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 簡體 傳統 |
來源:2015中國互聯網+創新大會·河北峰會演講 既然談到中國經濟的下一程,首先必須從現在談起,所以第一個問題“新常態”。我們對新常態應該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新常態”什么意思?就是按經濟規律辦事,不按照經濟規律辦事就違背了市場。比如前幾年我們一直高速增長,高速增長這不符合經濟發展規律,而且也不能夠持久。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轉入中高速增長,這符合當前的中國實際情況。 我想講在高速增長的過程中給我們帶來什么害處呢?一是資源過度消耗;二是生態惡化;三是部分產業產能過剩;四是普遍低效,但還有第五個,第五個問題在哪里呢?就是為了促進高速的增長我們錯過了技術創新和結構調整的最佳時機。 2008年國際金融風暴爆發以后,包括美國、德國、日本在內西方的發達國家都是盡量地從技術創新找出未來經濟發展的道路,而我們忙于高速增長,耽誤了時間,所以這是我們要牢記的重要問題。 另外,新常態的一個重要的表現在哪里呢?就是我們的經濟轉入中高速增長,一般經濟學認為,7%,甚至6%-7%的區間是中高速增長,中高速增長同樣是不容易的,不是說轉入中高速增長就真能夠實現中高速增長,因為它需要重要的條件:一是結構調整;二是創新。沒有創新、沒有結構調整,中高速增長也是不可能的。 現在我們談第二個問題,第二個問題就是當前我們遇到了經濟下行的壓力。經濟下行壓力怎么來的?經濟下行效力我們該怎么辦呢?對于這樣的問題我們首先要把這個問題弄清楚,然后再想用什么辦法找出對策,找出我們自己的方式。現在所發生的包括運行的項目是什么問題?不是增長率本身的問題,而是增長速度放慢的問題,沒有像以前一樣我們所說的中高速的問題,中高速增長是可持續的,另外我們也應該看到要長期保持高速增長代價過大,像今天的問題帶來的就是前幾年的高速增長帶來的后遺癥逐漸表現出來。大量的重復建設,低水平的重復建設,再加上在這段時間內很多地方產能過剩,這應該是我們看到的重要問題,產能過剩的最大問題一個是造成消耗,二是浪費了資源,前幾年我們超高速增長浪費資源的增長,沒效率增長的結果。 第二,從經濟學的角度講,經濟要穩步增長首先要看基數是越來越大還是越來越小,基數是越來越大的,今天我們的基數和十年前相比,更不要說和二十年相比,基數大是每增加1%內容比之前多得多,我們能老是這樣下去嗎?它是一個遞減的過程。所以說我們在前幾年造成了高速增長實際上也給我們今天的繼續增長帶來了困難。 第三,國際市場是不穩定的,國際市場的不穩定這么多年帶來了若干問題。這樣我們的出口、對外貿易的情況怎么樣呢?當然會有一些不利的景象。實際上我們遇到了兩個困難:高科技產品遇到了對手—日本人,日本人在高科技產品方面是我們的對手;另外,低端產品東南亞國家是我們的對手,為什么?因為他的勞動力生產率雖然比我們低,但是他的工資便宜。所以我們處于這樣的環境中,應該認識到今天的困難實際上和國際經濟形勢是有關系的。 第四,為什么我們經濟下行壓力那么大會造成困難呢?主要是結構調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結構調整是過度投資了,已經形成這么多投資在里面,你現在要讓它扭過來不是容易的事情。結構調整實際上是要有壯士斷腕的決心,壯士斷腕是要帶來損失的,但能不能忍受這個損失,能不能堅持這一點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堅持下去我們就前功盡棄了。所以要認識到這個問題的艱巨性,結構調整絕不是容易的事情。 第五,技術創新。