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中國第三大黨今何在? 知道主義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摘要:這其實是我以前采訪中國青年黨的一篇老文,刊登朋友投稿的《第三黨抗戰》,順便提供給大家分享,但略作了一些修改,并不代表最近兩年的情況。我估計該黨目前的情況更加凋零,連曾經的官網都不見了。


文/段宇宏

你可能想不到,臺灣云林縣斗六市文化路61號2樓,這是昔日中國第三大黨“中國青年黨”的中央總部,掐指一算,它今年是創黨第92年。

“青年黨”黨主席吳文舟年過花甲。辦公室里,“青天白日滿地紅”和中國青年黨的四色黨旗分列辦公桌后,四色黨旗為兩條黃杠夾著青白紅三條杠,黃色意為“炎黃子孫”,青白紅是“中華民國國旗”的三種顏色。墻上掛著“心懷大陸”、“身安臺灣”兩塊字幅。

中國青年黨早已沒有了昔日的輝煌,在政黨林立的臺灣只不過是二百多個小黨中的一員。不過它的特殊歷史淵源,使它在眾小黨中格外有點獨特,經常受政治學和歷史學研究者的關注。

憶往昔,中國青年黨的領袖層多為中國近現代的風云人物,卻與共產黨眾多領導人從“少年中國學會”中裂變為二,分道揚鑣。最終因抱持“最堅定反G”態度,與政敵國民黨合作,遷臺后在黨Jin之下淪為無法施展抱負的“擺設黨”。


更悲慘的狀況來自臺灣解嚴后,中國青年黨不斷四分五裂,黨勢急劇衰微。老一輩領導層去世,出現青黃不接的狀況,整個黨除了偶爾痛斥一下國民黨和民進黨外,無所作為。

2010年吳文舟接任黨主席,與一幫壯心未已的同志大張旗鼓整頓黨務,號稱要吸納新鮮血液,加強宣傳力度,參與大陸臺盟和世博活動,沉寂多年的青年黨才貌似又活躍起來。青年黨一度聯合島內各小黨籌辦“臺灣政 協”,尋求小黨聯合,凸顯“團結力量”影響臺灣政治,強化與大陸溝通,追求“最終統一”,第三屆會議將在不久后召開。這群熱血老兵,似乎想在創黨88周年之際,迎來一次涅磐。

長期以來,中國青年黨一直被“內亂”所困擾。臺灣戒嚴時期中國青年黨與中國民Zhu社會黨(也稱“國社黨”)是除執政黨之外的僅有兩個合法政黨,懷有其它政治理念的人經常借助這兩黨的平臺從事政治活動,這也給它在解嚴后的大分裂埋下伏筆。

黨Jin解除后,中國青年黨一下分裂出去“青年中國黨、中國民Zhu青年黨、中國民Zhu正Yi黨、中國統一黨、中國鐵衛黨”等十余個小政黨。創黨領袖李璜在1980年代末想進行黨的改造,但遭到內部各派反對,加之年事已高,未抓住解除黨Jin之初進行整合的大好時機。李璜去世后,黨內再也沒有具備他這樣資歷和聲望的人來統合,繼任者完全不適應日新月益的民Zhu化社會發展,采取消積在野態度,黨勢日衰。

2001-2009年,簡吉元連續担任該黨第十六和十七屆黨主席。這一屆黨中央班子下,黨務完全廢弛,在簡任職末期,鬧出“青年黨三大案”,把這個本已衰弱不堪的政黨進一步弄得內亂四起。

貪污腐化顯然并不只是執政黨的“專利”。青年黨第一案是簡吉元把青年黨在臺北市新生南路11樓的大樓黨產變賣,約得1300多萬元新臺幣,然后以300萬元新臺幣在臺北縣買下另一幢辦公大樓,這些財產又被簡吉元過戶到其子賬戶下。黨內成員激憤之下,把簡告上法庭,簡被拘留四個多月。

第二案是該黨組織組主任蔡寶滿與簡吉元策劃另外成立“臺中市黨部”,然后大肆對外募款,所獲款項又未上繳,被侵吞挪用。第三案則是該黨大陸委員會主任委員劉碧唐長期滯留大陸,以該黨名義從事各種不端行為,并向大陸政協推銷假藥,破壞青年黨形象。

三案再次引爆青年黨內部危機,正值此時,簡吉元身體惡化,入院開刀。結果,多人以中央黨部的名義發出“第十八屆全國代表大會召開”通知,不過,“正統” 一派于2008年10月30底在南投竹山召開中常會,把主度職務交予林漢蒼代理,免除此前兩名自任的黨主席和秘書長,并決定籌備黨的“十八次代表大會”。

為擺平各種紛爭,直到2009年3月14日,來自全臺各縣市的83位代表才在竹山正式召開了“十Ba大”,改選15位中央常委、20席中執委、5席中評委,中央常務委員會投票選舉吳文舟為主席。

當年9月,青年黨又在竹山召開中常會,祭出嚴厲黨紀,把簡吉元、劉碧唐二人開除黨籍,蔡寶滿解除職務。從簡吉元那里追繳回96萬元新臺幣之外,在臺北縣另置的黨產,被吳文舟提議將之再次出賣,所得款項除償還債務外,作為該黨基金。

吳文舟熱衷茶藝,曾創辦臺灣凍頂茶陸羽獎,任《國民天地》雜志社社長,平時酷愛吟詩作賦。但接任黨主席后,一掃閑淡作風,立即把中央黨部從臺北市搬到云林縣,果斷清理門戶。
            
從“十Ba大”閉幕以后,以吳主席為核心的青年黨中央,首項工作是大搞基層黨建。吳文舟認為,過去地方黨部常有依賴中央帶動的觀念,這是落伍的,今后要以地方黨部為動力。

第二項工作是加大宣傳,效法國民黨、民進黨架設全球資訊網,籌建黨史館,出版《中國青年黨簡史》。青年黨在發展新黨員時,與絕大多數臺灣政黨不同的是,有上百年的故事可講。

第三項工作是修改黨章,重定義黨的宗旨和主義。最為有趣的是,2010年3月28日的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上,通過了“廢除反G主張”之決議文。中國青年黨創立之初的目的就是為了“抗俄反G”,反對孫中山的“聯俄容共”,反對“階級革命”,提倡“全民革命”,“反G”態度之堅決,在民國政黨中首屈一指。

對于放棄這一抱持近百年的主張,青年黨的解釋是:這一主張有其歷史背景,而今天大陸通過改革開放取得很大成就,中共已放棄了“原教旨主義”;另外,連國共兩黨都共倡和平,握手言歡,共產黨在臺灣早已成合法政黨,以前的主張早已過時。

青年黨的政治主張由此更改為“愛國、民Zhu、反獨、促統”,不過從創黨那天即奉為黨主義的“國家主義”卻被堅持下來。所謂“國家主義”,即國家至上,把國家利益視為神圣本位,所有國民在國家至上觀念下,抑制小我,共同為國家的獨立、主權、自由、繁榮和強盛奮斗,使其免于國際性的政治、軍事、經濟的壓迫。

國家主義這一思潮曾在全球產生過重大影響,也引起多頗多爭議,曾經是中國最強勢思潮之一。其崇奉者往往認為它超越了“民族主義”,克服了民族主義弊病,尤其是在多民族國家。不過從實際運行看,其內核中“民族主義”成分仍占極大比例,在多民族國家,則容易用來包裹主體民族的民族主義。

中國青年黨的黨旗。


人們的印象中,“臺灣本省人會偏綠”,實際上,臺省籍人占九成的中國青年黨至今比國民黨還藍,吳文舟在新黨員的培訓會上,曾作《詠中華》一詩與學員們共勉,其間對國家與民族之熱愛,躍然紙上:

“百回笑、千回哭,人生總難訴,成居皇宮相府、敗恐荒野曝尸,花開、花謝、有生、有死,回首中華五千年往事,皇帝奠根初,堯舜賢相扶,商紂淫無道、周禮出孔子,長城論秦皇、韓信斬柴夫、三國憶孔明、大唐李白詩,太祖回馬得宋室、蒙古慓悍歐亞服,丐幫稱帝掌明朝、十三皇位清終止,恍眼皆云煙、歷歷猶在目,風華五千年、感懷青衫濕,一杯茅臺盡、或能添虛無、唯有空名留、誰憐墓草枯,今朝思中華、兩岸還起伏,何日望明月、京城再會師?”

