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節,向農民工致敬!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在文革中,社會成分主要是“工農兵學商”。改革開放后,沒有一個固定的成分,原來的工人階級基本上讓學生和農民工取代,青年人一般到合資、外資等企業打工,這些工種一般技術性強,單調,工作時間長,收入也相對高。年齡大的人則是到了城里打工,做一些苦力大的工種,包含建筑業、環衛業等。巴氏覺得,農民工是偉大的勞動者,是創造財富的主力軍。


今天的央視《新聞1+1》,播出的內容是董倩主持的“高齡農民工調查”。說有的農民工為了找工作,把頭發染黑以博得用工者的喜歡;有的農民工為了增加體力,采用吃肉的方法。之所以這樣耗盡體力賺錢,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央視在五一節期間制作這組節目,本身就是關注農民工。


年輕人打工,國家有制度,必須為打工者買保險。而年老者打工,根本沒有任何一家顧主為其買保險,因為到了一定年齡你就是想買保險,有關部門也不干。這樣來說,就是政策問題,為什么不能單獨為大齡、老齡農民工進行網開一面給他們進行養老保險呢?哪怕是有一年算一年,就是少也總比沒有強啊。


現在到城市賣苦力打工的農民工在華北、東北、西北相對少,而南方的老齡農民工可能占到同齡農民人群的一半以上。很多農村都成了老人、婦女、小孩的天下。為啥老齡農民工要背井離鄉進城打工,巴氏調查了一下,一個原因是農村的土地越來越少,養活不了人口;另外就是農村的收入實在的低,即使在城市受點苦、受點氣,也比農村強。隨著年齡的增長,各種疾病也會纏身,如今的醫療費高的吃人,不準備點應急看病的錢也不行。


城市的環衛工大部分都在50—60歲的年紀;建筑工地的農民工大部分在50---70歲的年紀;超市的打掃衛生、推車的人大部分是60以上的農民工。這些人群,因為沒有和用人單位簽合同(大部分環衛工有合同),一旦遇到問題,根本沒人管。就像“新聞1+1”所提到的那樣,用工單位保險買的晚,而不少人已經達到60歲年紀,又沒有滿足國家規定的連續繳滿15年保險的最低標準,就是找用人單位和老板打官司也是輸。


巴氏觀察了一下,只要是建筑工地,哪怕再偏僻,也會有賣飯的跑到工地賣飯,原因很簡單,工地伙食太差,農民工只得自己掏腰包補充體力。盡管衛生不怎么好,總比工地食堂還是高一個檔次。

從這個節目中看到,一些專家也在探討老年人養老保險的問題,但僅僅是探討階段,離真正意義上的農民工老年養老保險,估計最少需要十年、八年的時間進行調研、制定政策、落實到位。


天涯觀察 2015-08-23 08:50:10

[新一篇] 首發 佟德志:美國政治中的實用主義

[舊一篇] 聶樹斌案不能由“來俊臣”裁定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