技術創新是不能性急的,因為技術創新有一個真正的能夠戰略市場的技術創新。你說深圳的大企業,華為,華為怎么一下子就冒起來?他是經過多年的積累,到現在是收成期了,但現在他自己感到還要繼續創新。 就今天講到的互聯網問題,互聯網問題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們要知道我們處于一個起步的階段,我們今天是處在一個探索的階段,誰都不知道以后的互聯網會把我們推到什么地方去,為什么?因為這是經濟學界也難以預料的問題,只感覺這是一個將來的前景,是一個方向。那現在這么大規模的發展就帶動起來了嗎?還要經過時間的檢驗,互聯網的作用是巨大的,表現出我們新技術可以呈現出來,我們結構調整可以很順利,但是都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檢驗。 正因為如此,我們對經濟下行的壓力還是要堅持這兩點:一是要結構調整,結構調整的這一關非過不可;二是技術創新,要走群眾創新創業的道路,這才是我們應該做的。 思路上要堅定,不要再幻想,或者又重談,不如來一次大的推動,來一次經濟的大起大落對我們有好處嗎?沒有好處。也許這段時間經濟大起,但大起必然導致大落,哪有那么容易呢?大起大落。所以我們還得講宏觀調控要著重放在定向的調控,因為定向調控就是結構性的調控,我們把調整放到微調,放在預調,這樣我們才能適應當前經濟運行的下行壓力。 在這里我們要進一步談第三個問題,也就是觀念上的轉變,高度投資未必帶來高就業,這是我們遇到的新問題。因為過去講新的工作崗位怎么出現呢?新的工作崗位是在經濟增長中出現的,經濟增長率高新出現的工作崗位就多,這個觀念過去有用,過去符合情況,因為中國經濟還在比較低的層次上運行。現在情況變了,現在的情況我們是在技術進步的過程中,在產業升級中實現經濟增長,來實現高科技的發展。所以對當下來說就業問題不是靠大量投資就可以解決的。 最近我在企業考察,在工地上看到,這個工地未來的廠長在向我介紹,大量投資下去,我就問他,你增加多少就業?他的回答很簡單,一個都不增加,還得裁員。我問為什么呢?他說現在我們的投資和過去不一樣了,技術創新的投資是完全現代化的。比如說用機器人代替勞動力,對我的效率是提高的,但不增加就業啊,因為原來年紀大的工人重新安排有的就退休了,年紀輕一點的工人要再訓練、再培訓,進來以后首先得是一個技術工人,得培訓,和以前就不一樣了。 我再問其他的企業你們感到當前的就業問題怎么解決呢?他們說不是靠高投資解決,那靠什么解決呢?他說讓民間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民間有創業的積極性,讓他們創業,創業增加了就業。還有就是我們把企業很多部門分散開來,很多企業部門不要有那么分散的點,一個部門就是一個創新單位,自己有一幫人在里面工作、就業、發展、賺錢。所以現在很多人的觀念是這樣的,就是觀念要改變,就是從農村出來的勞動力,現在也不主張你出來去打工了。你出來干嘛?首先是學技術,學技術了以后就有更多的地方需要你。另外出來以后可以創業,甚至他已經打工了但是學了技術以后回家創業去了,民間存在著極大的創業的積極性,這就是中國未來解決就業的主要途徑之一。 所以人家經常預料,預料什么?20年以后還要不要寫字樓,還有必要要嗎?20年以后還要30年呢?寫字樓最后就都淘汰了,不需要寫字樓,不用那么多成本了,完全采取職員在自己家里辦公,還有這樣的可能。所以我們對就業的觀念就需要改變,這就涉及到要解決就業未必靠高投入。但當然適度的投資還是要的,因為適度的基礎設施的投資是要的,盡管基礎設施的技術在改進。 另外,我們在加強人力培訓的時候需要投資,這也是投資。 下面講第四個問題:高利率未必能夠抑制通貨膨脹,這是新觀點。因為過去傳統觀念是說通貨膨脹怎么來的?需求過大,需求為什么過大?投資太多、消費太旺等等。