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收復臺灣并不是統一中國而是滅亡中華

>>>  春秋茶館 - 古典韻味,時事評論,每天清新的思考  >>> 簡體     傳統

200812374643637_2.jpg

  不知道從何時起,關于清朝題材的電視劇越來越多了起來,不管是戲說,還是喜劇,還是正劇,以及近期熱播的宮廷戲,其中半光頭辮子帥男和盆底高跟鞋靚女,阿哥格格,阿瑪,額娘,主子奴才等詞語讓我們耳朵起繭子,各種狗血的故事情節和美好的清朝充斥著熒屏,也讓我們對這個離我們并不是很遠的封建王朝慢慢的了解和感興趣起來,“千古一帝康熙”,“十全老人乾隆”,以及其他清朝的帝王,各個英明神武,看著讓我們熱血沸騰,真讓我們有種生不逢時的念想,如果大家真的學過歷史,不是教科書上面的歷史,我相信你在也無法沸騰起來,我就以“千古一帝康熙”的一項平定臺灣來評價他的功績是否英明。
  眾所周知,康熙8歲即位,并不是因為他比其他皇子聰明或者有皇帝天賦,實在是因為那個時候宮廷天花泛濫,染上的人幾乎都活不了,如果得了天花確沒有死,以后肯定不會在犯天花病,康熙就是因為得了天花沒有死,所以才當上了皇帝,后來有康麻子一說,都是有歷史根據的,他當上皇帝以后,縱觀其一生,有除鰲拜,平三藩,收臺灣,平準葛爾叛亂,反抗沙俄侵略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捍衛了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等,以上是引用教科書的說法,其他的我不多說,就以收臺灣統一中國這個功績說起,首先我們要知道一個事情,那就是;歷史上有哪些統一,統一有啥好處等等,歷史上有秦始皇統一六國,隋朝統一五胡亂華的中國,北宋結束五代連年戰爭,明朝推翻蒙元殘暴統治等,這些統一都代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民生活的安定,以及經濟和文化的繁榮等,如果不統一,無法實現這些。
  我們學過歷史的朋友知道,明朝是李自成滅掉的,崇禎皇帝在煤山上吊自殺,明朝滅亡,確不知道李自成為何要造反,還有明朝并沒有因為崇禎皇帝上吊自殺而滅亡。說起造反,我相信普通人吃的好過的好,都不會造反,一旦造反那就是被逼的實在是沒有辦法了,李自成就是被逼造反的,而逼李自成造反的并不是明朝的貪官污吏,而是滿清,說到這里很多朋友糊涂了,李自成造反和滿清(后金)有啥關系,根據歷史我幫大家來說這個事情,當時明朝作為一個主權國家,而滿清(后金)確是地方政府,隸屬明朝管轄,但是滿清(后金)屬于生產力低下的民族,無法滿足本民族的各種生活物品的需要,所以找借口不斷的騷擾明朝的邊防線,也就是進入中原的關口,所占之地除了燒殺搶掠,奸淫婦女,奴役漢人,無惡不作,為了自己國民的利益和國家的穩定安全,明朝不斷派軍抵擋鎮壓,養兵就要吃飯,打傷要治療,打死要賠償,各個方面都要花錢,那么明朝只能向老百姓征稅,后金不斷的燒殺搶占,明朝也要不斷的征稅,在加上西北連年大旱,李自成才被逼成為造反者之一,也有后來人民說的那句民諺語,“吃他娘,穿他娘,開了大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在加上明朝官兵遇到了鼠疫,當時有一名中醫吳又可寫的書上有記載,李自成才進入了北京,后來由于漢奸吳三桂引入清軍入關,李自成戰敗,清朝才正式占領了北京。

