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旅游業的生命力在于突出“中國味”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上海大學副教授 章采烈)
   外國游客如是說
  旅游業是一項既要有嚴格規范又要有特別創新的行業,因而發展自己的“特色”則是發展旅游業的生命。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地域廣袤、民族眾多的國家,其旅游資源可謂取之不盡。發展中國特色,突出“中國味”,這是中國旅游的根本。
  一些外國旅游界有識之士提出的一些寶貴意見和建議、值得我們深思。
  英國“歐洲旅行之家”總裁特漢森女士,在針對外國游客在中國旅游時,“沒有機會看到中國文化的一面”,鄭重其事而又語重心長地向中國旅游局提出三項具體建議:“一是制作一些反映中國各方面的錄像帶,以歷史和文化為主題的電影,以現代史為背景的電影,旅行記錄片,都可以加深客人對中國的了解,對那些只在中國作短暫停留的游客,可以激發旅行的興趣,游覽更多的地方。二是在所有主要的旅游城市,不定期組織一個民間性質表演,在劇場或電影院不需要搞得太隆重、奢侈,只要表演出民族特色(服飾、歌舞、雜技或魔術),就能使客人的活動豐富多彩。每周三次至少每個客人都有一次欣賞的機會。三是應該安排一些文藝節目,以娛游客,并且多設出售點,要處處方便客人。”英國格拉斯哥大都市旅游局長弗里爾先生建議:“烹調不要西化,一定要保持自己原來的古老特色和風味。夜生活也一樣要有中國自己的特色。搞夜總會,你們搞不過西方國家;但搞中國式酒吧和音樂會,則可以勝過西方。”國外這些友好人士的意見和建議,不都是異口同聲地說到問題的癥結上了嗎?
   中國旅游特色何處覓
  突出“中國特色”,不外乎三個方面:一是“民族特色”,二是“地方特色”,三是“歷史特色”。我國與世界各國相比,在這三方面都有絕對明顯的優勢,我們只有揚“長”,避“短”,才是我們旅游業發展的最好出路,亦是花錢最少、得益最多,最省勁、最討巧的出路。
  以“民族特色”優勢而論,我國除漢族以外,還有55個少數民族,民族種類之多和分布地域之廣,舉世無雙。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眾多的民族特色的文娛產品。如中國獨有的戲曲,除漢族有京劇、昆曲等等以外,藏族有藏劇、壯族有壯劇、傣族有傣劇、白族有白劇、侗族有侗戲,等等,異彩紛呈。至于民族歌舞,更是各少數民族所長,幾乎每個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代表作,如朝鮮族的長鼓舞、扇舞,傣族的孔雀舞、蘆笙舞,彝族的鍋莊舞,等等,不勝枚舉。如德國第一個直飛昆明的外航包機旅游團之所以選擇昆明,其領隊馬丁·埃利克先生說得非常直率而明白:“6年前我們就想選擇一個有中國特色的,又是許多歐洲人沒有去過的城市,現在,我們選擇昆明作為中國之行的起點。在這里了解中國民人的生活情況和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他們在觀賞了一家酒店的伴餐民族歌舞后,其中一位團員觀賞得非常投入,并說:“美極了!如果這些能買的話,我一定買回去!”另外一位女士大發感慨:“這是有生以來第一次!”幾年前,貴州的幾個文藝團體在法國巴黎先后亮相,立即引起轟動,其中的“地戲”被譽為戲劇的“活化石”,“侗族大歌”被譽為“東方的詠嘆調”。突出“民族特色”,越來越為旅游界所共識。
  以“地方特色”優勢而論,由于我國國土廣袤,地理條件復雜,氣候門類豐富,因而形成了各地區的地方特色。如中國戲曲,除有眾多的民族戲曲品種以外,還有更多的地方戲曲品種:幾乎每個省至少有一個品種以省名簡稱命名的地方戲曲,有的文化發達的省份甚至有4、5個品種以上,著名的如浙江的越劇、紹劇,安徽的黃梅戲等等,已從地方走向全國。中國獨有的曲藝,更具明顯的地方性,如東北的二人轉,北京的相聲,山東的數來寶,蘇州的評彈,上海的獨腳戲,鳳陽的花鼓,紹興的蓮花落,湖南的花鼓戲等等,品種繁多。就這些傳統的地方娛樂產品而言,至于新的地方娛樂品種,只要我們勤于邁開雙腳,深入民間,開動腦筋,幾乎俯拾皆是。如蘇州虎丘山旁茶花村的蘭莉園,近年來因組建了一支土氣十足的“水鄉服飾表演隊”而聞名遐爾。其表演節目不僅列入了江蘇省民族藝術系列活動重要內容,而且因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而受到國家旅游局的好評。難怪一位時裝評論家觀看了演出后評論說:“這支演出隊之所以能名揚海外,就是因為這支水鄉服飾表演隊土出了味!”這支水鄉服飾表演隊緊緊抓住自己地方特色,在“土味”上大作文章,既不花多少錢,又輕車駕熟,這樣既討輕巧又獲厚利的美事,何樂而不為!