那這種形勢下能夠繼續用緊縮的辦法來解決通貨膨脹問題就意味著要新的通貨膨脹,新的通貨膨脹最早出現在20世紀70年代,70年代初在美國發生了滯脹(音),一方面是通貨膨脹,另一方面是失業,失業與通貨膨脹并存。于是當時主流派經濟學家都感到不知所措了,因為按照傳統的凱恩思理論總需求大了就是通貨膨脹,總需求小了就有失業,所以通貨膨脹和失業是不可能并存的,70年代出現的二者并存就是滯脹,當時的美國總統是尼克松,他就找那些主流經濟學家,得想辦法,那么就研究為什么有滯脹呢?經濟出現了兩種壟斷力量,一種壟斷力量是工會,工會認為他能控制工人的行動,他堅持一點就是工資必須剛性,就是工資只能升不能降,工資降了罷工,工資升了可以。但經濟上還有一種壟斷力量是跨國公司,跨國公司就是大企業,他認為價格是他控制的,所以他有價格的剛性,價格的剛性什么意思呢?就是價格只能上升不能下降,東西銷掉也不能下降,看你買不買。兩種剛性的同時存在于是經濟生活中就發生了小孩子的跳背(音)游戲一樣。那么怎么辦呢?人家說那你去按住小孩啊,你按住一個小孩不讓他起來跳一次就完了,你跳過去按住他,如果兩個手把兩個小孩全按住了就是工資和物價都跳不起來。尼克松就居然接受了這種觀點,這完全是違背市場經濟規律的觀點。但他接受了,接受實行了新經濟政策,這就是70年代美國著名的工資凍結物價管制的措施。工資不能動就凍結了,物價管制住了那不引起大亂才怪呢,所以就搞不下去了,尼克松的政策就破產了。 最后到什么時候解決了?到20世紀80年代里根做總統了,結受了供給學派的觀點,因為主要的問題在供給,供給有問題才出現這樣的結果,供給增加怎么辦呢?就創新,創新有新產品出來,集中創新的成果帶動經濟增長,美國從80年代以后經濟擺脫了停滯,通貨膨脹也解決了。 這個經驗告訴我們,我們不能夠短暫地來看,今天我們通貨膨脹,就是投資過多需求過大,該投資就得投資,銀行該放低利率就放低利率,這樣就適合于新經濟。而且這個錢荒怎么來的?錢荒要經過深入的調研,我在浙江專門為這個問題走了好幾個市考察,它不是貨幣供應不足,M1、M2的供應都挺多的,為什么會有錢荒呢?主要是貸款難。銀行感到民營企業靠不住,如果貸款給你你不還我的問題就大了,所以就找國有大企業來貸款,就找他信得過的國家獨資的企業貸款。可是這些國有企業并不需要這么多錢,給他貸款利率還低,那怎么辦呢?轉放出去,把錢轉放出去。 民營企業貸不到錢,于是一個辦法就是找國有企業分借一部分錢,你錢多利息高那你就承担;另外很多人連這個都貸不上就求助于自己人,在浙江就流行一句話“現金為王”,什么叫“現金為王”就是企業最重要的就是把現金儲備拿在手里面,有了現金就有了一切,資金鏈不會斷,產業鏈會順暢,有投資機會就能下手。家家企業都是超正常儲備,超正常儲備以后結果現金儲備量大了,所以M1、M2沒變但還是緊張,原因在這個地方,這不是簡單地講,所以說對中國以后要發生通貨膨脹問題的話,一定要多方面考慮,因為我們現在處理事件已經和單純的過去不同了。 第五個問題,任何行業都應該懂得市場是可以創造的。“市場是可以創造的”,這個命題是一個新的命題,人可以創造市場。 我們可以舉個例子,我到河北兩個月以前在河北滄州考察,在滄州考察的時候我專門講了一段話,滄州有一個肅寧縣(音),是國際裘皮市場,我在那里考察的時候有些人就說我們現在生意不好做啊,我們的裘皮賣給俄羅斯的多,他們盧布也不之前了,沒購買力了,所以我們裘皮即使比歐洲便宜得多他也不買。 所以我寫了幾個字讓他們留下來,第一句是“讓產品更具有個性化”,因為當前的購買和幾十年前是不一樣的,90年代初甚至90年代末都屬于那種排浪式(音)消費,趕時髦的,現在不是了,現在的消費是個性化的。 第二句話是“讓服務更人性化”,服務不是你求人家,是人家來求你,是你來和顧客打交道,你板著個臉,好像我是對你恩賜一樣的,那就錯了。 第三句話“把品牌打到國外”,中國為什么不行呢?