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在UN演講至少8次引用名言詩句(附全文)圖

>>>  深度觀察清末民初精神脈絡  >>> 簡體     傳統



3月27日,習近平正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演講。

2014年3月27日,習近平以中國國家主席身份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演講。演講中,他至少8次引用古今名言詩句,提到7處中外古跡和5位歷史人物,以此來闡釋對各種文化和文明的理解。他還用中國的俗話“蘿卜青菜,各有所愛”來說明各種文明之間只要秉承包容精神,就不會存在“文明沖突”。

名言

引用名言詩句涵蓋古今中外


在27日的演講中,習近平借孟子名句、林則徐所題勉聯、朱熹名句、法國作家雨果的話來闡述文化的多樣和包容。

比如,對文化的多樣性,習近平說:“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查詢發現,孟子口中的這句話意為“物品千差萬別,這是客觀情形”。

而在我們對待文化多樣性的眼光問題上,他表示應該用“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懷。而這八個字語出民族英雄林則徐題于蘇軾的一副自勉聯,寓意要像大海能容納無數江河水一樣的胸襟寬廣,以容納和融合來形成超常大氣。

此外,他還借用法國作家雨果的話說,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他總結道:“對待不同文明,我們需要比天空更寬闊的胸懷。”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段宋代朱熹《春日》中形容百花齊放春日盛景的詩句,也是習近平對文化多樣性的理想狀態的描述。

在強調教育的重要性時,習近平引用拿破侖名言:世界上有兩種力量,利劍和思想,利劍總是敗在思想手下。

在解釋“和”的概念時,他引用了生活在2500多年前的中國史學家左丘明在左傳中的名句。

古跡

用長安盛景佐證文化交流帶來繁榮


在習近平的演講中提到了古今中外多處名勝古跡,包括法國的盧浮宮、中國的故宮博物院、古瑪雅文明的奇琴伊察、伊斯蘭文明的中亞古城撒馬爾罕等。

在提到西安秦俑時,習近平引用法國總統希拉克的話說,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過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的到過中國。

為了佐證不同文化間的交流所帶來的繁榮景象,習近平提到了唐代的長安。他說,唐代中國通好的國家達到70多個,那個時候的首都長安,來自各國的使節、商人、留學生云集成群,促進了中華文化遠播世界,也促進了各國文化和物產傳入中國。

借助玄奘闡釋文化互鑒

習近平借助在中西方都頗有影響力的古今人物再度將文化的交流與互鑒的意義予以闡明。演講中提到的人物包括鄭和、玄奘、張騫、徐悲鴻、馬可·波羅等。

漢代張騫于公元前138年和119年兩次出使西域,向西域傳播中國文化,也從西域引進了葡萄、苜蓿、石榴、胡麻、芝麻等。

而玄奘則更為大眾熟悉,他在中國唐代西行取經,歷經磨難,后來吳承恩就此演繹出小說《西游記》。

畫家徐悲鴻更是中國寫意油畫的代表。中國寫意油畫由中國國畫與西方油畫結合形成。習近平表示,徐悲鴻大師的作品受到廣泛贊賞。


習近平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全文)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

推動文明交流互鑒,需要秉持正確的態度和原則。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堅持以下幾點。

第一,文明是多彩的,人類文明因多樣才有交流互鑒的價值。陽光有七種顏色,世界也是多彩的。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集體記憶。人類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創造和發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從茹毛飲血到田園農耕,從工業革命到信息社會,構成了波瀾壯闊的文明圖譜,書寫了激蕩人心的文明華章。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種花朵,就算這種花朵再美,那也是單調的。不論是中華文明,還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類文明創造的成果。

我參觀過法國盧浮宮,也參觀過中國故宮博物院,它們珍藏著千萬件藝術珍品,吸引人們眼球的正是其展現的多樣文明成果。文明交流互鑒不應該以獨尊某一種文明或者貶損某一種文明為前提。中國人在2000多年前就認識到了“物之不齊,物之情也”的道理。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可以豐富人類文明的色彩,讓各國人民享受更富內涵的精神生活、開創更有選擇的未來。

第二,文明是平等的,人類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鑒的前提。各種人類文明在價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無是處的文明,文明沒有高低、優劣之分。

我訪問過世界上許多地方,最喜歡做的一件事情就是了解五大洲的不同文明,了解這些文明與其他文明的不同之處、獨到之處,了解在這些文明中生活的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我到過代表古瑪雅文明的奇琴伊察,也到過帶有濃厚伊斯蘭文明色彩的中亞古城撒馬爾罕。我深深感到,要了解各種文明的真諦,必須秉持平等、謙虛的態度。如果居高臨下對待一種文明,不僅不能參透這種文明的奧妙,而且會與之格格不入。歷史和現實都表明,傲慢和偏見是文明交流互鑒的最大障礙。

第三,文明是包容的,人類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鑒的動力。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人類創造的各種文明都是勞動和智慧的結晶。每一種文明都是獨特的。在文明問題上,生搬硬套、削足適履不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十分有害的。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要珍惜。

歷史告訴我們,只有交流互鑒,一種文明才能充滿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沖突”,就可以實現文明和諧。這就是中國人常說的:“蘿卜青菜,各有所愛。”

中華文明經歷了5000多年的歷史變遷,但始終一脈相承,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中華文明是在中國大地上產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鑒而形成的文明。