青年黨第三項工作很惹爭議,島內有人厭棄有人激動亦有人憤恨,這就是籌辦“臺灣政協”,這也是該黨今后的重要政治活動之一。所謂臺灣政協,即在島內整合所有在野小黨力量,成立“全國性政黨和團體聯盟”,集合各種有志于兩岸和平統一的黨團,施加政治影響力,密切與大陸的經貿和文化關系。

2010年6月20日,第一次“臺灣政協”籌備會在臺北市國軍英雄館召開,共有57個政黨和3個政治團體派代表到會。一個月后,又舉行了第二次。吳文舟稱,反應不錯,響應者甚眾。

臺灣原本有梅峰領導的“政團聯盟”,有70余個政黨參加,為島內最大的政黨結盟團體,青年黨本身是其中一員。該聯盟對青年黨的“臺灣政協”熱情響應。青年黨的政協兩次籌備大會開完后,“臺灣民主共產黨”總書記、陳水扁的堂弟陳天福也來拜訪青年黨。

“臺灣政協”與其他政黨聯盟相較,可能更凸顯“推動兩系關系,促進和平統一”的特色。青年黨的臺灣政協籌委會決定成立“大陸同胞服務處”,因鑒于兩岸關系推進,赴臺的大陸學生和游客日益暴增,這個服務處為他們提供接待服務、糾分調處、法律援助、人道關懷,救困急助等工作。

不過這些項目急需巨額經費,在臺灣所有政黨都缺錢的今日,青年黨亦為錢所困,要想落到實處,還得展開大量募捐活動。 因青年黨積極在南部地區發展組織,串連各在野黨籌建政協,自然引起另一些力量的憎惡,網站一度遭到黑客攻擊而癱瘓。

2010年底,大陸的臺盟北京市委邀請青年黨、親民黨和中華統一促進會進京參加京臺交流會,該黨秘書長蔡慶敦率團前往,并在會上發表《中國青年黨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與《臺灣政協的意義與功能》兩篇論文,對于黨務廢馳二十年,反G近百年的青年黨來說,頗具劃時代意義。

中國青年黨的內部紛爭似乎沒有終結,2013年底,又鬧出“代理主席”的雙包案,秘書長的石大哉與主席吳文舟互批對方不合法、是“偽中央黨部”,石控訴吳文舟涉嫌侵占、偽造文書等罪,吳也痛罵石惡意中傷、恣意霸占主席職位。

石大哉說,他由18次全代會推舉出任“代理主席”,2013年9月將中央黨部從云林縣斗六市遷回臺北市,并于11月25日在臺中舉辦黨慶活動。吳文舟對此說相當不滿,令“代理主席”林意珊署名發表聲明,指石已于當年10月被開除黨籍,但仍以黨的名義舉辦黨慶活動。石大哉說,吳任期到去年6月屆滿,未依黨規改選,僅由少數人“集會拍照”后,徑送“內政部”登錄續任,經他檢舉,吳才指定林意珊為代理主席。吳文舟則辯解說,他獲公開推舉續任為主席,整個過程合法,林意珊代理主席是由中常會決議,合法性無庸置疑。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哪怕這個江湖很小!

1918年7月,李大釗、曾琦、周太玄等七人在北京創立“少年中國學會”,該學會就是中國青年黨前身之一部分。學會效法意大利革命家馬志尼(意大利統一建國三杰之一,另兩位是加富爾和加里波第)的“少年意大利”,故取此名。

看看學會的部分成員名單,即可知它對后來歷史演進頗有影響:張申府、毛澤東、惲代英、張聞天、鄧中夏、田漢、朱自清、左舜生、陳啟天、李璜、彭云生……該學會沒有統一的意識形態,只不過是關心時局、欲救亡圖存的知識青年社團。“五四”期間,學會成為發起運動的核心團體之一。

后來,隨國際時局與思潮變化,該學會成員漸分成國家主義、共產主義、科教實業救國三大路線,用今天的網絡話語來映射,差不多就是“自干五”、“帶路黨”、“工業黨”。

大量成員赴法留學,學會組織亦延伸至巴黎。曾琦、李璜深感“國家主義無嚴密組織不能應付共產黨的長期進攻”,遂于1923年12月2日在巴黎玫瑰村創建中國青年黨,后來加上左舜生,成為青年黨三巨頭。因此,可以說,青年黨和中共的創始成員多數來自少年中國學會。

建黨會上,確定黨的宗旨是:“本國家主義之精神,采全民革命之手段,以外抗強權,力爭中華民國之獨立與自由;內除國賊,建設全民福利的國家。”具體到意識和行動目標上,則是將矛頭對準共產黨,把蘇俄與第三國際定性為對中國有野心的“外國強權”、“赤色帝國主義”,同時亦把英美德日等定性為“白色帝國主義”,強烈反對“階級斗爭”和“階級專Zheng”。


