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把頭放在枕頭上……15部經典小說背后的靈感故事 鳳凰讀書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簡體     傳統


你不能坐等靈感,你得拿著根棒子追尋它。

                                         ——杰克·倫敦



列夫·托爾斯泰:安娜·卡列尼娜(1877)



1872年1月,俄國報紙報道了一位35歲婦女的死訊:衣著楚楚,帶著一包換洗衣服,女郎把自己扔入莫斯科外Yasenki火車站一輛外國火車的車輪下。那位婦女身份被確認為AnnaPirogova,列夫·托爾斯泰妻子的遠方親戚,以及他好友和鄰居 Alexander Bibikov的情人。很快有小道消息說,亞歷山大曾告訴安娜他計劃離開她并娶他兒子的新女家庭教師。對此無能為力,她給他留下一個簡短的字條——“你是害死我的人,高興去吧,如果殺人會是件樂事”——然后逃走。托爾斯泰本人后來參與料理安娜的后事,據說這位作家曾經認識的女子身后模糊難認的遺體在作家的腦海留下了如此長久的印象,以至于一年多后他才能提筆寫下這部他早已在心中得出悲劇結論的新小說。



達芙妮·杜穆里:鳥(1952)



杜穆尼埃夫人某些最著名的作品靈感源自位于英格蘭西南端康沃爾郡她移居的家園,這點眾所周知。《牙買加旅館》(1936)的靈感來自在1930年作者在真實生活中的牙買加客棧住過的一整晚,這家18世紀的客棧孤零零地位于Bodmin荒野。《法國人的港灣》(1941)的靈感出自Readymoney海岸,那里杜穆里埃有一棟位于海岸邊的度假別墅。而在《蝴蝶夢》(1941)中令人難忘的華屋Manderley,至少部分是杜穆里埃本人在1943年搬進去住過的一棟豪華鄉間別墅。在這棟名叫“曼納比利”別墅居住的時候,她看到附近農場里一群海鷗跟著一個犁,突然一個簡單又讓人泄氣的念頭閃出——如果鳥襲擊人會發生什么。小說《鳥》,最早出現在杜穆里埃的1952年的作品集《蘋果樹》里。



約瑟夫·海勒:第22條軍規(1961年)



1942年,19歲的約瑟夫·海勒加入美國空軍,并在二戰結束前參加了超過50次歐洲轟炸行動。他的軍中生活對他影響甚大——他變成一個愛咬指甲的慢性重度焦慮患者,還有夢里尖叫的習慣——他又花了八年時間才開始用寫作來對付他的經歷。戰后當了幾年無聊的廣告文案后,1953年的一個下午,一句話突然擊中海勒的腦海;“這可是實實在在的一見鐘情。初次相見,約塞連(此刻他還沒給人物起名為約塞連上尉)便狂熱地戀上了隨軍牧師。”此后七天海勒寫了前二十頁,他本以為這只是個短故事,可他又花了八年才完成這本最終叫作做第22條軍規的書。



陀思妥耶夫斯基:罪與罚(1866)



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初當他開始寫本書時,陀思妥耶夫斯基對罪與罚起初的構想是寫本起名“醉漢”的書,書中他試圖探索酗酒對家庭生活的影響。直到他發現一位名叫 Lacenaire的法國作家和殺人犯的作品,此人在1936年因殘忍殺害一位年輕人和他的母親而被處死。在獄中時,皮埃尓寫散文和詩歌,與記者和研究者會面,做些會晤、演說和會談,自愿當心理學研究對象,甚至提供用他的臉做的活面具,這一切都有明顯的企圖,想要成為社會不公的符號并保證他的惡名在他死后也能長久存在。尚不清楚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聽說Lacenaire時是否已經創造出拉斯柯爾尼科夫這個人物,但是罪與罚中對典當鋪阿里拿伊夫諾太太和她的同父異母妹妹麗扎韋塔的殺害和三十年前Lacenaire的罪行,這兩者之間有驚人的相似性,



瑪麗·雪萊:弗蘭肯斯坦(1818)