公元前100多年,中國就開始開辟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漢代張騫于公元前138年和119年兩次出使西域,向西域傳播了中華文化,也引進了葡萄、苜蓿、石榴、胡麻、芝麻等西域文化成果。西漢時期,中國的船隊就到達了印度和斯里蘭卡,用中國的絲綢換取了琉璃、珍珠等物品。中國唐代是中國歷史上對外交流的活躍期。據史料記載,唐代中國通使交好的國家多達70多個,那時候的首都長安里來自各國的使臣、商人、留學生云集成群。這個大交流促進了中華文化遠播世界,也促進了各國文化和物產傳入中國。15世紀初,中國明代著名航海家鄭和七次遠洋航海,到了東南亞很多國家,一直抵達非洲東海岸的肯尼亞,留下了中國同沿途各國人民友好交往的佳話。明末清初,中國人積極學習現代科技知識,歐洲的天文學、醫學、數學、幾何學、地理學知識紛紛傳入中國,開闊中國人的知識視野。之后,中外文明交流互鑒更是頻繁展開,這其中有沖突、矛盾、疑惑、拒絕,但更多是學習、消化、融合、創新。

佛教產生于古代印度,但傳入中國后,經過長期演化,佛教同中國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發展,最終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給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文學藝術、禮儀習俗等留下了深刻影響。中國唐代玄奘西行取經,歷盡磨難,體現的是中國人學習域外文化的堅韌精神。根據他的故事演繹的神話小說《西游記》,我想大家都知道。中國人根據中華文化發展了佛教思想,形成了獨特的佛教理論,而且使佛教從中國傳播到了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地。

2000多年來,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先后傳入中國,中國音樂、繪畫、文學等也不斷吸納外來文明的優長。中國傳統畫法同西方油畫融合創新,形成了獨具魅力的中國寫意油畫,徐悲鴻等大師的作品受到廣泛贊賞。中國的造紙術、火藥、印刷術、指南針四大發明帶動了世界變革,推動了歐洲文藝復興。中國哲學、文學、醫藥、絲綢、瓷器、茶葉等傳入西方,滲入西方民眾日常生活之中。《馬可·波羅游記》令無數人對中國心向往之。

大家都知道,中國有秦俑,人們稱之為“地下的軍團”。法國總統希拉克參觀之后說:“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過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過中國。”1987年,這一塵封了2000多年的中華文化珍品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中國還有大量文明成果被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世界記憶遺產名錄。這里,我要對教科文組織為保存和傳播中華文明作出的貢獻,表示衷心的感謝!

當今世界,人類生活在不同文化、種族、膚色、宗教和不同社會制度所組成的世界里,各國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

中國人早就懂得了“和而不同”的道理。生活在2500年前的中國史學家左丘明在《左傳》中記錄了齊國上大夫晏子關于“和”的一段話:“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聲亦如味,一氣,二體,三類,四物,五聲,六律,七音,八風,九歌,以相成也。”“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壹,誰能聽之?”

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500多個民族和多種宗教。如果只有一種生活方式,只有一種語言,只有一種音樂,只有一種服飾,那是不可想象的。

雨果說,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對待不同文明,我們需要比天空更寬闊的胸懷。文明如水,潤物無聲。我們應該推動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諧共處,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我們應該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為人們提供精神支撐和心靈慰藉,攜手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各種挑戰。

1987年,在中國陜西的法門寺,地宮中出土了20件美輪美奐的琉璃器,這是唐代傳入中國的東羅馬和伊斯蘭的琉璃器。我在欣賞這些域外文物時,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就是對待不同文明,不能只滿足于欣賞它們產生的精美物件,更應該去領略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不能只滿足于領略它們對以往人們生活的藝術表現,更應該讓其中蘊藏的精神鮮活起來。

拿破侖曾經說過,世上有兩種力量:利劍和思想;從長而論,利劍總是敗在思想手下。我們要積極發展教育事業,通過普及教育,啟迪心智,傳承知識,陶冶情操,使人們在持續的格物致知中更好認識各種文明的價值,讓教育為文明傳承和創造服務。我們要大力發展科技事業,通過科技進步和創新,認識自我,認識世界,改造社會,使人們在持續的天工開物中更好掌握科技知識和技能,讓科技為人類造福。我們要大力推動文化事業發展,通過文化交流,溝通心靈,開闊眼界,增進共識,讓人們在持續的以文化人中提升素養,讓文化為人類進步助力。

中國人民正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既深深體現了今天中國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中國人自古以來不懈追求進步的光榮傳統。

實現中國夢,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發展、相互促進的結果。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中華民族的先人們早就向往人們的物質生活充實無憂、道德境界充分升華的大同世界。中華文明歷來把人的精神生活納入人生和社會理想之中。所以,實現中國夢,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雙飛的發展過程。隨著中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中華文明也必將順應時代發展煥發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每一種文明都延續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與時俱進、勇于創新。中國人民在實現中國夢的進程中,將按照時代的新進步,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讓中華文明同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豐富多彩的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明年是教科文組織成立70周年,我相信,在博科娃總干事領導下,教科文組織一定能為推動人類文明交流互鑒、促進世界和平譜寫新的篇章。

謝謝大家。


北京青年報 2015-05-29 22:20:40

[新一篇] 為何修正大陸網友的中國近代言論自由度比較表(圖)

[舊一篇] 唐獎漢學獎得主史學家余英時:中共不代表中國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