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鐵生:我的職業是生病,業余寫點東西 鳳凰副刊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1


把身體比作一架飛機,要是兩條腿(起落架)和兩個腎(發動機)一起失靈,這故障不能算小,料必機長就會走出來,請大家留些遺言。


躺在“透析室”的病床上,看鮮紅的血在“透析器”里汩汩地走——從我的身體里出來,再回到我的身體里去,那時,我常仿佛聽見飛機在天上掙扎的聲音,猜想上帝的劇本里這一幕是如何編排。


有時候我設想我的墓志銘,并不是說我多么喜歡那路東西,只是想,如果要的話最好要什么?要的話,最好由我自己來選擇。我看好《再別康橋》中的一句: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在徐志摩先生,那未必是指生死,但在我看來,那真是最好的對生死的態度,最恰當不過,用作墓志銘再好也沒有。我輕輕地走,正如我輕輕地來,掃盡塵囂。


但既然這樣,又何必弄一塊石頭來做證?還是什么都不要吧,墓地、墓碑、花圈、挽聯,以及各種方式的追悼,什么都不要才好,讓寂靜,甚至讓遺忘,去讀那詩句。我希望“機長”走到我面前時,我能鎮靜地把這樣的遺言交給他。但也可能并不如愿,也可能“篩糠”。就算“篩糠”吧,講好的遺言也不要再變。



2


有一回記者問到我的職業,我說是生病,業余寫一點東西。這不是調侃,我這四十八年大約有一半時間用于生病,此病未去彼病又來,成群結隊好像都相中我這身體是一處樂園。或許“鐵生”二字暗合了某種意思,至今竟也不死。但按照某種說法,這樣的不死其實是懲罚,原因是前世必沒有太好的記錄。我有時想,可否據此也去做一回演講,把今生的懲罚與前生的惡跡一樣樣對照著擺給——比如說,正在腐敗著的官吏們去做警告?但想想也就作罷,料必他們也是無動于衷。


生病也是生活體驗之一種,甚或算得一項別開生面的游歷。這游歷當然是有風險,但去大河上漂流就安全嗎?不同的是,漂流可以事先做些準備,生病通常猝不及防;漂流是自覺的勇猛,生病是被迫的抵抗;漂流,成敗都有一份光榮,生病卻始終不便夸耀。不過,但凡游歷總有酬報:異地他鄉增長見識,名山大川陶冶性情,激流險阻錘煉意志,生病的經驗是一步步懂得滿足。發燒了,才知道不發燒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體會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詳。剛坐上輪椅時,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豈非把人的特點搞丟了?便覺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瘡,一連數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著,才看見端坐的日子其實多么晴朗。后來又患尿毒癥,經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懷戀起往日時光。終于醒悟: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是幸運的,因為任何災難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個“更”字。



3


坐上輪椅那年,大夫們總担心我的視神經會不會也隨之作亂,隔三岔五推我去眼科檢查,并不聲張,事后才告訴我已經逃過了怎樣的兇險。人有一種壞習慣,記得住倒霉,記不住走運,這實在有失厚道,是對神明的不公。那次擺脫了眼科的糾纏,常讓我想想后怕,不由得瞑揖默謝。


不過,當有人勸我去佛堂燒炷高香,求佛不斷送來好運,或許能還給我各項健康時,我總猶豫。不是不愿去朝拜(更不是不愿意忽然站起來),佛法博大精深,但我確實不認為滿腹功利是對佛法的尊敬。便去燒香,也不該有那樣的要求,不該以為命運欠了你什么。莫非是佛一時疏忽錯有安排,倒要你這凡夫俗子去提醒一二?唯當去求一份智慧,以醒貪迷。為求實惠去燒香磕頭念頌詞,總讓人擺脫不掉阿諛、行賄的感覺。就算是求人辦事吧,也最好不是這樣的邏輯。實在碰上貪官非送財禮不可,也是鬼鬼祟祟的才對,怎么竟敢大張旗鼓去佛門徇私舞弊?佛門清靜,憑一肚子委屈和一沓賬單還算什么朝拜?


(節選自史鐵生《病隙碎筆 )



鳳凰讀書 2015-08-23 08:38:51

[新一篇] 【讀書】楊絳《我們仨》節選:我與鐘書在牛津的日常

[舊一篇] 在新疆:五千個買買提逛巴扎 鳳凰副刊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