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高德:《道德經》中“德”的智慧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弘道講堂》第六期之五:《道德經》中“德”的智慧

收起

 

http://dao.qq.com/a/20140801/026154.htm

上面我們就講了這個道,講了道后面的德就容易了,在沒有講德之前我們要澄清一個問題。盡管我們把《道德經》分成了道篇德篇,說第一章到第三十七章是《道經》,第三十八章到第八十一章是《德經》,這個是不準確的,其實每一章都是在論道,德是蘊含其中的,這個問題我們不重點討論。那么德它和道是緊密相聯系的,德把它歸納為四個方面的含義,第一個含義德是道的作用,當我們讀到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時候,道生萬物就是道的作用。以前我們讀到這都不以為然,我們再讀時,為什么我們要尊道貴德,道是我們的母親,道化生了我們,它具有這么重要的作用,當然要尊道貴德。道和德是不可分的,是體和用的關系。道為體,德為用。有了杯子才能盛水,這個盛、裝就是它的作用,但沒有這個杯子它的作用就發揮不出來,沒有道就不會有生一、生二、生三、生萬物這個過程,所以這里面一個關鍵詞是“生”,既然生是道的德,你再去讀中國所有的典籍,最大的德是什么,母親生育了我們,我們就感激母親。當一個人他的生命處于危難的時候,我們去救了他,他就會感恩我們一輩子,說我們是他救命之恩。所以我們讀《道德經》是起作用的。

第二,“德”是“道”的特性,簡單地說,德就是道性。自古以來,道有十個方面。道有虛無、清靜、自然、無為、純粹、素撲、平易、恬淡、柔弱、不爭的特性。時間關系我們挑選幾個和大家介紹一下。虛無:道是虛無之體,虛無之體也可以說是道的體性,體性也稱為德。德的第三個含義是:道性在人身上的體驗就是德,我們合起來講。道是虛無之體,虛無是道的特性,這個特性我們把它稱為德。正因為道具有這個虛無的體性,道就大而無外、無所不包,那么我們把道的這種特性體現在我們的人身上,用《道德經》里第十六章的話就是一個“容”:包容、寬容。四十一章里有一個詞,“上德若谷”,叫我們虛懷若谷。各位,人怎樣平安生存?讀《道德經》我是深有體會的,那就是寬以待人,謙虛、卑下,或者說謙虛處下。這是虛無的特性,包括德的第三個含義,道性在人身上的體現也稱為德,德是道性在人身上的體現。“清靜”我們不講了,“自然”這個也不用多講,“自然”在《道德經》里面出現過五次,我們最清楚的就是第二十五章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整個這一句話就是教人要法道自然,大道也好、天道也好都是自然而然的,很自然的。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怎么去法道自然呢,有人說不是一句順其自然就簡單了事了,為了準確地把握法道自然,我們用六十四章的一句話去對照自己,那就是“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什么叫輔?就是輔助的意思。輔助萬物自然而然的本性而為就行了。

我們舉一個例子,你做老師也好,你做家長也好,小孩他有音樂的天賦,你可以給他請個音樂老師,讓他學習、深造;他有繪畫的天賦,你可以請一個畫家去輔導他,這就叫“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相反這個小孩他喜歡圖畫你讓他去學數學,他喜歡音樂你讓他去做文學家,那也不必要。更可怕的是什么?小孩喜歡玩游戲機,你說來一個順其自然,這可不叫順其自然。在社會上用的最混亂的就是一句“順其自然”,道祖實在是害怕世人誤解,在第六十四章“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不是說你什么事都不做,而是從旁地去做。

無為,“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道具有“無為”的特性。道化生宇宙萬物,它的過程是無為的,但是它的結果又是無不為的。那么什么叫“無為”?這個詞我和大家分享一下,這個詞大家在《百家講壇》也好,在各種報刊雜志、在新華書店隨便找一本《道德經》注釋也好,那是五花八門。我們以《道德經》第二章里面后半部分來以經解經,后半部分是“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無為”的含義出來了。“萬物作焉而不辭”道輔萬物之自然而不辭,不干涉、不指指點點。我們概括一下無為第一個含義就是順其自然、不妄為。祖師爺是高度的概括,一個詞有很多的含義,這是第一個含義。讀了“萬物作焉而不辭”,這就告訴我們無為在行事方面的一個含義:順其自然不忘為。第二個含義就是接下來的“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不有”:不再有;“不恃”:不圖報;“弗居”:不居功。道化生了萬世萬物,不占有萬事萬物,不在意萬世萬物對他的報答,它不居功。它是最大的為,那么無為的第二個含義就是:無私心而為,這是品德方面的。“萬物作焉而不辭”講道順其自然不妄為,這是它的行事的原則。“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無私心而為,是指道的品德。無為是道的特性也是道的品德,在第五十一章講到道“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所以,德的第一個含義是:德是道的作用,(第二個含義是)德是道的特性,這兩個德合在一起稱為玄德。

