到個熟人,就是十七歲新婚之夜時和他聊天的那個鐵柱宮道士,此時,陽明先生三十六歲,正應了道士當初的“二十年海上之約”,道士看見他笑道:“二十年前曾見君,今來消息我先聞。”


b08fbd1agcaed25d2d96f&690.jpg

故人相見,自然免不了一番問候,王陽明把自己要遠遁的想法告訴了道人,道人說:“你的親人還在,萬一劉瑾抽瘋抓了你父親,再誣陷你個叛國罪,咋整?(“汝有親在,萬一瑾怒逮爾父,誣以北走胡,南走粵,何以應之?”)”陽明先生很為難,我如果露面,劉瑾的殺手再來,咋整?道士說,別急,我用蓍草給你卜一卦吧,在王陽明十七歲那年能準確的預言“二十年后海上重逢”,足見這道士絕不是個賣狗皮膏藥的,占卜結果得了個地火明夷卦,《易經》中所說的“內難而能正其志”正是王陽明此時的境況,因而他決定還是回去當他的龍場驛丞。(“因為蓍,得《明夷》,遂決策返。”-《順生錄》)有高人指點,王陽明頓覺胸中郁悶之氣一掃而空,于是,他又在墻上題詩一首:

險夷原不滯胸中,
何異浮云過太空?
夜靜海濤三萬里,
月明飛錫下天風。

 


劉翰青 2015-05-23 22:44:46

[新一篇] “知行合一”此心明(五)(組圖)——不一樣的王陽明

[舊一篇] "知行合一"此心明(七) ---不一樣的王陽明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