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 “五服”“三長兩短”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說說詞中的“數”




五服


在一些閉塞的農村,適齡男女談婚論嫁的時候,家中的老人總要查查家譜,看雙方是否出了五服;締結婚約,宴請賓朋,也要通知到五服之內的親友。 “五服”是什么意思?要想說清楚這個問題,得從我國古代的喪禮制度講起。



在我國禮制中有為逝去的親屬服喪的制度。據《儀禮·喪服》記載,喪服按照服喪期限長短和布料粗細不同分為五種。親屬關系的親疏程度不同,服喪的輕重程度不同,穿戴的喪服也不同。最重的如子女為父親,妻子為丈夫等,最輕的則如男子為外孫、外甥等。親屬關系超出這個服喪范圍的,叫做“出服”或“出五服”,不必服喪。雖然歷史上不同朝代的服喪制度有所變化,但是“五服”區分血統親疏遠近的作用沒有變。習慣上以五服以內為親,五服以外為疏。出了五服,說明親屬關系比較疏遠,即使同姓,也是可以通婚的。常言道,“遠親不如近鄰”。所謂“遠親”并不一定意味著距離上住得遠,而是說出了五服。俗話說,“家丑不可外揚”,也是說把丑事的傳播范圍限制在本宗族之內。





三長兩短


這個詞來指遭遇災禍、事故或死亡。有一種說法認為,它跟棺木有關。古時候的棺木不用釘子釘,而是用皮條把棺材底和蓋捆在一起。橫向捆三道,縱向捆兩道。橫向的木板較長,縱向的木板較短,“三長兩短”由此而來。因為棺木是裝尸體用的,“三長兩短”也就自然而然地跟災禍、死亡等不吉利的意思產生了關聯。只不過后來人們用釘子釘棺木,捆棺材的皮條也隨之消失。但這個詞語卻一直流傳下來,而且在現代漢語中經常使用。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三長兩短”源于春秋時代越國鑄劍大師歐冶子鑄的五把寶劍。它們的名字分別叫做:純鈞、勝邪、湛盧、巨闕和魚腸。其中,純鈞、巨闕和湛盧是長劍,勝邪和魚腸是短劍。據說,這五把神劍都鋒利無敵、無堅不摧,取人性命更不在話下。因此,“三長兩短”就成了災禍和死亡的代名詞。





(統籌:啟正 編輯:松露)


中華書局1912 2015-08-23 08:46:52

[新一篇] 關閉太陽:日本如何制造出自己的“消失的一代”

[舊一篇] 周五人物 梁啟超與李鴻章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