中國的品牌沒有建立起來,品牌是靠多年的產品和產品的質量建立起來的。 第四句話“把消費者留在國內”,如果國內能夠買到質量好的馬桶蓋干嘛要花外匯出國到那邊去買呢?把消費者留在國內,這都是可以解決。自貿區就是在解決這個問題,自貿區有免稅店可以做到買到歐盟的產品,價錢可以和歐洲的超市一樣,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消費者就留在國內了。你就完全不必要到國外買了,你在國內一樣可以買到。 對這一點我們的市場可以創造。在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經常給研究生、MBA講一個案例,這個案例是怎么回事呢?就是說一個工廠生產木頭梳子梳頭的,找了四個推銷員來,你們各帶一批樣品到哪里去推?要到指定的和尚廟里推銷,晚上第一個推銷的回來了,說一把沒賣掉,為什么呢?和尚說我光頭沒用。第二個回來銷售了好幾十把,說他在和尚廟里推銷好幾十把梳子不容易啊,推銷員說我跟和尚們說梳子梳頭發是功能之一,梳子還有其他的功能,你經常用梳子刮刮頭皮止癢、美容等諸多因素,在和尚廟銷了幾十把。第三個推銷員銷了幾百把,你怎么銷的呢?他跟和尚們說,我先看看你們的情況,他廟里一觀察香客很多,香火很旺,磕頭頭發起來有點亂,香灰掉到頭發上有點臟,于是他就去找方丈,你看你廟里香火多旺啊,你的香客這么熱情,你廟里面得關心他們,方丈說我怎么關心他們呢?你每個佛堂前面放幾把梳子頭發亂了梳一下,梳子很便宜,每個佛堂里面放幾把梳子讓他們感覺到廟里關心他們他們來得更勤快了。于是就訂購了幾百把。最后第四個推銷員回來了,你銷了多少?幾千把?你怎么銷了幾千把呢?我直接找方丈和方丈聊天,經常有人向你廟里送錢、送禮品對吧?你廟里出去辦事有人事關系要打通吧,攻關得有禮品、回贈品,木頭梳子是最好的禮品,方丈說誰要你一把木頭梳子啊?不對,木頭梳子兩邊可以刻上字,你把廟里最好的對聯刻一幅方丈書法不錯寫幾個字,寫什么字呢?“佛在心中”、“積善為本”人家作為紀念品銷售出去。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市場可以創造,市場創造以后產品功能發生了變化,用新功能代替舊功能創造市場。 手機20年前剛剛出來,那時候手機又笨又大還只有一個功能—通話功能。現在你看看手機多少功能啊?可以錄音、錄像、上網、看電視各種各樣的服務,購買的服務等等。所以現在人還在換手機,新手機還在變化,功能在變化,有了新功能就更好銷售。這四個推銷員第一個一把沒銷掉,他只使用了第一功能梳頭的功能;第二個推銷員不一樣了,可以刮頭皮、止癢、美容、養顏;第三個整個觀念變了,他把木頭梳子作為關心香客的手段,放幾把梳子人家感覺廟里很關心他們;第四個訂了幾千把梳子的功能更發生了變化,把它變成了廟里的名片了,把梳子刻上字了變成了廟的名片。 我們在市場的問題上難道不應該這樣考慮嗎?今天我們要打出去一定要讓產品增加新功能,一定要讓產品滿足消費者新需求,這樣的話我們才能說市場可以打開、可以創造。 第六,經濟人和社會人,所有的經濟學書里面的談到的都是經濟人假設(音),什么叫經濟人假設呢?就是說經濟人是從最低成本考慮的,是從最大收益考慮的,一定要符合最低成本和最大收益。經濟學一定是從經濟人假設出發的,但今天的世界正在變化,我們就可以講經濟人假設是不夠的,社會人假設漸漸抬頭了。什么叫社會人?就是人不完全從經濟人角度考慮,人是社會人考慮。 比如說有AB兩個地方都可以進行投資,在A投資利潤高,成本小,在B投資利潤沒他們那么高,成本卻比他們大。所以從經濟人出發人都在A投資,偏偏有人從B考慮,愿意在B投資。為什么在B投資呢?有各種理由,第一個理由是B是我的故鄉,我已經發展起來了,我有錢了,可故鄉還那么窮,我愿意在那里投資辦一個工廠,解決下崗問題,這是從故鄉的角度出發。