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孟子思想重回故里”—鄒城朝圣記丨徐冰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因隨侍李景林師參加孟子思想與鄒魯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的機緣,今夏得以到亞圣孟子的故里——山東鄒城拜謁。在曲阜東站下了高鐵,半小時的車程就到鄒城了。想古人步行也不過就是大半天的工夫。孟子說: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孟子·盡心下》)鄒魯之間的確很近。途中與開車來接站的鄒城市政府的會務人員聊天,聽他們說著鄒城方言,我開玩笑說,孟子說話也這味兒嗎。李老師說,可不就這味兒。于是乎我腦子里就浮現出一幅孟老夫子操著鄒城話與人辯論,侃侃而談的場景。


過了一個橫跨馬路書有孔孟大道的大牌坊,就到了鄒城。進入城區,只見馬路兩旁路燈柱上到處懸掛著以孟子思想為內容的標語: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等等。有一條特別引起了我的注意,上云:讓孟子思想重回故里。這重回二字真讓人感慨萬千。前些年當我們為鄰邦說孔子是韓國人而驚詫氣憤時,人家卻說是你們自己不要孔子了。我們無言以對,情何以堪。今天我們終于又要把被驅逐的圣人們迎回故里,但愿這回家之途走得不那么艱辛。這也正在吾輩的努力。


在取名于孟母三遷,擇鄰而居典故的擇鄰賓館開了兩天會,會議安排結束后第三天去孟廟、孟府參觀。竊以為不妥,鄙意應先去孟廟拜謁,然后再來開會為好。《孟子·離婁上》記載的一個小故事也很有意思:孟子大弟子樂正克到齊國公干,來見老師,孟子很生氣,嫌來遲了,說你還知道來看我呀。樂正克解釋說先去找賓館住下了。孟子批評他:子聞之也,舍館定,然后求見長者乎?你聽說過先找好賓館再來見老師的嗎?樂正克只好說:克有罪。想著孟夫子也肯定會對我們生氣地說:子聞之也,開完會,然后求見長者乎?大家也只好跪倒一片,磕頭認罪。


頭天夜里一場大雨,洗盡暑氣,雨后初晴,上午與會一行人來到了位于城南的孟廟。欞星門前導游小姐迎過來,歡快地說:歡迎各位老師來孟廟參觀。李老師當即嚴肅地指出:怎么能說參觀呢,應該說參拜小姑娘聽得一愣一愣的,只是呵呵笑。走到亞圣廟牌坊前,發現石柱上竟有用紅漆刷寫的毛主席詩詞:四海翻騰云水怒,五洲震蕩風雷激。”“云水怒等字樣依然清晰可見。導游說在文革中只有這樣,才能保護住孟廟,不然就被砸了。令人愴然。過了牌坊,進入廟內,只見庭院深深,松柏蔭郁,莊嚴肅穆,氣氛森然,頓時令人身心收斂。趨步前行,走過碑林區,為歷朝皇帝冊封孟子的重要石碑,競無一完璧,皆是被砸成兩三段后用大鐵釘重新鉚合的。其中有一通是元至順二年(1334年)元文宗加封孟子為鄒國亞圣公的圣旨碑,有重大意義,蓋孟子之正式封為亞圣自此始也(孔子尊為大成至圣文宣王亦是元代所加封)。值得注意的是,此碑是用漢文和當時的蒙古文八思巴文兩種文字鐫刻,很希見。碑文熱情洋溢地贊頌了孟子有功圣門的巨大貢獻,有力地表明了蒙古族統治者對儒家思想的認同。想如今民族分裂勢力塵囂日上,各地恐怖襲擊事件層出不窮。這不僅僅是政治層面上所能解決的問題,其深層原因說到底是我們摧毀了各民族共同的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基礎,無以凝聚人心所致。政策傾斜,經濟扶持等等政治上的措施固然重要,但卻是而非,根本的乃是恢復共有的文化認同;有了文化認同,則自然就有向心力。對孔孟最被普遍認可的尊號皆是元朝蒙古族皇帝所加封,這個現象不值得深思么。


