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歷史評論姊妹刊《歷史學人》已上市,首冊主題“強盜資本家?”

>>>  深度觀察清末民初精神脈絡  >>> 簡體     傳統

《東方歷史評論》姊妹刊——《歷史學人》上市了!


這份雙月刊由東方歷史評論團隊打造,是一份深度關注全球歷史問題的精品系列讀物,打破歷史的時間、空間界限,全球視野采集內容和主題,讓“過去與未來一樣嶄新”,開闊每位讀者的視野,啟迪思維。


編者
弁言


強盜資本家(Robber Barons),馬修·約瑟夫森(Matthew Josephson)發明了這個詞。大約是1934年時,他以此為名寫了一本書,總結 19 世紀下半葉開始的美國“鍍金時代”。


在整整半個世紀里,美國人卷入瘋狂的金錢游戲,而一批巨富因此崛起。在石油業, 出現了洛克菲勒;在金融業,他是J·P·摩根;在鋼鐵業,則是安德魯·卡內基。他們用一代人工夫,積累了令人瞠目結舌的財富。他們是美國人崇拜,也是詛咒的對象。


1934 年似乎是一個恰當的總結時刻。華爾街已經崩潰,美國陷入大蕭條,這個瘋狂的金錢游戲被迫中止。一種新精神正在興起,雄心勃勃的青年人涌入華盛頓,他們被 “新政” 的政治與社會理想吸引。而在約瑟夫森的眼中,這些億萬富翁可不是他們自己標榜的那樣全憑個人意志與能力的超人,而是殘酷的掠奪者,非道德地、不成比例地占據了社會財富。 但“強盜資本家”這個詞很快失去了它的道德譴責維度。在科技革命發生的 20 世紀 90 年代,他們開始被稱作美國歷史上的第一代億萬富翁,是美國實力興起的象征。他們還把自己的財富轉變成社會進步的力量,建造了大學、圖書館、美術館和基金會。


2014年10月的 《福布斯》雜志發布了新的中國富豪榜。馬云、李彥宏和馬化騰,分別以195億美元、147億美元和144億美元,成為中國最富有的3個人。在一幅漫畫上,他們3人的畫像被并列在一起,做成對100元人民幣戲仿的樣式。


在獲取財富的規模與速度上,他們與硅谷的同代人相似,但其在歷史轉變中的位置, 更與“強盜資本家”相似。他們都在中國巨大轉型的過程中脫穎而出,他們是中國這個“鍍金時代”的國王。倘若你看到19世紀80年代美國人對于石油、鐵路的巨大崇拜,你一定可以在對所謂BAT(Baidu百度、Alibaba阿里巴巴、Tencent騰訊)令人生畏的崇敬中感到相似的東西。


你可以對他們心生懷疑,可以認定他們是“野蠻人”, 嫉妒他們所贏得的廣泛關注,甚至排斥使用他們的公司所提供的技術。你可以期待今日的中國更像100年前的中國,而不是100年前的美國。在100年前的中國,舞臺的主角是那些懷有進步思想的知識分子和政治家們,他們似乎將在一個躍升入全球舞臺,向現代國家轉變的中國扮演思想、批判和實踐者的角色,重塑“傳統中國”。


不過,在新的世紀物質與技術戲劇性擴張的第一個10年中,這個思想與批判的舞臺沒隨之而起,反而萎縮了。這一代中國更敏感的心靈、更加敏銳的頭腦,倒是和19世紀90年代的美國作家與記者十分相似。按照文學批評家拉澤爾·齊夫(Larzer Ziff) 的說法,他們是真正的“迷惘的一代”。在一個高度物質化、民粹化、迅速變遷的時代,他們發現自己被時代弄得疲于奔命,不能像之前的文學前輩一樣生活于一個自足、典雅的文學氛圍中。他們在這個生機勃勃卻常常粗鄙不堪的時代里焦躁難耐,缺乏才華與耐心建立自己的內在秩序。這一代人幾乎都被淹沒于歷史的洪流中了,他們的可憐探索只能等待日后的歷史學家挖掘。


以BAT三家公司為代表,一個不一樣的中國的確在誕生。如果沉浸于習慣的政治與道德視角,今日中國的一切都將限入停滯甚至倒退。但倘若換上另一個視角,你的確看到一個更加多元、開放、獨立、自由的群體的出現。社會進步,不再是習慣性的那股孤立知識分子與僵化政權、冷漠的公眾間的緊張關系(19世紀的俄國知識人創造了這一傳統),而變成了更多樣的社會力量的制衡。


在本書中,我們探討了中國與亞洲正在發生的巨大的財富故事,美國則是這個故事的參照背景。在接下來的系列出版物中,我們力圖為正在發生的中國故事尋找它的全球背景及意義。


目錄


專題|Topic

強盜資本家誕生前夜

黃金時代還是鍍金時代?

亞洲的“爆炸式轉型”

我們正經歷移動商業革命

原教旨主義經濟學

重塑平等社會


訪談|Interview

“異國感”作為歷史


影像|Photos

鋼的城


隨筆|Essays

韋伯,仍是我們的同時代人

漢學家的騎士精神

面向未來的計算

群體的親密關系

被誤解的基因

回路聆聽:音樂片、曼波和華語世界的20世紀60年代


書評|Reviews

歷史學人書情

到希拉里為止的偉大主婦們



作者
簡介

沈志華,中蘇關系史、國際冷戰史專家,華東師范大學國際冷戰史研究中心主任。代表作有:《冷戰五書》、《處在十字路口的選擇:1956-1957》等。


楊奎松,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1953年生于北京,先后任中共中央黨校《黨史研究》編輯、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研究所研究員、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近現代史。著有《革命》(四卷)、《開卷有疑》、《忍不住的“關懷”》等。


馬勇,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研究員,研究方為中國學術史、中國近代史、現代化史等。代表作有《1898年中國故事》、《晚清二十年》、《1911年中國大革命》等。


唐小兵,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副教授。湖南衡陽人,1977年出生。研究方向為近代中國的傳播媒介與知識群體之互動等。著有《現代中國的公共輿論》等。


理查德·埃文斯(Richard J. Evans),劍橋大學近現代史欽定講座教授。代表作有:The Coming of the Third Reich in Power, 1933-1939等。


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日裔美籍學者,哈佛大學政治學博士,現任美國斯坦福大學弗里曼·斯波格里國際問題研究所奧利弗·若梅里尼高級研究員,曾任美國國務院政策企劃局副局長。著有《歷史的終結與最后的人》、《十字路口上的美國》、《政治秩序的起源》等。


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中國史研究專家,現為耶魯大學歷史系教授、東亞研究中心主任。著有多部有關中國歷史的書,代表作有《追尋現代中國》、《王氏之死》、《前朝夢憶:張岱的浮華與蒼涼》等。


裴宜理(Elizabeth J. Perry),哈佛大學政治系教授,燕京學社社長。1948年生于上海。曾任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學術方向包括:中國工人運動、中國社會和政治、美國的中國問題等。代表作有《上海罷工:中國工人政治研究》、《華工的叛亂者與革命者》等。


孔飛力(Philip Alden Kuhn),生于1933年9月,哈佛大學希根森歷史講座教授、東亞文明與語言系主任,以研究晚晴以來的中國社會史、政治史著稱,其后轉向海外華人移民史研究。代表作有:《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現代中國的起源》、《故鄉:海外華人歷史的思考》等。



東方歷史評論 2015-08-23 08:53:01

[新一篇] “不計毀譽爭取加入一帶一路與亞投行!”

[舊一篇] 周六薦書 蘇聯專家在中國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