還有一個人可能是這么想的:我從小在那里生活過,在那里上學、工作,人多瞧不起我,我沒出息,我離開那里創業了,現在有成績了,我就回來給你們看看我是不是你們眼里的那個沒有出息的,我就回來辦一個大企業,改變你們過去的成見和對我的看法。還有一個人過去在這里生活了一段,做過一些對不起人的事情,今天可能感到內疚了、后悔了,現在自己成功了、創業了我就在那里辦一個廠,到當地贖我過去的錯誤。 人有各種各樣的想法,今天我們進入互聯網時代、互聯網+時代以后,人的社會人的想法逐步增加,單純從經濟角度考慮可能是有限的。 第七,第三種調節。我們過去講過第一種調節是市場調節,市場是一個無形的調在調節,用市場規律在調;后來是政府調節,用政府有形的手來調節,用法律法規、政策來調節。那么有沒有第三種調節呢?市場出現了多久呢?市場出現可能是幾千年前的事情。因為幾千年前,部落之間發生了商品交換,那時候開始才有的市場,那政府調節就更晚了,總得有了國家以后,有了政府以后,人類社會存在了多久?少說有幾萬年了吧,幾萬年的歲月中沒有市場就沒有市場調節,沒有政府就沒有政府調節。但是人類在這幾萬年當中存活下來繁衍起來是什么力量在調節呢?道德力量在調節。在沒有市場、沒有政府的時候道德力量調節是唯一的調節。有了市場和政府的調節道德的調節也在做,常言說小亂居城大亂居鄉,發生小動亂鄉下人往城里跑,投親靠友認為城里跑比較安全,所以小亂居城;大亂居鄉,發生大動亂城里人都往鄉下跑,但是大亂的時候市場是失靈的,政府是癱瘓的,人類社會存活下來了,人類社會還要繼續延續。沒有市場不要緊、沒有政府也不要緊,道德力量調節是存在的。 所以說我們一定要在今后的過程中重視第三種調節。第三種調節道德力量就是文化調節,文化調節就是每個人都自律,自律就是從文化調節開始的。每個人都應該遵守公共規則規律,這就是文化調節,效率就是文化調節。 社區文化建設企業文化建設都是促進了人類道德力量的自律,促進了文化建設。所以這對我們今后也很有用處。 第八,重視資源配置效應。多年以來,經濟學中研究的生產效用就是投入產出之比,投入不變產出增加生產效率提高,假定產出不變投入減少了也是生產效率提高了,所以研究的是生產效率,生產效率是重要的。20世紀30年代以后出現了第二種效率,叫資源配置效率,資源配置效率的前提是假定投入是既定的,把配置方式調解一下效果也有了,用A方式配置產生M效應,用B方式配制產生M+1效應,這個觀念出來以后產生了兩種效率并存,生產效率著重在微觀領域內的企業管理、生產部門管理;資源配置效率著重在宏觀方面,宏觀方面能夠使資源配置效率提高,我們今天更缺的而且今后更重要的是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國有資產有那么多外溢,效率有提高嗎?你能不能把它配置得更好一點呢?你換一個方式來配置,如果它的效率比現在提高的話,那要給國家增加多少國有資產。所以這個問題是當前特別需要注意的問題。 最后,經濟的未來實際上我們可以得出兩個結論,一個結論:它的變化遠遠超過我們的預料;二是集聚變化而且可能是加速度的變化。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每個人都很難預料到30年,特別是50年以后經濟是什么樣子,還有藍領和白領的區別嗎?人人都在基層級別上工作,你分得清哪個是藍領哪個是白領?你能知道貨幣的用處有多大?都不是貨幣了,全是信用卡在用。剛才講的不要辦公樓了人都在自己家里上班了,企業的規模可能變得很小,因為分出好多行業、好多企業,甚至還有將來人會買汽車嗎?租汽車也許更方便一些,也許軌道交通更方便,很多問題都是我們今天想不到的,想不到的我們也要想。因為這種經濟中的重大變化可能最早就是異想天開的,異想天開但最終成為事實了,所以每個人都在學習的階段,每個人都在摸索的階段。
網載 2015-08-23 08:56:07
稱謂:
内容: