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相關閱讀 |
![]() |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 簡體 傳統 |
摘要:從“九一八事變”開始的對日抗戰,是以國民政府為首腦和主干,其他各黨派均有貢獻,并均以“國民政府”、“國民革命軍”為旗幟。即使“中流砥柱”的中國共產黨,當時所打旗號,也是“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和“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而除國共兩黨之外,其他黨派也都因愛國之情而投身其中。本文擬介紹除國共兩黨之外當時中國其他黨派的抗戰活動與貢獻,希望從側面了解抗戰,以得到一
個全面印象。 文/班布爾汗 1925年,青年黨總部由巴黎遷至上海,1926年召開第一全國代表大會,“三巨頭”另一位左舜生成為中央常務委員。其時,青年黨黨員數激增,在湖南、湖北、四川、廣東、廣西、福建、云南、貴州、安徽、山西、山東、江西等省和上海、武漢等城市陸續成立了二三十個團體,并先后建立黨部。 1929年,在上海創辦了“黨校”——行知學院。而宣傳其國家主義主張和募集資金的實體,便有上海的大陸書店、愛文書店,成都的國魂書店,重慶的肇文書店,沈陽的長城書店等。當時青年黨的具體黨員數,尚未見有資料,但從1947年時,湖南的青年黨員達20000多人,預備黨員10000多人,而湖南青年黨黨務在全國僅排第五來看,抗戰時期的青年黨員數絕不會少。而因為青年黨在東北和四川活動頗得力,所以很多地方實力人物被囊括入黨,如東北軍入關后,天津市長、東北軍炮兵司令、北平教育局長等,均是青年黨黨員,四川“其組織之龐大,黨員之眾多,與地方實力之雄厚,皆為不可否認之事實。” 中國青年黨最初的機關刊物是《醒獅周報》,圖為它在其它期刊上登載的廣告。青年黨秉承著“絕對的國家主義”理念,主張“外抗強權,內除國賊”,“一切以國家和民族為本位”。 中國的歷史上,不乏外敵入侵而內爭不止的范例。放棄自己的主張,主動愿意與斗爭多年的敵人攜手,無論如何都值得肯定。 為敘述方便,以南北兩方作簡要介紹。 翁照垣。 北方。 苗可秀。 《淞滬停戰協定》簽訂后,翁照垣憤然離開十九路軍。經李璜引薦, 翁照垣被張學良任命為東北軍第117 師師長, 其中下級軍官也多為青年黨員。長城抗戰中, 第117 師轉戰冀東盧龍、遷安、豐潤、玉田等處, 其營長、青年黨員胡鐘麟在馬蘭峪戰死。 其一,1934年之后,青年黨已經加入到國民政府,將自己的抵抗運動納入到國民政府的抗日政策當中,既然擁護政府,那么與政府步調一致,不再獨樹一幟,便是順理成章。否則,政出多門,軍令不一,難免出現“事變”、“摩擦”之類的事件。在國民革命軍、東北義勇軍中的青年黨員一直在戰斗,只不過,不再是以青年黨為標榜罷了。 其二,青年黨自從提出團結御辱的口號之后,對于共產黨的態度在抗戰結束之前一直是團結,而并非攻擊,一直到抗戰末期的1944年8月,青年黨第三次省市干部大會上,一些骨干要求進行徹底的反G工作,卻沒有被大會通過,大多數青年黨領袖仍然秉承相忍為國的精神。另外,民主同盟的建立,青年黨極為重要,而此同盟的建立,是青年黨和其他黨派與共產黨積極聯系,尋求支持之下完成的。 相對于青年黨來說,中國國家社會黨的規模要小得多。