這件事很出名,弗蘭肯斯坦是應拜倫爵士的建議而寫,當時一群客人拜訪他在日內瓦湖的別墅,包括詩人雪萊和她的未婚妻瑪麗,每個人都要寫個鬼故事來消遣時光。起初有所保留,19歲的瑪麗還是寫出一篇哥特式恐怖小說的杰作來迎接挑戰,靈感來自她躺在床上時躍入腦海的一個恐怖影像。“當我把頭放在枕頭上……”在小說開頭的引言中她回憶道,“我看到—閉著眼,但腦中形象清晰—一個入了邪道的蒼白學生跪在他拼湊起來的物體旁邊。”兩年后弗蘭肯斯坦的第一版匿名出版,1822年再版,1823年出現舞臺劇版本,1831年獻給她九年前逝去的先夫,修改的第三版本最終出版。



阿瑟·柯南·道爾:巴斯克維爾的獵犬(1902)



1900年7月,阿瑟·柯南·道爾在船上遇到一位從布爾戰爭回國的英國記者Bertram Fletcher Robinson。他倆很快成為好友,第二年道爾同意去拜訪羅賓森在英格蘭西南部德文郡的家,想要合作一部新小說。羅賓森帶道爾去達特穆爾荒原,一大片古老的荒野(現在是個國家森林公園),作為談資羅賓森告訴他一個很久的民間故事,一位臭名昭著名叫Richard Cabell的當地鄉紳,顯然把他的靈魂賣給了魔鬼——當他1677年死去時,地方傳聞說一個魔鬼般的巨型黑色獵犬從荒原里沖出來護送他的靈魂進入地獄。盡管道爾同意過和羅賓森共同執筆,但一旦他開始在紙上寫作,很快就變成一篇新的夏洛克·福爾摩斯式探案(他早期八年),然后羅賓森的部分被放在一邊,用他自己話說,就是“助理情節設計師”。



托馬斯·哈代:無名的裘德(1895)



并不十分清楚誰啟發了哈代創作一個工人階層的年輕人努力成為學者的故事,但似乎這位取名裘德.福雷的人物至少有一部分原型是哈代的悲劇性朋友Horace Moule。生于1832年,摩爾1851年在牛津大學掙得一席之地,但沒能取得學位。三年后換到劍橋,他又花了十四年才完成他的學業,在此期間他努力和自己的酗酒以及嚴重的抑郁做斗爭,最后1873年9月他躺在床上割開喉嚨自殺,當時年僅41歲。



露易莎·梅·奧爾科特:小婦人(1868-9)



小婦人書中這四位匿名為馬奇的四姐妹都是以作者和她的三姐妹為原型。路易莎本人就是那位意志頑強的主角喬,她的大姐安娜是梅格,她的小妹梅是艾米,而年方23就去世的二姐伊麗莎白,是書中的貝絲。背景和姐妹可能差不多,她們的故事和環境卻不同:馬奇家完全談不上富裕,但是奧爾科特家在她童年時期一直都是近乎貧困潦倒。而且馬奇家的父親——一位慈愛和博學的內戰英雄——也和奧爾科特自己的父親大不一樣,她的父親博若松,一位愛好和平的素食教師和超驗主義的早期鼓吹者。



喬治·艾略特:米德爾·馬契(1872)



1869年1月,喬治·艾略特在旅途中寫了份這一年希望完成的任務清單,其中就有一部名叫“米德爾.馬契”的小說。盡管艾略特似已決定開始寫,新小說卻進展緩慢。當時她的兒子桑尼染上了嚴重的肺結核,這年晚些時候她完全停止了寫作,直到10月桑尼去世,艾略特只寫了三章,這本書最后可是一部86章的巨著,艾略特迅速擱置了這項工程。據說直到一年多后,1870年11月艾略特才重啟寫作。她開始寫一本全新的書,起名布洛克小姐。這個新故事引入一位名叫多蘿茜的人物,但在寫布洛克小姐期間,艾略特看到把這個故事與她之前擱置的三章合并的機會,于是《米德爾·馬契》誕生了。



赫爾曼·梅爾維爾:白鯨(1851)



赫爾曼·梅爾維爾自己在19世紀40年代早期太平洋捕鯨船 Acushnet號的經歷,給他提供了小說白鯨的原初靈感,后來的編輯和評論家也因此把梅爾維爾真實生活中的船員伙伴和他書中的人物做類比。但是 Acushnet號遠非他唯一的靈感源泉,毫無疑問梅爾維爾受到了一段真實故事的影響,1820年在中太平洋一艘名叫Essex的捕鯨船被一頭抹香鯨襲擊并被撞沉。后來在Acushnet號上時梅爾維爾遇到了Essex號八位幸存船員之一的兒子,1851年白鯨發表時他見到了該船的船長,George Pollard,一位他之后形容為“他所見過的最非比尋常的人之一”。