那么第三個含義,德是道性的體現,我們在講解的過程中已經講了,道虛無我們怎么做,道自然我們怎么做,道無為我們怎么做。那么把道的虛無的體現在人身上體現出來,表現為寬以待人、謙虛謹慎,這就叫做德。“道之在我謂之德”,德是道性的體現,“德言得者,謂于道果”。“無為”在《道德經》中出現十二次,是最難做到的。

第四個含義是不爭,有必要跟大家分享一下。因為讀到《道德經》最后是“圣人之道,為而不爭”現在就和大家分享一下“為而不爭”。這里的不爭是什么意思?用經典里的詞來解釋,就是六十七章里的“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這里的不爭就是不敢為天下先。我們反過來說,不敢為天下先是什么意思?就是不爭。什么叫為?奮發有為,把不敢為天下先去掉一個“不”字,這種“為”就達到了極致:敢為天下先。前面的“為”是指做事,一定要敢為天下先。后面的“不爭”是指處世,世人的“世”,與人打交道。不敢為天下先,用了不爭去解釋,還可以用一個詞去解釋就是“讓”,還可以用一個詞“謙讓”。為而不爭,用一個情景來表述。以運動員田徑比賽為例,所有田徑運動員在跑道上面都要奮發有為,都要敢為天下先,因為他們有一個目標:在國內比賽要為自己團隊爭光,在國際比賽要為國家爭光,要奮發有為、要敢為天下先。當最后經過奮發有為,你終于跑到了最前面,得到了冠軍的榮耀,你怎么做到“不爭”呢?我們看另外一個情景,領獎、頒獎的例子。頒獎有第三名(季軍),第二名亞軍,第一名冠軍。誰最后出場?冠軍。這就叫不敢為天下先。說明我們的《道德經》無意中在這么一個情景下,把它表現得淋漓盡致,合起來就叫不爭。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是有使命的,一定要奮發有為。在處事方面又要做到“不爭”,具體包括謙讓、謙虛、寬容。第三個方面我們就講到這里。

德的第四個方面:德在《道德經》里也指社會倫理道德。《道德經》第四十九章“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友善的人我以友善的態度對待他,這個很容易做到;不友善的人,我也同樣以友善的態度對待他,這個很難。如果我們做到了那就是真正具有了友善的品德。信呢?誠信,誠實守信。誠信的人我以誠信的態度對待他,不誠信的人我也同樣以誠信的態度對待他,這就具有了誠信的品德。《道德經》是超時空的,在這里可以得到證實。這里的善我們把它解讀為友善,這里的信是誠信。無論是2006年我們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里面的它的要求:團結友善也包括誠實守信。現在我們要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國家層面,對于國家來說要追求:富強、文明、和諧;在社會層面要追求平等、自由、公正、法制;公民層面要求愛國、敬業,第三是誠信,第四是友善。所以《道德經》它的思想是超時空的,它的影響也必將久遠。德的這個含義,時間關系我們就不講了。

我們現在再做一個總結,《道德經》我們怎么讀,千言萬語就是一句話,那就是要領悟《道德經》中的道和德的含義,尤其是要領悟道的含義。道的這個含義與其說是四把鑰匙,也可以說是三把鑰匙。我們現在暫且用四把鑰匙。每一章把它比作一扇門,都可以找到適當的鑰匙把它打開。可以把道的四個含義當做四把金鑰匙。因為每一章都在論道。德是什么?德是蘊含其中的,德它本來是從道那里來的,道是體、德是用,是不可分的。所以我們再回顧一下之所以要領悟道和德,這是因為它的內容所決定的,它就是一部論述道和德的書,正因為它的內容又決定它的主旨:尊道貴德。我們該怎么讀《道德經》,不是讀完了就讀完了,還要尊道貴德。不僅僅是讀了《道德經》,還要尊敬道、要崇尚德,以期達到超凡入圣的境界,關于怎么超凡入圣,《道德經》怎么讀,現在我告訴大家,說能不能告訴我們最簡單的超凡入圣的方法。我們所講的你尊道貴德,你就能超凡入圣。還有沒有更簡單的辦法?還有,《道德經》里33個地方出現了“圣人”,你就在圣人的后面是怎么做的你跟著怎么做,33個方面你全做到了,你也就是圣人了。第一個圣人是什么?,是第二章里的“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你做到。這還只是一方面,你做到八十一章的“圣人之道,為而不爭”,你也達到圣人境界也超凡入圣了。這個都是相通的。

今天時間的關系我們主要部分就和大家分享到這里。

【騰訊傳統文化(儒佛道)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網載 2015-06-02 23:31:36

[新一篇] “大丈夫當如是也”和“彼可取而代之”有啥不同

[舊一篇] 諸葛亮在荊州究竟是個多大的官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