而影響卻并不遜色,雖然其正式以“國家社會黨”為黨名活動應該算在1934年,但歷史卻可追溯到清末,其領導人均為社會名流,如在1936年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的總務委員為張君勱、張東蓀、湯鄉茗、羅文干、陸鼎揆、諸青來、盧韓昌,執行委員則有梁實秋、梁秋水、徐公勉、黃炎培。 在抗戰爆發時,國社黨的黨員據他們自稱有10000多人,在全國除陜西和甘肅之外均有黨部,其中以江蘇、浙江、安徽、廣東、四川等省規模較大。但作為黨魁的張君勱雖然是憲政專家和學者,卻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和政黨領導人,在提高本黨聲望和力量方面并不在行。如青年黨一般擁有自己的武裝力量從而進行抗戰,國社黨力有未逮,因此,國社黨的抗戰主要是在政治層面。 至于推動戰時憲政,功過是非,實難有個中肯評價,但其出發點絕非借國難而發展本黨在朝勢力。張君勱其人,極有原則與操守,即使是參加抗戰后所召開的“行憲國大”,因為認為國民政府對憲政打了折扣,便不但本人不接受任何職務,還拒絕民社黨(國社黨和民主憲政黨后合并為民主社會黨)人接受內閣部長職位,僅僅派一人充當行政院政務委員,可見其并非爭權奪利之人。推動戰時民主憲政的原因,是認為只有憲政與民主才能真正凝聚全國人心,集合全國力量一致對外。 是不是國社黨就沒有人直接參加武裝抗戰呢?也不盡然,有一個公案,值得在這里一說。 趙侗的母親趙洪文國也是抗戰期間聞名全國的人物,有“游擊隊之母”的稱號,經常被報紙廣為報道,也是在有些報紙的演繹式報道之下,她得到了“雙槍老太婆”的綽號。但是,作為一個東北抗日老太婆,趙洪文國與其家族的故事也夠傳奇性了,此處自不多述。 趙侗的國民抗日軍后接受了共產黨的領導,改編為八路軍晉察冀軍區第五支隊。而趙侗始終未加入共產黨,后脫離隊伍南下重慶。在這里便出現了懸疑,共產黨說趙侗是叛變,意圖拉走部隊而未得逞,國民黨方面則說趙侗是奉國府之命南下述職。在重慶,趙侗及其母親受到極高的待遇,被譽為“當代岳飛”,國民政府授予少將軍銜。 趙洪文國1938年遠赴香港為抗戰募捐,也被當地和東南亞報紙廣為報道,成為焦點人物。
一、中國青年黨抗戰紀略
中國青年黨在抗戰時期,已經成為有著相當政治力量的政黨。其自己所說“中國第三大黨”,確實實至名歸,并非妄自尊大。
1924年4月,已經在德國、比利時、法國里昂等地建立支部,發展黨員60多人的青年黨,在巴黎召開第一次代表大會。后被稱為“青年黨三巨頭”其二的曾琦、李璜便一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長,一為執行委員會委員。
中國青年黨的主要創始人曾琦和李璜,該黨秉承“絕對的國家主義”,主張“外抗強權,內除國賊”,“以國家和民族為本位”去思考中國的前途和命運,曾長期與國共兩黨對抗。因其領導層有很多為四川人,故而在四川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抗戰前甚至可以說在川省的力量超過其它黨派,社會青年、年輕軍官與在校學生中追隨者如云。該黨雖于1923年年底在巴黎創建,但到1924年4月份才召開第一次黨員大會,有人認為這才算作正式建黨時間,一開始中國青年黨也采用秘密組織的原則,都以“中國國家主義青年團”名義對外活動中,直到1929年4月才公開黨名;如果當年有互聯網,該黨官方網站有可能叫作“四月青年網”^_^!