丹尼爾·笛福:魯濱遜漂流記(1719)



很多人都相信丹尼爾·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是建立在真實故事之上,即漂流者AlexanderSelkirk的真實生活經歷。但這可完全不能保證。實際上,這兩個故事明顯不一致。 Selkirk是在太平洋上自愿被驅逐的,而克魯索是在加勒比海域翻船。前者滯留了四年,克魯索卻是28年。而且Selkirk孤獨一人,克魯索的故事里有土著、食人族和海盜,所以有些編輯提出笛福心里另有個故事。或許克魯索的故事取材于17世紀船長Robert Knox在斯里蘭卡19年的囚禁,這段經歷后來出版為書《斯里蘭卡島的歷史關系》(1681),或許是另一位英國醫生Henry Pitman,他從英國加勒比關押罪犯的殖民地逃出,在附近的島嶼船失事了。還有種可能,笛福自己所說的有些實話,魯濱遜漂流記是他自己認識的某個人的真實故事,他本人只是簡單地當個回憶記錄者。不管真實靈感如何,笛福小說的成功和影響是毫無疑問的,在發行的第一年就印了四版,并一直廣受歡迎。



羅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化身博士(1886)



羅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早已寫過一部關于DeaconBrodie的劇本——此人為18世紀愛丁堡市議員,同時還有個夜盜的雙重身份——1885年他夢到一位舉止謙和的紳士變身為一個怪物。后來他的妻子芬妮回憶道,“在某個清晨的那段時間……我被路易斯驚恐的哭喊聲驚醒,想到他在做噩夢,我就搖醒了他。他醒來大怒道,”你干嘛弄醒我,我剛夢到一個很好的妖魔故事。“她后來發現,她搖醒他的時候,正是杰科爾博士第一次變身為海德先生的故事醞釀處。



約翰·巴肯:三十九級臺階(1915)



1914年約翰·巴肯在英國東南部海岸Briadstairs一家療養院,調理從胃潰瘍恢復的身體,開始寫他自己推為他的第一部驚人之作的書。據報道巴肯給小說取名自broadstairs一段從懸崖伸到海邊的木質樓梯,雖然這個說法有幾處矛盾:故事的一個版本是巴肯的年輕女兒曾一步兩級臺階從木梯上跑下并宣布從上到下需要“三十九步”,另一個說法是這里實際上有78級臺階,巴肯把數字減了一半以讓題目更醒豁,或者是因為當時他剛好39歲。



杰羅姆·K·杰羅姆:三人同舟(1889)



十九世紀八十年代中,杰羅姆想到個主意,寫一本簡單直接的泰晤士河導游手冊,包括沿途的幾個重要歷史景點。可是當他開始寫這本書時,杰羅姆的導游手冊塞進了越來越多他的回憶,自己和兩位朋友George Wingrave和CarlHenschel,從倫敦到牛津坐船沿河旅行路上的軼事和相互打趣。于是,這三個人換了名字成為三人同舟里的人物,再加了條名叫Montmorency的狗。”正如杰羅姆所承認的,在英格蘭人心底潛意識的某個角落,都少不了狗的因素。“根據牛津世界經典記載。



哈珀·李:殺死一只知更鳥(1960)



哈珀·李早就否認殺死一只知更鳥是其自傳的說法,該書只是作者簡單寫下了所知所見以及第一手經歷的反應。沒關系,不難看出這部普利策獎的經典和作者在亞拉巴馬州門羅維爾的童年的相似之處。和斯科特一樣,李的父親是位律師,1919年面臨為兩位被控殺死當地白人店鋪老板的黑人辯護(一父一子兩個人后來被吊死)。而且,李和斯科特一樣,小時候是個假小子,他的大哥艾德文,和小說里杰姆一樣比他年長四歲。1951年她母親死后她寫下這本書,故事中斯科特也失去了母親。即使小說中的人物迪爾,夏天住在芬奇家隔壁的,是以她童年時代的朋友Truman Capote為原型的,在他母親去紐約時,夏天來亞拉巴馬和姑媽一起住。



來源:譯言


鳳凰讀書 2015-08-23 08:40:32

[新一篇] 為什么總有丈夫對婚姻不忠? 鳳凰讀書

[舊一篇] 魏斐德:對于廣東人,“漢奸”意味著什么 鳳凰讀書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