87393916_59540975_middle.jpg

  代表國家主權的明朝,并沒有因為崇禎皇帝上吊自殺而滅亡,因為明朝實行的是兩京制,兩套班子,北京有的文武百官,南京也同樣有,清兵入主中原后,開始打擊明朝余力,但是僅靠滿清八旗兵,是不可能打敗明朝軍隊的,這里面有不少漢奸隊伍的功勞,有名的就是辮子戲中的幾個名人,孔有德,吳三桂,尚可喜,耿仲明等,他們為大清的統一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最后明朝經歷了弘光政權、隆武政權、魯王監國、永歷朝廷以及被封為在臺灣的南平王的鄭成功等,公元1662年6月1日(大明永歷十六年四月十五日)明朝最后一個皇帝永歷朱由榔被吳三桂用弓箭勒死,明朝正統在大陸才算徹底滅亡。而在臺灣的鄭成功被明朝皇帝賜姓朱,又稱國姓爺,繼續舉著反清復明的大旗,明朝的正統僅存臺灣鄭氏一脈。
  明朝和清朝并不是簡單的改朝換代,改朝換代一般是朝代之前主要人的更替,很少會波及普通老百姓,畢竟不管誰當皇帝,該種地的種地,該做工的做工,但是清朝在占領北京后,確為了本民族的長遠利益,逼迫所有明朝移民全部剃發易服,強制改掉我們民族幾千年的發式,和穿了幾千年的民族服飾,并提出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政策,大規模的屠城,壓迫漢人清朝的發型并不是現在電視劇看的那種半光頭,而是全部剃光,只留頭頂后腦處一根很細的發辮,并規定要穿過銅錢的方孔才算合格,這樣的自然引起身之發膚來自父母的漢人不滿,而且確實影響形象。還有我們漢族在春秋的時候就廢除了奴隸制度,進入了封建時代,而幾千年后又被滿清重新實施,為了就是奴役漢族,讓他們永不翻身,漢族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斷的反抗,滿清不得已才改變了政策,有了十從十不從亦稱““十降十不降”,一是男從女不從,二是生從死不從,三是陽從陰不從,四是官從吏不從,五是老從少不從,六是儒從而釋道不從,七是娼從而優伶不從,八是仕宦從而婚姻不從,九是國號從官號不從,十是役稅從而語言文字不從,具體詳細大家可以百度,我在這里不多說了,這樣漢族才放棄了反抗,服從了滿清的殘暴統治。縱觀整個清朝反清復明的起義斗爭一直不斷,這是歷朝歷代罕見的。