相對而言,其他中間黨派不但成立時間較青年黨為晚,而且組織規模無一能與之相比。青年黨對于抗戰時期的政局,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一點從抗戰期間四川實力派與國民黨、共產黨的交往、溝通,往往需要青年黨居中牽線便可看出。
以“國家主義”為信仰的青年黨,一向強調外抗強權、內除國賊,面對著國家空前的危機,表現出來的,是難得的相忍為國的精神。
在青年黨創立之初,便以“反G”作為自己最重要的目的之一,而對于國民黨,也因為其曾經聯俄容共,后又一黨專政而大加反對。因此在共產黨眼里,是“最反動勢力的結晶”,在國民黨眼中,則是“少數無恥文蠹,思想封建,行為卑劣之反革命集團”,“鮮有知其為禍亦不減于共產黨者”。可說都是你死我活,勢不兩立。
而在九一八事變之后,國共兩黨都還沒有提到停止黨爭,團結御辱的時候,青年黨領風氣之先,提出“國事至此,一切政見異同已成次要之問題,當前急務,惟如何團結全國已渙散之人心,共臨大敵。”10月3日,在青年黨機關刊物《民生周報》上發表《我們的主張》,慷慨言道:“我們很誠懇地忠實宣言,我們目前的憂慮,只有國難;我們的仇人,只是日本。我們在內政上一切政治主張,政治成見,都愿意犧牲。”在國民政府及國民黨尚未對此做出回應的時候,便提出“(一)停止對國民黨之革命活動;(二)停止對國民黨之攻擊言論。”而對于原本“反G必須徹底,不可再事敷衍……”的共產黨,也改變了方針,將“外抗強權”的目標從蘇聯改為日本,將“內除國賊”的目標從共產黨改為漢奸賣國賊。
有著較大組織以及相當政治軍事實力的青年黨,如果僅僅將抗戰停留在口頭上,很自然會讓人想到“保存實力”。所幸,身為國家主義者,他們并非口是心非。
《醒獅》周報的目錄。
南方。
1931 年10 月, 左舜生和陳啟天在上海組織“抗日急進會”, 開展抗日活動。12 月, 李璜、左舜生、陳啟天等與熊希齡、馬相伯、沈鈞儒、黃炎培等組織中華民國國難救濟會。
“一.二八”淞滬抗戰爆發時, 駐守上海閘北的是青年黨員翁照垣指揮的十九路軍第156 旅。元月28日夜,軍部命令翁照垣將防地移交憲兵團,由于民眾挽留換防阻滯。不料駐滬日軍發動突然襲擊。翁照垣不待軍命,奮起抗擊,爾后轉守吳淞,浴血奮戰,蜚聲中外。《申報》報道翁事跡時,稱贊為“富于謀略, 勇敢過人”。2月17日,章太炎在《書十九路軍御日本事》文中說:“旅長翁照垣直前要之,敵大潰,殺傷過當。自清光緒以來,與日本三遇,未有大捷如今者也……”中國青年黨還組織了鐵血軍(又稱義勇軍鐵血團) , 由戴天人率領開赴淞滬前線, 受翁照垣指揮, 參加保衛吳淞的戰斗, 在潘家宅戰斗中有4 人戰死。
1932 年4 月, 李璜受青年黨中央派遣, 攜各方人士捐獻的14 萬元巨款到北方, 專門負責組織和支援東北義勇軍。他在天津設立中國青年黨抗日義勇軍總部, 由原張學良秘書王捷俠、原東北講武堂政治教官王堯(豎心旁)廬和王師曾3 位青年黨員組織野戰抗日會, 王捷俠任總指揮, 分頭活動。王捷俠率120 余名青年黨員到熱河, 與馬占山余部聯絡, 并打出了“熱河抗日義勇軍第八梯團”的旗號, 其隊伍在保衛熱河的戰斗中損失過半。
同時,青年黨參與發起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 青年黨員、東北大學教授霍維周當選為該會常委兼政治部副部長。救國會組織了東北學生軍, 由青年黨員苗可秀任大隊長。
進入東北參加抗日活動的青年黨員人數眾多,據載有2000余人。其中很多是加入東北義勇軍。僅犧牲在白山黑水的青年黨員就達700余人,其中以苗可秀最為杰出。
1932 年7 月, 苗可秀奉救國會命令出關,到遼東加入鄧鐵梅領導的東北民眾自衛軍, 深得鄧鐵梅器重, 被委以總參議要職, 并主持軍官學校。1934 年2 月, 苗可秀組織少年鐵血軍, 提出“愛護老百姓, 喚醒偽滿軍, 團結義勇軍, 打倒日本人”口號, 用游擊戰術打擊敵人, 日軍井上中將驚為“神軍”。同年5 月鄧鐵梅被捕殉國后, 苗可秀整頓自衛軍余部, 繼續堅持戰斗。1935 年6 月, 苗可秀在戰斗中負傷被俘, 拒絕日寇誘降, 于7 月25日在鳳凰城殉國,年僅29 歲。