青年黨的建黨宣言和所謂“十種國賊”列舉中,中共成為其火力焦點,被其謾罵為“奸黨”和“假借外力,爭奪Zheng權之政黨”的“國賊”。

1924年,曾李等人返國發展組織,組織的初名叫“中國國家主義青年團”,直到1929年才公開聲稱為中國青年黨。青年黨創建后在旅法華人各團體中發起了對中共的批判討伐,周恩來、鄧小平等與之進行過多次交鋒。因以“愛國主義”為號召,鼓吹國家至上,青年黨支持者甚眾,勢頭壓過中共,在德國、比利時、法國多處建立支部。

曾李二人返國的一個重要原因,即聽說因為周恩來奉命回國,他們決定“跟蹤追擊”,誓與“國內外G產勢力”奮戰到底,向廣大中國青年傳播國家主義學說。回國以后,曾李聯合以前在國內意識相似的少年中國學會成員,發展組織,創辦《醒獅周報》,總部也從巴黎搬到上海。

時逢孫中山準備“聯俄容共”,青年黨在國內發起了聲勢浩大的批評活動。在現實力量對比下,青年黨選擇了支持北洋政府。青年黨當時的組織嚴密程度超過國民黨,僅次于中共,為中國其他政黨所無法比擬,加之其口號甚能招攬青年人,先后在兩湖、云貴川、江浙、山東等十幾省建立了幾十個團體和支部,黨員數量激增。其領袖多為四川人,在四川組織根基尤為雄厚。

實際上在這個時期,青年黨被視為國民黨之外的中國第二大黨,其旗下的黨報影響巨大,連國民黨也望塵莫及。

清末民初,僅有國民黨一個革命黨,至上世紀20年代,形成了三大黨“競相革命”的激烈態勢:中國國民黨的“國民革命”、中國青年黨的“全民革命”、中共的“階級革命”。

因為天天痛批蘇俄和中共,并將“聯俄容共”的國民黨也罵得體無完膚,國共兩黨此時皆把青年黨視為大敵,與之展開罵戰。

在法國時,該黨曾擬刺殺共產黨重要成員,只是該黨成員不過是一群激憤的書生,沒有真正玩過刀槍,最后刺客擦槍走火反傷到自己。北伐前,該黨也擬刺殺蔣介石,不過計劃流產。后來國民黨“清黨”,與蘇俄斷交,兩黨關系才有所改善。不過青年黨的輿論攻勢對推動國民黨“清黨”有著較大影響。

1929年,該黨在上海創辦“行知學院”,算是自己的黨校,因其抱持不與任何外國聯合的思想,自辦實體,既宣傳國家主義又募集資金,擁有上海大陸書店、愛文書店,成都國魂書店,重慶肇文書店,沈陽長城書店等眾多陣地。梁實秋、聞一多同期加入青年黨,在美國發起“大江會”、鼓吹“大江的國家主義”運動。

“九一八”事變,青年黨較早提出“一切政見異同已成次要之問題,當前急務,唯如何團結全國已渙散之人心,共臨大敵”,全面抗戰爆發前即展開了抗戰活動。東北軍入關后,成為各派力量明爭暗奪的目標,既有少量將領倒向中共,更有大量官兵成為青年黨黨員,如天津市長、東北軍炮兵司令、北平教育局長等。

“一·二八”淞滬抗戰,青年黨組織“青年鐵血軍”,由戴天人率領開赴前線參加戰斗,交給同為青年黨黨員的十九路軍78師156旅旅長翁照垣指揮。1932年4月,李璜受遣攜捐款14萬元赴北方,在天津設立中國青年黨抗日義勇軍總部,支援張學良以前的秘書王捷俠等3位青年黨黨員組織野戰抗日會。

同時,青年黨參與發起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組織了東北學生軍,由黨員苗可秀當大隊長,率隊開往東北加入鄧鐵梅領導的東北民眾自衛軍。苗可秀負傷被俘,不愿投降而就義。青年黨開赴東北抗戰的黨員約2000余人,多數成為義勇軍中堅力量之一,犧牲的黨員即達700余人。

因為這種特殊影響力,加之在國難當頭之際,無政治目的、專心于抗戰,因此青年黨與蔣介石的關系愈發改善。早在西安事變前,東北軍中的青年黨員軍員即寫信告知總部中共在東北軍中的活動,曾琦得報后曾赴洛陽勸阻蔣介石的西安之行。從1934年開始,青年黨的抗戰行為逐漸納入國民政府體系,不再單獨扯出自己的旗幟。

