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曉芒:官僚永遠不可能懂現代教育

>>>  當代歷史與思想  >>> 簡體     傳統

幾十年的經驗告訴我們,官僚永遠不可能懂現代教育,所以每當長官意志要在教育領域做點什么事情的時候,就是教育的災難。


受訪人:鄧曉芒、項賢明


采訪人:凌絕嶺


家長們為何崇拜“高考工廠”?


凌絕嶺: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高校擴招,在培養了很多大學生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問題。對此,兩位老師怎么看?今天回過頭來,應該怎樣反思這一教育改革?


項賢明:不管怎么說,擴大高等教育招生規模本身是一個進步,這是一次文化權利的下移,正如當初孔子打破“學在官府”的壟斷,首開私人辦學先河,都是順應了歷史進步的潮流。


具體到我國的高校擴招,我認為最大的失誤是未能事先做好規劃,未能明確哪些高校應當擴招,哪些可以不擴招甚至縮小規模,擴招擴多少,縮小的縮到什么程度。正是因為這些問題未能得到很好的解決,擴招也就成了無的放矢的盲目擴大。




最后的結局,各位都已見到,那就是國家給高等教育投入了大量經費,國家建設急需的人才,高校卻沒有培養出來或培養不足,國家建設不那么緊缺甚至過剩的人才卻培養了很多。結果是國家花了一大筆錢,卻給自己買來了招工難、就業難等大問題。這樣的改革經驗教訓,必須認真加以總結,以防再犯同樣的錯誤。


當然,即便面對這樣的情況,仍然不能因此就否定高等教育大眾化這一歷史進程,因為,一個清潔工擁有大學文學學位,能夠閱讀莎士比亞原著,能夠寫詩,這絕不能說是一種教育過剩。


況且,我國提高整體國民素質尚且任重道遠,高等教育還要從大眾化走向普及。唯有整體國民素質得到極大提高,我們的國家和社會才能真正取得進步,中華民族才能贏得世界尊重。


鄧曉芒:要反思的不是一項什么政策,而是整個執政心態。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的大學可以由政府下令擴招就擴招的,這就像沒有哪個國家的大學可以由某個領袖下令一夜之間全部停辦的一樣。


不管是58年的大躍進,文革的大學停辦,還是90年代的大學招生的大躍進,甚至歷次政治運動按指標或者超指標整人的大躍進,都是一個性質,就是把整個國家當成某個人自己的任意支配的玩物,而底下則不允許有任何人唱反調,反而有無數的投機者推波助瀾,想趁此機會往上爬。


幾十年的經驗告訴我們,官僚永遠不可能懂現代教育,所以每當長官意志要在教育領域做點什么事情的時候,就是教育的災難。


凌絕嶺:一直以來,各界對應試教育的批評都很多,政府也強調要搞好素質教育,但實際情況卻是像衡水中學、毛坦廠中學這樣的高考工廠模式備受學生家長的青睞。兩位老師認為怎樣才能改變這種困境?


項賢明:應試教育的確是我國教育改革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目前解決這個問題有兩個關鍵:


一是大學招生制度的改革。


我們一直集中進行高考制度改革,實際上,大學招生制度不改,高考改革的實效一定會大打折扣。唯有改革大學招生制度,真正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中小學教學才會因之發生相應的變化,家長們也自然不會再崇拜“高考工廠”。


二是中小學教學理念、教學過程的改革。


應試教育的問題出在具體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僅靠改革高考和大學招生制度,肯定不能直指病灶。所以,要對基礎教育管理工作者和教師的培養、培訓等環節進行改革,把錯誤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糾正過來,讓教育活動回歸其本來目的。


鄧曉芒:現行政治體制不改,目前這種高考模式不可能改。這種模式就是中國幾千的科舉制度的模式,而且更加現代化和劣質化了,你看看《儒林外史》就知道,其實是一脈相承的。




古代科舉教育就是“素質教育”,書法啊,文筆啊,歷史知識和文學素養啊,都是少不了的,但最終是為了做官。現在也是,雖然多了一些科技知識的教育,但政治教育是第一的,將來成名成家、當了工程師科學家以后,還是要委任一個人大代表甚至某級干部的官的,還是讀書做官。


這個已經成為中國人幾千年來所習慣了的生活方式,而不只是一個教育領域的問題。所以我對短期內改變這種狀況不抱希望,可能還要一、兩百年。


大學畢業生為何眼高手低?


凌絕嶺:我們的職業教育問題也不少。雖然中國有藍翔技校這樣知名度頗高的職業學校,但職業教育的發展卻不樂觀,而當下中國很多領域缺少的正是這種技藝型人才,兩位老師對發展職業教育有沒有什么建議?


項賢明:制約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主要因素是社會分層,通俗地講,就是進入職業教育軌道的青年人后來都進入了社會底層。這個問題不解決,國家再加大投入,包括搞什么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的立交橋,設立職業教育研究生學位等,除了給進入職業教育學校的青年人多一兩次逃離職業教育的機會外,都不可能真正解決問題。


如果我們通過立法,調整社會階層利益,讓職業教育學校畢業的學生在社會上能夠獲得很好的收入和很好的地位,得到社會的認可和尊重,那么,根本問題就得到了解決,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也就有了希望。


鄧曉芒:這個問題我沒有特別好的建議。一百年前皇帝倒臺以后,似乎任何一個人都有了當皇帝的機會,這樣,隨著貴族精神的消失,平民精神也式微了,人人都想凌駕于別人之上,而不甘于做人下人。于是,大學擴招給每個年輕人展示了一個誘人的前景,是他們在這個社會中上升的唯一通道。


以前平民百姓還相信“行行出狀元”,“一招鮮,吃遍天”,現在靠一門技術立身幾乎沒有翻身的余地。


其實,中國真正的職業學校不是藍翔之類的技校,而是工科院校,甚至綜合性大學也成了職業技術學校,不同的是它們教的不是具體操作,而是實驗室的技術以及寫“論文”的技術,另外它們還可以發標志身份的文憑,今后進國營企業、事業單位或者直接進入仕途,都有了起碼的臺階。


凌絕嶺:與此同時,很多用人單位覺得,各大高校培養出來的畢業生多少有些眼高手低,這是不是說明現在的人才培養模式出現了問題?


鄧曉芒:眼高手低是高校政治掛帥的結果,因為中國政治歷來就是眼高手低,一個是搶占道德至高點,一個是大而化之,蔑視技術工作,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


以前明朝政府治不了倭寇,清政府敗于庚子、甲午,都是重政治(道德)而輕技術的先例。用這套模式教育大學生,不但在實際生產中導致不堪任用,而且一旦國家有事,這些人也很可能因囿于“政治正確”而空談誤國。即使滿腔報國熱情,也只有“閑來無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


項賢明:這個問題恐怕還沒那么簡單。我認為,其中既有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問題,也有家庭和社會的影響因素,包括有些用人單位的觀念需要更新。


實際上,大學本身不應當把就業當作其教育目的,而是要培養獨立思考的精神、勇于探索和創新的勇氣、通過創新解決新問題的能力等。過于功利化的大學教育,不可能培養出適應社會需要的人才。


道理很簡單,社會變化日新月異,大學一年級學的知識或技能,可能還沒等畢業就過時了。綜合素養提高了,學習能力增強了,眼高手也高的人才也就培養出來了。



共識網 2015-08-23 08:45:55

[新一篇] 【史思】林蘊暉:個人崇拜是林彪帶的頭嗎?

[舊一篇] 中國人10大矛盾行為(圖)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