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春秋茶館 - 古典韻味,時事評論,每天清新的思考 >>> | 簡體 傳統 |
一個國家有著怎樣的精神風貌,通過大街是可以窺見一二的。街道當是為市民的真實生活而設,而非為國家與城市的某個虛妄形象而設。
視覺帶動思維。道理多半簡單,用不著長篇大論。比如,前一陣有關官員財產申報的漫畫“脫吧,該你了”,寥寥數筆便道出了國民的心聲;而近日在網上瘋傳的《清明上河圖之城管來了》,同樣戲謔之中聽驚雷,揭開時代之困局。
眾所周知,《清明上河圖》描繪的是12世紀北宋首都汴京水陸運輸和市面繁忙的景象。不同的是,PS版《清明上河圖》(局部)見證的則是權力清場社會所帶來的一片蕭瑟:原圖街上的大小人物和商販均已逃之夭夭,徒留孤零零的幾排房屋和滿地的凌亂。
或許真應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據說有城管在看了這幅PS版名畫后頗有觸動。想必是透過這幅“名畫”,城管們能以旁觀者的姿態進入現場,借此反觀自己的立場與行為——自己平時驅逐的小商小販,不但能夠創造歷史,而且能夠上傳世名畫,盡管從表面上看都是些無名無姓的小人物。
一個國家有著怎樣的精神風貌,通過大街是可以窺見一二的。街道當是為市民的真實生活而設,而非為國家與城市的某個虛妄形象而設。如果只是為了城市光鮮的外表,為了國家一日千里的氣象而將所有小攤販“一網打盡”,恐怕最后不但建不成“美麗新世界”,反倒會深受這一“政治潔癖”所害。
《城管來了》更像是則圖說版的政治寓言,它涉及權力與社會的邊界以及政治與生活孰高孰低的問題。盡管城管合法性備受質疑,但從實際操作來看,“城管”在某種意義上仍不失為國家權力的一種象征。
當說,人們之所以成立國家、需要政府,在于這些人造之物能夠為生活提供秩序。而最根本的秩序,顯然不是街道表面上的清潔,而是在于生活本身的秩序之美,在于民生與民權能夠得到保障,這首先是一種權利的秩序。城管或許有能力將街道掃蕩得像白紙一樣清潔,但在一張白紙上我們是看不到秩序的。而當一個國家各級權力像城管管制小攤小販一樣管理經濟與社會,最后得到的注定是百業蕭條、百廢難興,秩序全無。
有次講座我提了個問題——“中國歷史上哪個時期最美好?”在座學生各具理由,如先秦與民國之思想繁榮,漢唐之強盛,有人甚至說到李后主之南唐。讓我倍感驚訝的是,直到最后幾乎無朝代可舉時才有學生不情愿地提到宋朝,想必與他們受到的歷史教育與平素的耳濡目染有關。自古以來中國歷史多是帝王家譜,對社會石破天驚的發展則只作細枝末節、若有若無之陳述。革命史觀下,宋室因為簽了些和平條約亦被矮化為茍且偷安、積貧積弱之病懦王權。
然而,為什么歷史學家湯因比會深情表白,如果能夠跨越時空,愿意活在中國的宋朝?為什么錢穆與雷海宗在西南聯大講中國通史時都只講到了宋朝,余下的歷史由學生自己去看?在我印象中,中國許多了解宋朝歷史的知識分子或多或少都有某種“夢里回到宋朝”的情結。
究其原因,不外乎宋時政治相對開明民主,不再是清潔社會之利器,朝廷有不殺士的傳統;經濟與社會全面成長,得以自由拓展秩序等等。正因為此,才有了《清明上河圖》里的萬般繁華。宋朝不愧為中華文明的巔峰時刻,如李約瑟所說,此時中國科技之發展,在許多方面已超過18世紀中葉工業革命前的英國或歐洲。
與上述中國學生“不知宋時繁華”不同的是,國外大凡有成就的學者基本都認同這是中國歷史上的黃金時代。宋朝中國已經告別農業社會走向了工商業社會。北宋時期的工商稅一度占70%(其中一半來自海上貿易),而農業稅只占30%。宋時中國在工業化、商業化、貨幣化和城市化及發明創造等方面遠超世界各地是顯而易見的。日本漢學家內藤湖南甚至主張“唐代是中國中世紀的結束,宋代則是中國近代的開始”。法國漢學家白樂日同樣注意到“近代中國的新因素,到宋代已顯著呈現。因此,研究宋史,將有助于解決中國近代開端的一系列重大問題”。不無遺憾的是,許多人研究歷史只注意“改朝換代”,卻對經濟與社會領域中堪稱革命性的成長視而不見。
曾有學者通過《清明上河圖》里的一些細節,如有人賣西瓜、戴斗笠等,認定此“清明”并非時令,而是對政治清明的期許。是不是時令,暫且不論。可以肯定的是,當權力真正恪守自己的邊界,當社會能夠不斷自由自我地拓展,當人能夠充分組織、自救或者自謀生路,這個國家離政治清明也就不遠了。
(作者為南方周末時事評論員)
南方周末 2015-10-14 15:55:12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