在日本步步進逼的情況下,青年黨把外抗強權的目標暫從蘇俄改為日本,并削弱了對中共的批評,從蔣介石推行“容共抗日”開始,直到抗戰結束內戰爆發,青年黨對中共基本采用了團結而非攻擊態度。抗戰中,青年黨從人才財力上,基本是竭盡所能了。

后來的國防參議會、國民參政會、戰后推動憲政,皆有青年黨的重要身影,它與國社黨及其他黨派構成了“民主同盟”的“三黨三派”。青年黨三巨頭之一左舜生亦是民盟發起人之一,與張瀾、羅隆基等在民盟任領導職務。1946年召開政治協商會議前,中國青年黨退出了民盟。后來的政協會議,國民黨有8席,民盟有9席,青年黨有5席,中共有7席,無黨派人士9席。

青年黨一直贊成政治民主化、軍隊Guo家化,但又堅決反對共產主義和蘇聯勢力,因而在政協中與其他黨派和國民黨既有斗爭又有合作,強調自己的“獨立性”與“中和性”。所以國民黨有時覺得它“愛搗亂”,中共亦認為它“太反動”。當時作為“第三大黨”,青年黨勢力不可小覷,在歐美諸國、中國各省和香港,皆有支部,并擁有大量報紙。

內戰爆發后,中國青年黨站到了國民黨一邊,與國社黨一道參與了“制憲國大”和“國大選舉”。140余人當選國大代表(百余人后赴臺),16人當選立法委員(13人后赴臺),11人當選監察院監察委員(7人后赴臺)。

曾琦曾担任制憲國民大會主席團主席,李璜入閣后被指派為農林部部長,但未就任,左舜生担任農林部部長。隨著內戰將近尾聲,三巨頭和眾多青年黨黨員不是赴臺即奔走海外。

外界長期評說中國青年黨在戒嚴時代只是國民黨的“花瓶政黨”,這不完全符合事實,此說主要來自大陸和激獨人士,似乎只要不采用最暴烈手段反對執政黨,即可歸為“花瓶”。

1951年曾琦在美國去逝,青年黨群龍無首,黨內高層陳啟天最早赴臺,代理主席一職,但該黨即陷入了長期激烈內斗之中,分成兩派,既針砭時弊,指責國民黨,也互相批評,各自成立中央,均遙奉在港不愿赴臺的李璜與左舜生為首。當然,國民黨當時應也樂見這種情況。

直到1968年和1969年,左舜生和李璜受蔣介石之邀,才先后赴臺定居,接手黨務。在對國民黨的態度上,只有“反G復國”等領域才可說是他們“真誠無私”的合作,政見方面青年黨照樣自行其便。青年黨諸多人士直接或間接參加過“自you中國”運動;1979年召開“十三大”,制定過政綱,通過黨章修正,發表時局主張和大會宣言,選舉中央領導機構,在政綱中照樣提到“歷行民Zhu憲Zheng,政黨地位平等”。


而該黨的渙散與分裂,即使在左李二人赴臺后出現過一絲回光返照,也從未根本解決。何況二人先后被蔣介石和蔣經國聘為“總統府”資政。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渙散的青年黨不可能有大的作為。不過民進黨后來的名人,如洪月嬌和游錫等人,都借助青年黨的身份,當選過省議員。

更值得一提的是,大陸8個“民主黨派”中有個“民革”,其實當年亦曾有過“青革”。在解放軍入川后,四川作為青年黨的大本營,一部分青年黨員在戰斗中犧牲,一部分外逃,一部分退出政治,還有30多名青年黨員在受中共地下黨的策反,在成都成立了一個“中國青年黨革命同志會”,分化瓦解了青年黨在四川的力量,推動新政權加快平川的速度。不過這個“青革”在完成使命后,便被解散,沒有存活下來。


放眼今日,臺灣有260余個政黨,國民黨和民進黨占據八九成江山,中國青年黨只是其余數百個芝麻小黨之一,要想脫穎而出有所作為,其難度似乎有點形同登天。

原文曾載于《鳳凰周刊》


知道主義 段宇宏 2015-08-23 08:50:55

[新一篇] 佳人 民國十大奇女子

[舊一篇] 被忽略的“第三黨”抗戰:青年黨與國社黨抗戰紀略 知道主義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1 楼 2016/9/25 下午 06:49:57 | tinbobo@mail.com
會計部....和....各位職員...((( 合作方案 )))....


願 意 花 費 ((( 一 億 美 金 ... 或 商談 )))


詢 問 和 求 助......


facebook 找 hochiwo@mail.com



facebook 找 auchilo@mail.com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