2009420153459.jpg

  滿清對臺灣的真正興趣不在于統一祖國。鄭家在臺灣奉大明為正溯,以永歷為年號,保中華衣冠,而不是數典忘祖的臺獨分裂者。當雙方就國家統一問題展開談判時,當鄭家提出“不剃發”的正當要求時,卻遭到滿清的拒絕,于是兵戎相見了。當滿清占領臺灣后,康熙卻認為“臺灣屬海外地方,無甚關系”,“得之無所加,不得無所損”;更有大臣說“空其地任夷人居之”,主張重新“贈給”荷蘭人!這使滿清攻臺的真正興趣昭然若揭:即使把臺灣拱手讓給洋人,也決不能容忍這里有一個漢人政權的存在。什么中國領土完整不完整,只要不對自己的“家天下”構成威脅!對比同一時代滿清與沙俄在雅克薩交戰后忙把柏海兒湖(今貝加爾湖)割讓給沙俄的歷史,這一道理更加顯而易見了。鄭家是收復臺灣的唯一功臣。鄭成功麾下雖是明軍的散兵游勇,卻學習西方建立強大的海軍,才能一舉打敗荷蘭人,開中國人戰勝西方列強之先河。鄭成功、鄭經收復臺灣后,正式在臺灣確立府、縣制,開發農業、普及教育;面對滿清的經濟封鎖,積極發展海上貿易,獲得巨大財富,使臺灣成為真正的寶島。連滿清的大臣也不得不承認:鄭氏明之孤臣,非國朝之亂賊。反觀清兵,根本不知海戰是何物,一旦交戰后果不堪設想。到那時,臺灣將永遠回不到祖國懷抱,臺灣將重復東南亞海島的命運,成為荷、西、英、法、美等列強爭奪的焦點,整個中國大陸都永無寧日。 
  前幾年看過一部歷史正劇《康熙王朝》,里面有這樣一個鏡頭,清朝欽差大臣納蘭明珠代表康熙去臺灣見鄭經,鄭經的大臣馮錫范對明珠說過這樣一句話,“滿清雖占據中原,但是追根到底確是北胡女真后裔,我南平王雖然偶于東南,確是大明一脈,中華正宗”。但是明珠確說:“馮大人小家子氣了,何為正統,占據中原就是正統,所以正統是我大清康熙皇帝”,雖然不一定是史實,如果按照明珠的說法,日本占據了中原,也算正統了,還有一集是清兵攻占臺灣,鄭經讓大臣把他母親接到南洋去,他母親說打啥打,大明和大清漢族和滿族都是炎黃子孫,打啥打,但是真正的歷史確是鄭經的母親支持兒子抗清,絕不妥協,希望以后這樣的電視劇不要亂編,容易誤導大眾。
  康熙二十二年(1683)康熙命令漢奸施瑯攻破了臺灣,鄭經已經病死,鄭氏族人由于爭權,讓滿清占領了臺灣,后來的史書都大寫特寫,以及一些電視劇都是這樣的編劇,“康熙統一臺灣,使臺灣重新回到祖國統一的多民族大家庭中,這不僅對國家統一具有重要意義,對臺灣的經濟、文化的進一步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后來事實證明,臺灣經濟、文化的進一步振興,正是在臺灣重新統一于清朝中央政權管轄之后”等等,大家只看到了清朝確實統一了臺灣,確沒有想到他滅亡的是一些反賊亂黨嗎,他統一的是他的滿清,滅亡的確是最后的中華,我看到的并不是歷史上的那些為了戰亂而統一的,看到的只有民族鎮壓,民族不平等,普通民眾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為了滅亡臺灣,勾結荷蘭人,遷境禁海,雖然有所謂的“康熙盛世”永不加賦,這些表面的繁榮,掩蓋不了他大行文字獄,黑暗統治,人民的生活一點都沒有改善,為了防止漢族反抗,徹底銷毀各種火藥槍炮,改用弓箭大刀,讓現在的人誤解四大發明的火藥只是用做放鞭炮,因為臺灣是漢族政權的最后的根據地,如果滿清不對明朝進行掠奪燒殺,那么作為大一統的明朝沒有必要讓康熙在去統一,因為明朝的時候,臺灣本來就屬于明朝的地方政府管轄,不然荷蘭殖民者占領臺灣,作為明朝地方政府的鄭成功也不會去收復,所以大家看待歷史,不能片面的去思考,我也反對國家分裂,但是不支持成王敗寇的邏輯,畢竟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目前雖然我們為了民族政策,不得不淡化這些史實,但是早晚我們都會那些為了保衛家國的明朝遺民英雄祭奠的。
  最后我以大明延平王鄭經的兩首詩來結尾,《悲中原未復》胡虜腥塵遍九州,忠臣義士懷悲愁。既無博浪子房擊,須效中流祖逖舟。故國山河盡變色,舊京宮闕化成丘。復仇雪恥知何日,不斬清妖誓不休!《滿酋使來有不登岸不易服之說憤而賦之》王氣中原盡,衣冠海外留。雄圖終未已,日夕整戈矛。


  大明地瓜干

  2014年1月29日于棗莊     

cb7a1be51144c99448505389389295e3.jpg


煮酒論史/大明地瓜干 2015-10-13 16:41:48

[新一篇] 熊培云:夢里回到宋朝

[舊一篇] 雷頤:王朝的面子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