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傷痕”電影《牧馬人》

>>>  自由思想未来视角—精彩影視選  >>> 簡體     傳統

 

重讀“傷痕”電影《牧馬人》

《牧馬人》反映了在新中國成立前去美國、落實華僑政策后回國的父親許景由與在階級斗爭中長大并由于家庭出身劃為右派,發配祁連山成為牧馬人,最后落實政策成為牧場小學教師的兒子許靈均在北京相遇后,這兩代生活在不同國家、不同制度下的人之間所表現出來的不同人生觀、愛情觀、道德觀。父親許景由希望兒子跟他去美國繼承他的事業,以彌補自己當初棄子離妻的內疚,許靈均卻深愛著自己的妻兒,也不愿離開同甘共苦的牧場人,最后放棄跟父親去美國的機會,毅然回到他熱愛的學校和牧場,與自己的患難妻子秀芝和可愛的兒子過上撥亂反正后的平靜生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影片以嚴峻、深沉的筆觸描繪了主人公多年的命運,從扭曲的時代中挖掘出美,從普通人身上迸射出真與善的光輝。凝聚在主人公命運中的傷痕與甜蜜,痛苦與歡樂,蘊含著深刻的生活哲理。勞動者質樸、純真的、感情與雄渾壯美的草原生活圖景相交融,抒發了對祖國對民族的深情。

影片對李秀芝和郭子兩個形象的塑造,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與鮮明、生動的個性相統一的特點,因面有較高的美學價值,影片為特定時代的產物,它抓住了“笑中含淚”的特點,讓人們在酸甜苦辣之中去深思和回味。在細節表現、影調和色彩的把握、音樂和配合等方面也都努力追求新意,深化了主題。

1982年,謝晉導演的電影《牧馬人》公映,觀眾達1.3億人次,影片獲得了金雞獎百花獎數個獎項,廣受贊譽。這部影片改編自傷痕文學代表人物張賢亮的小說《靈與肉》。原著雖然基本揭示和回答了文革結束之后經歷了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的困惑、壓抑、不滿和向前看的努力與決心,代表了時代的聲音,但是我認為現在看來,《靈與肉》并沒有太大的藝術成就。而影片《牧馬人》盡管在情節上忠實于原著,甚至很多臺詞都是直接取自文中,但這并不影響其在電影史上占據一席之地。

在敘事上,《靈與肉》提供了一個較好的基礎:通過父子的矛盾、夫妻的諧和來表達家與國、個人與社會兩組命題的沖突與取舍。其巧妙之處在于父親代表城市與外國(資本主義),兒子代表農村與中國(社會主義),父子關系的因循守舊與沖破桎梏的標準在這里傾覆,從而為“表達傷痕——確定精神守候之基礎——尋找出路”這一主旨的脈絡發展提供了不同的韻味。在顛倒的世界,人往往更容易發現自我之本真。


結構方面,影片《牧馬人》打破了原作的塊狀結構,改為一種更為自由的根據主人公思緒起伏而發展的看似隨意的片段式段落來結構全片,顯然更勝一籌。細部動用了大量閃回;聲音部分,旁白也充斥全片。《牧馬人》通過人物的情緒流動妥善處理了閃回與現實的段落銜接,形成了一個較好的結構方式。在學生時代我是一名堅決的“閃回”“旁白”反對主義者,當時的出發點在于,我認為更為嚴整的敘事方式與視聽結構更值得追求。不過現在注意力主要集中到了電影的思想與技術的進步性之上,所以觀點轉變:閃回也好,旁白也好,都只是敘事的一種選擇而已。不管有沒有更好的處理方式,不管閃回的內容如何,歸根結底是要看影片反映的思想是否能打動人、啟發人。


如果說小說《靈與肉》中的許靈均是由無奈中看到希望——其實質是茫然與不堅定,那么影片《牧馬人》中的許靈均則明顯經由了思想與情感的升華,從而發現自我,并找到了心靈的歸宿。前者被動,后者主動;前者關乎政治,局限于時代,后者關乎人本身,體現出來的是人性的呼喚。于是我們看到了《牧馬人》永不褪色的可能。而兩者的區別,直接體現在回憶的基調上:回憶部分《靈與肉》更像是許靈均在訴苦,而《牧馬人》則表達了許靈均的堅韌,李秀芝的美好,鄉親們的親切,以及由此透出的逆境中人的境界。尤其是李秀芝的段落,正通過了秀芝的種種美好實現了對許靈均的褒獎,贊美的是人性面對苦難的力量。

簡單的說,小說《靈與肉》寫的是時局,而影片《牧馬人》說的是人本身,高下立判。這也正是《牧馬人》的文化意義之所在——一如謝晉其它影片往往激蕩著充盈的文化魅力一般。

影片《牧馬人》的另一成就,在于其對人物心理的刻畫。與文學相比,電影是一種外在的藝術,視像性決定了電影這種藝術形式往往會局限于物質。誰能在精神領域取得更多的成就,誰就能獲得更多的贊譽。所謂內在,大抵就是人相關的部分:人的內心、性格與決斷——這些再加上敘事層面上的人物命運,合并起來就實現了人物之深度與廣度,使人物相對飽滿的立于銀幕之上。我們看到,大部分的電影人物形象干癟,追究原因的話,一是電影藝術的局限性(物質化,電影的長度限制),另外一個因素就是導演的功力了。不夸大的講,能夠成功駕馭電影之外在,從而實現人物心理的較好傳達的導演,通常就是電影史上留名的大師級人物。談到這里,大家也就比較清楚我接下來要說的內容了。


影片《牧馬人》對人物心理的刻畫比較成功,尤其是對許靈均這一靈魂人物的刻畫更是彰顯了謝晉的藝術功力。如何實現的?《牧馬人》的辦法主要是:影片整體氛圍的營造、情緒性段落的使用、清晰的人物關系、心理動機的揭示、演員表演的努力、人物形象的前后一致。真正的電影,讓觀眾看到的是角色的內心與思想,進而通過人物來推導出觀眾自己的結論,而不是毫無羞恥的將編導自己的觀點一絲不掛的裸露出來。《牧馬人》在人物心理刻畫方面的成就,與《神女》《小城之春》等佳作一脈相承,又與同年代的《城南舊事》交相輝映,屬于典型的中國式人物內斂心理的描繪。 與此相反,影片《牧馬人》在視像化呈現方面的表現,則只能說是中規中矩。其優勢集中在敘事、思想、心理等形而上的方面,而于電影的技術、視聽語言上,則沒有太多亮點。對于表達的內容顯然導演給予了足夠的重視,而表達本身則不太關注。無視電影的本性,脫離了載體本身試圖直接觸碰藝術,是否合適?我認為多少有不平衡的感覺。當然,如前所述,我的這一批判有馬后炮之嫌,因為對電影本體的研究與實踐,中國電影史上真正的起源,是以陳凱歌、張藝謀為代表的第五代導演的崛起。國門打開伊始,電影界“影戲傳統”仍為主流,甚至幾年后第五代的《黃土地》《紅高粱》等作品仍要與承襲影戲傳統的《芙蓉鎮》《人生》《老井》等作品競爭生存空間。


未命名-7.jpg

謝晉 電影(牧馬人)劇照

謝晉經典電影《牧馬人》-電影視頻-愛奇藝

http://www.iqiyi.com/w_19rrkvi3tl.html


網載 2015-06-05 23:10:41

[新一篇] 不論是生命還是意識,肉體終將過去——《超能查派 Chappie》

[舊一篇] 《牧馬人》給時代帶來的啟迪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