來到亞圣殿,抬頭看孟子圣像,是個慈眉善目的白胡子老頭坐在那里,估計是塑像者為了顯示孟子的高壽。但我心目中想象的孟子卻是個雄姿英發的壯年丈夫形象,如程子所說,孟子有英氣、有圭角。我們涵泳《孟子》一書就會發現,孟子的個性很明顯,躍然于紙上。孟文既如快刀利劍,劈荊斬棘,敏銳犀利,直指人心;又如長江大河,汪洋恣肆,情感充沛, 感人至深。愈讀孟子,愈為其論說之深切著明所折服。可以說,沒有孔子,圣學不立;沒有孟子,圣學不彰。孟子繼往圣,開來學,十字打開之功是永永不朽的。環顧殿內,呵呵,在左側陪著老師的正是那個挨罵的樂正克。


步與會各位老師之后,肅立于孟子像前,整理衣襟,躬身三拜。此刻心里想的是什么呢?說句老實話,作為一個志在研究孟子思想的中國哲學專業博士生,下意識里首先冒出的念頭是希望孟子保佑我把論文寫好;轉念又覺羞愧,把圣賢當什么了呢。思及同門秋莎師妹說:是不能貿然來見圣人的。是的。站在孟子像前,的的無顏面對,內心惶恐不安,惟有慚愧。德性修養,豈能追圣賢于萬一?只能懺悔。懺悔自己渾渾噩噩三十余年,幸遇良師益友提攜扶持,得窺圣學門徑,尚不勉力進取,年與時馳,將復何及!徒以逞于口舌筆墨之間為能事,實習氣欲望可曾祛一分?沉思間,導游催著去孟府,戀戀不忍離去。


孟府與孟廟只隔一條小路,里面的氛圍卻大不一樣了,立刻由令人敬畏的神圣廟宇到溫馨雅致的人間居所。府里房舍也并不高大華麗,很樸素,青磚灰瓦,黑柱白欄而已。但庭院中花木繁多,生機盎然。世恩堂前干干綠竹青翠欲滴,清幽中透顯出圣府的那份貴氣。展覽室里懸掛著亞圣奉祀官孟繁驥的照片,同衍圣公孔德成一樣,他也是49年后去了臺灣。李老師有個想法,還讓衍圣公回到孔府,繼續下去。這是很有意義的。亞圣后裔自然也應如此。一個民族的文化,不能沒有其以身體道的現實存在來直接彰顯其內在精神。圣學回歸故里,圣裔也應該回歸故里。衍圣之意就是要用孔子血脈的延續來表征民族精神的活的靈魂。前年英國威廉王子大婚,婚禮全球現場直播,展現的那份典雅的皇室貴族風范,令世人艷羨,讓人感覺這才是人應當的樣子。貴族之為貴族,就在于他們給了普通人一個活生生的人樣的標準。嘆我禮儀之邦,如今卻斯文掃地,再沒有貴族為世人垂范效法。貴族不好培養,也不好傳承,所謂三代才出個貴族君子之澤五世而斬。但我們竟然把人類文明史上獨一無二的傳承最久遠的貴族摧殘了。中國歷史上獨特的文化現象是皇帝輪流轉,孔府恒久遠。自漢至清,歷經兩千余年,孔家是永遠的貴族。太史公《史記》獨列無位之孔子為世家,與諸侯同列。且每逢改朝換代,新朝皇帝的頭等大事就是致祭孔廟,加封圣裔。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確認自己正宗的中華文明繼承者的地位,才能得到天下人的認可,才有成為中國皇帝的合法性,就好像西方國家君主登基要教皇(或本國主教)加冕才合法一樣(總統制國家總統就職亦須手按《圣經》宣誓);反過來說,不認同孔孟之道,也就不具有統御中華的資格(而且越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越積極進行文化認同)。而今人去樓空,孔府、孟府如今都已是沒有主人的空殼,失去了我們活的文化象征。