至于在政治方面,參加國防參議會、國民參政會,投身戰時政府,推動憲政,都活躍著青年黨的身影。因為涉及到“抗戰期間是否要憲政”的論爭,不易說得明白,因此不在此贅述。
相對于青年黨的實力,這些作為已然是竭盡所能,無論規模大小,成敗如何,作為后人的我們都該拿他們作為國家英雄來祭奠和懷念。有的論者說1934年后,青年黨的抗日活動基本停止,說他們不再抗日,而專門反共,實在有些荒謬。
二、中國國家社會黨抗戰紀略
國社黨的所遵循的“國家社會主義”,也就是在強調愛國的同時,一面反對共產主義一面避免“重踏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弊點”,從而推行“漸進的社會主義”。張君勱一貫“反G”和反對國民黨一黨Zhuang政同時進行。于是,國社黨也如青年黨一般,即被共產黨敵視,又為國民政府所打壓。北伐時期,北伐軍占領上海,立即封閉國社黨創建的吳淞政治大學,張君勱也曾被綁架,以至于一條腿受傷,終身殘疾。
國社黨最著名的人物當屬張君勱,在中國憲法史上也具有相當地位。抗戰后結束訓練,推行Xian政,張君勱主持起草了《中華民國憲法》,他參考了諸多國家憲法,并重點借鑒德國魏瑪憲法,與孫中山的五權憲法構想結合,這部草案雖經七次修改,但它最初的框架和精神保留下來了,一起延用到今天的臺灣。
所謂政治層面,國社黨的作為主要為兩點:其一,促成中國的政治統一,各黨派團結,一致抗日;其二,積極推動國府行憲,實現戰時憲政。
1938年4月13 日,張君勱以國社黨代表身份,致信蔣介石與汪精衛,言道:“……同人等更愿本精誠團結共赴國難之意旨,與國民黨領導政局之事實,遇事商承,以期抗戰中言行之一致,此同人等愿為公等確實聲明者也。更有進者,方全民族存亡,間不容發,除萬眾一心對于國民政一致擁護而外,別無起死回生之途。”表達了放棄以往政見和恩怨,服從政府,一致對外的態度。
“七七事變”后,張君勱作為國社黨的實際領袖,參加了國民政府組織召開的廬山談話會,后又帶領國社黨參加了國防參議會和國民參政會。
上文有關青年黨的抗戰事跡,說到東北抗日鐵血軍司令苗可秀,而與苗可秀并肩作戰的還有一位少年英雄趙侗。一般人認為,苗與趙都是青年黨員,但據很多與趙侗共過事的共產黨員的回憶,趙侗是國社黨員。如《揚成武回憶錄》中便記載:“高鵬同志和趙侗相處多年了,對趙侗深為了解。高鵬同志說,趙侗是國社黨黨員……”。
趙侗與苗可秀一樣,都是東北大學學生,九一八事變后與苗一起入關,后又一同出關參加鄧鐵梅的自衛軍。鄧鐵梅殉國后,與苗可秀組建少年鐵血軍與日寇作戰。1935年苗可秀殉國后,趙為鐵血軍司令。由于鐵血軍在戰斗中損失太大而又得不到補充,趙侗不得不入關尋找救國會謀求給養,由白承潤代理司令。然而,趙入關后不久,鐵血軍就在日寇的圍剿下失敗。趙侗于是在北平一帶組織國民抗日軍與日軍周旋。其母趙洪文國也是位巾幗英雄,全力支持兒子的抗日事業,毀家紓難,四處購買軍火,做抗日宣傳,被譽為“游擊隊之母”。
1939年6月29日,趙侗奉命率200人組成“抗日挺進隊”北返河北抗日根據地。1939年12月,途徑河北新富、靈壽兩縣交界的陳莊時,突遭伏擊,趙侗戰死,時年僅28歲。其妹趙理智亦同時殉難,年僅20歲。
令人痛心的是,伏擊趙侗所部的,是第十八集團軍120師所部。這一點,可從《聶榮臻回憶錄》中得到雙重印證:“趙侗……1940初,他回來的時候,走到石家莊以北的一個地方,正好碰上冀中回晉西北的120師部隊,在那里打了一仗,把他帶的部隊消滅了,繳獲了很多文件和戰利品。我對賀老總說,你們做了一件好事,不然的話,任他發展起來,還會出現很多麻煩。”這自然只是當時抗日敵后戰場諸多“摩擦”中的一個而已。
究竟趙侗的黨派身份是青年黨還是國社黨,筆者手頭資料難以最后確定。而無論其為何黨何派,均為民族脊梁,抗戰英烈。是值得后人追悼與懷念的。
知道主義 班布爾汗 2015-08-23 08:50:55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