  以“歷史特色”優勢而論,我國是世界文明古國,歷史悠久,歷史文化光輝燦爛,這早已舉世公認。從娛樂資源的角度講,近年來開發的《中國古樂舞》、《祭孔樂舞》、《秦俑舞》、《仿唐舞》、《祭禪泰山樂舞》、《清宮宴樂舞》以及《道教音樂》、《佛教音樂》等等,無不受到中外旅游者的一致好評。如山東曲阜闕里賓舍從自己地處孔子的故鄉這一地理、文化優勢出發,圍繞孔子的音樂理論,開發了《中國古樂舞》這一文娛旅游產品,征服了國外旅游者,一百來人的演出廳,最多時擠滿二百多觀眾,許多外賓寧愿站一個多小時,也要看完全場演出。他們異口同聲地反映:通過觀看中國古樂舞的演出,加深了對中國燦爛文化的了解。由香港風車大都會有限公司和北京太陽海文體藝術品有限公司共同推出的新型旅游娛樂產品——亞洲第一家晚宴劇場《Hello兵馬俑》,以秦兵馬俑形象為主,集古裝演出與特殊佐餐為一體,穿插馬戲、歌舞也雜技整臺節目以秦始皇及其兩員主將為主要人物,由“兵馬俑復活”、“校場比武”等六節組成,游客們在充滿東方特色的布景中,盡情欣賞到二千年前秦代古戰場刀光劍影和戰馬奔馳的場面,同時還品嘗到根據史料配制的“大秦武士餐”,領略秦時飲食風味。上海華亭集團前幾年推出的賓館藝術劇《五千年風流》,以中華民族五千年悠久歷史中有一定知名度的人物、事件為主線,以時間先后為序,介紹了歷代帝王將相、思想賢哲和才子佳人,通過對輝煌歷史畫卷生動形象的藝術展現,讓海內外游客對華夏文化留下深刻的印象,獲得至美的藝術享受。這類以本國歷史為題材開發的娛樂產品,符合了當前世界旅游發展的新趨勢:由過去單純追求“太陽、大海、海灘(簡稱“三S”)”的形態,向有意識地探索去旅游國的“文化、宗教、民俗”方面轉化。
   “東施效顰”不足取
  “中國味”是中國娛樂旅游的生命力所在。凡是“中國味”越濃越足的娛樂旅游產品,必將備受來自異質文化國家旅游者的歡迎,其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均較高,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反之,將不受這類旅游者的歡迎,其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根本談不上,必將是曇花一現,成為明日黃花。
  開發具有“中國味”旅游產品關鍵的關鍵,就在于結合本地區的地方優勢,因地制宜地去“獨創”。只有“獨創”,才有生命力;只有“獨創”,才可獲成功;也唯有“獨創”,才最為可貴。筆者曾提出這樣的口號:“要原汁原味地去爭做‘西施’,千萬千萬莫學‘東施效顰’!”
  從理論上講,“東施效顰”這種現象誰都不會說好;但在實踐中,“東施效顰”的現象卻比比皆是,層出無窮。自從深圳“錦繡中華”微縮公園獲得極大成功后,于是在全國各地興起了“微縮公園興建熱”,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已有不下20個地方正在興建或擬建。而且更為嚴重的是各地在新景點開發中普遍形成了一種“微縮”的思維定勢:其中微縮世界著名建筑景觀的共有10余處,此外還有“微縮絲綢之路”、“微縮三峽”、“微縮中華名塔”、“微縮各國總統府”、“微縮佛像”等等,好象不“微縮”就不成為景觀似的。此外,還有一個興“宮”熱,大型的“西游記宮”、“封神演義宮”、各代“帝王宮”;等已數以百計,各種小型的“宮”也已難以數計,幾乎達到泛濫成“災”的地步。其經營者都只知向“錢”看,完全不顧社會效益,既浪費了游客的金錢和時間,還灌輸了虛幻神奇和無甚教益的東西。這種盲目模仿、思路狹窄、重復建設的怪現象不能不引起旅游界有識之士的深思和憂慮。
  其實上海有過多次“西施”式的機遇,比如深圳的“錦繡中華”,原擬建在上海,當時若率先建造起來,不就是“西施”式的創舉?現在若再建造,盡管內容有所不同,畢竟是“東施效顰”。再比如風箏節,本是上海首先創辦的,由于抓而不緊,結果給山東獨占魁首。由此再次說明:“西施”式的獨創是難能可貴的而“東施效顰”式的仿造,則是絕對不足取的。
   責任編輯 陳堅*
  
  
  
探索與爭鳴1滬31-32F9旅游經濟章采烈19971997 作者:探索與爭鳴1滬31-32F9旅游經濟章采烈19971997

網載 2013-09-10 21:27:24

[新一篇] 中國新詩的“現代”潮流

[舊一篇] 中國旅行社業集中度變遷的初步研究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