下午回京前還有段時間,就又同上海社科院的張志宏老師一起打的去了孟林。孟林位于鄒城東北郊四基山下,距離城區還是挺遠的。林前就是廣袤的田野,聯合收割機正在麥地里收割莊稼,金黃的麥茬在陽光下明晃晃耀眼。車一開進林區,則立刻就是蒼松翠柏,濃蔭蔽日。孟林并無圍墻大門,車沿著參天古樹夾輔的神道一直往里開,直過御橋方停下。余意未安,和張老師下了車又繞回橋外,收拾身心,重新緩步過橋。想著古人到這里,肯定應是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的地方了,后生豈可唐突。橋右林邊有一村子,應是孟子后裔守墓而居。看路邊的介紹牌說,孟林占地千余畝,為僅次于孔林的人造森林,附近還有三家冢,即為著名的春秋時把持魯國國政的孟孫氏、叔孫氏和季孫氏三桓祖先(慶父、叔牙、季友)之墓。孟子為魯公族之后,即出自慶父孟孫氏一支,那么看來此地應該是孟家的祖墳了。沿著石砌的甬道前行,但見林森樹密,四望無際。除了我們倆,也沒有別的人,唯有不時的鳥聲嘎嘎,顯得更加深邃幽靜。甬道左右的林間,地上草木蔥蘢,孟子后裔的墳包一個挨一個,拱衛著長眠于此的亞圣。我們留心去看墓碑,最近的是上個月剛由海外歸葬的第七十一代憲字輩后人。甬道盡處即享殿的大門。進去是個四合的院落。享殿關著。透過欞窗,可以看到殿內中央供奉著孟子的畫像(這里畫的倒是個挺拔的中年人形象)。畫像左右有對聯。上聯曰:居仁由義傳堯舜禹湯文武周孔之道;下聯曰:知言養氣充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概括的很好。轉過享殿左側小門,就到了孟子墓前。墳塋高大,上面亦長滿松柏,四周樹木環合,建有圍墻。墳前樹一巨大白色石碑,上書亞圣孟子墓五個飽滿的楷體大字。同孟廟里的石碑一樣,也是被砸成兩段又鉚合的。碑背面橫七豎八地布滿鉚釘,看到此景,張兄憤憤不已。碑前有石制的香爐、供桌,都有被砸過修補的痕跡。志宏兄是性情中人,對著孟子墓深情地說,孟子啊,我們來看看您老人家。忽然清風吹起,安靜的墓園頓時松濤陣陣,如波似浪,連綿不息,好像在回應我們一般。我們在墓前靜靜矗立……


下來的時候,在甬道旁碰到兩位在林子里乘涼的老人。我們上去攀談得知,他們就是林前村子的村民。他們說這個村子有四千人,三千五都姓孟,都是孟子的后裔。他們一個是七十輩,一個是七十一輩,都已八十多歲了,說話很爽朗,精神很好。據他們說,離此地不遠還有一個孟母林,面積也很大,現在已劃歸曲阜,里面遺跡亦甚多。這倒是個很有意思的事,可見孟母教子在歷史上的影響。《孟子·梁惠王下》中記載,孟母于孟子仕齊時去世,孟子扶柩歸葬于魯。看來孟母是一直跟著兒子東奔西走的。母子感情很深,孟子不惜違禮厚葬,還因此為小人陷害,錯過了見魯平公的機會,亦不為悔(孟子厚葬母親事又見《孟子·公孫丑下》)。可是有一個疑問,按說孟母也應該葬在孟氏的墓地,似不應另有一個獨立的墓區。惜此次來鄒時間緊張,不能再去孟母林一探究竟了。


我十幾歲時就隨父母到過曲阜孔廟、孔府,當時還謅了兩首詩,只記得有兩句說,舞雩臺上無詠者,闕里街前有游人。那時只是個應試教育培養下的半大孩子中學生,這種自發的感慨恐怕只是一種文化基因在模模糊糊地起作用,實對中國文化精神還沒有多么深刻的理解;亦怎能想到自己日后會成為一個以儒學研究為志業的所謂學者呢。去年跟著李老師到希臘雅典參加世界哲學大會,也游覽了雅典衛城、柏拉圖學院遺址。如今又來到鄒城。這樣,中西文明具有標志性的圣地之風采也都瞻仰過了,有了直觀的感受。看到令人震撼的雅典衛城,這與孔子同時代的建筑,已被海風吹拂了二千五百余年,至今依然傲然屹立于愛琴海畔的衛城山上,俯瞰著西方世界的風云變幻;念我赤縣神州,巍巍華夏,卻自戕根本,命運多舛,不禁默默從心底呼喚,歸來吧,民族的精魂。


甲午仲夏濮陽徐冰恭記

本文轉自儒家網



愛思想的青年 2015-08-23 08:44:37

[新一篇] 10首詩詞告訴你古人分手時說些啥(組圖)

[舊一篇] 謎中之謎:十大未解歷史奇案(圖)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